论登山与升山台阶_第1页
论登山与升山台阶_第2页
论登山与升山台阶_第3页
论登山与升山台阶_第4页
论登山与升山台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登山与升山台阶

华山又称太华山,是岳西岳西岳。位于陕西省东部华阴市城南5公里处。东与韶关接壤,西与华县相连,南与秦岭相连,北与渭河平原相连,总面积148.4平方公里。华山以雄奇峻秀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备受人们尊崇膜拜,历代攀登华山之人因此而络绎不绝。华山由于断层构造发育明显,陡峭如削,无处不险,素有“华山天下险”、“自古一条路”之称,登顶华山极其艰难且具危险性,必须依靠各种辅助设施和登山工具以便行动,保障安全。早在战国时代,“秦昭王令工施钩梯而上华山,以松柏之心为博”(《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其中钩梯为辅助爬山工具。攀登华山的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一方面注意对攀爬路况的改善,一方面注意爬山辅助工具的应用。没有这些攀登方式的改善与应用,人们是很难登顶华山的。晋代葛洪《抱扑子·登涉》也告诫登山者一定要注意攀登方式:“凡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者,莫不入山(华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祸害。故谚有之曰:‘太华之下,白骨狼藉’”。1.华山之路的辅助设施1.1明代钢梯、土坎、山坎的铺设和铺设所代表的道攀登华山最基本的方式是升山台阶。升山台阶是古人登临华山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开凿而成的,主要是在华山险道上凿石为窝、为坎,垒石为磴。窝坎一般是在岩石上刻凿而成,石级浅小,比较简陋。例如在老君犁沟、南天门附近还保留有此类升山台阶(图1)。石磴,一是在石头上直接刻凿而成的台阶,如千尺幢、百尺崖、苍龙岭处,一是用条石铺成,呈阶梯状,如青柯坪处。但古人依靠升山台阶上山并非易事,甚至还得手脚并用。王士性上华山描述道:“往往窝坎浅小不能容足,下沟崕撞(幢)峡尚半,覆半梃而行,甚者仰卧虫缩。”“恐阻伻辈,乃试以手足四据。右手扳石坎,左手执前桄,桄不掜杌,放敢以后足次第承之。”(《王士性地理书三种》)这样的描述在古人攀登华山的游记中多有记载。在悬崖上凿石为窝、为坎、垒石为磴的升山台阶,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唐诗中用“梯”、“梯路”、“石梯”、“磴”、“危磴”、“天磴”等词语描述当时攀登华山主峰的石制阶梯道路。沈佺期《辛丑岁十月上幸长安时扈从出西岳作》诗曰:“云泉纷乱瀑,天磴屹横抱。”王翰《赋得明星玉女坛送廉察尉华阴》诗云:“三十六梯入河汉,樵人往往见娥眉”。顾况《华山西冈游赠隐玄叟》诗曰:“危磴萝薜牵,迥步入幽谷。”韩愈《答张彻》诗曰:“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陉……磴藓澾拳跼,梯飚飐伶俜。”马戴《寄西岳白石僧》诗曰:“挂锡中峰上,经行踏石梯。”郑谷《华山》诗曰:“乳悬危磴滑,樵彻上方稀。”此外,《新唐书·诸帝公主传》曾记载司农卿赵履温为中宗幼女安乐公主凿定昆池,修造园林,“累石肖华山,磴彴横斜,回渊九折,以石瀵水”。也可从另一侧面说明当时在攀登华山主峰的道路上已经有了阶梯式的石磴路。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些石窝、石坎、石磴具体的修建地点,而且比之后代,必然是质差数少的,甚至粗糙的石磴的断处就插短木、树枝相连。因为直到明代,一些游记在谈及登山道路时还有这类的登山记载。但唐代的登山石道屡有修缮开凿是无疑的,至今华山大上方处仍有石刻为证:“周道谨、王文友重修唐时古道,建炎三年(1129年),四月终功毕记。”此石刻不仅可证明唐时华山就开凿有磴道,而且南宋又加以重修。到了金元时代升山阶梯道路更多,在咏华山的诗句中“石磴”、“丹梯”等词汇大量出现,金时赵秉文《游华山寄元裕之》“苍龙岭瘦苔藓滑,嵌空石磴谁雕锼。”元代诗人虞集《题商德符华山图》云:“昔祠云台观,行穿御阶柏。”元代张翥《题华山图诸》“丹梯铁锁不可攀,直唤茅龙上天去。”明代华山升山阶梯的修建和改造有了更大的开拓和改进,升山台阶已初具规模,线路已基本畅通。有许多明代文人已攀爬华山并留下游记为证。明王履的《始入华山至西峰记》:“鏁两畔多小坎,从下达上,深可二寸,仅容履端,善登则缘鏁以托足者。”明代王士性《华游记》:“往往窝坎浅小不能容足,下沟崕撞(幢)峡尚半,覆半梃而行,甚者仰卧虫缩,为坎不能容足故也。”此外还有李攀龙的《太华山记》、袁宏道《华山后记》、《华山别记》、吴同春的《太华双游记》、明代李裕的《华山记》等等。虽然窝坎浅小,但是王履、王士性这样的文人已经可以登顶华山了,说明升山阶梯路线已经贯通。清代华山升山台阶又有了比较显著的改观,磴道逐渐扩展、延长,高度和坡度进一步调整,更加方便行人上下,安全系数大增。康熙时鄂海修路之事见其所撰《修西岳庙并修山记》中有“于是由山趾而上至青柯坪,其逼仄处皆为展拓”;“予命工凿石为级,并造木梯佐之”等多处修建升山台阶的记述。乾隆四十二年,陕西巡抚毕沅登山祈雨得遂,奏请重修西岳庙,皇帝为之拨款十二万两。在整修华岳庙的同时,登山道路也作了相应的修整。现在民间还流传着毕大人修路开山凿断龙脉的故事。其中升山台阶的修缮必定是主要内容。经过历代多次开凿修缮,明清时期华山上的升山阶梯状道路已经基本定型了。那么开辟和修建这些阶梯道路的都是什么人呢?《旧唐书·礼仪志》和《唐会要》记载,唐玄宗在决定登西岳华山之顶举行封禅大典时,曾命御史大夫王鉷负责“开凿险路以设坛场”。虽然往西岳封禅之事正月决定,三月即因关中大旱,西岳庙又发生了火灾而下令中止,修路筑坛之事也不再继续进行,但即此也可说明,唐朝政府对华山险路的开辟也是曾有所致力的,当然所致力修建的主要是升山阶梯了。由此可看到华山升山阶梯的修建主持中,政府及官员是一个重要的出资和主持人。这一事实从后代史料中也可证明。康熙时鄂海修华山路之事见《修西岳庙并修山记》:“臣海乃驰诣华山,修理山路。盖圣天子所过之地,百神协应,河岳怀柔。倘山路崎岖,不足以容万乘,则非人臣敬事之礼。”“皇上行次华阴……欲亲至山顶……臣以道险启奏,乃命三殿下诣庙代致悃诚,特发帑金千两重修岳庙。”“金天洞亦横空突立,攀跻不易。即命工凿成阶级,并以木梯助之。”这次华山阶梯道路的修建是由政府出资、官员鄂海主持的,即为康熙皇帝亲自登拜华山而修。另外,隐居的文人、修行的道士等住在华山附近的人也是修建升山阶梯的另一支力量。王弘嘉顺治年间修路之事,有关史志均无记载,而其弟王弘撰的《修华山谷路记》则记载了康熙十六年暴雨成灾,谷移路毁,“诸羽士募化重修”之事。由此可见前所说的是修建华山的石质阶梯的出资人和主持者。而出力者自然是当地的劳动人民。1.2铁索的安装年代过青柯坪,继续上山,华山的路途开始险峻,为了便于攀爬,青柯坪之后几乎所有路段都安装有助升铁索。一方面便于人们挽扶,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而且还坚固耐久,为登山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华山上历代所加设的助升铁索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在峭壁上凿石为洞,穿索于洞中,以固定之,便于人们挽扶。例如,千尺幢、百尺崖路段皆此类铁索。易鸣九《华山记》中记载:“盖千尺幢为升岳门户,非铁絙不为功也。幢高百余寻,陡峻直上。”看来,有了铁索的挽扶,人们才更容易攀爬。明初王履《始入华山至西峰记》也有记载:“祠西南则始攀索处也。置杖草间,闻松风飗然。”可见王履当年也是攀挽铁索而上。二是在临近悬崖的路段,铁索建于悬崖边上,以铁釴联之,起到了防护作用。例如在苍龙岭、老君犁沟、东西南北峰的峰顶处皆有此类铁索。明初王履《始入华山至西峰记》中有记载:“索当背上,并索皆小坎,亦犹上方峰所托足者。二仆先示所以登,余匍匐踵其后,以大喘不自禁,因四布伏岭背,窃窥其旁,则深不见底。”以前有人认为,在苍龙岭明初和攀登大上方的道路一样,只有石坎和危磴,两旁并无护栏。后期就有了“枝栏砌道”,可以“平视徐步”,拾级以登了。两旁的护栏被称为“枝栏”,不知是否为木质结构。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王履是明朝初年人,他当年游历华山写下了《始入华山至西峰记》,上文即提到他在过苍龙岭是“索当背上,并索皆小坎”。由此可看到其实至少在明朝初年苍龙岭上就装有铁索护栏,因此苍龙岭上加装铁索的时间应至少在明代初年以前,并不是在明代后期才有“枝栏砌道”的,而且护栏是铁质,并不是木质。但是王履过此岭时仍然是“大喘不自禁,因四布伏岭背,窃窥其旁,则深不见底。”可见苍龙岭之险。之前在没有加装护栏时,人们过岭更得小心翼翼,“犹须骑岭抽身,渐以就近。”(《水经注·河水》)三是在一些接近垂直的悬崖路段,则设立了梯型索链以方便人们上下攀爬。可称为索梯。例如在日月岩附近的上天梯处就有索梯,古人有记载:“南为日月岩,崖如垣,旁有赤白圈,高可三千仞,索立垂,镵石为梯,不及寸,手与足併力及得上,曰上天梯。”(《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登太华山记》)“铁索累千寻,直垂下,引而上,如粘壁之鼯。”(《袁宏道集笺校·华山记》)另外王士性的《华游记》中还记载道:“春时,一切垂锁可攀,俱夏道师收其锁,余止攀石坎而上,故危较倍。余生度险多矣,乃握念闭息,仍曳絙而才升之,匍匐至其半,据一石稍憩,黄冠渐曳余至顶。”可见,在明代后期有些梯索是有季节性的,在人多时,则放梯索,助人攀爬,人少时,则收其索,等来年再用,但缺少了梯索,仅仅攀爬石坎则“危较倍”。元代安西王府文学姚燧编《太华真隐褚君传》中记载:“云台,华岳也,为山益奇,上方又天下之绝险,自趾望之,石壁切云霄,峻削正矗,非持铁絙不得缘缒上下,不知铁絙成于何代何人。意者古能险之圣也”。此段话,可看到在元代攀爬华山已经是“非持铁絙不得缘缒上下”,可见铁索在华山的装设已经非常普遍,又说“不知铁絙成于何代何人”。虽不能说明该铁絙成于何时,但显然该铁絙装设的年代已相当长远了。由此,据笔者估计,华山上的最早一批铁索的装设出现于唐代。1.关于助升铁索的使用,唐代就已经开始。著名诗人杜甫在其《玄都坛歌寄元逸人》诗中即有“铁锁高垂不可攀”之句。但他所说的是京城南郊子午谷中玄都坛附近的登山铁锁。《法苑珠林》也有关于终南山大秦岭中竹林寺,有“垂崖铁索长丈余”的记载。这些事例说明在唐代已经有了在山上冶铁建索、辅助爬山的理念和技术,并在子午谷、大秦岭竹林寺中装有铁索。而比之于更加著名、更加险峻的西岳华山,若无索攀爬似乎不太可能。2.唐代西岳华山即被封金天王,而且据《旧唐书·礼仪志》和《唐会要》记载,唐玄宗在决定登西岳华山之顶举行封禅大典时,曾命御史大夫王鉷负责“开凿险路以设坛场”,说明唐朝政府对华山险路的开辟也是曾有所致力的。与此有关,金元时期的王处一《西岳华山志》在介绍苍龙岭附近的“御道”时也说:“唐玄宗曾游此,因名御道,今两旁有石臼子,乃当时栽阑干用锦绣遮护危险”。由此可看到,唐政府对华山是十分重视的,不断在对华山道路修缮,很可能加装有铁索。3.唐代华山铁索至今还没见到记载也是有原因的,唐代华山的路况人为改造程度肯定很低,对于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攀爬当然困难重重,只能在华山脚下一览全貌,或者听人介绍间接获得资料。而与华山信仰、景致关系不大的辅助攀爬铁索,他们是不大注意的。如唐代杨敬之的《华山赋》由内容上看,作者并未上山,只是在华山下触景生情,想象了上华山的景色。杜甫的《封西岳赋》也属此类,也正好说明唐时文人并不是攀登华山的主力军。因此文人难于上山,对华山路况并不了解,自然也难以留下铁索的文献记载了。4.攀登过华山的人都知道,对于如此险峻之山,仅仅靠磴道是难以上山的,必须要有铁索挽扶与防护,才可登顶。因此修建华山石坎石窝的人,很可能同时就开始架设挽扶防护设施的铁索了,只是质差数少而已。至今登顶华山最早的一篇游记出现于唐代,其中记载王元冲登顶华山的事件,记载有:“前者即入华阳川中,寻微径,索纡至莲花峰下,止一宿方登。”(《华山志·登莲花峰记》)其中提到“索纡”,说明王元冲上华山也是攀索而上山的,这里的“索”,很可能就是华山最早装设的铁质索链。从宋元至明清,历代不断加设助升铁索,使得助升铁索在华山上的分布更广,起到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华岳阿房基》中有记载:“王国用佥省云,五岳惟华岳极峻,直上四十五里,遇无路处皆挽铁絙以上。”元朝初年,李皞《太华山创建朝元洞之碑》记:“至元丙子,希贤尊师来自陇西……遂登太华之颠,辟山膺而洞焉……复絙铁就道,西折而下,得平台崖,腹间石室在焉……始事丙子而毕功于壬子也。”此处记载的是华山南峰长空栈道处修建朝元洞之经过。其中记载有“复絙铁就道”。长空栈道是华山主峰道路中的绝险支线,其支线的开辟自比千尺幢、百尺崖、老君犁沟等干线上的险段为晚,其磴道的设计,铁索和铁釴的安装当由干线上沿袭而来,既然此时支线上已装设有铁索,所以华山干线上的助升铁索就更加普遍了。至今人们还在华山上许多路段的固索铁釴上,发现铸有成化、弘治、雍正字样,可见,从宋元到明清,在华山上助升铁索的架设安装与改善是在不断进行的。1.3仙桥:企臣不疑,无事巧,无事巧在华山的特殊地段,为了便于人们攀爬绝险地段,还修造了栈道。何为栈道呢?蓝勇先生曾解释道:“我国古代在今川、陕、甘、滇诸省境内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交通建筑物,是为了便于险峻地段的通行。”华山上栈道修建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开始于唐代。因为李白有《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诗曰:“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邱生”。其中“阁道”,一般应指的是古代木质栈道。古代史料中记载,华山至少曾经存在过两条栈道,一条在二仙桥处,明清游记中多有记载,明李攀龙的《太华山记》中有:“崖绝为桥者二所(二仙桥),东北径云台峰……栈北得崖径丈,人仄行于穿,手在决吻中,左右代相受。”清毕沅的《华岳祈泽记》也有记载:“至二仙桥,桥当山曲径,木中断,架栈悬度而西。”其中清人乔光烈在《游华山记》中对二仙桥的描述最为具体。他说:“过二仙桥,见铁釴横贯壁中,上架木板,为飞梁,下瞰无底。度者面崖攀锁,屏息瞑视,践板以过。板不盈尺,蹑之振振然,益危惴。念昔时凿悬度,施穷人力,疑鬼神所为。”看来此处真为绝险。但到民国时(1934年)张大千上华山时则写道:“过二仙桥、车厢谷、媪神祠,皆平衍可行,无事小心。”原来是“蹑之振振然……疑鬼神所为”,到民国时则是“皆平衍可行”。可见,从清朝到民国期间对华山道路的修缮,辅助攀爬设施的改观还是很大的,二仙桥此处的栈道已经被石桥所代替。华山上另一条栈道即“长空栈道”(图2)。长空栈道在南天门外,为华山诸多险道之首。栈道开凿在南峰腰间,上下皆是悬崖绝壁,铁索横悬,由方木搭成尺许路面,下由铁釴(解放前有些为石柱,解放后全换为铁桩,以保安全)固定。由于栈道险峻,故当地人有“小心小心,九厘三分,要寻尸首,洛南商州”之说。这里只是探险家之道,并非登山必由之路。所以,石刻上有不少警告之语:“悬崖勒马”、“云开詄荡”等。长空栈道可分三段,出南天门石坊至朝元洞西,路依危崖凿出,长20米,宽二尺许,是为上段。折而下,崖隙间横贯铁棍,形如凌空悬梯,游人须挽索逐级而下,称之“鸡下架”,是为中段。西折为下段,筑路者在峭壁上凿出石孔,楔进石桩,石桩之间架木椽三根,游人至此,面壁贴腹,脚道踏木椽横向移动前行。传说晨架木椽,晚上朽,故又称这段栈道为“九节臬臬椽”。虽为传说,但也可看出此段路程的险要。华山上的长空栈道的主体部分属于无柱式栈道,俗称空木桥,即《水经注》称的“千梁无柱”式栈道。这类栈道专建于悬崖,水又深又急之处,底部无法立直柱或斜柱顶托,故采取无柱式。这种形式人行其上十分危险,所谓“逸涉者,浮梁振动,无不摇心眩目也”(《刘梦得文集·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为了安全起见,这种栈道多设勾栏(栏杆)相护,唐代曾将金牛道险栈“限以勾栏”,宋人文同《过朝天岭》诗称:“且倚钩栏拥鼻吟。”有载:“山峻水急,其中多峰岩壁立,难以凿路,募匠跳石成孔,横贯巨木,上覆木板,外作栏杆绕之,如桥梁状,故名曰栈道。”(严炳文:《三省山内风土杂记》)但是华山的长空栈道由于“广八寸”路面太窄,悬崖一侧难以安装护栏,只是在崖壁一侧安装有挽扶铁索,使得长空栈道又是险上加险。由上文可见,华山上的升山台阶、助升铁索、栈道这些攀爬路况的修缮开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时期,到了明清时期华山攀爬路况已基本完善、畅通,为今人攀爬华山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古人攀爬华山,除了改善攀爬路况以外,还使用了许多登山工具。2.华山观光车2.1肩舆、滑逻辑古人攀登华山,多为徒步跋涉,能代步的客运工具唯有二人抬的敞篷竹制轿子,因时代推移和式样变化,又称为肩舆、山兜、滑竿等。肩舆:由于步舆依靠人力用肩来抬而得名。明陈以忠《华山游记》中载:“过山头,乘肩舆亟上,每望前峰,已如路绝,既又逾焉。至十八盘者,山最陡,十有八折,乃得上,故名”。下山时“令仆夫倒舆而肩之,峰峦层叠隐见,如拱如揖,追随送余。”(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倚仗寄·岳渎》)明代吴同春《太华双游记》中载:“肩舆而上,至莎萝坪宿焉……舆行数里,至十八盘,降以步,五里而至青柯坪……”肩舆亦可称为山兜,只不过其结构更为简单,利于山路行进。民国十三年(1924年)学者王峄山的《华山之观察》中记载:“肩舆,俗称山兜,一圈椅缚两扁担,前后两人抬之。”“肩舆用圈椅,乘客比较难过。”“路宽不过二三尺,肩舆只能到半山。”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绘画大师张大千《华山游稿》记载:“玉泉院在华山谷口,至此已不能通车,需换乘山兜。”同年傅增湘《登太华记》也载:下山时“乃乘肩舆倒座而下。层峦沓岫,隐隐在烟霭中,拱揖相送。”随着时间的发展,客运的肩舆逐渐演变为滑竿。滑竿:华山早期的滑竿很简陋,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女作家谢冰莹《华山游记》中载:“从这儿(按:玉泉院)上去,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不能走的,必须雇轿子……坐在那顶用绳子组织的像鱼网似的所谓轿子里,感到非常不舒服,既不能让你舒服的躺下,又不能让你好好坐着。加以由这儿到莎萝坪的路,都是满堆着乱石,而且弯弯曲曲,很难行走,一不小心,时时有跌倒的危险,还不如自己走路的痛快、平安。”文中的“轿子”就是滑竿。现在的滑竿实质上是一个完整的竹躺椅,在两侧绑两根3米长的竹竿,竹竿两端各绑两短截竹杠以供肩抬。近年来,在华山峪里每天都有四五十副滑竿在抬运游客。但是缆车索道运营后,乘滑竿的人越来越少,目前在华山峪中滑竿已经寥寥无几。乘坐肩舆或滑竿最高可上至青柯坪,继续上山就是千尺幢、百尺峡。山路变得极为险峻.必须改为足行。2.2“挑山工”型从青柯坪继续上山,古人往往在这里做一番准备,王士性当年在这里“遂奋而拉元承为樵人装,插衣于衱,易芒鞋曳杖,头佗玄和后随”(《王士性地理书三种》)。清代毕沅到青柯坪:“因舍筍舆,易藤屩,振衣而南行。”(毕沅:《华岳全集·华岳祈泽记》)他们在这里由肩舆改为足行之后,往往要雇请向导,向导多是对华山状况非常了解的当地宗教信徒,如王士性雇请了华山上的道士黄冠与玄和为向导。而且都要换些轻便的“樵人装”、“芒鞋”、“藤屩”并“振衣”而行,以便爬山。带上登山杖,这些都为后面的登台阶、挽铁索、度飞栈做准备。古代华山上没有粮食,长年居住在华山之巅的修道之人的食物主要靠背运。元代史料有“君负食上下自给,如由堂适奥,嬉然不为艰。薄寒则上下负食益勤,为御冬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岳庙》,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578页)。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山路的不断修缮,上山修道、朝拜、登山的游客逐渐增多,山上所需的物资,由挑夫身背扁担沿着古路担运上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挑山工”。华山现有挑夫180名,运费“以斤里”为单位核算,每人每日能收60-80元。另外,山中近年也出现了一些背篓,背工多系四川人,他们身背背篓除了运送货物外,偶尔也为游客背送小孩。最为灵巧之处在于,这些背工手上都持有一根“T”型拐杖,长度一般至背工的腰高为宜,一则上山可作为助力工具,二则在休息时,只须把“T”型拐杖支于篓下,支撑背篓的重量,身体不用承担篓重,以便休息。(图3)2.3华西峰车道。因势就地,在公共登顶华山,是多少仁人志士的愿望,但对于年老体弱者攀登华山绝非易事。华山主峰区环境容量小,花岗岩山体又缺水,游人分流十分困难,对资源与安全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为此,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近年华山上又发展了一种新型登山工具,就是登山索道。在1996年华山上建成了第一条索道,索道从山脚沿当年“智取华山”的小道上空飞架,直达北峰,华山北峰索道,为单线循环全封闭挂式6座位吊箱索道,全长1550米,垂直高差755米,单向客运量每小时1000人次,整个系统由计算机控制,5-10分钟可往返一次。华山索道的布线选在黄埔峪中,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开华山峪中传统的登山线路。索道对于游人在步行游览过程中景观影响小,是较为成功的案例。2013年华山西峰又开通了一条索道,即华山西峰索道(图4)。是由陕西旅游集团投资5.2亿余元,陕西太华旅游索道公路有限公司开发和建设。华山西峰索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条采取崖壁开凿硐室站房、W式起伏走向、设中间站的单线循环脱挂式索道。该索道西起瓮峪沟口,东至连接南峰和西峰岭脊的南段,斜长约4211米,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