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起而生礼义新解_第1页
伪起而生礼义新解_第2页
伪起而生礼义新解_第3页
伪起而生礼义新解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伪起而生礼义新解

以伪义礼为荀子礼学的特点。荀子将伪定义为人类的自然情感和本能欲望,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条件,并形成了有利于个人和社会集体利益的行为准则。伪改变人们的自然属性,形成社会属性。“伪”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是指导生产劳动的原则、治理国家的方法。荀子之礼包含了更多理性的因素,使礼由最初的祀神、敬天、顺应时事的感性活动,转向以矫治情性和本能欲望为主要功能的社会实践规范。一、孔孟之礼:仁,孝的德与人文精神《说文·示部》说:“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表明礼最初是原始时期人们的祭祀活动,发端于祀神祈福,以获得福佑。劳思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中说,“忙于神事者必薄于人事。殷人既事事取决于鬼神,其风尚所及,遂有某种放任之生活态度。”54此时人们认为自己的命运掌控在冥冥中的神灵手里,是原始时期人们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左传·成公十六年》中记载“礼以顺时”,孔颖达注疏为:“礼者,履也,其所践履,当识时要,故礼所以顺时事也。”此时礼被用来作为战争中策划行动的谋略,以顺应时事为原则,仍以顺应外界时事为主旨。对礼注入较多人文精神的是春秋末期孔孟的仁义之学。孔子援仁入礼,把仁作为礼的本质。在孔子,没有仁之本质,形式再周全完备的礼也不成其为礼,“人而不仁,如礼何?”25、“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充分表达了仁本的含义,礼是用来表达人们内心情感和仁爱美德的,奢侈浪费和礼节的周全完备都无法与仁爱之实情媲美,仁本礼末,仁先而礼后。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德思想,提出“四端”说,即“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48“四端”是根植于人性之中的四种德行,人们可以将“四端”扩充发展为仁、义、礼、智的四德。礼即恭敬辞让之心的扩充及体现,可称为敬德。在孟子,“敬”是礼的精神实质,是人的道德自觉意识。孔、孟把“仁”、“敬”的德性概念引入礼的内涵,使礼蕴含了更多的人文精神。但孔、孟之礼的形上依据仍系于上天,孔、孟都把上天看成仁、敬的德性来源。孔子的“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孟子的“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都表达了德性之礼的天道根据。“克己复礼”、“恭敬之心”,最终都指向落实在天道,礼没有脱离祀神敬天的原始本义,更多属于感性实践的范畴。二、从“伪”到“伪起而生礼义”,是教育实践的实践意义,是人韦政通说:“荀子把先在的儒学,移向一个新的精神基础上,从这个基础上,开出一个儒学的新系统。这个新的精神基础,我们叫它理智主义。”210在荀子,天是按照一定规律生生不息运行,没有目的与意义的自然存在,“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265大自然遵循一定规律运行,不因人们的意愿作出改变,所以自然之天对人世的祸福不具有决定意义,不能主宰人事兴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荀子·天论》),自然界只是一个自然的存在,不应被人们膜拜敬畏,而应作为人们治理的对象。荀子把礼视为“人道之极”,认为发挥人治的功能是决定治乱祸福的关键。循礼就能够正确应对大自然的四时、寒暑变化,能够趋吉避凶。荀子延续了礼“人之所履”的实践意义,重点落实在“伪”,即人为实践上。人的作为包括对人性本身的改造,对生产实践规律的探寻,确立人伦道德规范和治理国家的原则方法。下文通过对荀子之礼治欲、治情性的具体分析,探讨荀子之礼“伪”的本质及意义。荀子说:“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所失微而其为乱大者,礼也。”(《荀子·大略》)“礼者,所以正身也。”《荀子·修身》“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荀子·礼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荀子·大略》荀子对礼的论述可以归纳出三层含义:(1)礼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原则和方法,范围涵盖日用起居、生产劳动和治理国家,礼对人们的行为客观上具有强制作用,不循礼就会“颠蹶陷溺”,产生很大麻烦。(2)“礼以正身”,是人们的道德实践,人们的义利、美丑、好恶观念都包含在礼的原则下。(3)礼应用于社会政治生活中,是治理的方法,决定天下能否平治。荀子丰富、发展了礼的内涵和功用,使孔、孟仁义为主的修身之礼发展为涵盖社会生活诸方面的概念。荀子释伪为:“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荀子·正名》)“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伪者,文理隆盛也。”(《荀子·礼论》)对“伪起而生礼义”,荀子有著名的论述:“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荀子·性恶》)“化性起伪”,使人们了解到荀子之礼的本质,它不同于最初的“祀神致福”意义,不同于孔子仁爱为本的“克己复礼”之礼,不同于孟子的“恭敬之心”之礼。也不同于《礼记》中的“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的“民坊”之礼。荀子之礼由矫治人的性情而生成,是人作为的结果。伪包括“能虑”“能为”“积靡”的过程,“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荀子·正名》)人为的过程依赖于主观认识和对行为的选择,其中更多的是理性思维的结果。礼作用的对象是人性,及与人性相伴而生、本然的情感和情欲。礼以“化性”、“矫治”、“伪饰”人的情感、欲望为基本内容,经过伪的作用,形成礼仪文理,用以充分表达人情、人性的愿望和诉求,即“伪者,文理隆盛也。”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人性的美好是后天人为形成的,人性是伪的基础和作用对象,礼仪节文的美好由人为努力而来。三、“养欲”是治欲的主要对象荀子的礼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发展了儒家的礼义思想:“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荀子首先表明礼的内容是“养”,具体讲就是:“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荀子·礼论》)“养”的对象是人,“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礼不是用来敬天和祀神,而是关乎人事。对个人而言,合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和欲望是礼,反过来,不注重日常生活起居,忽视和否定本能欲望和需求的就是“非礼”,就会“颠蹶陷溺”,损害身体健康。对群体而言,“养”意味着止“乱”,意味着平衡有限的社会物质财富和人们无尽需求的关系,使物与欲能够“相持而长”。从发生意义讲包含着节制欲望和满足需求的双向调节功能,“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保证群体的长远利益。人们把“养”纳入礼的范畴,关注自身的生存质量和发展需要,代表了理性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养欲”也是治欲,“养欲”中也包含了节制欲望的内容,不同社会等级的人,因“分”而有不同的欲望满足标准。欲为情所生,欲和情发端于性。荀子论欲、情、性三者的关系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荀子·正名》)具体讲就是:“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人性不事而成,无待而然,“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这些本能欲望与其他生物无异。“情者,性之质。”即:“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荀子·荣辱》)自然之性在社会环境中,在外界各种诱惑下会生发出更多的欲望,从自然人情的“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荀子·性恶》)到“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荀子·王霸》)各种欲望层出不穷,没有穷尽。人们为了更多欲望的满足,必然去争斗、残杀,形成社会祸乱。不受节制的欲望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伤害群体和他人的根本利益。所以“治欲”与“养欲”一样,同是伪发挥作用的重要对象,也是礼所要规范的主要对象。欲望源于人情,人情生于人性。人性生而有之,无待而然,是人们生存及发展的基础,失去情性,人们就失去了生存的保障。但当人们的性情中加入社会性功利内容后,欲望变得无限膨胀,功利性的性情,对个体而言,可以最大满足自己的欲望,对于群体而言,是社会祸乱的根源,非常有害。情与欲的满足都必须受到限制,情与欲必须是人们矫治的对象。荀子强调以公义胜私利,才能使个人和群体的利益都获得满足和保障。荀子说:“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说之为乐,若者必灭。”如果人们一味放纵自己的情性,满足自己的私欲,就会得到与初衷相反的结果。“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荀子·礼论》)放纵情性,会失去所要的;依礼节制情性和欲望,会得到想要的,这就是“一之于礼义”和“一之于情性”而“两得之”和“两丧之”的区别。所以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人必须要“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拥有正确的荣辱、善恶、美丑、是非观念,遵循伦理道德。治欲、治情,最终指向是治性。人的“本始材朴”之性需要矫治、伪饰,来实现“群居和一之道”。关于性与伪,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礼论》)人性生而使然,与其他物类没有根本区别;由伪而生的礼义,是“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伪能够形成礼义、法度、行为规范,达到“文理隆盛”,即形成节文仪式完备隆重的礼。“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