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市的历史与文化考述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b8a59cddfce894b60ab359e95d1a553/db8a59cddfce894b60ab359e95d1a5531.gif)
![花市的历史与文化考述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b8a59cddfce894b60ab359e95d1a553/db8a59cddfce894b60ab359e95d1a5532.gif)
![花市的历史与文化考述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b8a59cddfce894b60ab359e95d1a553/db8a59cddfce894b60ab359e95d1a5533.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花市的历史与文化考述
元代,花市街也是元朝首都东南部的一条街道。水草茂盛,人烟稀少。到明朝时,叫神木厂大街,因为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在文明门(崇文门)外建神木厂,将几株大木放置此处,故此街就叫“神木厂大街”。明代人张爵写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述了“崇北坊”的市政编制,花市上中下4条胡同已经形成。明灭亡,清建立,清政府把神木厂迁至广渠门外。清乾降十五年(1750年)刊印的《京师全图》出现花市之名。清人朱一新在光绪乙酉年(1885年)撰写的《京师坊巷志稿》中载有“花儿市大街”一名。可见花市大街距今可考证的历史已有二百多年。花市的火神庙东南角花市的坊巷、庙观、会馆、税关等,构成明清时崇外一带的格局,使花市成为商贾云集、作坊密布的大街的基础。促成花市繁华起来的因素,大致有四点:一曰庙会,二曰集市,三曰家庭手工业,四曰崇文门税关。花市的繁荣情景,在清人的著作中屡有记载,震钧的《天咫偶闻》两处描写花市盛况,一处说花市“翠羽明,假花义之属,累累市间”。另一处把花市与前门、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大街相提并论,说它是“京师百货所聚”之地。花市还有三处庙会最著名,西边有火神庙,东边有灶君庙,东北角有蟠桃宫。当时在花市每月都有三次集市,做买卖和赶花市集的人,自然都有求福于神的心理,到火神庙里来烧香布施,朝夕顶拜,这样,花市的火神庙便闻名遐迩,官书、野史记载了它。灶君庙和蟠桃宫每年虽只一次庙会,但其影响面大,在名声上为花市大街增色不少。清时北京有四大集市,西城有护国寺,东城有隆福寺,宣外有土地庙,崇外有火神庙。其中火神庙集市是刺激并带动花市繁荣起来的重要因素。北京诸史志中记载火神庙集市的有《宸垣识略》、《天咫偶闻》、《京师坊巷志稿》及《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据最早的《宸垣识略》记载:“火神庙在花儿市,明隆庆二年建,为神木厂悟元观下院,有万历间右通政李琦碑。本朝乾隆四十一年重修。”每月逢四日,自庙前至西口开市。可见花市集始于火神庙,开庙日就是花市集日,但到了近代,人们却不说逛火神庙,而说是逛花市,称火神庙集为花市集,就是因为这个集市以“花”为特色,把火神庙的尊号给湮没了。明代的北京城,手工业作坊生产已相当发达,据《明会典卷·工部·工匠》记载,当时工艺分工有188种,有工匠11800余人。到了明末清初,已出现了做假花的行业。假花种类有纸花、绢花、绒花等,这些都是北京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所以通称“京花”。《旧京文物略》上说:“彼时旗汉妇女戴花成为风习,其中尤以梳旗头之妇女最喜色彩鲜艳、花样新奇的人造花。”当时天子脚下,王宫官邸林立,戴花又从宫中传到民间,《燕京岁时记》载:“京师孟春三月,儿女多剪彩为花或草虫之类插首。”这样,朝野官俗共同刺激了花市绢花的生产。花市大街当时汇集了北京大部分的制花作坊,形成了京城纸、绢、绒花的生产基地,花市之名,即得于此。据记载:“各街市花庄及住家营花业者,约一千家以上。”他们有的一个人干活,妻子一边带孩子做饭,一连帮助丈夫做下手活。有的雇用一二个学徒或伙计,有的外发加工活,而后加工组成全花。这里既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也有深入千家万户、活跃在家庭中的小手工业者;这里不单有绢花、首饰,还包括了玉器、料器、纺织、服装、印染、肉杠、油脂、豆腐、医药、果品加工、木器制作、宫灯、画片、挑补刺绣等五行八作,使得花市成为南城最大、最集中的手工业基地。另外,还要特别提及崇文门税关。其址在今花市上三条西口内蒙古自治区驻京办处。清时“京师九门皆有课税,而统于于崇文一司”。崇文门税关是整个北京城的总税关,清诗人查嗣有诗云“九门征课一门专。”外埠而来的商货必须在此纳税,方可入北城贸易,加之关吏十分苛刻,向商贩索银甚多,因而这一税关收入极丰。税关之设,使往来商旅十分难堪,但这对花市的发展却起了特殊作用。滞留的客商使花市自然形成兴隆的客栈业,过往于花市的商贩,购买了大宗的绢花,把京师特产美物传递到四面八方,而花市诸多客栈、大车店就地承揽为客商托运货物的业务。这样,生产、销售、托运在花市成为一个完整体系,扩大了花市与外地的经济交流,并使之影响日远。由上观之,经历元明清三代,崇外花市先形成人口稠密的居民区,至清乾隆中期酿成火神庙集市,从此真正开始了它作为南城商业中心的历史。艺术家为政治人员当年的花市是南城最繁华的地方,所以一些社会名流曾在这儿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如当代硕儒梁漱溟,京剧艺术家侯喜奎、马连良、李多奎、象棋王张德奎,民国元老于增佑以及末代皇妃文绣。但真正和花市息息相关的是那些手工艺人,花市大街孕育这些民间艺人,这些能工巧匠又为花市大街增光添彩。金玉林的花与景观设计“花儿金”的创始人金桂,满族,生于清代晚期,以做京花为生。他的绝技是以绫、纸、通草为原料,世上有什么花,他就能做什么花。而且形象逼真,已达到乱真的程度。后来被宫廷选中,为太后、皇后及公主们做凉板头上的饰花及压鬓花,因此,名声大振,“花儿金”的美誉就传开了,到了金玉林已是第四代传人了,他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时值民国时代,洋人订做月季花,他用洋缎做出了新式月季,令洋人大为赞赏,从此开辟了胸花品种。新中国成立后,金玉林创作了前人从未做过的悬崖菊、藤萝架、梅花,雅致大方;制作的室内盆景,远销国外,为国家创汇扬名,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金铁铃是“花儿金”的第五代传人,解放后在北京绢花厂担任设计工作,他技艺精湛、善于创新,其设计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工艺展中获奖,为绢花艺术再添新彩。刘华花刘指清朝刘享元,其作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张宝山,毛鸟艺术家13岁随父学艺,以后又向当时的名师高老太太学艺,技艺全面,60多年一直努力从事绒制品的设计与制作。“仙人掌绒头花”11岁学艺,20岁自立门户专制绒制品,花市大街的“八仙绒头花”就是他的杰作。夏文富创作的绒鸟在花市一带非常出名,订货的踏破门坎,被人们誉为“绒鸟高手”。壳牌的浚旧式手艺行有传男不传女的说法,“天义常”的两个儿子身体都不好,孙子年幼,常家烧葡萄的绝技怎么办?为了保护家传绝技,常在的三个女儿和两个侄女做出一辈子不出嫁的决定。享誉世界的常氏葡萄所以能传下来,是五个弱女子献出了幸福,用青春换来的。从“四大门”到“四门”从明末到解放的数百年中,料器业在花市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料器“四大门”,即蒋、汪、赵、岳,其中首推蒋家门蒋文亮、蒋文奎、善做鸟兽,做料花更是高人一筹。以学艺作艺,以养良好社会1926年,潘秉衡开始学徒生源,经过多年刻苦学画,拜师学艺,渐渐在玉器行业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