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9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整体而言,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互联网的作用体现在使小说创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出更多新题材、新创作方式和新内容。创作者们在同一平台上相互竞争,也会推动内容进化,使得内容走向“多元化”。可以说,中国网络小说在全球都是走在前列的,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强的推动力。互联网传播和反馈速度更快,交流更直接。用户通过互联网贴出小说,瞬间就能到达读者手中。作家可以快速调整内容,写作水平也会快速提高。很多小说开头很一般,甚至漏洞百出,但写了几个月之后,作品渐入佳境,让人无法割舍。互联网对创作的提升帮助非常大。网络文学的面貌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巨大变化,不断推陈出新。近20年来,网络文学有三个最直观的变化:一是数量更加庞大。最早的时候,论坛上前一晚所有小说的更新内容,早上起来花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现在网络小说每天的更新量之大,无论你怎么翻页都翻不完。二是从模仿到原创。当时大部分内容,10部有9部是玄幻类作品,题材比较单一,而现在仅大类就有200多个,下面小流派更多,原创性大大提高。三是质量大幅提高。当时作品大多模仿痕迹很重,语言和构思也比较稚嫩。现在很多作家文笔老练。今天,网络小说可以说聚集了通俗文学领域的很多优秀作家作品。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我们的网络小说已经大量进入,翻译后不存在接受障碍,国内的热门作品,在国外受欢迎程度也很高。在欧美,近两年也开始出现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趋势,截至2019年初已翻译100多部,起点国际上线后,有了专业译者组的帮助,迄今已翻译500多部。这是我们以前很难想象的,尤其是我们网络小说都很长,几百万字、上千万字的都有。有国外爱好者花如此大的精力和成本主动翻译,说明我们的网络文学有内容品质优势,成功走出去本身很能说明问题。在中国整个文化市场中,网络文学行业发展是超前的,广度大,种类丰富,内容质量过硬。但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是单一文艺领域就能造就的,它是各行各业协作的结果。目前为止,除了孙悟空这样的传统经典形象之外,我们还没有一个全新创作的、在全球市场都广受欢迎的当代文化符号。如果我们能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发掘出这样的资源,再通过下游改编把它放大,打造出一个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才算是中国流行文化真正的成功。(摘编自《互联网加速文学进化》)材料二:网络文学,作为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进入中国而诞生。作为一种大众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在诞生之初,从技术上实现了普通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同时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空前高涨,大批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并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同时,在内容表现和手法运用上,网络作者自觉、自发、自愿地接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大量优秀作品随之产生。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文学一路走来,逐渐进入主流视野,不断迈向经典化、精品化。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加入到网络文学中来,这与网络文学的本体特征和属性有着内在的关联。网络小说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作为大众文化的果实,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作者抒发情感和想象的载体,也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读者寄予情感和梦想的阵地,随科技更新迭代,从PC到移动,从文字到IP,以文字为源头的主体性从没改变。创作与阅读的主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网络文学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成为创作与阅读双方的日常,陪伴着他们成长。网络文学的热血幻想不仅是一个“白日梦”,而且是基于人类社会的终极愿望,携带着人类文化基因密码,合乎人类情感的发生发展。如果说网络文学是专指在网络上发表并传播的一种带有大众文化属性的外在表达,那么,热血幻想就是网络文学内在的本体特征,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标识。(摘编自《凸显本体特征,深植现实观照——二零一九年网络文学创作管窥》)材料三: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重新得到重视与强调,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这可以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层面来理解。从可能性来讲,数字媒介深刻地改写了现实与自我的定义,改变了人与现实的关系,客观上要求重新审视文艺、现实、真实等理论命题。在此情况下,网络文学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潮。在中国作协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现实类题材作品占据了一半的席位,如起点中文网站“现实频道”上线不到一年,就有4万多部现实题材作品。与此同时,传统的幻想类题材也开始生活化,被称为“生活流”。这种现实题材的创作倾向既是网络文学发展20年之后自我转型、突破瓶颈、扩大创作空间的需要,也与网络社会由早期的虚拟空间日渐转向虚拟与现实的互渗相关,这在客观上为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奠定了基础。从必要性来讲,重建现实主义传统,不仅有助于网络文学创作表现二次元等虚拟世界,也有助于表现被淡忘的线下生活,加强网络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转型。网络文学突出的社会性,要求重建现实主义传统。数字媒介前所未有地加强了文学的社会性。网络文学成为一种社会形式,它的生产、运营与阅读模式具有突出的社会性特征。写作与阅读不再是传统文学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性、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并通过影视、游戏、动漫等衍生品进行了广泛地传播,改造着参与者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与文化功能。由于网络文学的过度商业化,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面对这种情况,显然需要重新强调现实主义传统的思想性、倾向性,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要求网络文学传递社会正能量,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这样既有利于中国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塑造,也有利于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摘编自《开启新媒介现实主义,切近网络文学发展实际》)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小说尽管依赖新兴的互联网而产生、发展,但从整体上说,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B.近20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数量更加庞大,原创性大大提高,质量大幅提高,今天,很多通俗文学领域的优秀作家作品汇集于此。C.作为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的网络文学,凭借写作的零准入、发表的无门槛,表现出强大的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D.当前网络文学出现向现实主义传统回归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现实类题材作品数量增多,传统的幻想类题材完全生活化。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网络小说走在世界前列,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大量进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颇受欢迎,近两年开始走进欧美。B.凭借着互联网迅捷的传播与反馈速度,网络小说创作者与读者可以互相交流,作家能快速调整内容,甚至迅速提高写作水平。C.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果实,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其本体特征与创作的主体标识是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D.网络文学诞生之初,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网络作者并未丢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中“网络文学中重建现实主义传统”表现的一项是()A.《你在万丈荣光中》有穿越元素,也有以大篇幅文字展现“最美逆行者”消防员的生活,充满正能量。B.《大国旗舰》《大国重工》虽然是穿越文,但分别展现了中国造船工业、重型装备工业的发展壮大。C.网络文学作品《上海繁华》展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艰苦奋斗、顽强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D.由网络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大江大河》的热播,让投资方看到了现实类题材剧的广阔商业前景。4.请简要说明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5.当前如何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C3.D4.①开门见山亮出观点,能引发关注。②结构上总体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方面论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③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举起点中文网的例子来论证网络文学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潮,现实针对性强。5.①利用网络文学打造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②密切关注广大青年的情感与梦想的诉求,凸现主体特征;③促进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错误。原文是“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出更多新题材、新创作方式和新内容”。C.“写作的零准入、发表的无门槛”错误。原文是“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D.“传统的幻想类题材完全生活化”错误。原文“传统的幻想类题材也开始生活化”。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的能力。C.“……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其本体特征与创作的主体标识是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理解有误。依据原文中“创作与阅读的主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热血幻想就是网络文学内在的本体特征,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标识”分析可知,“成为……必然诉求”的是“创作与阅读的主客体关系”,“其本体特征与创作的主体标识”是“热血幻想”,不是选项中“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故此项表述“基于现实”“热血幻想”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含义的能力。从材料三的第三段可知,“重建现实主义传统”着重于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传递正能量,而D项仅指出“现实类题材剧的广阔商业前景”,没有说明该剧“传递正能量”的作用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简要说明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解答时,考生可从论证思路(提分解式: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的结构模式(总分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论证方法等角度考虑。掌握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重点:引证、例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有时文本从反面进行论证,但未必有正反对比,这时只答从反面论证即可)。仔细阅读材料三,首先在论点的提出上,材料三首句单句成段,直接表明观点,开门见山,提出“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重新得到重视与强调,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观点,属于总说;第二、三段分别进行论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据各段的关键句“……,这在客观上为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奠定了基础”“网络文学突出的社会性,要求重建现实主义传统。数字媒介前所未有地加强了文学的社会性”,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方面论证,分析出各自的论证内容,分析出他们的论证关系;在分析论证时,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在中国作协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现实类题材作品占据了一半的席位,如起点中文网站‘现实频道’上线不到一年,就有4万多部现实题材作品”,联系现实,具有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中信息,针对材料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谈谈对当前如何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看法。仔细阅读题目所给的三则材料,依据材料一中关键句“但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是单一文艺领域就能造就的,它是各行各业协作的结果。目前为止,除了孙悟空这样的传统经典形象之外,我们还没有一个全新创作的、在全球市场都广受欢迎的当代文化符号。如果我们能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发掘出这样的资源,再通过下游改编把它放大,打造出一个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才算是中国流行文化真正的成功”,考生可提取关键词“文化符号”,概括出“利用网络文学打造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之要点;依据材料二“从技术上实现了普通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同时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空前高涨,大批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并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创作与阅读的主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网络文学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成为创作与阅读双方的日常,陪伴着他们成长”,考生可提取关键词“青年”“情感与梦想”“诉求”,概括出“密切关注广大青年的情感与梦想的诉求,凸现主体特征”之要点;依据材料三扣住“现实主义”“回归”“重建”,概括出“促进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如答“部门要求网络文学传递正能量”亦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伞汤学春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师父送至山门。风雨凄迷,山色空蒙。山风拂动师傅银髯,擦起师父衣带。师父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师父一怔。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却是扶不起。师父愕然。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傅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徒儿拜磕在地,说:“师傅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徒儿想,自己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师傅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徒儿知道江湖上有以伞为兵器的,并且巧藏机关,暗器伤人然是厉害。但是师父所用兵器虽多,唯独没用过伞;况且,这把普通的竹骨纸伞,还是他自己给师父买的,就在附近小镇上一家伞铺里买的。难道师父有什么神功一下子将它变成了铜针铁骨?即使是铜针铁骨,他的天罡刀法只要斜削下去也能将它挥为两段。徒儿于是想:好吧,就削了这伞,看你老东西还有什么说的!想罢,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比。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比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山重凄迷,山风如诉。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选自《小小说十年宝典》)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这句话暗示徒儿刀法并未学精,还有没学到手的,暗示徒儿悲剧结局的。B.小说以“伞”为标题,一则伞是线索,贯穿全文、二是以伞表现人物情感,凝结了师徒之情,又终结了师徒之义。C.通过师徒对伞的处理,既说明了“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变化随心的刀法真谛,更展示了人格武品,进而揭示主题:学艺先学做人。D.“心中不快”“却又一热”两相对照,表现出师父对徒儿给予的希望很高,同时自己也避免不了“儿女情长”的侠骨柔情。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采用倒叙的手法,然后通过追叙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B.小说中的徒儿是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师傅跳下悬崖是因为失手误杀了徒儿忏悔解脱。C.小说虽然简短,但故事情节却是颇有波澜,起伏跌宕,扣人心弦。D.小说语言风格朴实流畅,传神的语言、动作、肖像描写,使小说中师徒形象生动传神。8.小说写景简洁,但这一简洁的描写在文中三次出现,试分析这一景物描写的作用。9.联系全文,分析“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答案】6.A7.B8.①渲染气氛,为作品定下了悲剧的基调;②为师傅雨中送伞、由伞而产生的情节埋下了伏笔;③预示了作品情节的扑朔迷离和悲剧结局。9.①潜心武功修炼,宁可忍受孤独;②慈爱,有仁厚之心;③果决,为正义不惜大义灭亲。【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这句话暗示徒儿刀法并未学精,还有没学到手的,暗示徒儿悲剧结局”错误。由原文“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可知,师傅已将毕生所学传给徒弟,并且也认为他以后有所作为。因此徒儿刀法已是精湛的,只是和师傅比起来还不够;而且从文中来看,徒儿没有学到的武学真谛是“做人”。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B.“小说中的徒儿是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错误。“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可徒儿害怕“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为了自己能成为天下第一,不惜让师傅跳下山崖。由此可见,徒儿是知恩不报的人。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第一次描写出现在第三段。由“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师父送至山门。”可知,这句话出现在分别的场景,渲染了悲凉的感情基调。“风雨凄迷”,师徒分别时正下着雨,这也为下文师傅雨中送伞情节埋下伏笔;同时,第四段写道“师父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黄叶飘零,预示着死亡。为下文师傅的死亡埋下伏笔。第二次出现是在徒弟让师傅跳下悬崖之时。“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师傅待徒弟如同孩子,“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可徒弟却为了所谓的天下第一,想断送师傅的性命。此情此景,使文章基调更显悲凉,为作品定下了悲剧的基调,这也承接了第一处描写的伏笔。第三次出现是在师傅跳下悬崖之前。师傅给徒弟送的伞“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这是师傅“见那凄迷冷”,不忍心徒儿“还是光着个脑袋”而送的。可徒儿却“一刀下去”,将纸伞劈得骨散筋飞。师傅全心全意的付出,却换来徒弟反叛的下场,师傅的仁慈,本让读者以为他会遭遇不测,可师傅却大义灭亲,“竹比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结局反转,预示了作品情节的扑朔迷离和悲剧结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从“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可看出,师傅醉心武功,由此可概括答案①;从“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看出,师傅对土地倾尽所有;“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因担心徒弟淋雨而给他送伞。师傅的武功应该是比徒弟高的,但是在徒弟想杀死师傅时,师傅只用一把普通纸伞抵挡,由此可以概括答案②;由上段分析可知,师傅是慈爱的,但当他知道徒儿心狠手辣的时候,“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比。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比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壮士断腕,大义灭亲,由此可看出他果决,为正义不惜大义灭亲的性格。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甲)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乙)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含义。(1)犹离忧也(2)靡不毕见(3)适长沙(4)同死生11.下列划线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信而见疑/想见其人 B.谗人间之/收天下之兵C.忠而被谤/夫孰异道而相安 D.北收要害之郡/追亡逐北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3)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13.甲段中,司马迁从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离骚》的_________、作品的_________等三个方面表现屈原的人品与文风。14.乙段中提到“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你是否认同贾谊责怪屈原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0.(1)通“罹”,遭遇;(2)无,没有;(3)到;(4)意动用法,把……等同看待。11.C12.(1)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2)屈原流落到江边,披头散发地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身体和面容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瘦削。(3)收集天下的武器集中到咸阳,熔化刀剑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像,来削弱天下人民的反抗力量。13.①.内容②.风格14.参考示例1:贾谊认为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不必选择投江自沉这条路。我不认同贾谊的观点。屈原一生以治国宏图、报效祖国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洁身自好、志洁行廉,更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激情,他的投江行为是对黑暗现实的抗争,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参考示例2:贾谊认为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客纳,不必选择投江自沉这条路。我认同贾谊的观点。屈原一身才华,品行高洁,走出楚国,肯定会有人欣赏,而他却为了楚王这个昏君而毁了自己的前途,不禁令人惋惜。【解析】【10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1)句意: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离”,遭遇。(2)句意: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靡”,没有。(3)句意:到长沙。“适”,到。(4)句意:把生和死等同看待。“同”,把……等同看待。【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表被动/动词,接触,遇到。句意:诚信而被怀疑/追怀他的为人。B.代词,他/助词,的。句意: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收缴天下的兵器。C.均是连词,表转折,却。句意:忠诚却被奸臣诽谤/志向不同却怎么能彼此相安?D.名词作状语,向北/动词作名词,失败的军队。句意: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追击打败仗逃亡的敌人。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得分点:(1)“见”,表被动;“谤”,诽谤;“盖自怨生也”,判断句。(2)“被”,通“披”。“行吟”,边走边吟唱;“颜色”,古今异义词语,脸色、容貌;“形容”,身体和面容。(3)“兵”,兵器;“销锋镝”,熔化刀剑和箭头;“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十二个金属人像;“弱”,削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风格的能力。依据原文“《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可知,阐述的是屈原的《离骚》一文所写的内容;依据原文“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可知,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因此此处写的是《离骚》的风格。【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观点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解答本题,应首先理解贾谊这段话的意思,然后明确观点,给出具体的理由。“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的意思是等到看了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对此说法如果持否定观点,可以从屈原的品行、追求等角度,肯定屈原选择的合理性。依据原文“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知,屈原洁身自好,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他的投江行为,正是他与黑暗现实决不妥协的宣言,是用行动的抗争。贾谊认为屈原可以去他国去游说诸侯,但屈原终其一生的抱负就是振兴楚国,他的这种选择也正是其爱国精神的体现。对此说法如果持肯定观点,可以从人才价值等角度阐述。可以肯定屈原的才华,如果不选择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可以有机会发挥更大的价值,有所成就,有不一样的人生等。学生选哪一观点均可,只要合理阐明理由即可。参考译文:甲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写男女恋情而不过度,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接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乙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凭着能够诵读诗书、撰写文章而在郡县中闻名。廷尉就说贾谊年纪小,很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贾谊死的时候年龄才三十三岁。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看到屈原自沉的湖泊,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等到看了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二)(11分)阅读《扬州慢》,完成题目。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序中的“黍离”即所谓“黍离之悲”,也就是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源出于《诗经·王风·黍离》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故国残破之痛。B.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C.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眼前萧条冷落,往昔繁华热闹,前面虚写,后面实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D.下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也使主题更加突出了。16.“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17.“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请赏析一下。【答案】15.C16.诗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写出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和诅咒。17.因“空”而“惊”,反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该句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手法、意象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眼前萧条冷落,往昔繁华热闹,前面虚写,后面实写”错误,“萧条冷落”是实写,“往昔繁华热闹”是虚写想象。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意思是:自从金兵进犯长江沿岸后,连那荒废的池苑、高大的古树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厌”运用拟人修辞,赋予废池乔木以人心理。描写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有“废池乔木”了。那场战争让人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由上阕“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可知,诗人驻留扬州,看到从前春风十里繁华的旧道上,到处都是荠麦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沿岸后,连那荒废的池苑、高大的古树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将近黄昏时候,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劫后的扬州城。一个“空”字写出了扬州城的荒凉、孤寂,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如今只剩下青青的荠麦、高大的乔木、荒废的城池。下阕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因此,下阕的“惊”是因为“空”,诗人由眼前景化虚为实,写杜牧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也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反照现实的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8分)18.根据要求填写出相关名句:(1)《屈原列传》中高度评价屈原作品的艺术风格,认为它们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这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贾谊在《过秦论》里历数秦由弱变强,又从极盛迅速走向覆亡的过程,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认为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3)《离骚》选文第三段里作者用“___________”表明自己为了追求心里的美好理想,即便死多次也坚决不后悔的高洁品质和勇毅精神。(4)《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细节描写行人行走在蜀道上的艰难和恐惧,突出它的高。(5)《蜀相》中写到武侯祠的春光,以乐景衬哀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举类迩而见义远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④.虽九死其犹未悔⑤.扪参历井仰胁息⑥.以手抚膺坐长叹⑦.映阶碧草自春色⑧.隔叶黄鹂空好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迩、犹、扪、胁、膺、碧。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一)(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又到一年赏花时,作为中国民间一项重要习俗,踏春赏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我们今天仍可在众多的诗文和游春图中一窥当年古人赏花盛况,而历经千年,人们踏春赏花的热情不仅未减,带火了乡村旅游,催长出“赏花经济”,为赏花文化导入时代内涵,线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在古代,赏花是一项受众广泛、几乎人人可以参与的审美活动。不用香车宝马、鸣锣开道,只要有一颗不误春光之心,便可呼朋引伴,亲近自然。杨巨源写道:“甲。”在唐代,每逢各处园林春花盛开,长安城街道上便人头攒动。花如云,人亦如云。吴惟信写道:“乙。”繁花正盛,苏州城中半数人都会出城寻赏。可见在古人生活中,逢春赏花是一项的审美活动。赏花文化千年,与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情结。在古人观念中,昼夜化生阴阳,阴阳变化推动万物规律地运动。《素问》中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而冬藏春发,春天正是阴阳更替、万物重生的转折,因此被赋予万象更新、充满希望的文化涵义,正如萧统《纂要》所说“丙。”19.依次填入甲、乙、丙处的诗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①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②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③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A.③②①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①②③20.依次填入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集体化延续休戚与共演替B.集体化继续息息相关演变C.大众化延续息息相关演替D.大众化继续休戚与共演变2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人们踏春赏花的热情未减,线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还催长出“赏花经济”,带火了乡村旅游,为赏花文化注入时代内涵。B.人们踏春赏花的热情不仅未减,线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还带火了乡村旅游,催生出“赏花经济”,为赏花文化注入时代内涵。C.人们踏春赏花的热情不仅催长出“赏花经济”,带火了乡村旅游,为赏花文化导入时代内涵,线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D.不仅人们踏春赏花的热情带火了乡村旅游,催生出“赏花经济”,为赏花文化导入时代内涵,线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答案】19.B20.C21.B【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连贯的能力。所安排的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每个句子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甲处由语段中“赏花是一项受众广泛、几乎人人可以参与的审美活动”可知,强调的是“人人参与”,而第③个句中的“出门俱是看花人”正印证了这种现象;乙处由语段中“繁花正盛,苏州城中半数人都会出城寻赏”可知,正好和①句的“游子寻春半出城”相照应;丙句由语段中“春天正是阴阳更替、万物重生的转折,因此被赋予万象更新、充满希望的文化涵义”可知,正好和②“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相照应。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词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第一组中,“集体化”强调的是集体性,团体性,“大众化”强调的是普遍化,句子强调“逢春赏花”是人人都参与的,所以应选“大众化”;第二组中,“延续”指照原来的样子继续下去,“继续”指与某一事有连续关系的另一事,根据文意“赏花文化”,应该强调“这种风俗的延续性”,所以应选“延续”;第三组中,“休戚与共”指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侧重于情感方面,“息息相关”指事物之间关系密切,根据文意,强调的是“赏花”和“文化情结”关系密切,所以应选“息息相关”;第四组中,“演替”是指演变更替,“演变”指变化发展,根据文意,强调的是“化生阴阳,阴阳变化推动万物规律地运动”,所以应选“演替”。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本题划线句子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更”的主语都是“人们”,所以排除AD;“赏花的热情”作主语的,谓语不能是催长经济,不能带火旅游,属于不合逻辑,所以排除C。故选B。【点睛】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