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与中国文人思想轨迹的演变_第1页
阮籍与中国文人思想轨迹的演变_第2页
阮籍与中国文人思想轨迹的演变_第3页
阮籍与中国文人思想轨迹的演变_第4页
阮籍与中国文人思想轨迹的演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阮籍与中国文人思想轨迹的演变

魏晋著名哲学家郑吉的“加入”和“退出”思想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繁荣与堕落”、“与木石亲近”和“与造林友”。“本有济世志”(《晋书·阮籍传》),这是后人对阮籍前期思想的评判;而“人不可与为俦,不若与木石为邻”和“与造化为友”却是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借隐士和大人先生之口流露出的思想。阮籍所表现的思想轨迹,在中国历代哲人中颇具典型性。这一思想轨迹的演变,既反映了中国哲学思想追求人性自由的优点,也反映了较难入世的弱点;同时作为文化的反照,也反映了权利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人际关系中的诸多弊病。如果以人性的自由程度作为恒量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那么了解阮籍思想的轨迹,对后人感悟现实社会的进步,或许不无益处。一、统治集团的“退而不定”,且又被其所处的社会生活中,社会面为“世归”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到:阮籍他们内心深处还是相信礼教儒学的,并把儒学礼教当作宝贝来看待的。这按阮籍自己的话来说,其小也正是雅好儒学的诗书,并好学不倦,还能以古代的道德高尚,安贫乐道的贤者为自身学习的榜样。这在他的《咏怀诗》十五中有叙述:“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因为从小就学儒学,通六艺,这样也就在脑海中形成了儒教观念,并必然地以儒教来约束自己,这在他的《咏怀诗》六十中讲到:“儒者通六艺,立志不可干。违礼不为动,非法不肯言。”同时,阮籍还回忆到自己小时还具有治国之志和悲烈激昂之情,他在《咏怀诗》六十一中自述道:“少年学击剑,妙使过曲成。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野。旗帜何翩翩,但闻金鼓鸣。军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这些均构成后人对阮籍前期思想的评价:阮籍“本有济世志”(《晋书·阮籍传》)。因为有儒学观念和济世之志,所以阮籍本人也就急切期望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同时,自视甚高的阮籍也认为社会必定需要像他那样的“英雄”,这就如他在《咏怀诗》四十二中说的那样:“王业须良辅,建功俟英雄。元凯康哉美,多士颂声隆。”同样,带着这种儒学观念和济世之志来看待世界,这世界也必定被要求为:“事物有纪刚、尊卑有次序,并且“天地合其德,日月顺其光”(《达庄论》),百姓熙怡、民性纯朴,就像嵇康所说的:“高尚简朴慈顺,宁济四海蒸民”(《惟上古尧舜》),“万国穆亲无事,贤遇各自得志,晏然逸豫内忘,佳哉尔时可喜”(《唐虞世道治》)。然而,这一切随着阮籍所处“天下多故”的魏晋时代而被纷纷打破;从阮籍所怀有的儒学观念和济世立志的这种“圣人之意”来看待物象世界,这物象世界非但没有纪刚、次序、有常、百姓熙怡和民性纯朴,反而是糟糕透顶,阮籍借大人先生的话来说是:“反覆颠倒”、“失度”、“失理”。在阮籍看来,统治集团之间就存在着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且虚伪卑劣。这照阮籍说来是:“竞逐趋利,舛倚横驰,父子不合,君臣乖离”;而且这些人是“造音以乱声,作色以诡形;外易其貌,内隐其情,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大人先生传》)。上层统治集团是如此,就是基层社会中的人在阮籍看来也是狡诈万分。如东平这地方,阮籍说:当地百姓就狡诈,“黔首之不淑”;因为民心不古、狡诈万分所以导致东平这地方是“原壤芜荒,树艺失时,畴亩久不辟,荆棘不治,流潢余溏,洋溢靡之”、“背险向水,垢污多私”;真是地穷则人穷,人穷则狡诈,这就像兽穷则齿,鸟穷则喙一样。对于这样的风土人情,在阮籍看来是:“居之则心昏,言之则志哀”(《东平赋》)。同样,对于“卑小局促,危隘不遐”,“壅绝断塞,原壤不辟”的亢父这地方,当地的民众也是“顽嚣木寿杌”、“禽性兽情”、“狼风豺气”、“放散淆乱”、“侧匿颇僻、隐蔽不公、怀私抱诈”……诸如此类,在阮籍看来,这社会是“不肖群聚,屋空无贤”(《亢父赋》)。由此阮籍认为社会是“险路多疑惑”,且人之“交友诚独难”(《咏怀诗》六十九)。阮籍这种思想一旦形成,也就慢慢地定格下来,久而久之,在阮籍眼里,凡会动的物象均像人一样具有欺骗性和不确定性,就如动物界的猕猴像人狡诈一样:“体多似而匪类,形乖殊而不纯,外察慧而内无度兮,故人面而兽心”(《猕猴赋》)。在这里,不管是阮籍用动物喻人物,还是以人物衍动物,这物象世界在具有济世之志和儒家观念的阮籍眼里就是惨不忍睹,难怪阮籍会以白眼待之。同样,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生活,人又怎能不小心翼翼、惊恐万状?所以惊恐忧戚、小心谨慎之类的字眼也就在阮籍的诗文中随处可见:“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咏怀诗》十三),“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咏怀诗》三十三),“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咏怀诗》三十四),“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咏怀诗》一),“殷忧令志结,怵惕常若惊”(《咏怀诗》二十四),“生命辰安在,忧戚涕沾襟”(《咏怀诗》四十七),“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咏怀诗》三)……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阮籍借隐士之口说出:“人不可与为俦,不若与木石为邻”(《大人先生传》)。二、自然“木石”的物之化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阮籍借隐士之口说出这样的道理,即与其和会动的物象世界(人类社会)相处会带来焦虑哀伤、痛苦危险,不如与静态的“木石”自然世界相处为邻来得安全,起码这静态的“木石”不会主动来伤害你。于是,在阮籍的意象世界中出现了一个与上述物象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修竹隐山阴,射干临增城,葛延幽谷,瓜瓞生”、白日颓林中,翩翩零路侧,蟋蟀吟户牖,蟪蛄呜荆棘”,“松柏郁森沉,鹂黄相与嬉”、“傥遇晨风鸟,飞驾出南林,漭■瑶光中,忽忽肆荒瑶”(以上均见《咏怀诗》)……那么,与这样木石世界相处为邻,于人还有哪些好处呢?这好处在阮籍看来,除上述提到与木石为邻”可使人安全外,还可使人舒心惬意,这在阮籍的诗文中就有流露;“北临乾昧溪,西行游少任。遥顾望天津,骀荡乐我心”(《咏怀诗》六十八)。在这里,千万不可轻视这“乐我心”的惬意舒心之感觉,这“乐我心”在长期处于和人为俦交往中产生的巨大精神压力面前显得难能可贵;它(“乐我心”)实际上是对这种精神压力的解脱和超越,也是求得心理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求得自身保养的一种方法。这在“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魏晋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这“与木石为邻”于人的好处,不仅仅可使人舒心惬意,还可使人称心遂意;因为与社会物象世界相处常常会带来压抑感,且无法自我遂意,而在与静态的“木石”世界相处为邻中,这人不仅仅可在这宁静的木石世界中得到愉悦、惬意,还可在与“木石”相处为邻过程中摆弄(改造)这些“木石”,以体现自我精神,物其化,遂失意。这就导致阮籍在他的诗文中多次讲到对自然(“木石”)物象摆弄(改造)以遂其意,如在《东平赋》中说到:“夫九州有方圆,九野有形势,区域高下,物有其制,开之则通,塞之则否,流之则行,壅之则止,崇之则成丘陵,氵于之则为薮泽”。这一系列的“开之”、“塞之”、“流之”、“壅之”、“崇之”、“氵于之”就表达了阮籍是想对自然(“木石”)物象世界加以改造(摆弄),以便能遂其“意”,使自然物象与精神世界相属、使原本在社会中被压抑的意识(思想)在这“与木石为邻”的过程中得到放松、解放或体现、物化。讲得具体些,这“与木石为邻”中的称其心、遂期意,就是对自然对象中看之顺眼的,加以培之、育之、养之、爱之,以附会头脑中原有的仁爱(或其他)思想;而对自然(木石)物象中的丑陋之处(如东平),则加以爻刂之、伐之、剪之、铲之,以表达头脑中原本有的除恶(或其他)思想。正因为“与木石为邻”能使人舒其心惬其意、乐其心遂其意,所以阮籍也真想在这“天地开辟”(《大人先生传》)过程中,使物象世界“害无所避,利无所争,放之不失,收之不盈,亡不为夭,存不为寿,福无所得,祸无所咎”,“明者不以智胜,者不以愚败,弱者不以迫思,强者不以力尽”(《大人先生传》),万事有理,万物安定。也因为“与木石为邻”有此好处,所以阮籍也真是崇拜、向往起那些“与木石为邻”的游仙隐士来,这在他的八十余首《咏怀》诗文里不断涉及“王乔”、“安其胜”、“羡门”、“西王母”之类的隐逸游仙人物中就能说明这点。还有一些诗文,阮籍就直接描绘起这类隐逸游仙人物的生活来,如《咏怀诗》八十一:“昔有神仙者,羡门及松乔。息九阳间,升遐叽云霄。人生乐长久,百年自言辽。白日陨隅谷,一夕不再朝……”。另有《咏怀诗》二十三作这样的描绘。“东南有射山,汾水出其阳。六龙服气舆,云盖切天纲。仙者四五人,逍遥晏兰房。寝息一纯和,呼■成露霜。沐浴丹渊中,照耀日月光。岂安通灵台,游■云高翔”。然而,尽管“与木石为邻”有这样的好处,但阮籍似乎并不满足于这“与木石为邻”,所以也无实际意义上的“与木石为邻”。这是因为在阮籍看来,这“与木石为邻”的隐逸游仙也不是件容易事,而且客观上也无那么多的木石自然可以为邻相处。更为重要地,在阮籍看来,这“与木石为邻”尽管可以使人舒其心惬其意、乐其心遂其意,但正是这乐其心的“心”,遂其意的“意”,说明了“与木石为邻”者的内心世界仍然执着于什么。说得透彻些,既然这“与木石为邻”是由社会中的“人不可与为俦”所导致,那么当他要“与木石为邻”来“遂其意”时,这“遂其意”的背后必然铭刻着他对社会的不称心和不遂意。所以,这“与木石为邻”者的内心放心不下的仍是天下人,社会事;他“与木石为邻”完全出于不得已,这照阮籍说来是一种“忿激以争求,贵志以贱身”(《大人先生传》)的激愤行为。同时,当“与木石为邻”者一旦要对自然(“木石”)物加以爱之培之或恶之铲之时,这实际上也充分地显露了这“与木石为邻”者仍然执著于自我,仍然想通过对自然的物化来体现主体,彰显自我,这照阮籍说来:这“与木石为邻”者仍然有着浓烈的“恶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大人先生传》)的是非观念。设想一下,怀着这种观念和心态来“与木石为邻”,他能“与木石“自然相处得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并且一旦条件允许,他仍然会浓烈地彰显自我、表明是非,这在“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下会有好结果吗?正是出于这种考虑,阮籍借大人先生之口否定了隐士的“与木石为邻”,转向“与造化为友”这一思想阶段。三、“无是非之别”与相对性观念为了超越“与木石为邻”,做到“与造化为友”,阮籍认为首先得超越“与木石为邻”的那种“恶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后的是非观,做到“无是非之别”;因为“无是非之别”,所以导致“圣人无宅,天地为容;圣人无主,无地为所,圣人无事,天地为故”(《大人先生传》)。这就是说,人一旦“无是非之别”,那么也就无必要非得要“与木石为邻”或“与人为俦”,这就叫做“圣人无宅”;人一旦“无是非之别”,那么也就无必要非得“遂其意”、“称其心”,这就叫做“圣人无主”;人一旦“无是非之别”,那么也就无必要非得执著于某物某事,这就叫做“圣人无事”。阮籍认为,达到这种境界,也就离“与造化为友”不远了。同时,为了更好地“与造化为友”,阮籍还指出:人得明白“无是非之别”与相对性观念的关系,即要看到“万里为一步,千岁为一朝”(《达庄论》),“以生言之,则物无不寿;推之以死,则物无不夭。自小视之,则万物莫不小;由大观之,则万物莫不大。殇子为寿,彭袒为夭;秋毫为大,泰山为小”,是“故以死生为一贯,是非为一条”(《达庄论》)。这也就是说,正是这相对性观念导致了“无是非之别”的观念。由于有了“无是非之别”的观念,所以一切物象均被超越:“遗弃毁与誉”(《咏怀诗》五十七),“弃置世上事”(《咏怀诗》七十三),“视彼庄周子,荣柘何足赖”(《咏怀诗》三十八),“膏火自煎熬,多财为祸害”(《咏怀诗》六);同时,又超越时空:“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咏怀诗》三十三),“朝阳忽蹉跎,盛衰在须臾”(《咏怀诗》二十七);更有甚者是超越意象:“心而无所终薄兮,思悠悠而未半”(《清思赋》),“洁思存,恬淡无欲,泰志适情”(《清思赋》),“心气手治,消息不亏”(《达庄论》)……因为超越一切,所以阮籍假设出来的大人先生是不受任何羁绊,却能“与造化为友”、“与自然齐光”。这照阮籍说来:“大人者,乃与造化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大人先生传》),“先生以变变顺和,天地为家,运去势,魁然独存,自以为能足与造化推移,故默探道德,不与世同”(《大人先生传》)。而在“与造化为友”的大人先生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