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3文言文阅读【典例示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扬雄辩析疑异。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哀、平间,位不过郎。世祖即位,征待诏,上书言事失旨,不用。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亦在臣乎?”对曰:“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惑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赛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然后政调于时,而躁人可定。昔董仲舒言“理国譬若琴瑟,其不调者则解而更张”。夫更张难行,而拂众者亡,是故贾谊以才逐,而晁错以智死。世虽有殊能而终莫敢谈者,惧于前事也。又见法令决事,轻重不齐,或一事殊法,同罪异论,奸吏得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出生议,所欲陷则与死比,是为刑开二门也。今可令通义理明习法律者,校定科比,一其法度,班下郡国,蠲除故条。如此,天下知方,而狱无怨滥矣。书奏,不省。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B.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C.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D.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经”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常与“四书”并称。B.“国之有是”与“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C.“所欲活则出生议”与“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两句中的“活”字用法不同。D.“谶”是巫师或方士预示吉凶的隐语或预言。“一语成谶”中的“谶”则指不吉利的预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桓谭因为父亲的关系做了郎官,爱好音乐,善于弹琴;同时又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B.世祖登上帝位后,桓谭被征为待诏,但因为上书议事不符合世祖的心意,没有被任用。C.桓谭认为贾谊因为才高而被放逐,晁错因为智多而被处死,所以时政改革难以推行下去。D.桓谭反对谶语,引来杀身之祸,后虽被免除死刑,但被贬为地方官,在赴任途中病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2)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答案】1.D2.C3.C4.(1)桓谭爱好杂戏,为人简单平易不在意服饰仪表,而喜欢诽谤诋毁世俗儒生,由此常被排斥和攻击。(2)皇帝大怒说:“桓谭诋毁圣人,无视法纪,带下去斩首。”桓谭叩头以致流血,过了好久,(皇帝的怒气)才得以缓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君主对臣子骄傲,说臣子们离了我就无从富贵;臣子对君主骄傲,说君主离了臣子就无从安身。君主有的到了失国的地步还不醒悟,臣子有的到了无衣无食的境地还不能进身朝廷。君臣不合,国家大政方针就无从定了。这段是讨论君臣不合国是难定的道理,根据“君臣不合”中“君臣”不应断开,排除BC。再根据对称法判断,“君骄士”与“士骄君”是对称结构,故排除A。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了解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是:方针,政策;句意:国家的大政方针。是:正确。句意:觉悟到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从前的选择是错误的。两个“是”含义不同,选项正确。C.两个“活”都是使动用法,使……活下来。用法相同。句意:想让罪犯活下来就搬出能活的依据/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了下来。D.“谶”本意指迷信的人认为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语成谶: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也可指戏言成真。选项正确。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概述原文内容的能力。C.“贾谊因为才高而被放逐,晁错因为智多而被处死,所以时政改革难以推行下去”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夫更张难行,而拂众者亡,是故贾谊以才逐,而晁错以智死”,意思是:改弦更张难行,而违反众人要求就必亡,所以贾谊因才高而被逐,晁错因智多而被处死。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嗜”,爱好;“倡乐”,指倡优的歌舞杂戏表演;“非毁”,诽谤诋毁;“见”,被;“排抵”,排斥攻击。(2)“非”,诋毁;“无法”,无视法纪;“将下”,带下去;“得解”,得以缓解。参考译文:桓谭字君山,沛国郡相县人。他父亲在成帝时是太乐令。桓谭因父亲的关系任为郎,因而爱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把《五经》读遍了,擅长写文章,尤其喜爱古学,多次跟随刘歆、扬雄辩论分析疑难异义。桓谭爱好杂戏,为人简单平易不在意服饰仪表,而喜欢诽谤诋毁世俗儒生,由此常被排斥和攻击。哀帝、平帝年间,地位只是一个郎。世祖登上帝位,征召为待诏,桓谭上书陈述政事时不合世祖旨意,没有被任用。后来大司空宋弘推荐桓谭,拜议郎给事中,因而上书陈述当时政事应注意的事宜,说:我听说国家的废兴,在于政事;而政事的得失,在于辅佐的人。辅佐的人贤明,那么贤俊之士充满朝廷,而他们的治理能力与世务能吻合;辅佐之人不贤明,那么议论的事不合时宜,举措就多失误。作为国家的君主,都想兴教化建善政,然而政事不能治理好,这就是所说的贤者不同的道理。以前楚庄王问孙叔敖说:“我还不懂得用来治理国家的原则。”叔敖说:“国家的大政方针,如果是大家都厌恶的,恐怕大王也不能独自定夺吧。”楚王说:“不能定只是由于君主呢,还是也在于臣子呢?”叔敖说:“君主对臣子骄傲,说臣子们离了我就无从富贵;臣子对君主骄傲,说君主离了臣子就无从安身。君主有的到了失国的地步还不醒悟,臣子有的到了无衣无食的境地还不能进身朝廷。君臣不合,国家大政方针就无从定了。”庄王说:“好。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家大政方针。”那些善于治理国家政事的人,是根据风俗施教,发现哪里有失误就设法防止,威德兼施,文武交错使用,然后政事调节得切合时宜,而那些焦躁不定的人就可使之定了。以前董仲舒说“治理国家好比琴瑟一样,如调节不过来就应改弦更张”。改弦更张难行,而违反众人要求就必亡,所以贾谊因才高而被逐,晁错因智多而被处死。世上虽有特殊才能的人却最终不敢谈论国是,就是怕蹈前人的覆辙。又看到现在用法令来决定事情,轻重各不相同,或一件事几种法,罪相同而论处各异,这就让奸吏能够借机贩卖权力,收受贿赂,想让罪犯活下来就搬出能活的依据,想陷罪犯于死地就以死罪相比较,这样就为刑法开了两扇门。现在可以让一批通义理熟习法律的人,对法律条文逐条进行分析比较,统一法度,颁发到州、郡,把旧条文统统废除。这样,天下人都知朝廷的政策,刑狱就无滥施怨恨了。书奏了上去,没有被采纳。这时,光武帝正迷信谶纬之说,用谶纬决定嫌疑。后来皇帝召集群臣讨论灵台的地址,皇帝对桓谭说:“我想用谶来决定,怎么样?”桓谭沉默了很久,说:“我不读谶书。”皇帝问原因,桓谭再次极力申辩谶怪诞不合常理。皇帝大怒说:“桓谭诋毁圣人,无视法纪,带下去斩首。”桓谭叩头以致流血,过了好久,(皇帝的怒气)才得以缓解。外调为六安郡丞,桓谭心情忽忽不乐,在路上病逝,时年七十多岁。【提分秘籍】文言文考场阅读方法:第一步,概览全文,确定文体。文言文很多篇目,一看文题,便知文体。第二步,细读全文,理清层次。文章的层次,反映出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层次的安排,大体是三种常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这三种顺序有时在同一篇文章中兼用。记叙类文章多为时间或空间顺序,阅读时要特别关注插叙或补叙的内容,文意分析概括类试题往往在时空错位这一点上设题。在梳理层次时,一定要准确运用这些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第三步,把握对象,勾画要点。记叙类文章中的主要对象,就是某人、某事、某物、某景。确定了主要对象之后,就可以围绕主要对象勾画要点。如勾画人物的事迹,事件的过程、因果等等,在勾画时,不要放过细节,因为概括、分析题往往在细节上设置了陷阱。同时不要忘了整体,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主旨,在解答题目时才不会出错。第四步,审读题目,落实解题。完成了上面三个步骤的梳理,考生对全文就有了一个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再认真审读每道题目的要求,具体解答每一道题就较容易了。【对点演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答案】1.D2.A3.D4.(1)周武王攻破殷商后,召见姜太公询问道:“要怎么处置殷商的士人和百姓?”(2)现在我请求对那些年老体弱无人供养的人,还有年老丧失配偶没有家室的人,根据情况而供给他们财物。【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个“曰”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断开,排除C;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居其宅”和“田其田”都是动宾结构,且结构一致,中间断开,排除B。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饥者则食之”意思是“饥饿的人就给他粮食吃”,“食”是名词作动词,拿食物给人吃;“食野之苹”意思是“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食”,吃。两者含义不同。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错误,曲解文意,文中“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意思是“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这是说不能靠建造游观之台这些方式来安身存命。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克”,攻破;“召”,召见;“奈……何”,把……怎么办。(2)“鳏寡”,丧妻丧夫;“论”,评定具体情况;“供秩”,供给生活物品,供给财物;“焉”,代词,他们。参考译文: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饥饿就给他食物吃,寒冷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们,培育他们,唯恐他们不能发展壮大。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回头对吴起说:“多么美丽而险要的山河啊,这是魏国的无价之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在于国君的德政而不在于山河的险要。当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讲仁义道德,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由于他治国不施仁政,被商汤放逐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对。”武王打败了商,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厌恶。把他们全部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面有饥色。齐景公就很同情他,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乐善好施,宽缓刑律,抓紧农时;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晋平公说:“好!”于是放弃了建造游观之台的工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答案】1.B2.A3.B4.(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2)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的宣传号召,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说法正确。D.“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说法错误。原文“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因对秦国施有恩惠)从而得到秦国的感激”,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形容词,好;“其”,副词,表命令语气,还是;“弭口”,住口。(2)“绝”,动词,断绝;“乃”,副词,才;“广从”,纵横。参考译文: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从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几乎亡国,是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祖开宝四年,唐主李煜遣其弟从善来朝,帝赐第,留京师。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先是,唐主以银五万遗赵普,普以白帝,帝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对。”普辞,帝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五年二月,江南江都留守林仁肇密陈:“淮南戍兵少,宋前已灭蜀,今又取岭南,道远师疲。愿假臣兵数万,复江北旧境。”江南主不听。又曰:“吴越,仇雠也,他日必为北朝持角。臣请诈以宣、歙叛,陛下声言讨臣,臣且乞兵吴越,至则蹑而攻之,其国可取。”江南主亦不用。帝忌仁肇威名,赂其侍者,窃取仁肇画像悬别室,引江南使者观之,曰:“仁肇将来降,先持此为信。”使者归,白江南主。江南主不知其间,鸩杀仁肇。七年九月,帝欲伐江南而无名,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入朝。江南主称疾固辞。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恐不易当。宜熟思之,无贻后悔。”江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讽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至是,彬等入辞,帝诫彬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八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兵。十月,江南主危迫,遗学士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九年正月,曹彬俘江南主李煜还汴。帝御明德门,以煜尝奉正朔,命勿宣露布,止令煜君臣白衣纱帽至楼下待罪。诏并释之,封违命侯。(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江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讽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B.江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讽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C.江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讽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D.江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讽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假臣兵数万”的“假”指借,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于是人多以书假余”的“假”相同。B.正朔,古代改朝换代时新立帝王颁行新历法,象征着一个王朝的合法性与唯一性,即“正统”,文中指“宋朝”。C.“江南主称疾固辞”的“固”指坚决地,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相同。D.露布,意思是“不缄封的文书”,是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主李煜去国号之后,江都留守林仁肇秘密建议希望趁宋朝攻取岭南、劳师远袭之机,率兵收复江北旧土,但未被采纳。B.林仁肇认为吴越是江南的隐患,恰逢宣州、歙州反叛,建议江南主借平叛之机,偷偷地攻取吴越之地,也未被采纳。C.曹彬讨伐江南之前,宋太祖告诫他,不可劫掠百姓,多造杀戮,而应通过树立威信使百姓自愿归顺。D.九年正月,曹彬俘虏李煜回朝,太祖让李煜君臣穿戴白衣纱帽,在明德门下等待判决,最终封其为违命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2)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答案】1.C2.C3.B4.(1)当时唐主侍奉中原,虽然对外显露畏惧臣服,对内实则修整军备。(2)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从来没有过失,为什么要被讨伐呢?【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江南主没有听从,而是派遣使者请求册封。太祖没有答允,命令梁迥再次出使,劝江南主入朝,江南主没有答复。太祖于是命曹彬等人带领十万士兵讨伐江南。“不许”的主语是“帝”,应在“帝”前断开,排除AB;第二个“江南主”是“不答”的主语,此外,“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作“命”的宾语,因此应在“不答”后断开,排除D。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两个“假”都是“借”。句意:希望能借给我数万兵马/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B.正确。C.坚决地;险固的地势。句意:李煜称病,坚决地推辞不去入朝/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D.正确。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恰逢宣州、歙州反叛,建议江南主借平叛之机”错。结合原文“臣请诈以宣、歙叛,陛下声言讨臣,臣且乞兵吴越,至则蹑而攻之,其国可取”,可见林仁肇是向江南主建议自己假装凭借宣州、歙州反叛。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事”,侍奉;“中国”,中原;“外、内”,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修备”,修整军备。(2)“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国,大国;“奈何”,为什么;“见”,被;“为”,语气词,呢。参考译文:太祖开宝四年,南唐主李煜派其弟李从善前来朝见,太祖赏赐李从善府邸,把他留在京城。南唐主亲笔上疏请求遣送李从善回国,太祖下诏书安抚李煜,却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当时唐主侍奉中原,虽然对外显露畏惧臣服,对内实则修整军备。等到南汉灭亡,李煜非常害怕,就上表乞求废掉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之前,唐主李煜赠送给赵普五万银钱,赵普把这件事告诉了太祖,太祖说:“这不能够不接受,不过要用书信回复他。”赵普拒绝,太祖说道:“大国的气量,不能够自己削弱自己,应当(接受钱财)让他们不要揣测(我们的意图)。”五年二月,江南江都留守林仁肇秘密上奏:“淮南驻守的军队数量很少,宋朝已经灭了蜀国,如今又攻取岭南,军队远道而来十分疲乏。希望能借给我数万兵马,收复江北故土。”江南主没有采纳。林仁肇又说:“吴越是我们的仇敌,以后一定会成为宋朝的助力。我请求假装凭借宣州、歙州反叛,陛下公开讨伐我,我将去向吴越请求军队,到那里就偷偷地进攻他们,吴越就能够被攻取。”江南主仍然没有采纳。太祖忌惮林仁肇的威名,贿赂他的侍从,偷走了林仁肇的画像挂在房间中,邀请江南使者来观看,说:“林仁肇即将投降,先拿着这幅画作为信物。”使者回去告诉了江南主。江南主不知道这是反间计,用鸩毒杀害了林仁肇。七年九月,太祖想讨伐江南却没有理由,于是派知制诰李穆诏令李煜入朝。李煜称病,坚决地推辞不去入朝。李穆说:“入不入朝,国主自己决定就好。但宋朝兵器精锐,恐怕不容易抵挡。应当仔细地考虑,不要留下遗憾。”江南主没有听从,而是派遣使者请求册封。太祖没有答允,命令梁迥再次出使,劝江南主入朝,江南主没有答复。太祖于是命曹彬等人带领十万士兵讨伐江南。这时,曹彬等人入宫辞行,太祖告诫他们说:“平定江南的事情就全都委托给你们了,一定不要抢掠百姓,一定要广施威信,让百姓自己归顺。”并且把剑授予曹彬说:“自副将以下,不遵守命令的就杀了!”八年二月,曹彬等人接连打败江南军队。十月,李煜感到危险紧迫,派学士徐铉向宋朝请求暂缓进兵。徐铉到了宋,对太祖说:“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从来没有过失,为什么要被讨伐呢?”太祖说:“你认为父子是两家人,合适吗?”徐铉不能回答。九年正月,曹彬俘获江南主李煜回到汴京。太祖亲至明德门,因为李煜曾经侍奉宋朝,命令不要用露布宣告,只让李煜君臣穿戴白衣纱帽在城楼下等待判决。最终下诏释放他,并封其为违命侯。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越王句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王曰:“为三者,奈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乃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王曰:“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为之。(节选自《国语·越语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B.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C.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D.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劳而不矜其功”与“犹蒙矜育”(《陈情表》)两句中的“矜”含义不同。B.“靡王躬身”与“靡计不施”(《促织》)两句中的“靡”含义相同。C.“会稽”,指会稽山,位于浙江绍兴。一名防山,又名茅山。D.“事将有间”与“彼节者有间”(《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间”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蠡具有政治眼光。越王句践继位后,范蠡从保持国家强盛,国家转危为安、处理国家政事等方面劝谏,句践不从。B.范蠡反对挑起不义战争。他认为好勇斗狠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攻战的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战争是一种最后的手段。C.范蠡很有谋略,能屈能伸。越国战败,他陪越王忍辱负重,赴吴为奴;回国后,又顺应自然,建议让百姓休养生息。D.范蠡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在越国复国后,他推荐文种治理国家,认为那些治理国家内政之事,他比不上文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2)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答案】1.C2.B3.D4.(1)如果天时没有发生变化,就不要攻打吴国;如果吴国人事没有发生变化,就不要挑起事端。(2)在国境以外,应对敌国的策略,遇事当机立断,文种比不上我。【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王以如常态度处于当世,来揣度天下事物,等到未来时机成熟的时候,变不利为有利,顺应适宜的时机而巩固有利条件。君王夫妇应该如民众一样男耕女织,为民除去祸害,来逃避上天的祸殃。“待其来者而正之”中“而”表示顺承关系,“之”指代前面的“待其来者”,作“正”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D项。“因时之所宜而定之”与“待其来者而正之”句式相同,中间同样不可断开,排除A、B。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A.矜,夸耀,句意:辛劳而不夸耀有功;矜,怜悯,句意: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B.靡,不止是,句意:不止是损害君王自身;靡,无,没有,句意:没有什么办法不用的。C.正确。D.间,间隙,句意:人事会有间隙可乘的时候;间,空隙,间隙,句意:骨节之间有空隙。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D.“在越国复国后,他推荐文种治理国家”错误,从文章最后两段“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可见,应是越王句践从吴国为奴返回越国之后。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作”,起;“为人客”,攻打他国,被攻者为主,攻者为客;“人事”,国家人事发生变化;“始”,事端。(2)“四封”,四境;“敌”,对抗;“制”,策略;“立断”,当机立断。参考译文:越王句践即位三年,打算讨伐吴国,范蠡进谏说:“国家大事,有的是保持国家强盛,有的是使倾覆的国家安定,有的是合理节制国家政事。”越王问:“这三种情形,各自是如何去做的?”范蠡回答说:“保持国家强盛的人效法天道,使倾覆国家安定的人重视人和,合理节制国家政事的人注重地利。君王如果不问,我不敢说。天道盈满而不溢出,盛大而不骄傲,辛劳而不夸耀有功。圣人随顺天时而行动,这叫做遵守天时。如果天时没有发生变化,就不要攻打吴国;如果吴国人事没有发生变化,就不要挑起事端。如今君王尚未盈满就已经溢出,尚未强盛就已经骄傲,尚未付出辛劳就已经夸耀自己的功劳,天时尚未变化就要进攻吴国,吴国人事尚未发生变化就要挑起事端,这种做法上背于天、下逆于人。君王如果真的要这样做,还将危害国家,不止是损害君王自身。”越王没有听从。范蠡进谏说:“勇敢,是一种背逆的德行;兵器,是一种凶器;战争,是最后的选择。暗中谋划背德的事情,喜欢使用凶器,从讨伐他人开始,将以被他人讨伐告终;过分的事,是上帝所禁止的,先做过分的事,对自己不利。”越王说:“不要再说这些扰乱军心的话了,我已经下决断了!”越王果然起兵讨伐吴国,吴越在五湖交战,越王没有战胜,在会稽山上栖身。越王召来范蠡询问,说:“我不听您的话,以致陷于目前这种状况,该怎么办?”范蠡回答说:“君王您忘记了吗?保持国家强盛的人效法天道,使倾覆国家安定的人重视人和,合理节制国家政事的人注重地利。”越王问:“怎样重视人和呢?”范蠡回答说:“派使者以谦卑的言辞和尊崇的礼节去见吴王,献上古玩珍宝和能歌善舞的歌女,以特别的名号尊称吴王。如果这样做吴王仍不罢休,君王就把自己卖给他做臣仆。”越王说:“好。”于是命令大夫文种守卫越国,越王自己与范蠡进入吴国做臣仆。三年之后,吴王将句践遣回越国。回到越国后,越王向范蠡请教说:“怎样合理地节制国家政事呢?”范蠡回答说:“合理节制国家政事的人注重地利。只有大地能够包容万物,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没有遗漏一物。地上生长万物,容纳畜养各种禽兽,然后承担载物之名而兼得万物之利。物无论美恶,大地都使之成长,人类赖以养生。时机未到,不可让万物勉强生长;事物不到转折点,不可勉强促其成功。君王以如常态度处于当世,来揣度天下事物,等到未来时机成熟的时候,变不利为有利,顺应适宜的时机而巩固有利条件。君王夫妇应该如民众一样男耕女织,为民除去祸害,来逃避上天的祸殃。将荒芜的田野开辟出来,让府库仓廪充实起来,让民众殷实起来。不要白白浪费民众的时间,以免成为导致民众动乱的阶梯。天时将会有反转的时刻,人事会有间隙可乘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天地的常道,才会获得天下有利的成果。如果人事暂时没有间隙可乘,天时尚无转机,那么就抚恤、保护、教育人民而耐心等待。”越王说:“我的国家,也就是您范蠡的国家,您为国家谋划吧!”范蠡回答说:“在国境以内,治理百姓的事,我比不上文种。在国境以外,应对敌国的策略,遇事当机立断,文种比不上我。”越王说:“好。”于是命令大夫文种处理国内事务。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晋赵盾举韩厥,晋君以为中军尉。赵盾死,子朔嗣为卿,取成公姊为夫人。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占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曰:“此甚恶。非君之身,及君之子。”屠岸贾者,始有宠予灵公,及至于晋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赵穿弑灵公,盾虽不知,犹为首贼。臣杀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后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厥告赵朔趋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且不恨。”韩厥许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皆灭其族。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后生男,乳,朔客程婴持亡匿山中。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曰:“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疾问韩厥。韩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景公问云:“赵尚有后子孙乎?”韩殿具以实对。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孤名为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令,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令,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军。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故人安可以无恩夫有恩于此故复于彼非程婴则赵孤不全非韩厥则赵后不复。(节选自《说苑·复恩》)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故人安可以无恩/夫有恩于此故复于彼/非程婴则赵孤不全/非韩厥则赵后不复B.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故人安可以无恩/夫有恩于此故复于彼/非程婴则赵孤不全/非韩厥则赵后不复C.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故人安可以无恩/夫有恩于此/故复于彼/非程婴则赵孤不全/非韩厥则赵后不复D.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故人安可以无恩/夫有思于此/故复于彼/非程婴则赵孤不全/非韩厥则赵后不复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恩者尚必报”与“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报”字含义不同。B.“晋赵盾举韩厥”与“函谷举”(《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C.“景公因韩厥之众”与“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D.“微君之疾”与“微斯人”(《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微”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氏之灾事先便有预兆,当初赵盾梦见叔带叉着腰哭得非常悲痛,不久又笑着拍手唱歌,史官当时便预测这是个凶梦,将有殃及子孙之灾。B.赵朔世袭父亲赵盾的职位为卿,却因后来娶了成公的姐姐为妻,而招来了杀身之祸,如果没有程婴,韩厥等人的帮助,赵氏差点被灭门。C.晋景公患疾,有人占卜后说是有冤情的人在作祟,韩厥趁此机会告知晋景公赵氏孤儿存活的消息,晋景公听闻后便谋划着扶立赵氏孤儿。D.赵家的遗腹子赵武在出生后由赵朔的门客程婴从宫中带出,逃亡藏匿于山中,十五年后,才在韩厥等人的帮助下报了灭族之仇。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厥告赵朔趋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且不恨。”(2)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皆灭其族。【答案】1.C2.C3.B4.(1)韩厥告诉赵朔赶快逃跑,赵朔不愿意,说:“你一定不会让赵家断绝祭祀,我赵朔死了也不会有遗憾”(2)屠岸贾没有请命便擅自与众将在下宫攻击赵氏,灭绝了整个赵氏家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各位将领于是返回,与程婴、赵武一起围攻屠岸贾,灭了他的家族。(晋景公)又赐予赵武和以前赵家一样的封地。所以人怎么可以不施恩德?在此时对人有恩惠,所以会在彼时得到回报。没有程婴那么赵氏孤儿就不能保全,没有韩厥那么赵氏后代就无法再立。“田邑”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有恩于此”为状语后置句,“此”后断开;且“故”的意思是所以,常用在句首。排除B。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报答、回报/前往、赴。句意:承受恩德的人崇尚有恩必报。/现在我也暂且回到县官府。B.举荐/被攻占。句意:晋国的赵盾举荐了韩厥。/函谷关被攻占。C.依靠/沿袭。句意:晋景公依靠韩厥人多势众。/沿袭前代君王的策略。D.均为“如果没有(不是)”的意思。句意:如果不是您生病。/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后来娶了成公的姐姐为妻,而招来了杀身之祸”错误,根据原文“屠岸贾者……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赵穿弑灵公,盾虽不知,犹为首贼。臣杀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皆灭其族”可知,是屠岸贾以惩治杀害晋灵公的凶手为由作乱,带人灭了赵氏满门,与赵朔娶成公的姐姐为妻无关。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趋亡”,赶快逃跑;“子”,你;“恨”,遗憾。(2)“擅”,擅自;“攻赵氏于下宫”,状语后置句;“族”,家族。参考译文:孔子说:“能施恩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施予恩德的人贵在不求回报,承受恩德的人崇尚有恩必报。晋国的赵盾举荐了韩厥,晋国国君让韩厥担任中军尉。赵盾死后,他的儿子赵朔继承(嗣)父亲的职位为卿,娶了晋成公的姐姐为妻。大夫屠岸贾想诛杀赵氏满门。当初,赵盾梦见叔带手叉着腰哭泣,非常悲痛,不久又笑起来,拍手唱歌。赵盾占卜这个梦,龟甲裂纹断裂后又复合。赵国一位名叫援的史官预测说:“这个占兆很凶险,不是应验在您身上,而是应验在您儿子身上。”屠岸贾,一开始被晋灵公宠幸,到了晋景公时,屠岸贾担任司寇,准备兴乱造反,就打着惩治杀害晋灵公的凶手的幌子株连到赵盾,四处告知各位将领说:“赵穿杀害晋灵公,赵盾虽然不知情,但还是罪魁祸首。臣子杀了君王,他的子孙在朝为官,这还怎么惩罚罪人?请杀了他们。”韩厥说:“晋灵公被害时,赵盾在外,我们的先王认为他没有罪过,所以没有诛杀。现在各位将领想诛杀他的后人,这是违背先王的意愿而随意诛杀,随意诛杀人的算是乱臣贼子。要做大事可是君王却不知晓,这是眼中没有君王的表现。”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诉赵朔赶快逃跑,赵朔不愿意,说:“你一定不会让赵家断绝祭祀,我赵朔死了也不会有遗憾。”韩厥答应了。屠岸贾没有请命便擅自与众将在下宫攻击赵氏,灭绝整个赵氏家族。赵朔的妻子晋成公的姐姐已经怀有身孕,逃到宫中躲藏起来,后来生下一个男孩,还在哺乳的时候,赵朔的门客程婴将孩子带出逃到山中藏了起来。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有人占卜完说:“大业的后代中有冤情的人在作祟。”晋景公立即询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活着,就说:“大业的后代中在晋朝断绝祭祀的,大概就是赵氏家族吧?”晋景公问道:“赵氏家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将实情详细地(具)禀告了晋景公。因此晋景公就与韩厥商议扶立赵氏孤儿,召来赵氏孤儿将他藏在宫中。各位将领前来问候晋景公的病况时,晋景公依靠韩厥人多势众,来胁迫众将面见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名叫赵武。众将迫不得已,就说:“昔日下宫之难,都是屠岸贾做的,假托是君王的旨令命令群臣,不是这样,谁敢发难作乱?如果不是您生病,群臣本来也要请求扶立赵氏的后代,现在您有命令,这也是我们希望的。”于是召来赵武、程婴,逐个拜见各位将领。各位将领于是返回,与程婴、赵武一起围攻屠岸贾,灭了他的家族。(晋景公)又赐予赵武和以前赵家一样的封地。所以人怎么可以不施恩德?在此时对人有恩惠,所以会在彼时得到回报。没有程婴那么赵氏孤儿就不能保全,没有韩厥那么赵氏后代就无法再立。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袁绍与操书,辞语骄慢。操谓荀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嘉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操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未易图也。”操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腾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侍中、尚书仆射钟繇有智谋,若属以西事,公无忧矣。”操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B.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C.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儿度胜也/D.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羌胡,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泛指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B.尚书仆射,为尚书省的副官,辅佐尚书令处理朝政,兼纠弹百官,权任甚重。C.汉祖,即汉高祖刘邦,高祖是刘邦的谥号。桓、灵,指汉桓帝、汉灵帝,桓、灵是这两位皇帝的庙号。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想讨伐袁绍,但担忧没有袁绍强大。郭嘉用刘邦的势力不如项羽却最终战胜项羽的先例鼓励曹操,坚定曹操的决心。B.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对比鲜明,说理透彻,曹操听后笑着说:“像你所说的这些,我有什么德行来承当呢。”这可以看出曹操一贯的谦逊低调的行事风格。C.“十胜”中的第三胜是“治胜”。郭嘉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D.曹操和袁绍开战之前,郭嘉和荀彧的建议大同小异。郭嘉认为可以趁袁绍攻打公孙瓒时,派兵进攻吕布。荀彧认为要想夺取河北,必须先拿下吕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2)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答案】1.D2.C3.B4.(1)袁绍喜欢高谈阔论,讲究谦虚礼让,以此来获得好的名誉,那些华而不实的士人大多投奔他。(2)这样我就要唯独凭借兖州、豫州来对抗天下六分之五地区的敌人了,那该怎么办呢?【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猜忌,用人好猜疑,任用的多是他的亲戚子弟;您外表平易,但内心机敏,用人不疑,任人唯才,不分关系远近亲疏,这是在度量上胜过他。“所任唯亲戚子弟”,“所任”是“唯亲戚子弟”的主语,其间不可断开,排除BC;“用人无疑”是对曹操的评价,对应前面对袁绍“用人而疑之”的评价,结构应一致,应在“疑”后断开,排除A。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高祖是刘邦的谥号”“桓、灵是这两位皇帝的庙号”错误,高祖是刘邦的庙号,桓、灵是这两位皇帝的谥号。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可以看出曹操一贯的谦逊低调的做事风格”错误,这里只是曹操的客套话。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高议揖让”,喜欢高谈阔论,讲究谦虚礼让;“士之好言饰外者”,定语后置句,那些华而不实的士人;“归”,投奔,依附。(2)“以”,凭借;“抗”,对抗;“为将奈何”,该怎么办。参考译文:袁绍给曹操写信,言辞骄横傲慢。曹操对荀彧、郭嘉说:“现在我想讨伐袁绍,但没有袁绍强大,怎么办?”郭嘉回答说:“刘邦的势力不如项羽,您是知道的。但汉高祖刘邦的智慧胜过项羽,所以项羽虽然强大,最终还是被打败。现在袁绍有十条失败的因素,您有十条胜利的因素。袁绍虽然很强大,也没有多大作为。袁绍讲究烦琐的礼节仪式,您待人接物从容而不做作,这在为人处世的思想上胜过他。袁绍的行为是叛逆,您是奉天子之命来统率天下,这在道义上胜过他。自汉桓帝、汉灵帝以来,政令上的失误在过于宽大,袁绍以宽大来弥补宽大,所以缺乏纲纪;您用严厉的法令来纠正,所以上下都遵守法纪,这在治理权术上胜过他。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猜忌,用人好猜疑,任用的多是他的亲戚子弟;您外表平易,但内心机敏,用人不疑,任人唯才,不分关系远近亲疏,这是在度量上胜过他。袁绍谋略多,但优柔寡断,往往错过有利时机;您有了正确的策略就立即施行,能随机应变,这是在谋略上胜过他。袁绍喜欢高谈阔论,讲究谦虚礼让,以此来获得好的名誉,那些华而不实的士人大多投奔他。您以诚心待人,不说虚情假意的话,那些忠诚正直、有远见、有真才实学的士大夫都愿意为您效力,这是在品德上胜过他。袁绍见到人饥寒交迫,怜悯之心从他的脸上就能看出,但对于他看不见的,就不考虑了;您对于眼前的小事,有时会忽略,但对于大事,与天下各地交往时所施加的恩惠,往往超过他们的期望值,即使看不到的事情,考虑得也很周到,这就在仁义上胜过他。袁绍的大臣争权,他经常被谗言迷惑,混淆是非,您管理下属有方,不听信谗言,这在明智上胜过他。袁绍不知道是非,您是非分明,对有功之人以礼相待,对有过之人用法律来惩罚他,这在以文教治理方面胜过他。袁绍喜欢虚张声势,不懂用兵之道,您以少胜多,用兵如神,将士们依赖您,敌人害怕您,这是在军事能力上胜过他。”曹操笑着说:“像你所说的这些,我不敢当。”郭嘉又说:“袁绍正在北方攻打公孙瓒,可以趁他远征的时候,向东进攻吕布。如果袁绍进攻我们,吕布支援他,这是很大的忧患。”荀彧说:“不先灭吕布,河北也不容易夺取。”曹操说:“你们说得对,但使我感到为难的是,恐怕袁绍侵扰关中,联合西边的羌人、胡人,引诱南方的蜀汉叛乱,这样我就要唯独凭借兖州、豫州来对抗天下六分之五地区的敌人了,那该怎么办呢?”荀彧说:“关中的将帅有十多人,各自为政,只有韩遂、马腾最强,他们看到山东地区正在混战,必然会拥兵自保。现在如果用恩德来安抚他们,派遣使臣和他们联合,即使不能够长久相安无事,但在您平定山东的时候,足以让他们不发生骚乱。侍中、尚书仆射钟繇有智谋,如果把关中的事情交给他,您就不用忧虑了。”曹操于是上表推荐钟繇以侍中兼任司隶校尉,持节监督关中各军,授予他不受法令制约的特权。钟繇到长安后,给马腾、韩遂等人文书,向他们说明归顺和叛逆的利害关系。马腾、韩遂就各自送儿子到朝廷侍奉天子,充当人质。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辨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賜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成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以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青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教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节选自《说苑•奉使》)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B.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C.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D.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籍倍约”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倍”字含义不同。B.剖符,封建时代的帝王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凭证,叫作“剖符”,C.“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乃”的用法不同D.“地方万里”与“今齐地方千里”(《郎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地方”一词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后;高祖派他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并为尉佗准备了赐给他的南越王印。B.尉佗与陆贾会面时举止无礼,态度轻慢,在听了陆贾的一番说辞之后,尉佗立刻站起身来,为自己的失礼而向陆贾道歉。C.尉佗本想凭借刚刚建立的南越自立为王,因为祖先的坟墓被挖掘烧毁,宗族被诛灭,不得不北面称臣。D.陆贾给尉佗分析了他可能而临的情势,成功地说服了尉佗,陆贾回到朝廷汇报情况之后,汉髙祖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太中大夫。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答案】1.D2.A3.C4.(1)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天子对抗而成为敌国,灾祸将很快降临到您的身上了!(2)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若我也身处中原,难道就比不上汉王!【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起”作谓语,与主语“汉王”关系紧密,之间不断开;“巴蜀”为“起”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C;“遂诛项羽灭之”的主语均为“汉王”,为连动结构,不能断开;并且“五年之间”为独立的时间状语,不能与“灭之”连接成句,排除B。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倍’字含义不同”错,两句中“倍”字含义相同,都是“违背、背叛”之意。句意:项羽背叛盟约/希望您详细地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B.正确。C.正确。两句中“乃”的用法不同。“乃”,副词,表承接,于是,就/副词,竟,却,。句意:在这时尉佗于是立刻站起身来/现在他们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D.正确。“地方”含义相同,都是“土地方圆”之意。句意:土地方圆万里/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为祖先的坟墓被挖掘烧毁,宗族被诛灭,不得不北面称臣”说法错误,结合原文“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以降汉,如反覆手耳”可知,文中“掘烧君王先人家墓,夷种宗族”信息是假设,并未发生。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区区”,小小的;“抗衡”,对抗;“且”,将要;“及”,达到,降临。(2)“中国”,古今异义,中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使”,假若,假使;“居”,处于;“何遽”,怎么就,表反问。参考译文: 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原平定的时候,尉佗平定了南越,于是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一撮椎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他。陆贾就此向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天子对抗而成为敌国,灾祸将很快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附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你;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你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众人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你祖先的坟墓,诛灭你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你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在这时,尉佗就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去礼节了。”接着,他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贾说道:“你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你的人数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你怎么同汉王相比呢!”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若我也身处中原,难道就比不上汉王!”于是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的道理。”陆贾完成授予尉佗南越王封号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