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生物生态毒理学汇报人:郝国馨第三节微生物污染的生态毒理学作用微生物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群体,它们既是环境污染物的受害者,又是环境污染物的释放者,还是环境污染物的清除者。微生物特点:
体型小、生长快、分布广、易变异、代谢活力强
微生物污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生态环境及对其他生物造成的毒性作用称为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的毒性作用:
1.微生物大量繁殖,与其他生物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
2.微生物通过一定途径以生命形态侵染其他生物
3.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产生并释放大量的有毒产物,以此破坏生态环境和杀伤其他生物。一、微生物污染的种类与特点(一)有害微生物污染因环境条件变化打破了正常的生态平衡体系,抑制一些微生物生长而促进另一些微生物旺长,形成了不同于正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有害微生物群落,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功能,造成了环境质量的恶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范围更广、后果更为严重(二)病原微生物
1.人与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真菌、细菌、病毒、朊病毒。数量最大、引起疾病最多,对抗生素不敏感,十分顽固,染病后很难治愈与根除。2.植物病原微生物:使农作物、果树、牧草以及森林发生大面积的传染病。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螺原体、类立克次氏体、类菌原体、病毒、类病毒等。3.微生物的病原体微生物会被病原体感染而患病,甚至死亡。细菌、真菌、藻类等具有细胞形态的微生物都有相应的病原病毒,细菌和放线菌的病毒又被称为噬菌体。微生物的病毒也是仅由核酸与蛋白质组成,噬菌体的核酸大多数为DNA,少数为RNA。(三)微生物毒素
微生物毒素:一类由微生物合成并释放到寄主生物体内或生态环境中杀伤其他生物的有毒物质。习惯上仅将毒伤人和动植物的微生物产物称作微生物毒素。
(四)微生物污染的特点
1.这类污染全过程始终与微生物生命活动有关。
2.这类污染会随微生物的迁移,而转移毒性作用对象和扩大毒性作用范围,可以造成更大范围的污染与毒性作用。(赤潮、流行性传染病)
3.受环境条件的诱发,微生物易变异,因此会有新的微生物污染不断出现。
4.多数微生物污染对其他生物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甚至专一性。
5.微生物污染物稳定性较差,容易失活或死亡。二、有害微生物种群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在环境的生物污染中,污染范围最广、毒性作用最大的是有害微生物群体,它们污染生态环境的范围已涉及大气、陆地、河流、湖泊和海洋。三、病原微生物对人与动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一)毒性作用大量的人与动物死于病原微生物的“魔掌”之下。“黑死病”、鼠疫、轮状病毒、埃博拉病毒、疯牛病、艾滋病、SARS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等。(二)传播方式与途径暴发流行性传染病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病原菌、传播途径和宿主。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普通媒介传播、空气传播、虫媒传播和垂直传播。(三)致病机制细菌的致病机制:(1)黏附:病原细菌具有黏附作用d细胞表面结构,统称为黏附素。(2)侵入:病原菌黏附到动物或人类机体的相应部位后,可利用宿主的运输机制到达深部组织或细胞内。(3)毒杀:病原菌侵入机体,必须具备逃避宿主杀伤的机制。
病毒的致病机制:(1)吸附:病毒靠外壳或包膜上的吸附蛋白(VAP)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吸附在易感细胞上。(2)侵入:吸附到细胞膜上的病毒通过胞饮作用而被吞入细胞质内。(3)脱壳:病毒进入细胞质内后,其外壳发生变化,随后脱去外壳并释放核酸。(4)复制: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生物合成,并保存病毒的特异性。(5)装配:在宿主细胞内病毒核酸和蛋白质装配成子病毒,并自细胞释放。(6)释放:子病毒以芽生或裂解的方式自宿主细胞膜释出,并在细胞间扩散。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病原性真菌和条件致病真菌两类。临床上常将病原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浅部真菌引起的真菌病是顽固的,但造成机体的死亡率并不高。相比而言,深部真菌极易引起危及患者生命的真菌并发症。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寄生虫病是人与动物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寄生虫分为专性寄生虫与兼性寄生虫。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便成为了带虫者。(四)人与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功能
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人与动物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免疫系统,功能是强大的,在正常情况下足以杀死与清除病原微生物,只是在感染病原微生物数量过多,或机体机能低下的情况下才会给病原微生物以可乘之机,导致患病。四、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一)毒理作用植物病原体微生物种类繁多,在原生动物、真菌、放线菌、细菌和病毒中都有许多植物病原微生物。植物病原微生物可以多种方式和机制侵染与毒杀植物。
一种病原微生物可以侵染多种植物,几种病原微生物也可以侵染一种植物。(二)侵染源与传播途径1.侵染源:被侵染的植物、植物残体和体外休眠体。2.传播途径:风力传播、雨水传播、水流传播、土壤传播、动物传播、农具传播,还有胚芽传播和营养体传播等传播方式。通过这些途径,植物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游动孢子和营养体便可跨越空间割据而接触宿主植物,获得感染植物的机会。(三)对植物的致病过程1.侵染:
病原微生物与寄主植物接触:植物的感病点可以分别在植物根、茎、叶的不同位置上。
病原微生物侵入:病原微生物侵入,要求一定的温度和湿度。2.寄生关系的建立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病原微生物侵入寄主以后,开始它们在体内的定居、繁殖与扩散过程,建立了与植物体的寄生关系。3.侵染后植物的症状侵染初期,先在受害部位发生一些生理活动变化,随后发生细胞与组织变化,最后到从外部都可以观察到的病变症状。(变色、局部坏死、腐烂、畸形、枯死、蔫萎)(四)侵害机制
1.侵染机制:侵入植物机体是病原微生物寄生与侵害植物的开始,病原微生物会发生趋化、识别、形成侵染结构等多种感病反应,而植物会发生过敏、局部坏死等多种抗病反应。2.毒性作用机制:(1)酶的降解作用:分泌与致病作用有关的酶。(2)毒素的毒杀作用:毒素作用位点是寄主细胞质膜、线粒体、叶绿体。(3)激素引起的代谢失调作用:一些病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这类次级代谢产物称为植物激素。研究最多的是引起稻瘟病的赤霉素。五、病毒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1.寄生作用:噬菌体通过识别、吸附、侵入等过程寄生于宿主菌细胞内。根据噬菌体和宿主菌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主要类型: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2.溶菌作用:噬菌体粒子成熟后,通过溶菌作用引发寄主细胞裂解,释放出病毒粒子,同时杀死宿主菌。噬菌体具有强大的杀菌能力,他们在宿主细胞中可高效复制,迅速形成数百甚至上万个子代噬菌体颗粒,重复4个感染周期后,一个噬菌体可以杀灭10亿个宿主菌细胞。3.转导作用:转导:由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在细菌之间的转移。迄今,在24个细菌属中的57个细菌种中发现有转导噬菌体,所以转导在细菌之间的基因交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对自然界宿主细菌种群的影响噬菌体对宿主菌种群最明显的影响就是裂解宿主细胞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5.对人工培养微生物的影响噬菌体不仅感染自然环境中的宿主菌,而且常常感染人工培养的宿主菌。这对以微生物作为生物作用剂的发酵工业和生物技术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房地产项目投资合作合同
- 成本分摊协议 2篇
- 2024年度广告发布合同:全国范围内户外广告发布
- 二零二四年度城市供水系统不锈钢水箱采购与安装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商标许可合同标的及许可条件
- 2024年度二手房买卖合同中的绿化景观配套协议
- 团课教练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信息技术咨询与服务合同标的详细介绍
- 合伙协议合同(2篇)
- 工薪贷款补充协议样本
- 平台企业的灵活用工研究以滴滴打车为例
- 减刑假释培训课件
-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
- 中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外科(整形外科方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细则
-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大单元作业设计
- 餐饮连锁品牌授权书
- 九十大寿寿宴流程及主持词
- 大班语言诗歌PPT课件之《家》
- 人教版(2023) 必修第三册 Unit 3 Diverse Cultures单元过关(带答案版)
- 航天精神作文范文10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