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刑统》的成文法
北宋初,董毅等人共同制定了《宋刑统》。这是中国第一部法律体系相对完整的法。该书框架内容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其律注疏议以及其中引用的令格敕式,与《唐律疏议》绝大部分相同,只是略有删改而已。譬如《宋刑统》卷第二十七《违令及不应得为而为》章“诸违令者笞五十”条,疏议引《礼部式》,与《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七“诸违令者”条疏议引《礼部式》有数字的差别;《宋刑统》同卷同章末一条疏议,与《唐律》同卷末一条疏议有一字之异,则为宋臣避宣祖庙讳所改。1无论数字之差或避讳之文,在赵宋无疑是对的。显然,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可以证明宋承唐制。与《唐律疏议》相同者相异者合而观之,可以说它们多方面地反映了赵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情民俗与礼法制度。一第三,注疏“能改者”之法与《唐律疏议》一样,《宋刑统》一书表明:天水一朝承袭古代法制、制定若干新法的依据不是别的什么,而是赵宋与前朝统治者共同奉行的礼制,因为那些礼制所维护的正是统治者的政治地位与经济权益。“夫律准乎礼”,2为《宋刑统》一书作介绍的前辈学者已经指明了其中关键。可以从《宋刑统》一书找到很多引自先秦文献(主要是礼书)的材料,证明赵宋刑律统类的整体基础以及其中具体律条的具体依据就是古代礼制以及礼书条文。譬如卷第一《名例律》云:徒刑五。一年(注:赎铜二十斤)。一年半(注:赎铜三十斤)。二年(注:赎铜四十斤)。二年半(注:赎铜五十斤)。三年(注:赎铜六十斤)。疏议曰:徒者奴也,盖奴辱之。《周礼》云:“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又“任之以事,置以圜土而收教之,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此并徒刑也。盖始于周。蒙按:“盖”者疑词,不可必。徒刑未必始于姬周。“徒者奴也”,用音训;“盖奴辱之”,古代徒刑大抵如此。所引《周礼》,见于《周官·秋官·司厉》与《司圜》。《司圜》原文是:“掌收教罢民。凡害人者弗使冠饰,而加明刑焉,任之以事而收教之。能改者,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其不能而出圜土者,杀;虽出,三年不齿。”将“罢民”之中的“害人者”与入于罪隶之男子等同起来,删去“能改者”三字,与原意已有出入,可是制律定法者旨在说明其法出于周礼,顾不得精确无疏略了。又如卷第二《名例律》“八议”章:一曰议亲。(注:谓皇帝袒免以上亲,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缌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二曰议故。(注:谓故旧。)三曰议贤。(注:谓有大德行。)四曰议能。(注:谓有大才业。)五曰议功。(注:谓有大功勋。)六曰议贵。(注:谓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品者。)七曰议勤。(注:谓有大勤劳。)八曰议宾。(注:谓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疏议曰,《周礼》云:“八辟丽邦法。”今之八议,周之八辟也。《礼》云:“刑不上大夫。”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也。其应议之人,或分液天潢,或宿侍旒,或多才多艺,或立事立功,简在帝心,勋书王府,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衷,曹司不敢与夺。此谓重亲贤,敦故旧,尊宾贵,尚功能也。以此,八议之人犯死罪,皆先奏请议其所犯,故曰八议。蒙按,《周官·秋官·小司寇》云:“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五曰议功之辟,六曰议贵之辟,七曰议勤之辟,八曰议宾之辟。”注:“辟,法也。杜子春读丽为罗。玄谓:丽,附也。《易》曰:‘日月丽乎天。’故书附作付,附犹著也。”阮元等人《校勘记》:“按:罗罹古今字。”可以肯定:所谓“八议”正是《周官》之八辟,《唐律》与《宋刑统》之“疏议”所说不误。3不惟律文完全出自《周官》,注文亦与《周官》注疏大意基本相同(《周官》注疏,本文未全录)。又,“刑不上大夫”,语出小戴辑《礼记·曲礼上》,此语为历代学人所熟知。李唐赵宋此律大意正与“刑不上大夫”一语相类相近,谓八议之列者即使犯了死罪,如何处罚,必定奏请朝廷审议,不得随意用刑也。又如卷第十《职制律》“匿哀”章:闻周亲尊长丧,匿不举哀者,徒一年。丧制未终,释服从吉,杖一百。大功以下尊长,各递减二等。卑幼,各减一等。……议曰:周亲尊长谓祖父母,曾高父母亦同,伯叔父母,姑兄姊,夫之父母,妾为女君,此等闻丧即须举发;若匿不举哀者,徒一年。丧制未终,谓未逾周月,释服从吉者,杖一百。大功尊长,匿不举哀,杖九十;未逾九月释服从吉,杖八十。……其于卑幼,匿不举哀,及释服从吉,各减当色尊长一等。……其妻既非尊长,又殊卑幼,在《礼》及《诗》比为兄弟,即是妻同于幼。问曰:闻丧不即举哀,于后择日举讫事发,合得何罪?答曰:依《礼》,斩衰之哭,往而不返;齐衰之哭,若往而返;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缌麻,哀容可也。准斯礼制,轻重有殊;闻丧虽同,情有降杀。周亲以上,不即举哀,后虽举讫,不可无罪。……又问:居周丧作乐,及遣人作,律条无文,合得何罪?答曰:《礼》云“大功将至辟琴瑟”,郑玄注云:“亦所以助哀。”又云:“小功将至不绝乐。”《丧服》云:“古者有死于室中者,即三月为之不举乐。”况乎身服周功,心忘宁戚,或遣人作乐,或自奏管弦,既玷大猷,须加惩诫。律虽无文,不合无罪……今按:《宋刑统》处置“匿哀”者的刑律,完全是根据传统丧服制度拟打的(《宋刑统》的前身《唐律疏议》亦然),上引律疏问答实为佳证。于周(期)亲尊长丧,闻丧即须举发,疏议没有说出礼制依据,盖常识如此,人情物理如此,礼书可作依据者多,无须多言。我们可以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许多文献材料,譬如《礼经·士虞礼》:“死三日而殡,三月而葬,遂卒哭。”《士丧礼》:“三日,成服,杖,拜君命及众宾。”既然礼制规定士人“死三日而殡”,“成服”而“拜君命及众宾”,怎么能匿哀不举呢?小戴辑《礼记·问丧》:“亲始死,笄徒跣,扱上衽,交手哭。”《丧服四制》:“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奔丧》:“始闻亲丧,以哭答使者,尽哀。”《丧大记》:“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都是说的“始”,始死、始闻亲丧即如此,正所谓“闻丧即须举发”。若非别有用心,岂可匿而不举?《礼记·间传》:“斩衰之哭,若往而不反。齐衰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亻哀。小功、缌麻,哀容可也。”《杂记下》:“父有服,宫中子不与于乐。母有服,声闻焉,不举乐。妻有服,不举乐于其侧。大功将至,辟琴瑟。小功至,不绝乐。”上引两问两答,意谓亲属闻丧而情有降杀,但不可毫无哀容;闻大功以上丧,遣人作乐或自作乐,有失人伦常情,尤为不妥。设为问答而引《礼》为据,所谓“依《礼》”,所谓“准斯礼制”,不正好说明了刑法与礼制礼书的关系吗?为了论证“居周丧作乐”之误,当年制订刑法的人们援引《丧服》“古者有死于室中者,即三月为之不举乐”之语,这是不确切的。其一,《礼经·丧服》无此语,类似的话见于《丧服》之传(可以写作《丧服传》),而《丧服》当然只指《丧服》经文。其二,《丧服》经传均无“三月为之不举乐”的说法,惟《丧服传》云:“有死于宫中者,则为之三月不举祭”。贾疏引《丧服传》并作解说,均作“祭”而无“乐”字,武威《礼》汉简亦作“祭”。不知当年制订刑法的诸君根据什么引作“乐”。但是无论如何,他们专意于依《礼》制法,应无可疑。回头再看前引疏议,“其妻既非尊长,又殊卑幼,在《礼》及《诗》比为兄弟”云云,是否可信?按,《诗·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孔疏述毛意云:“安爱汝之新昏,其恩如兄弟也。以夫妇坐图可否,有兄弟之道,故以‘兄弟’言之。”尽管孔疏以“安爱”释“宴”不尽确,但以兄弟比新昏夫妇的意思说得不错,因为诗本文的意思毕竟十分明白。礼书也有将夫妻比为兄弟的吗?有学者引《仪礼·丧服》“夫妻一体也,夫妻胖合也”为证,4其说显然不足以饫读者之心。《礼经·丧服》无此语,而《丧服》之传(通常称为《丧服传》)有之,惟“胖”作牉”耳,“胖”者字讹也。重要的问题是《丧服传》原文并无将夫妻比为兄弟的意思。这个意思见于小戴辑《礼记·曾子问》:昏礼既纳币,有吉日,女之父母死,……婿使人吊。如婿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吊。……婿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许诺而弗敢嫁,礼也。郑注:“必致命者,不敢以累年之丧使人失嘉会之时。”孔疏:“以夫妇有兄弟之义,故下云‘不得嗣为兄弟’。或据婿于妻之父母有缌服,故得谓之为兄弟也。”可见古代礼书确有将夫妇比为兄弟的说法。姑不论“妻同于幼”与“婿于妻之父母有缌服”云云是也非也,可以说:制定《唐律》《宋刑统》的古人依《礼》造法的原则至此已经很清楚了。二《汉纪六宣帝神品”,武帝朝“一死”《宋刑统》与《唐律疏议》两书律注疏议文字基本相同,并非律注疏议之外更无不同。撰订《宋刑统》诸臣对《唐律疏议》略有删改之外,毕竟增加了一些为《唐律疏议》所没有的内容,主要是唐五代以及宋初的一些敕令格式条文,也有制法诸臣(窦仪等人)向朝廷的报告或请示,大多冠以“准”字。所谓准者,当即前引卷第十《职制律》“匿哀”章问答中“准斯礼制”之意,以为当以其下文记载的某朝某敕令为准也。兹依《宋刑统》卷次举例并略作说明如下:(1)准唐建中三年八月二十七日敕节文,其十恶中“恶逆”以上四等罪,请准律用刑。其馀应合处绞、斩刑,自今以后,并决重杖一顿处死,以代极法。(释曰:“恶逆”以上四等罪,谓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按:此条见于卷第一《名例律》。“释曰”云云,当为窦仪等人的解释。无论用刑与否,犯十恶罪者一律处死,不过处死方式不同罢了。“恶逆”以上四等罪犯,前三等危及政权,无须解释。何谓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者。”《唐律疏议》有注如此,《宋刑统》仍之。唐宋统治阶级及其法律既要维护政权,又要宣扬孝悌之道,所以对敢于犯上作乱的严重犯罪分子毫无仁慈之心,毫无例外地处以极刑。由此可见其时礼制的部分实质。(2)准唐建中三年正月六日敕,诸色人及左降官身死,宜并许亲属收归本贯殡葬,其造畜蛊毒移家口不在此限。臣等参详,5应左降官及流贬配并收管人等身死者,并许亲属取便收葬。准唐贞元十八年五月二十九日敕节文,自今以后,流人及左降官称遭忧请奔丧者,宜令所司先奏听进止。按:左降官吏被流放蛮荒或发配充军的犯人,可否返家奔丧?他们自己身死异乡,是否允许归葬桑梓?李唐建中三年、贞元十八年做过规定,窦仪等人认为可以袭用。此两条见于卷第三(亦属于《名例律》),前面还有“准唐乾元元年二月五日敕节文”一条,有阙文,然而大意尚可推知:盖谓“左降官非反逆缘坐及犯恶逆、名教、枉法赃”者,“如有亲年八十以上及疾疹患在床枕”而无兄弟在家服侍老人,可以允许此左降官或其他流移人等留在家里服侍老人,终养尽孝。其意盖与上文第(1)条同,不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说出相同意思而已。(3)准《刑部式》,诸准格敕应决杖人,若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并酌量决罚。如不堪者覆奏,不堪流徒者亦准此。八十以上、十岁以下,笃疾,并放,不须覆奏。准唐天宝元年十二月十八日敕节文,刑部奏准律八十以上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收赎,馀皆勿论。臣等众议,八十以上及笃疾人有犯十恶死罪、造伪、劫盗、妖讹等罪至死者,请矜其老疾,移隶僻远小郡,仍给递驴发遣。其犯反逆及杀人,奏听处分。其九十以上、十岁以下,请依常律。敕旨依奏。按:此两条见于卷第四(仍属《名例律》),说的是对老者、小孩、病人中的犯罪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可以给予适当的优待或宽容。文明古老的中国,素有扶老爱幼、怜病救死的传统。宥恕或赦免罪犯中的老者、儿童与病人,是不是法律迁就礼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我国古代的法律本来是依据礼制订立的,施法是为了行礼。如果犯罪的老者笃疾人已经失去犯罪的能力,而幼者保证不重犯,如果他们已经犯下的罪行并非十恶不赦的滔天大罪,那末,为什么非把他们杀掉不可呢?即使他们犯下了十恶死罪,是否也可以给他们一线改过自新的生机呢?我们认为:古人(包括李唐赵宋制订刑律的人们)并不一概主张将老幼笃疾者犯下十恶死罪的人一概处死,可以证明法与礼的某种关系。实质上,看似迁就礼制的法律,正是依礼而立,而此类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施行的,并不仅仅是设想而已。(4)准《公式令》,诸写经史群书及撰录旧事,其文有犯国讳者,皆为字不成。蒙按:此条见于卷第十(属《职制律》)。避讳,不论其合理成分的多少,终究是我国自古以来礼制传统之一。先秦礼书中早有此类言论,6惟见诸法令明文,《唐律疏议》殆属较早,而且具备较为完整的刑法形式。《宋刑统》只是《唐律疏议》的大体上的延续,保留而且补充了关于避讳的法令条文。(5)准《户令》,诸男女三岁以下为黄,十五以下为小,二十以下为中。其男年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无夫者为寡妻妾。又条:诸一目盲、两耳聋、手无二指、足无三指、手足无大拇、秃疮无发、久漏下重、大瘿肿,如此之类,皆为残疾。疾哑、侏儒、腰脊折、一支废,如此之类,皆为废疾。□疾、癫狂、二支废、两目盲,如此之类,皆为笃疾。又条:诸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亲收养。若无近亲,付乡里安恤。如在路有疾患不能自胜致者,当界官司收付村坊安养,仍加医疗,并勘问所由,具注贯属,患损日移送前所。今按:此三条出自卷第十二《户婚律》。其中关于一些名词的解释,对我们理解社会人生与相关问题有帮助,譬如“笃疾”与“废疾”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上文第(3)条的意思。“又条”之二关于“诸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者”、“在路有疾患不能自胜致者”的处理办法,即在当代亦应视为合乎情理,礼义固宜如此也。(6)准《户令》,诸应分田宅者,及财物,兄弟均分。(其祖、父亡后,各自异居,又不同爨经三载以上,逃亡经六载已上,若无父祖旧田宅、邸店、碾硙、部曲、奴婢见在可分者,不得辄更论分。)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妻虽亡没,所有资财及奴婢,妻家并不得追理。)兄弟亡者,子承父分(继绝亦同)。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其父祖永业田及赐田亦均分,口分田即准丁中老小7法。若田少者,亦依此法为分。)其未娶妻者,别与娉财。姑姊妹在室者,减男娉财之半。寡妻妾无男者,承夫分。若夫兄弟皆亡,同一子之分。(有男者不别得分,谓在夫家守志者。若改适,其见在部曲、奴婢、田宅不得费用,皆应分人均分。)今按:此条亦出自卷第十二。此条及其下文大约1360字,为《唐律疏议》所无。(其中《户绝资产》章凡900馀字,整个一章为《宋刑统》所独有8)这些文字都与财产问题有关。行礼不可能完全脱离财物。处理财物的原则与方式就是礼制内容之一。就上引第(6)条而言,至少包含如下六点意思:1)兄弟均分父祖遗产,没有嫡庶之别,没有突出“兄道”。2)子(包括继绝之养子)可以承亡父分得应有的财产。3)未婚男女应该分得娉财,惟女子子娉财为男子之一半。4)寡妻妾若是没有男儿,可以承亡夫分得应有的一份财产。5)从妻家得到的财物,当然不属于男家父祖遗产,不在均分之列;妻家亦不得追还。6)括弧中的话,自是窦仪等人所作的注释。“若改适”云云,可以证明北宋不嫌寡妇改嫁。(7)准《户令》,诸州县官人在任之日,不得共部下百姓交婚,违者虽会赦仍离之。其州上佐以上及县令,于所统属官亦同。其定婚在前,任官居后,及三辅内官门阀相当、情愿者,并不在禁限。按:此条见于卷第十四(属《户婚律》),为“监临婚娶”章之补充。卷第六“杂条”章:“诸称监临者,统摄、案验为监临。”注云:“谓州县、镇戍、折冲府等判官以上,各于所部之内总为监临。自馀唯据临统本司及有所案验者。……”疏议曰:“统摄者,谓内外诸司长官统摄所部者。案验谓诸司判官判断其事者是也。议案验者,虽非所管百姓,但有事在手,即为监临。”质言之,“监临婚娶”即地方有权势者强索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下属之女为妻妾。唐律禁止此类婚姻,赵宋刑律亦然。窦仪等人补充此条,直接指明“诸州县官人在任之日不得共部下百姓交婚”,旨在杜绝地方官吏逼婚之事,其用意即在今日亦不应一概否定。此条末了,既强调“门阀相当”,又要求“情愿”,亦颇值得注意。“门阀相当”为历代社会婚姻主要观念之一。男女结为连理而出于“情愿”,则为宣扬个性解放、宣扬爱情的文化人所津津乐道。人们多称许关汉卿《拜月亭》“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更多人对王实甫《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一语赞不绝口;殊不知早在关汉卿、王实甫之前,早有政府《户令》禁止逼婚而强调两相“情愿”。研究婚姻史的学者可千万别忽略《宋刑统》书中此处“情愿”两字。(8)准《封爵令》,诸王公以下无子孙,以兄弟子为后,生经侍养者,听承袭。赠爵者亦准此。若死王事,虽不生经侍养者,亦听承袭。按:此条见于卷第二十五《诈伪律》。侄儿过继为己子而有侍养之日者,可以承袭封爵。为表彰以身殉王事者,若死者无子孙,则其侄子愿为其后(或奉旨承其后)者,不论是否生经侍养,皆可袭爵。从宗法角度与朝廷立场看,此种处理当然称得上合礼了。(9)诸禁囚死罪枷杻,妇人及流罪以下去杻,其杖罪散禁。年八十及十岁并废疾(释曰:“废疾”具在第十二“丁中老小疾”条)、怀孕、侏儒之类,虽犯死罪,亦散禁。应议请减者,犯流罪以上,除免官当,并锁禁。公坐流,私罪徒,并谓非官当者,责保参对。其九品以上及无官应赎者,犯徒以上,若除免官当者,枷禁。公罪徒并散禁,不脱巾带,款定皆听在外参对。蒙按:此条出自卷第二十九《断狱律》。意谓:犯罪有多种区别(方式之别,内容之别,等级之别,等等),对犯人的处理也有多种区别。处理方式有与女人孕否有关者(如对于孕妇,散禁可也),有与年龄有关者(如对于八十以上及十岁以下者,亦不必用枷锁之类),有与犯人身体状况有关者(如对于废疾人,亦可散禁之),当然更与犯罪的性质、程度有关(如死罪枷杻,流罪以下去杻,杖罪散禁)。在讲究等级差别的社会,惩处犯人的方式还与犯人的地位有关,“散禁,不脱巾带”,自是对“公罪徒”者的宽待了。由此亦可见依礼定法的事实,礼分等级差异,法亦如之。还有一种情况,执法者与犯罪者有无特殊感情,可以决定是否循私关照或特意加害。《水浒》里的武松进牢房,免除杀威棒之苦,其中必有缘故。请看下一例:(10)准《狱官令》,诸讯囚非亲典主司,皆不得至囚所听闻消息。……又条:诸鞫狱官与被鞫人有五服内亲,及大功以下婚姻之家,并受业师经为本部都督、刺史、县令,及有雠嫌者,皆须听换。推经为府佐,国官于府主,亦同。又条:诸察狱之官先备五听。案《周礼》云:“以五声听狱讼,求人情。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五曰目听,观其瞻视,不直则目毛然。”(释曰:眊音冒,少精光之义。)蒙按:此三条亦出自卷第二十九。前两条意谓:亲典主司、办案执法人员不得中途更换,非此类人员不得打探消息;而与犯罪之人有亲密关系者,或者与罪犯有仇恨者,不得任办案之责。简言之,就是避嫌。依常情而言,任何人都可以从“五服内亲”与“受业师”得到较多的帮助,此类人伦关系正是礼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律不能不考虑此类人伦关系,为了公正,要求避嫌是完全必要的。其实这也是依礼定法的表现形式之一。第三条甚至提出审案的具体办法也可以从礼书得到教益,因为《周官·小司寇》确有“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的说法,而上引《狱官令》第二个“又条”不过是把《周官·小司寇》说的“五声听”加上郑注抛出来而已。9《周官》的本义是说小司寇可以采取5种办法向犯罪嫌疑人调查情况,后来人们称《周官》为《周礼》,也就扩大了礼的功用。当然这就是前辈礼家说过,我们也曾论到的广义的礼了。(11)准唐建中二年十一月十三日敕节文,刑部法直应覆大理及诸州府狱案。据《狱官令》,长官以外皆为佐职,法直官是佐职以下官,但合据所覆犯由,录出科条。至于引条判断,合在曹官;法直仍开擅有与夺,因循自久,殊乖典礼。自今以后,不得更然。按:此条见于卷第三十(属《断狱律》)。其中重要的核心的意思是刑部法直不得越职断案而“擅有与夺”,否则就是“殊乖典礼”。我们于此最感兴趣的,就是《狱官令》将断案程序与其中人事关系(譬如上下级关系,同僚而分职的关系)视为“典礼”。法令维护“典礼”如此自觉,殊可注意。以上凡11例,皆为《唐律疏议》一书所无之文字。第(1)、第(3)例涉及赵宋礼法制度的总原则,即礼法为维护政权服务,为维护社会安定服务,为维护孝道人伦服务。犯十恶罪特别是“恶逆”以上四等罪者,严惩不贷;即有所宽容,只是对老幼笃疾人而言。第(2)例说的是丧葬制度,左降官吏死后可以归葬本贯,生前遭忧奔丧则必须“所司先奏听进止”。第(2)例提到的“准唐乾元元年二月五日敕节文”一条,亦涉及礼法制度总原则。第(4)例意在强调国讳。第(5)例对一些名词作界说,意在为礼法张目;对“诸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者”的处理方法,可以借鉴。第(6)例关于父祖遗产的处理政策以法令形式颁布,有未婚男女之别,允许寡妇再嫁,应该说其中有些合理的成分;可怪者是没有突出嫡庶之异。第(7)例禁止地方官吏或特派官逼婚,提出了“门阀相当”与“情愿”的条件,不惟有对传统婚姻观念的继承,而且包含了婚姻新观念的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班语言教案设计方案样本(3篇)
- 春节节日的活动策划方案
- 音乐节安全保卫工作方案(3篇)
- 小学冬季运动会活动方案(5篇)
- 公园创建文明实施方案模版(2篇)
- 绿色环保保养方案探讨
- 减负提质实施方案范例(3篇)
- 04版船舶用电缆供应合同协议2篇
- 二零二四年度餐厅智能机器人服务合同
- 2024年度房屋买卖合同范本涉及某市中心住宅小区交易
- 二年级数学老师家长会PPT
- 新概念第一册L121-144期末测试卷
-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7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人教部编版
- 安宁疗护(PPT课件)
- 第5课《孔乙己》课件(共19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4课《选举产生班委会》精品课件
- 羽毛球教学讲解课件
- 川教版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全册教学课件
- 小学一年级上册 综合实践教学课件
- 焊接和热切割作业安全培训课件
- 四年级数学家长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