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 教案_第1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 教案_第2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 教案_第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 教案_第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 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精心整理精品文档可编辑的精品文档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5.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1.教师朗诵: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学生朗读欣赏古诗。3.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4.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5.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6.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初读古诗,整体把握。(1)教师范读: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读得有板有眼。(3)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4)学生齐读古诗。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思。(1)理解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①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看到的画面。②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③问题交流:a.谁知道作者看到的是哪座雪山?(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b.课件出示雪山图,学生观赏图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c.作者王昌龄诗句中描写的雪山和同学们看到的一样吗?(不一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青海长云暗雪山)d.水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眼中的雪山?(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e.谁能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指名朗读。)④这样美妙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变“暗”了?a.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b.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c.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⑤“孤城”是哪座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⑥你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接触过和玉门关有关的诗句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⑦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说能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⑧引导理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理解时调整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感情朗读感受到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⑩谈话过渡: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戍边将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课件出示古战场图片,理解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①学生齐读诗句,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②谁来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疆战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③引导交流:“穿金甲”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穿金甲”意思是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了。让人感受到征战时间之久,战争的激烈频繁。)④指导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战争的惨烈;读出戍边将士的豪壮语言,表达出戍边将士不把敌人消灭誓不回家的决心,表达出戍边将士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三、总结全诗,感情升华。1.同学们,古代战争的惨烈绝非我们能想象得到的,在中华诗词这一历史长河中诸如“一将功成万骨枯”“白骨掩蓬蒿”“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还”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战争也牵动着无数个家庭,无数个家庭的亲人无不牵挂着戍边的亲人。2.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请你们大声地告诉边关将士们的亲人,告诉他们将士们为什么‘终不还”?——不破楼兰终不还!3.教师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4.熟读成诵,试着默写。四、了解作者,积累古诗。1.简介作者。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有《王昌龄集》。2.拓展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其四,还有另外六首大家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并深入感悟。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3.希望同学回家之后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请教别人、上网浏览等方法收集其他诗人的更多的边塞诗读一读,思一思,议一议,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五、总结学法,学以致用。(一)总结学习方法,导入新诗的学习。(1)小组交流总结《从军行》的学习方法。(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初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词句;再读古诗,借助画面了解大意;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感情。)(3)请同学们借助《从军行》这首诗的学习方法,默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二)导入1.(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杜甫简介)2.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它就是——(出示课题)(三)初读诗。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2.过渡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①点名读②听录音朗读(出示录音朗读)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四)理解诗的大意1、小组讨论2、交流理解诗意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四、悟诗情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五)渲染主题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录音朗读)(六)课外拓展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让学生读古诗欣赏。(七)总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字音,准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2.抓住关键字词、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从军行》,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边塞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齐读课题。)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1.简介作者。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2.了解背景。(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2)教师范读两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宋代:陆游其一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3)背景资料: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指名学生大声读诗题注释①[将晓]指快要天亮,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指导学生读好题目: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理解诗题。(1)小组交流,说说从题目上能获得哪些信息。(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①从题目中你可以看出诗人的写作时间是在秋天。(“秋”)②从题目中你可以看出诗人的写作时间是在秋天夜晚即将结束黎明即将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天刚刚亮的时候。(“秋夜将晓”)③从题目中你可以看出诗人迸发写作灵感的地点是在篱笆门外。(“出篱门”)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感受。(“有感”)⑤当时的陆游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这样一位老人在天刚亮的时候走出自家的篱笆小院,他要去做什么呢?(“迎凉”)。⑥联系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说说那么高龄的作者为什么那么早要“出篱门迎凉”?(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⑦谁能根据以上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秋天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人不能安睡,夜晚天刚刚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外,以解除烦热和心头怅触,写下自己当时的感受。)(3)谈话过渡:“感”字的意思有感想、感触、感受、感动等,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出门乘凉时的感想、感触、感受。题目中的“凉”的意思是清凉、凄凉、悲凉等。到底是什么让作者感到悲凉又凄凉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阅读和理解诗句。四、学习古诗的前两句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1.指名学生读注释②[三万里河]指黃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1)指名学生说说对黄河的了解。(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2)拓展交流:我国有哪些大河?(最出名的还是这十条河流分别是长江、珠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辽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汉江。)2.指名学生读注释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1)交流对华山的了解。(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华山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亦称朝阳峰>,朝阳台为最佳地点。“中国黄河50景”之一。)(2)知识拓展:我国有哪些“岳”?(东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3.理解:“三万里”和“五千仞”。(1)通过看注释我们了解到“三万里”和“五千仞”分别指什么?①“三万里”形容黄河很长。②“五千仞”形容华山很高。“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一仞大约是2.3米-2.7米之间。(2)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写法吗?①“危楼高百尺”形容楼很高。②“飞流直下三千尺”形容瀑布很长。③“白发三千丈”形容头发很长。(3)古诗中的夸张。①夸张能够创造新异的意象美夸张能创造意象美,这种意象具有超常变异性。它以变形的手法,改变事物原有的人们熟悉的面貌,创造出一种陌生的全新意象,这一意是读者未经历和感受过的,因而能够给人种愉悦的新奇感受,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当我们读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注伦送我情”这类诗句后,对庐山瀑布的壮观、对朋友的情谊都会产生从未有过的新奇独特的感受,从而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我们读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象,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②夸张能产生浓郁的情感美。夸张是诗歌创作主要修辞手法之,因为夸张能够充分表现情感美。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喜成雪”。那种人生苦短的悲哀,那种狂放深沉的愁绪,如排山倒海而来,让人震惊,让人叹服,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③夸张能够表现崇高美。夸张的手法是产生壮美的主要手段之一,因为把描写的对象放大,把情感表现得更热烈,从而创造出比外部世界更加博大的天地,更加强劲的气势,从而把人带进崇高的境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把西北边塞的苍茫、粗犷、奇特;成守将士们的英勇、慷慨和悲壮的献身精神宣泄得热烈而又充分,让读者在新奇的感受中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产生种崇高的美感。4.理解“摩”。指名学生读注释④[摩天]碰到天。(1)说说自己的感受。(极言华山之高。)(2)组词语加深对“摩”的理解。(摩天大厦、摩天轮)5.全班交流,说说对整句诗的理解。(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6.教师小结:一河一山代表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充分表现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黄河在悲泣,华山在哭诉。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作者此时的心情吗?(悲愤、气愤、痛心……)7.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8.谈话过渡:宋朝的壮美河山被金人占领了,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百姓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五、学习古诗的后两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指名学生读注释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1)从“遗民”一词,你感受到宋朝是怎样对待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的?(这些百姓是宋朝遗留在金人统治区的,他们已经被遗弃了,被遗忘了。)(2)从“遗民”一词,你感受到什么?(感觉到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痛苦;也感受到作者对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担忧。)2.指名学生读注释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1)课件出示有关影视的片段,学生通过感官感受“胡尘”。(2)从“胡尘”一词,你感受到什么?(感觉到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悲惨生活;也感受到作者对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担忧。)3.指名学生读注释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理解“泪尽”。(1)“泪尽”的意思是什么?(泪尽指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2)结合全诗和自己阅读的有关资料,说说对“泪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吗?(“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3)从“泪尽”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作者和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一样,年年盼望宋朝军队收复失地,有年年失望。)4.通过“望”和“又”字来感受人们的心情。(1)你觉得这里的“望”有几层含义?①看。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年年岁岁希望能亲眼看到南宋的军队出师北伐。②盼望。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的军队出师北伐。③从“又”字你感受到什么?(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年年失望。)④你知道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失望了多少年吗?(65年。)你是怎么知道的?(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⑤在这65年里宋朝统治者都在做什么?(在唱歌,在跳舞,在喝酒……在寻欢作乐,在醉生梦死,在忘乎所以……)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宋朝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中知道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5.互相交流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满怀希望地望着江南,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如此又一年。)6.教师小结:中原广大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经受历程长久的折磨,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而南宋统治者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六、交流古诗,朗读品味。1.谈话引导:在我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很多诗人都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爱国诗篇,这些诗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努力奋斗,抛洒热血。请大家拿出自己搜集的最喜欢的一首爱国诗篇分享给大家。2.分组交流,选取名篇。3.代表发言,交流分享。《塞上曲》作者: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课堂小结:《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2.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熟读成诵,并试着默写。3.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精品文档精心整理精品文档可编辑的精品文档9.古诗三首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目标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8)分钟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3.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出示课件2】田园诗:《乡村四月》《望庐山瀑布》《村夜》4.教师小结:我们刚刚交流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5.谈话过渡:谁能给大家朗诵一首与田园诗风格不同的古诗。6.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7.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出示课件3】边塞诗:《出塞》《凉州词》《塞下曲》8.引导交流: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9.谈话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板书:从军行)10.出示《从军行》。【出示课件4】11.引导了解从军行:【出示课件5】“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1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6】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小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也很少。我们要针对学生现状,通过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对比,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感受课文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新课教学(

28)分钟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出示课件8】(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3)指导书写会写字。【出示课件9】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玉门关楼兰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10、11】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意。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要想学好古诗,首先要熟读古诗,然后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这样才能让古诗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先来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前两句。(二)学习诗句。1.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1)读一读: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说一说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多个学生读。)(2)说一说:①小组交流: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出示课件12】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小结。暗,荒凉,阴沉。(板书:青海暗雪山)(3)看一看:【出示课件12】雪山景象。①学生欣赏雪山景观。②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4)想一想。①根据课件,想象场景,再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②全班交流,教师小结。(5)全班再次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2.学习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1)谈话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看到的又一种景象:“孤城遥望玉门关”。【出示课件13】(出示图片)(2)“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遥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望去。)(3)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势力范围。)了解玉门关。【出示课件14】出示玉门关相关资料请同学说一说:看了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3)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孤)为什么?引导总结:①“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②“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板书:孤城玉门关)(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环境的荒凉、孤寂、冷清,表达出戍边将士孤独和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6)小结过渡【出示课件15】: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3.学习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作者在这两句诗里概括交代了什么?(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2)“百战”是指一百次战斗吗?(不是,是指战斗的次数多。)(3)从“百战”和“黄沙”你感受到什么?(战争的惨烈。)(4)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板书:百战穿金甲)(5)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板书:不破终不还)(6)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6】:“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6)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4.感受将士的征戍之苦,体会将士的报国之志。结合诗句,你能体会到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出示课件18】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9】: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五、拓展交流。(1)征人思亲人:①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学生自由发言。)②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不能。)他又能怎么办呢?(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平定战争,早日回家。)(2)亲人思征人:①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说一说。②学生自由发言。以“孤城”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边塞荒凉的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赋予了古诗新意。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4

)分钟六、课堂总结,作业布置1.现在,我们拥有和平快乐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有人为守护它。让我们珍惜和平的生活,感谢守护我们的战士们。2.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如果此刻,你就是戍边将士的小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任选一项写下来。4.搜集并阅读边塞诗。

板书内容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暗雪山孤城玉门关百战穿金甲不破终不还课堂作业新设计一、将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练习。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1.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边塞__________的景象,突出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2.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的意志和豪情。【答案】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荒凉、严寒、空旷、阴沉2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字音,准确书写会写字“仞、摩”等。2.抓住关键字词、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具准备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3)分钟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谈话激趣: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进南宋,一起走进诗人陆游的心灵,去感受他的情怀。2.简介陆游。【出示课件21】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晚年退居家乡。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3.导入课题:陆游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人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一起感受他在68岁写下这首诗的情怀。(板书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齐读课题,指导学生将课题读通、读顺。4.理解课题。(1)小组交流理解诗题,代表发言,教师相机引导。(2)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感)说说自己对题目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感想、感受、感慨。)(3)从课题中,你知道诗人感受到了什么呢?(凉)(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秋天夜里,天快要亮了,走出篱笆门不禁感到迎面吹来的凉风十分伤感。)5.谈话过渡:诗人仅仅只是感受到秋日的清凉吗?来,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首古诗。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22】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黜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借助唐宋及诗人引发交流,并导入新课,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教学(

33)分钟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指导书写。(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出示课件23】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24】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学生总结诗意。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三万里河东入海(1)这里的“河”指哪条河?(黄河)(2)你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三万里”的?(“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里。)(板书:三万里河)【出示课件25】黄河图片及简介(3)你还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黄河呢?(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4)“入”字表现了什么?(“入”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5)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2.五千仞岳上摩天(1)这里的“岳”指的是什么?【出示课件26】华山图片及简介。(2)你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五千仞”的?(“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板书:五千仞岳)(3)“摩”是什么意思?这个字表现了什么?(摩擦,接触。“摩”字突出山的高峻。)(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5)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4.指导朗读:①祖国河山如此壮丽,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高兴、激动、自豪、兴奋)(板书:山河壮丽)②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遍。(让每个发言的学生读)5.请同学再读古诗后两句。谈话过渡:读完后两句,你又感受到诗人心中有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遗民”“泪尽”“胡尘”)6.遗民泪尽胡尘里(1)“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指暴政。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板书:遗民泪尽)【出示课件27】从“遗民”“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7.南望王师又一年(1)“南望”“王师”是什么意思?(“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2)从“望”字你感受到什么?(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板书:南望王师)(3)“遗民”就这样“望”了多长时间。教师引读:①一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②五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③十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④65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5)同学们,“遗民”们的盼、他们的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他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出示课件28】“遗民”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悲!有诗为证。【出示课件29】题临安邸(6)“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北师又一年。”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两句描述了山河破碎,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表现了作者对当沦陷地区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权者不去收复失地的不满。)(板书:山河破碎)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出示课件30】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五、总结古诗主旨。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补充资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4)分钟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那对祖国的热爱,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出示课件31】此时此刻,你一定深深地被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所震撼了,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板书:忧国忧民)2.陆游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那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3.作业设计:(1)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①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什么?②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也可以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③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也可以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通过阅读拓展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调动学生的情感。板书内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代:陆游三万里河五千仞岳山河壮丽遗民泪尽南望王师山河破碎忧国忧民课堂作业新设计一、默写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将晓出门感到一阵凉风。篱门快要天亮。迎凉篱笆的门。三万里河指华山。五千仞岳指黄河。摩天远眺南方。南望指宋朝的军队。王师指碰到天,形容极高。三、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完成填空。这首诗前两句用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答案】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二、将晓:快要天亮。篱门:篱笆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指华山。摩天:指碰到天,形容极高。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三、夸张热爱泪尽望又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裳”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8)分钟一、揭题,知背景。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杜甫)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学生介绍。2.揭题。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出示课件32】齐读课题。3.解题。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出示课件33】“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出示课件34:写作背景】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根据学生储备的已有知识,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题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体验诗情奠定基础。新课教学(

30)分钟二、初读,读通顺。1.【出示课件35】指名读诗,检查易错读音。蓟北

涕泪

妻子(zǐ)(读轻声表示什么?)衣裳2.再读古诗,注意压韵。“裳、狂、乡、阳”3.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三、再读,明诗意。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2.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教师适时。四、细读,悟诗情。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情!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板书)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细细地品味。3.集体交流。A、对比感悟“悲喜交集”。(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出示课件36:杜甫《春望》】请生朗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出示课件37】读五六句。指名读。(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读。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出示课件38】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5)诗人归心似箭,(板书: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4.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齐读全诗。五、诵读。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读懂诗的意思。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板书内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课堂作业新设计一、对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二、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__,诗人“涕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心境。【答案】一、D二、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三、消息来得突然听到胜利的消息喜极而泣,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疾速飞驰迫不及待、归心似箭教学反思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熟读深思,受到熏陶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二、补充情节,激发想象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三、以读悟情,以读入境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四、挖掘文本,体验意境通过拓展交流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利用拓展资料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从军行》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玉门关1.玉门关简介: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玉门关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地理位置: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由戈壁、荒漠、河流、湖滩共同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北与北山相望,南与祁连山呼应,东南距敦煌市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东部边缘约150公里。此区域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3.景区介绍: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距敦煌市区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约150公里,四境多戈壁、荒漠、草甸。遗址区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南至南三墩。核心区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呈东西线性分布,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0.5公里。现遗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长城遗址18段,已对游客开放有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和当谷燧周边汉长城遗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五岳的传说古代帝王附会五岳为群神所居,在诸山举行封禅、祭祀盛典。“五岳”一说始于汉武帝。五岳中“岳”意即高峻的山。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道观,进行宗教活动,每个“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称“大帝”、“神君”等)作为掌管该岳的最高神只。这几座山上的天然风景亦逐渐被开发出来,供朝山信徒游览。于是,五岳又成为中国以山岳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唐宋以前,五岳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观并存。宋以后,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会势力彼此展开争夺。到明清时期,南岳、北岳和中岳仍保持著佛、道共尊的局面,东岳和西岳则以道教势力为主,成为中国道教的中心。【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边塞诗1.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