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现代诗歌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诗歌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诗歌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诗歌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诗歌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四现代诗歌文本阅读对应学生用书P074(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在苏格兰高原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理解的能力。D项,“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错,应是着意描写刈禾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2.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B项,这两句诗并没有写“静”。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分)答:答案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②“空而常满”指“我”内心空阔,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③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这句诗使用通感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期盼与渴望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然后再注意这句中的“也”字,“也”字说明这种情感和前一句的情感是一致的,有连续性。所以答案可以是“满是思念故乡时的快乐与充实,空是期盼不能实现的怅惘”,也可以理解为“空”是等待收获时的焦急与空虚感,“满”则是收获时内心的满足与愉悦。4.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①可直陈内心,并将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让刈禾女的形象更为丰满;②通过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形成内在的韵律感;③充分调动个人感官,多角度呈现人与原野的关系;④从“我”的角度抒情,“我”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指诗人,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①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可以减少作者情感的介入,直陈刈禾女内心,既可以写她心中所想,如“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也可以写她眼前所见,如“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等,如此使刈禾女形象更丰富。②从诗歌的内在韵律感看,写出了刈禾女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回忆的深思—看到原野时的激动—丰收的喜悦—劳动的自豪),如此形成了诗歌内在的韵律感。③从诗中人物与对象(原野)的关系看,描写了刈禾女的所忆、所见、所感、所听,多角度地感受对象,从而呈现出人与原野的关系。④从作者与诗中人物的关系看,“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作者自己,如此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考点内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④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⑤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考查形式选材以现代派诗歌为主,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趋势分析预计未来高考还会出现现代诗歌阅读,注重考查审美体验,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题组1分析现代诗歌的意象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北方的太阳杨炼北方的太阳铜的太阳每片叶子都是绿色的钟的森林在这小小的庭院里列队秦时明月汉时关,缠草根的白骨都碎成了一块块砖石落花寂寞的宫女,独坐黄昏还在等那一只迟迟的归燕北方的太阳像一滴铜汁似的新鲜而灼热你的光,穿过尘封的岁月被敲响这里,逾越死亡的都走来泉声和松涛从深山古寺中走来黎明,哼着村口上一缕烟霞泥土的芳香,二十四番风信与最小的那颗种子——到处都有的淳朴的人——一口口钟站在蓝天下心,挥动长长的沉默的锋芒并非又一章讲不完的古老故事钟的世界响彻灵魂那透明的语言宁静的运动,跟随大地在一瞬间朝孩子展开五千年的智慧它越铸越大,越雕越精美祖先的血性,沉甸甸的命运不和谐的和谐的结晶小小的庭院里,铜的太阳如星墙外,北方三月的金黄的田野如梦[注]这首诗是诗人组诗《大钟寺》中的一首,题为《北方的太阳》,实际吟咏的是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象征的古钟。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对象征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文化和顽强生命力的古钟,进行的意象化处理。B.“落花寂寞的宫女,独坐黄昏/还在等那一只迟迟的归燕”是说归燕难回,历史的旧梦不得重温。C.诗中借用了不少古典诗词的意象,如秦月、汉关、白骨、宫女、归燕等,来说明中国北方文化传统的灿烂与辉煌。D.诗中选择了泉声、松涛、黎明、烟霞、泥土、风信等一系列意象,这些意象都紧紧地围绕着全诗的中心意象——“太阳”展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C项,“来说明中国北方文化传统的灿烂与辉煌”分析不正确,诗中借用这些意象是为了说明这些东西已经被历史风化。作者对这些东西是持否定态度的。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南方的夜冯至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听燕子给我们讲讲南方的静夜。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热情——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丛中的浓味。你说大熊星总像是寒带的白熊,望去使你的全身都觉得凄冷。这时的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零乱了满湖的星影——请你看一看吧这湖中的星象,南方的星夜便是这样的景象。你说,你疑心那边的白果松,总仿佛树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这时燕子飞上了一棵棕榈,唱出来一种热烈的歌声——请你听一听吧燕子的歌唱,南方的林中便是这样的景象。总觉得我们不像是热带的人,我们的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燕子说,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这时我胸中忽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注]本诗写于1929年,当时作者在北方任教。这首诗几次出现“燕子”?“燕子”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答案5次。艺术化地借燕子的动作,来说明南方之美。燕子既是美景的写照,也是横渡南北的媒介,更是心灵与信仰的歌唱者与如火怒放的引领者。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作用的能力。“燕子”是本诗中的主要意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燕子”在全诗中的作用,可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答出燕子的寓意即可。题组2品味现代诗歌的语言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二月之窗纪弦①二月来了,我抚摩无烟的烟斗,而且有所沉思。我沉思于我之裸着的淡蓝的下午的窗——彼之透明的构图使我兴忧。西去的迟迟的云是忧人的,载着悲切而悠长的鹰呼,欵软地,如青青海上的帆。而每一个窈窕多姿的日子,伤情地,航过我的二月窗。[注]①纪弦:1913—2013,台湾当代诗人。(1)“西去的迟迟的云是忧人的”这句诗有怎样的含意?请简要分析。答:答案这是由台湾飞向大陆方向的云,而诗人思乡之心如火似风,所以那云即使飞行得很快,诗人也嫌它太慢了。云之慢衬托出诗人情之切。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诗句含意的能力。理解语句要结合诗人写作背景,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解释句子。这是一首动人的乡愁诗。二月来了,春天来了,草木葱茏,大雁北去,一切都该显得生机勃勃,但是远在异乡的诗人,却被窗外朝着家乡方向流动的风景,牵动浓烈的乡愁。根据诗意结合诗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载着悲切而悠长的鹰呼”这一句诗写得非常传神,请赏析。答:答案“载着悲切而悠长的鹰呼”中“鹰呼”二字,一下子把静景变成动景,把静态的意象变成了动态的意象,使原来的视觉意象加入了听觉意象,读者可以想象诗人那悲切的乡愁,是那样深沉而悠长。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重要句子的能力。题干说的是“这一句诗写得非常传神”,哪个字或词传神,首先指出来并分析,然后回答诗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果诗句用了表现手法,则指出并做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为美而想骆一禾在五月里一块大岩石旁边我想到美河流不远,靠在一块紫色的大岩石旁边我想到美,雷电闪在这离寂静不远的地方有一片晒烫的地衣闪耀着翅膀在暴力中吸上岩层那只在深红色五月的青苔上孜孜不倦的工蜂是背着美的呀在五月的一块大岩石的旁边我感到岩石下面的目的有一层深思在为美而冥想怎样理解“孜孜不倦的工蜂/是背着美的呀”这句诗的含意?答:答案工蜂是渺小的、柔弱的,但它整日地劳动;工蜂是小的、轻的,所“背”的东西却是沉的、重的。工蜂因为“背着”而“美”,“美”也因为工蜂之“背”而获得了诗人的赞誉——孜孜不倦。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句子含意的能力。解题时先弄清句子中的工蜂为什么美。工蜂,又称“职蜂”,是蜜蜂家族中最辛劳的。它的外表并不美,甚至在蜂类中也是寒碜的。但在它渺小的身躯上,后足有花粉筐,腹下有蜡腺,尾端还带螫针。它整日劳动,除采集蜂蜜和花粉外,还得担负修巢、哺饲、造脾、清洁及御敌等大量工作,它的寿命不长,但的确是“鞠躬尽瘁的一生”。正是这些高洁的品格使诗人动容,在两次低语“我想到美”之后,得以长叹一声“孜孜不倦的工蜂/是背着美的呀”。弄清了这些,句子的含意就不难理解了。题组3把握现代诗歌的主旨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门前顾城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扇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有门,不用开开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早晨,黑夜还要流浪我们把六弦琴交给他我们不走了,我们需要土地,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我们要乘着它度过一生土地是粗糙的,有时狭隘然而,它有历史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一份露水和早晨我们爱土地我们站着用木鞋挖着泥土门也晒热了我们轻轻靠着,十分美好墙后的草不会再长大了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写于1982年8月)顾城的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请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门前》是一首“童话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在繁杂的生活中找到并挽留一份闲适时光的心情。展现的是饱尝酸甜苦辣又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对生命之中偶尔呈现的短暂美好的极其珍惜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做题时可以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中“门”贯穿始终,但这个门不是现实中的门,而是梦幻之门、精神之门、希望之门、理想之门。现实中的门与诗人理想的门不同。诗人幻想的门前是阳光、草和“我们”,共同构成他的五彩童话世界。“有门,不用开开/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从这句诗就能感受到诗人心中对生命之中偶尔呈现的短暂美好的极其珍惜之情。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生活是多么广阔何其芳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去建设铁路,去做飞行师,去坐在实验室里,去写诗,去高山上滑雪,去驾一只船颠簸在波涛上,去北极探险,去热带搜集植物,去带一个帐篷在星光下露宿。去过极寻常的日子,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又是多么芬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注]作者何其芳1938年到延安,1941年底创作了本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答案表现了诗人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渴望,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启发人们去发掘人生的宝藏,开拓未来的新生活,接触有趣的新事物。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可以通过整体阅读,从诗句中发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理想流沙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荫。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选自《诗刊》1981年6月刊)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中,诗人以充满激情的音符赞美理想,以富有哲理的语言诠释理想,以春风化雨的神韵启迪人们奋发向上的心灵去执着地追求理想。B.诗歌起笔写“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从“火”写起,借助火、灯、路、黎明等,化抽象为具体,逐步写出了理想的意义。C.诗歌首节总说理想作用,统领全诗,诗歌中间则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形象阐释,最后总结全诗。全诗结构严谨,节奏鲜明,感染力强。D.诗歌第二节,诗人以饥寒、温饱、离乱、安定四种不同环境下理想的不同内容,凸显了诗人对生活观察之细致,表达之准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项,“凸显了诗人对生活观察之细致,表达之准确”错,诗歌第二节中用理想在四种不同环境下的内涵,来表现理想的重要性。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综合运用了排比、对偶、顶真、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艺术地再现了不同环境及不同际遇中人们的不同理想,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B.诗人借助联想和想象,选择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形象,借助不同的表现手法,以自身独特的视角与体验,通过品味具体形象感受理想的魅力。C.诗歌中,诗人用连环比喻的方法,借助“路上春色正好”“理想之马”等借代、夸张手法,将理想的美好逐一展现在人们的面前。D.诗歌中,诗人多次使用“是”字句和“使”字句,使得诗歌句式整齐,有反复咏叹之效,同时,诗歌节与节之间、节中句子之间也呈现对称之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借助‘路上春色正好’‘理想之马’等借代、夸张手法”错,“路上春色正好”“理想之马”是象征手法。3.联系全诗,简要回答诗歌在音韵美方面的特点。答:答案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还有顶真的修辞手法,尤其是节内排比的运用,使得诗歌颇有气势,极富表现力;②诗歌节奏感强,全诗分为12小节,每节4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句式整齐,一贯到底;③诗歌富有韵律美,诗歌有几节押韵或近似押韵,使得诗歌抑扬顿挫,起伏有致;④诗歌节与节之间意义上有关联,形式上环环相扣,内容上层层递进,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达到音韵与内容的有机结合。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分析诗歌的音韵可从结构、押韵、修辞等角度分析。从修辞来看,“理想是石”“理想是火”“理想是灯”“理想是路”既是比喻也是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表现力;从结构来看,全诗分为12小节,每节4句,结构整齐,富于节奏感;从句式来看,诗歌中,诗人多次使用“是”字句和“使”字句,使得诗歌句式整齐,有反复咏叹之效,同时,诗歌节与节之间、节中句子之间也呈现对称之美;从押韵来看,韵脚如“运、真”“品、辛”“贞、心”等,读起来抑扬顿挫,具有音韵之美。另外,诗歌内容借助比喻的手法,形象化地阐述道理、赞美理想。如诗歌用“石”“火”“灯”“路”等形象化的比喻把“理想”具体化了,使读者能准确理解理想的内涵。有的地方在字面上前后句相互勾连,结构相同,有如一串珍珠,朗读起来感觉有一种流动的美,也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律和一种磅礴的气势,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理想的赞美之情。4.诗人认为,“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请以屈原、杜甫为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答案①屈原的理想是“美政”,且“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其“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与追求,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成就了《离骚》这一旷代巨作;即使被逐朝外,依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且郑重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甘愿为理想牺牲。②杜甫的理想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其诗因此被称为“诗史”;他同情人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甘愿做自我牺牲,表现出可贵的牺牲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要求分析出屈原、杜甫的理想,其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收获以及为理想而做出的牺牲。①屈原的理想是“美政”。其理想成就了《离骚》这一巨作。屈原一生,因奸佞小人之谗言,受尽折磨和苦难,仍然忍辱负重为祖国之强盛而不懈探索。虽然有过犹豫和彷徨,但始终不渝地忠于祖国,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看到自己的祖国行将灭亡时,只好怀石投江,以身殉国。可结合屈原的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分析。②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处于苦难中的人民甘愿做自我牺牲。可结合其诗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等分析。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长城谣席慕蓉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①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②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注]①焉支:山名,一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势险要,历代驻兵防守。②隘口:狭窄的山口。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节刻画了长城的形象,“无情”“蹲距”“冷眼”都是写长城是历史的见证。B.第二节“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C.第三节写诗人对故乡和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吟唱的都是思乡的深情。D.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项,“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理解错误,本诗通过再现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体现了长城是历史的见证人。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给人以凝重苍凉的感觉。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长城悠久的历史。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语言质朴”评析不对,总体来看本文的语言是比较深刻凝重、含蓄蕴藉的;“歌颂”也不恰当。3.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答:答案(1)运用第二人称“你”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2)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用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作者情感的表达。第一节中“你”指长城,便于作者直接抒情,同时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历史上的悲欢离合。4.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的心中,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长城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答:答案(1)长城不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2)在作者心中,长城不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困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把握的能力。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写诗人对故乡和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吟唱的是思乡的深情,由此可见,长城不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诗中的长城是历史的见证人,是炎黄子孙的精神依托。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走向北方邹荻帆穿过了滴绿的树林与淡墨水的远山,赭石色的大路上,我们以沉重的脚步走向北方。北方是广阔的,那些线条模糊的地我们走近了,更想望着那更远的萦在白云下爬上青苔的古城,以及插上瓦松的黑色的屋脊。……每天,我们跋涉在灼热与尘封的大路上。沙子与汗水填在耳根,贴在背上的是湿答答的汗衣,沙子钻破了草履呵,一天天我们的脚掌磨得更粗粝了,我们将以粗粝的脚趾快乐而自由地行走在中国的每一条路上,吻合着祖先们的足迹。晚间,我们投落在墙壁霉湿的屋子里,围着跳跃的烛光,用生水吞着那走了味的麦饼,草席上我们脱下沾着泥土的鞋,“记忆”数着大路上的脚印:哦,那停住了呼吸的农场上的风车,那悬在木门上的锈绿的铜锁,它们的主人走了,只留着黄犬叫着寂寞。……烛火跳跃着,灼热的心也随着烛光跳跃着呀!祖国呵,我们为着争求您的自由与光明,灼热的心无时不是在追逐着遥远的风沙,而不辞万里的行程啦。烛火以微弱的光剪破了黑暗,我们微弱的力量将也能如一星燎原的火而递燃着四万万五千万支灯芯焰吗?烛火跳跃着,我们以红色的笔勾写着明天的计划与行程,在明天啊,我们更将坚决勇敢地走向北方的北方。1938年7月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是对行军状况的描写,从前两节诗可以看出,在诗人眼里北方大地的景色是萧条荒凉的。B.“我们跋涉在/灼热与尘封的大路上”写前进时“我们”遇到的艰难险阻,表现了“我们”对走向北方的态度坚决。C.诗歌三、四两节概括地叙述行军的过程,写白天时侧重描写细节,写夜晚时则侧重描写村中景象。D.“我们以红色的笔/勾写着明天的计划与行程”,用笔的颜色与勾写的内容暗示“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A项,“在诗人眼里北方大地的景色是萧条荒凉的”说法错误,诗人描写了“滴绿的树林/与淡墨水的远山”“赭石色的大路”,可见北方的大地美丽如画,色彩丰富;描写了“线条模糊的地”“萦在白云下/爬上青苔的古城,以及插上瓦松的黑色的屋脊”,可见北方的大地广阔无垠,层次分明,并不是“萧条荒凉”的。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停住了呼吸的农场上的风车”,运用拟人手法,营造了寂寥落寞、毫无生气的氛围。B.诗歌抒情多用象征,如烛火象征跳跃的心,烛光代表光明;黑暗象征沦陷,星火燎原代表全民抗战。C.“在明天啊,我们更将坚决勇敢地走向北方的北方”,直抒胸臆,余韵悠长,表达了走向抗战最前线的决心。D.整首诗的格调是先抑后扬,上半段是冷色调,下半段转向了暖色调,正暗合了抗战必胜的光明前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余韵悠长”说法错误,余韵悠长是形容某事物令人久久回味,难以忘却,而这句话直抒胸臆,干脆有力,充满信心和决心,并没有“余韵悠长”的意味。3.“我们将以粗粝的脚趾/快乐而自由地行走在中国的每一条路上,吻合着祖先们的足迹”中的“吻合”如何理解?答:答案我们要走遍祖先开辟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土地我们都不会放弃;表达了诗人对保卫祖国河山的信心和决心。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吻合”的本义是完全符合,结合“我们将以粗粝的脚趾/快乐而自由地行走在中国的每一条路上,吻合着祖先们的足迹”可知,“吻合”可以理解为一方面我们要和祖先一样不畏艰苦,快乐和自由地努力前行;另一方面,“中国的每一条路”是我们祖先披荆斩棘开辟的,他们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必将完全契合、追随他们的足迹,坚定地守护每一寸疆土,表达了作者永不放弃的信念与保卫祖国河山的信心和决心。4.诗歌用“走向北方”作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答案①统领全诗。全诗紧紧围绕“走向北方”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展开。②“北方”指代抗战前线,“走向北方”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保卫祖国疆土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斗志。③用四字短语作标题,短促有力,有利于抒发情感。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标题作用的能力。从内容上来说,全诗围绕“走向北方”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展开。所见的是树林、远山、大路、古城、屋脊等,所闻的是风车响、黄犬叫,所想的是争求祖国的自由与光明,追逐着遥远的风沙。这些都是紧扣住“走向北方”来写的,标题统领了全诗。从主题上来说,“走向北方”实际上是指走向抗战最前线,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保卫祖国疆土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斗志。从语言特色上来说,“走向北方”是四字短语,短促有力,用其作标题能更强烈地抒发情感。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冬(之一)穆旦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1976年12月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第一节写诗人在一个冬日里平淡平凡的生活,但从这平淡平凡中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B.如果说第一节写的主要是“我”所做的,那么第二节主要写“我”所见的,如“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冰冻的小河”等。C.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屋内小环境中的温暖压倒了冬日的严寒,快乐驱赶了忧伤。D.第四节中,“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流露出诗人心迹,写出诗人面对苦难的坦然之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错误,根据“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可知,诗人有着淡淡的忧伤。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各节均为五行,前面具体展开,最后以感叹作结:各节二四五行押韵,一三行不押韵,显得错落有致,回环有序。B.诗人在“冬”这个核心意象的统摄下,通过“北风”“茫茫白雪”等意象,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C.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如“严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D.诗中的“冬天”融合视觉、听觉,带给读者强烈的官能感受,如“昏黄”“茫茫白雪”等视觉和“门窗沙沙地响”等听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错误,从诗歌整体来看,冬天虽然是严酷的,但也是温暖的,第三节写了冬夜生活的乐趣,营造了温暖的氛围。3.“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中的“又冷又昏黄”有何作用?答:答案①“冷”指天气寒冷,“昏黄”指阳光暗淡,突出了“严酷的冬天”的特征;②与首句中的“短命”相呼应,传达出年衰岁暮之感;③为下文的深沉感慨“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作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在理解诗句的表层义的基础上去把握深层义,以及与上下文的关系。联系整首诗尤其是第一节来看,“冷”和“昏黄”指向的是天气和“淡淡的太阳”,这两个词都突出了“冬天”的特征,传达出年衰岁暮之感。最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又冷又昏黄”在结构上的作用,看是否照应什么内容,或者为什么内容作铺垫。4.《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色调的诗,而是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矛盾之处。答:答案①在“死寂的原野”上,小河却仍在冰下“低语”;②在“严酷的冬天”,“我”却享受着“人生的乐趣”;③诗人笔下,“严酷的冬天”与“感情的热流”并存,两者相反相成,交叉渗透,丰富了诗歌意蕴。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丰富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题干找出诗歌中能体现“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相矛盾的内容。整体来看,诗的前两节通过“我”的所做所见写出了冬日的寒冷、严酷,体现了作者淡淡的忧伤,后两节通过围坐火炉的温暖以及让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表达出诗人面对苦难的坦然之情。这里就出现了两重矛盾,一是“严酷的冬天”和“我”围坐火炉的场景的矛盾,二是情感的矛盾。另外在诗的第二节出现了细节的矛盾,即“死寂的原野”与小河的“低语”。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描绘的是乡村常见的图景:秋天,收割好的水稻被捆成一束束,立在稻田里。B.“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皱”写出了母亲的衰老,“美丽”蕴含着诗人对母亲的讴歌。C.“收获日的满月”与“金黄的稻束”两个意象都是饱满、丰硕的,都是承载了诗人情感和思考的客观自然物。D.“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中,“这”指上文描写的满月、树巅、暮色、远山等稻田的周边环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这’指上文描写的满月、树巅、暮色、远山等稻田的周边环境”错误,根据下文可知,“这”指的是“稻束”,也指收割稻束的母亲。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与结尾“而你们,站在那儿”前后呼应,具有形式美。B.“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C.“肩荷”“低首沉思”等词语将稻束人格化,把稻束与母亲的形象进一步联系起来,生动形象。D.诗歌节奏舒缓、从容,与柔和的色调、静默的氛围十分吻合,共同营造出诗思与哲思相交融的艺术境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稻束“低首沉思”的是什么,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是诗人的感慨。3.“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答案将历史比作流去的小河,写出历史的流逝、变幻,与稻束、母亲的静默、永恒形成对比,深化了主题。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要句子含意和作用的能力。“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运用比喻修辞,将历史比作流去的小河,小河流去,意味着历史的流逝、变幻,而稻束与母亲则是静默的,“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变化与永恒形成对比,深化了诗歌歌颂母亲与稻束奉献精神的主题。4.诗中“稻束”和“母亲”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分析。答:答案①疲倦而美丽。稻束金黄,收割后站在田里;母亲的脸庞“皱”而“美丽”。②静默而伟大。稻束、母亲比“雕像”更“静默”,又“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③具有奉献精神。稻束、母亲都勇于牺牲自己,安于奉献。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分析人物和事物形象的能力。阅读相关句子,重点分析描写人物和事物形象的句子,并用精准的语言进行概括,然后分点作答。本诗由“金黄的稻束”引发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到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诗人由此想到“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雕像,是静默的、有形的,它承载着无数人的光荣和梦想,同样,母亲的肉体虽会衰老,但母亲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是无形的,她的生命如同这永恒的雕像,在历史的时空中构筑成亮丽的彩虹。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笔下的“母亲”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农妇,它在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泛指一切自我牺牲的精神。面对这种庄严和崇高,诗人心潮起伏,敬意油然而生:“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从诗歌中可以看出,母亲和稻束都具有牺牲和奉献精神。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饮九月初九的酒潘洗尘千里之外九月初九的炊烟是一缕绵绵的乡愁挥也挥不去载也载不动我看见儿时的土炕和半个世纪的谣曲还挂在母亲干瘪的嘴角摇也摇不动的摇篮,摇我睡去摇我醒来我一千次一万次地凝视母亲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忧千里之外九月初九的炊烟是一群不归的候鸟栖在满地枯叶的枝头我看见遍野的金黄和半个世纪的老茧都凝在父亲的手上三十年了总是在长子的生日饮一杯朴素的期待九月初九的酒,入九月初九老父的愁肠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