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从业者,大有可为夹缝中的民国企业家别是第代经济_第1页
大从业者,大有可为夹缝中的民国企业家别是第代经济_第2页
大从业者,大有可为夹缝中的民国企业家别是第代经济_第3页
大从业者,大有可为夹缝中的民国企业家别是第代经济_第4页
大从业者,大有可为夹缝中的民国企业家别是第代经济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从业者,大有可为夹缝中的民国企业家别是第代经济

历史学家认为,在20世纪初,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的现代经济获得了黄金发展的机遇。国内资本公司发展迅速,强大的家庭相继形成。然而,伴随着后来国民政府对经济领域控制的加强,企业家的人生轨迹出现了微妙变化,他们的沉浮荣辱,值得今人玩味。刘鸿生:“大老板”变成了“小伙计”刘鸿生(1888—1956),名克定,浙江定海人,生于上海。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当过开平矿务局上海办事处买办,后以经营开滦煤炭起家,相继投资于火柴、水泥、毛织、码头、搪瓷、航运、金融及保险等业,到1931年,刘家企业的资产总额达740余万元,刘鸿生被称为“火柴大王”和“煤炭大王”。但这样一位上海滩的大老板,却逐渐发现自己终究是个小伙计。事情要从上世纪30年代初说起。由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蔓延,中国经济面临资金短缺等诸多困难,刘鸿生企业的经营举步维艰。1933年3月,他写信告诉儿子刘念仁:“我敢说,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在经济方面没有一样能使我乐观。我们确实是在黑暗中摸索,并且丝毫不知道这个黑暗路程何时能够走完。为了在危机下挣扎,我不得不更加尽力来经营我的各项事业。”1935年9月,他在给另一个儿子刘念孝的信中说:“居民购买力的低落,政府政策上的举棋不定,特别是财政政策的动摇不定,是使工商业达到今日地步的主要因素。……我现在感到最恐慌的是缺乏现金。我无法使我们的营业能提供我迫切需要的款项。企业的衰落,使到处都感到这种困难。”在刘鸿记账房职员的记忆里,1932年以后刘鸿生经常不断地向银行告贷,华商银行的路子走不通时,又多次转向外商银行,如纽约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联系借款,但结果均未能如愿。(1)于是,社会上开始传闻刘鸿生企业即将倒闭,刘鸿生回忆说:“那一年,我们差不多天天过‘年三十’,总有人来逼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的亲人也对我失去信心。”无奈之下,他登门拜访宋子文,希望这位刚刚上任的中国银行董事长伸出援手。然而宋子文脸色一变,问道:“你用什么作抵押呢?”“我全部企业的股票!”刘鸿生回答。宋子文嘲笑地说:“O.S.(即刘鸿生的名字)的股票,如今不如草纸了!”蒙受了羞辱的刘鸿生绝望地回到家中,对儿子们说:“船沉之前,吃饱了米的老鼠总是先跑掉的。”“我只不过作了宋的伙计而已。”(2)抗日战争爆发后,刘鸿生避难香港,蒋介石电邀他到重庆。1940年12月,蒋介石请刘鸿生吃饭,穆藕初作陪。蒋说:“鸿生先生,我们盼望你很久了,我已清楚了解你为抗日救国,牺牲上海价值一千多万元的企业,断然来后方办工厂,精神实在可嘉,令人钦佩之至。今晚我只请你同穆藕初两个人便饭,穆藕老可作证,我保证偿还你损失的一千万元,只要你能提供机器设备和各种专业人才。你要钱就给钱,你要原料就给原料,这一点穆藕老可作证。”刘表示:“我一定竭尽全力,保证完成委员长给我的任务。”(3)后来的事实是,刘鸿生再一次遭到了耍弄。为了筹集办厂款项,他向财政部长孔祥熙求助,后者附加了四条苛刻条件:1.工厂必须在一年内开工,否则全部财产由财政部处理;2.开工后产品若为市场需要,以国货银行为主的官僚资本有优先投资权;3.董事长由宋子良担任;4.刘鸿生任总经理,副总经理由官僚资本集团派人出任,此人掌管企业的财权。对此,刘鸿生无力抗拒。他后来写道:“我到了重庆之后,很快的就发现一条规律,所谓大后方的企业,事实上是由官僚资本控制的。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小伙计。我并没有得到蒋政府的支援,倒为当时的大老板赚了一笔国难财。”(4)穆藕初:被“撤职查办”的农本局总经理穆藕初(1876—1943),名湘玥,上海浦东人。早年入棉花行学徒,后任上海江海关办事员、江苏铁路公司警务长。1909年夏赴美国,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德克萨斯农工专修学校学习农科、纺织和企业管理等,1914年获农学硕士。当年回国后与胞兄穆湘瑶共建德大纱厂,任经理。此后,相继创办上海厚生纱厂、郑州豫丰纱厂、中华劝工银行等,参与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1928年,出任国民政府工商部常务次长和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筹备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上海市救济委员会给养组主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农产促进委员会主委、经济部农本局总经理。由于引进和率先实践西方的科学管理制度,穆藕初的企业经营一度大获成功,享有“棉纱大王”之誉,受到社会各界的尊敬和推崇。后来退出实业界,热心文化教育事业,至于进入政府部门任职,穆藕初有过表白,他说:“鄙人一商人耳。向来为工商界服务,未谙政治”,考虑到“今日政府已至建设时代,在建设时代之工商业,实与政府有互动之必要。而政府与工商间,必须有人为之沟通”,所以当孔祥熙请他出山时,才“贸然应命”。任期内,他倾注心血,全力以赴,以娴熟的专业学识、旺盛的工作热情,努力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但他毕竟不适应官场游戏,最终在农本局总经理任上栽了跟头。农本局于1936年春在南京成立,原是国民政府对农业运销的统制机构,抗战后隶属经济部。1941年1月农本局改组,划出粮食方面的业务,主要任务是购销棉花、棉纱、棉布及其增产平价。穆藕初到任后,即对局务实施严格管理。例如,规定棉花﹑棉纱﹑棉布由政府统一购销,棉花部分交工厂加工成所谓洋纱,部分让民间纺户代纺成土纱,用洋纱做经线、土纱做纬线织成的布料,农本局办事处销售,称为“平价布”,以防止不法商人投机倒把。1942年9月,发生了“福生蓉庄案”。此事惊动了当局,蒋介石、翁文灏严令穆藕初迅即查办,限期具报。11月2日,穆藕初出席全国总动员会议。蒋介石主持,军需总长陈良抱怨:军用棉花,一斤还未收到。蒋问是怎么回事?经济部长翁文灏说:此事应由农本局回答。穆藕初反映:物资局的行政手续不妥,还有敲诈行为。蒋面露不悦,一边的翁文灏和物资局的官僚还在互相推诿,蒋很不耐烦,问:“究竟责任在谁?”翁文灏咬定:责任在农本局。于是蒋大发脾气,说穆藕初阳奉阴违,不顾军需民用,办得太不妥当,把穆藕初训了一通。开完会,穆藕初回到农本局,对人说:糟了,糟了!第二天,重庆各大报刊登中央社讯:“农本局总经理穆湘玥,对于业务阳奉阴违,相诿卸责,贻误要公情事,当局已有令将其撤职查办。”当日,穆藕初致信友人:两载以来,心力交瘁。日昨业已摆除一切,仍回怡园寓中从事静养……(5)穆藕初离职的真正原因,有这样几种分析。1.政府内部的派系矛盾。有人认为:“自从穆藕初任总经理,花﹑纱﹑布的产﹑运﹑销﹑供的关系逐渐上轨道,农本局方面也大有钱赚,因此国民党政府的各派系都想夺取这个赚钱的机构,争夺最激烈的是政学系和孔祥熙财团。在名份上农本局隶属于经济部,归政学系的翁文灏所管,实际上穆藕初受孔祥熙的节制和利用,双方都想名实兼而有之。特别是政学系不甘利权外溢,便先从穆藕初开刀,致穆藕初突然受到撤职查办的处分。”2.妨碍了官僚集团的攫取财富。有人说:“穆先生办事廉洁有能,为各方所嫉忌,当时重庆有‘穆先生自己不想发财,妨害他人发财’之传说。”在那次蒋介石亲自参加的会议上,有人对农本局的工作提出指责,穆藕初原可以坦然说明,“但穆先生在平时受了官僚许多气,一听见陈良的攻击,随即侃侃而道,把经过情形和盘托出,说了许多话。”这种刚正不阿的书生气引致了更大的嫉恨。3.可能在无意中得罪了蒋介石,因为“穆藕初和黄炎培很要好,黄炎培在抗战后期是反对蒋介石的,他的文字当时重庆各报都不登载,他的诗文便送到农本局来交《农本副刊》发表”。(6)1943年9月19日,穆藕初病逝。次年2月4日,国民政府发布褒奖令,称穆藕初“志行忠贞,学识明达,创办纱厂,成绩卓著”,在农本局等部任职期间,“奖进农业生产,提倡手工纺织,有裨战时衣食之筹给,良非浅鲜,近以积劳病逝,良深悼惜,应予褒扬,以彰勋勚”云云。(7)陈光甫:“欲罢不能”的财政委员会主任陈光甫(1881—1976),原名辉祖,后易名辉德,江苏镇江人。1909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11年辛亥革命后,历任江苏省银行监督、中国银行顾问。1915年6月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27年创办中国旅行社,1931年与英商太古洋行合资开设宝丰保险公司。北伐战争时期,陈光甫开始了与政府的密切联系,起先出任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后相继担任江苏省政府委员、中央银行理事、中国银行常务董事、交通银行董事、国民政府财政部高等顾问、中、美、英平准基金委员会主席等职。被委派为政府的财政委员会主任,无非是看中自己的钱和在金融界的声望,对此,陈光甫心知肚明。1927年3月,在获悉蒋介石的任命之后,陈光甫致电唐寿民征询意见:“昨晤蒋,促就财委,因有北方营业关系,未决。革军北伐,须在沪筹一千万。蒋与武汉政府究竟决裂否?请探速复。”唐回复:“汉对蒋全是口诛笔伐,并无事实决裂表示。沪财政,蒋已派人不少。宋前日专轮来沪,据云:拟商互让和平办法。财委,鄙意待宋到,晤商再决。筹款事,相当帮助无妨。”于是,陈光甫呈函蒋介石,流露出犹豫退辞之意:“蒙委苏省财会一席,勉为承乏,实以北伐之功未竟,聊尽国民一分责任然未尝不时虞陨越,致负钧之期望耳。乃尊意复拟以财次一职见委,益使辉德彷徨莫知所措。自维忝居商界,未谙计政,倘贸然拜命,深恐徒误国事,无补时艰,诚非所以报知遇之道也。”蒋介石当然不允,明示如下:“财次万难辞退,务请勉为其难,共仗危局。财会既成立,请速执行职权,将各项征收机关分国家与地方,从新由财会及财部名义收回。……以后江北肃清,政府基础稳固,建设亟须开始,全仗诸公群策群力,奠定国基。万望毅然出任,勿稍退辞。”(8)上任伊始,陈光甫果然身手不凡,一方面迅即推动华侨认捐,一方面托钱新之转呈10万元汇票,以示资助。同年9月,陈光甫遭丧亲之痛,蒋介石马上发电:“闻兄失怙,至深怅悯,望节哀思,为时珍重。”陈光甫则“远蒙垂唁,感泣至深”。(9)尽管和政府走得很近,这位表面风光的银行家仍然有苦难言,满腹牢骚。1928年,陈光甫在给同行好友的信中写道:“汉口地方创业匪易,官场、商界均觉银行可欺,不还即不还,我方毫无能力。一般官场醉生梦死,总以为银行不要紧。彼时不解,亦觉与感情有伤,今借而不还,信用二字何在。本行在汉口已入于欲罢不能之势,存款愈多,风险愈大。外人总云我行赚钱而不知暗中有损。造物夺人,乘除不已。哲学家好笑吾人贪而无功,为不知进退之徒也。”(10)这番表白,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世相写真。张公权:“栗栗危惧”的中央银行总裁张公权(1889—1979),名嘉璈,上海宝山人。1901年入上海江南制造局方言馆习法文,后进宝山学堂。1905年考入北京高等工业学堂,半年后赴日留学,入庆应大学进修财政学。1909年毕业回国,任邮传部路政司司员,负责编辑《邮传公报》。1914年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1916年提任总行副总裁,1928年任中国银行总经理。30年代起,张公权出任国民政府经济方面的多项重要职务,计有建设委员会委员、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财政顾问委员会副主席、铁道部部长、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银行总裁、中央信托局理事长等。张公权厌恶官场习气,为此而弃官就商,投身金融界以后,曾以“敢于抗命”著称。他服务的中国银行具有半官方色彩,为了替北洋政府“破落户的财政”撑台面,中国银行垫款达1000多万元。1916年5月,北洋政府国务院下令中国、交通两家银行停兑钞票,止付存款。那年张公权30岁,血气方刚,感到“停兑”事关重大,一个银行若不能兑现,等于卡住自己的脖子,今后就无法开门营业,银行等于自取灭亡。他和当时上海分行经理宋汉章研究之后,认为“如遵照命令执行,则中国之银行将从此信用扫地,永无恢复之望。而中国整个金融组织亦将无由脱离外国银行之桎梏”,于是决定“拒受北京命令,照常兑现付存”。(11)5月12日那天,交通银行奉命停兑,中国银行却照样兑现。那天,汉口路三号中行门前人山人海,等候兑现的队伍延绵几条马路,有数千人之多。第一天兑现者有2000多人,第二天仍不减少,第三天是星期六,下午本来应该休息,银行为了应付兑现,仍然照常开门,来者不拒,并登报公告,人心稍稍安定,兑现者人数减到400人。第四天是星期日,银行又在报上登广告,宣布仍然开门兑现,而兑现者只有100多人了。到19日,一场风暴渐渐平息,张公权意识到:“上海中国银行之钞票信用,从此日益昭著。”(12)_吸收的存款比挤兑之前大为增加,媒体则把张公权和宋汉章赞为“有胆识、有谋略的银行家”、“不屈从北洋政府的勇士”。不过,牛人也有牛不起来的时候。随着越来越深地介入国民政府的经济决策体制,张公权在强权政治面前逐渐没有了脾气。1933年8月,蒋介石致电中国银行张公权等人,已有颐指气使之象:“西北为国家边防所寄,甘肃尤为西北重心”,“查甘省收支虽不甚悬殊,而金融停滞,必先筹得一宗周转基金,乃可着手进行。现该省府派财政厅长朱铎民到沪接洽,极知兄等关怀大局,务望鼎力援助,予以便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