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故都的秋的教案_第1页
2023年故都的秋的教案_第2页
2023年故都的秋的教案_第3页
2023年故都的秋的教案_第4页
2023年故都的秋的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故都的秋的教案故都的秋郁达夫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会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实敏捷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设想:

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悟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实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特性显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别出心裁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原委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

导入新课2: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歌曲可以放录音替代)

导入新课3: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4:春天到处充溢朝气、充溢活力、充溢鲜花、充溢漂亮,因而很多人都宠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溢枯黄、充溢悲凉、充溢萧瑟、充溢哀伤,我们今日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会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厚。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闻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诞生于一个学问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建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__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高校任教。1930年3月参加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主动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隐私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爽,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调。三、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学生找出有关段落)

提问:1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的?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提问4、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点拨: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提问5、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爱呢?

点拨:作者观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旧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提问6、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喊,呼喊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更加显得空寂。

提问7、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显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提问8、思索第12自然段的争论有无必要?(试从争论的落脚点上考虑)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到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溢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提问9、作者在文中绽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

点拨: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闻名诗人、中国古代闻名诗人对秋的描写。

作用:在对比、衬托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

提问10、大家这堂课心情怎样?

学生答:老沉醉在清、静、悲凉之中,心里感到压抑。

点拨:就要这个感觉!有了这种感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