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摘叶措施对油菜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效果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68c1f3a47e5cafdf9783d0de072d1f5/c68c1f3a47e5cafdf9783d0de072d1f51.gif)
![人工摘叶措施对油菜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效果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68c1f3a47e5cafdf9783d0de072d1f5/c68c1f3a47e5cafdf9783d0de072d1f52.gif)
![人工摘叶措施对油菜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效果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68c1f3a47e5cafdf9783d0de072d1f5/c68c1f3a47e5cafdf9783d0de072d1f53.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工摘叶措施对油菜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油植物杆菌的特征是由子整菌纲膜菌目核菌引起的。这对所有年龄段的油生物化学疾病都可能导致,尤其是茎部的损伤。茎部发病,先出现梭形、浅褐色、水渍状病斑,略为凹陷,中部白色,边缘有褐色轮纹。在潮湿条件下病斑发展非常迅速,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害晚期,茎表皮破损,维管束外露呈丝状,髓部中空,易倒伏,茎内形成许多似黑色鼠粪状菌核。严重时全株枯死,轻病株部分枯死或提早枯熟,种子不饱满。菌核病是油菜上的重要病害,一般年份减产10%~20%,重发年份减产40%~50%,甚至绝收,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油菜茎基部叶片菌核病发生早、病情重,是诱发茎秆发病的主要菌源,也是越冬蚜虫的主要滋生场所。由油菜菌核病的侵染循环可知,发病的叶片是田间菌核病病情扩展蔓延重要的“桥梁”。但国内对摘除病、老、黄叶控制菌核病报道甚少。为建立“巢湖市油菜菌核病综防模式”,笔者于2006年进行了该研究。1材料和方法1.1试验面积的总结试验设在安徽和县沈巷镇双坝行政村东付自然村,面积1720m2,土壤肥沃,前茬为棉花。1.2职业种植密度供试油菜品种为陕油8号,常年菌核病发生较重。2005年11月3日移栽,每穴1株,种植密度92250株/hm2,田间管理措施一致,油菜生长良好。1.3枝条治理:结果4次试验设4个处理:处理1,终花期摘叶1次,一次性摘除油菜植株上的病叶及第1分枝以下的全部叶片;处理2,盛花期、终花期各摘叶1次,每次只摘除油菜植株上的病叶及第1分枝以下的黄叶;处理3,盛花期、终花期、终花期后7d各摘叶1次,每次只摘除油菜植株上的病叶及第1分枝以下的黄叶;处理4,各时期均不摘叶,任其自然生长脱落。每个处理设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42m2。试验田对菌核病只进行人工摘叶处理,不实施其他防病措施。1.4试验研究1.4.1茎发病情况及严重度多年测报资料证实,油菜终花期是菌核病叶发病高峰期、茎发病始见期。因此,对各处理的每个重复固定25株油菜,于终花期至收割前1d,每10d调查一次茎发病情况,按处理设计分重复分级记载茎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病情指数、控病效果,对茎病株率防效和病指防效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严重度参照安徽省植保总站编著的《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办法与技术》,以株为单位分为3级:1级,1/3以下分枝数发病或主茎病斑不超过3cm长;2级,1/3~2/3分枝数发病或发病分枝数在1/3以下及主茎病斑超过3cm以上;3级,2/3以上分枝数发病或发病分枝数在2/3以下及主茎中下部病斑超过3cm以上。1.4.2效荚数测定和产量油菜收割前1d,调查此前各重复定查的25株油菜上的总有效荚数,在调查的25株油菜的上、中、下3个部位每株各取20个荚带回室内风干,计数每荚粒数,采用GT-200型电子天平称量千粒重,测定理论产量,比较不同处理的增产效果。1.4.3比较优势和劣势记载实施各处理措施所花费的工时,按当地农民工的实际劳务报酬计算用工成本,并与对应处理的增产收入比较,计算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2结果与分析2.1菌核病菌株率及病情指数变化将油菜终花期后的病情指数绘制成图1。由图1可见,从油菜终花(4月18日)至油菜收割(5月18日),各处理区菌核病茎病株率、病情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处理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无论是茎病株率还是病情指数,处理4均呈稳定快速增长的态势,而其他处理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前期(4月28日~5月8日)增长缓慢,后期(5月8~18日)增长较快。表明摘除病、老、黄叶具有明显的抑制病害扩展蔓延的作用。2.2茎病株率、病指防效检测由表1可知,人工摘除病、老、黄叶对油菜菌核病的流行有明显的控制效果。控病效果以处理2最好,茎病株率防效、病指防效分别达到34.48%、52.54%;处理3次之,茎病株率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31.03%、46.06%;处理1最差,但与处理4相比茎病株率防效、病指防效仍达27.59%、24.90%。差异显著性测验结果表明,处理2和处理3差异不显著,但均与处理1有极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①在盛花期、终花期把油菜植株上的病、老、黄叶摘除后,对于增加通风透光性、降低植株间湿度、减少病叶与健叶、病叶与茎秆接触的几率的效果,较处理1更佳、更持久;②终花期后7d较终花期摘叶更易造成油菜植株损伤,为病菌的传播和病情扩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3数、千分法处理2年生时期增注效果由表2可见,摘叶较不摘叶处理的平均有效荚数、每荚粒数、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产效果均在10%以上,其中以处理2增产最明显,较不摘叶处理(处理4)增产685.5kg/hm2,增幅达25.42%。2.4施摘叶措施的劳务投入每个工作日按8小时计算,每公顷摘叶1次、2次、3次分别需22.5、26.3、33.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劳务报酬30元,实施摘叶措施的3个处理每公顷的劳务投入分别为675、788、990元。处理1、处理2、处理3较对照(处理4)理论增产油菜籽分别为473.1、685.5、534.3kg/hm2,油菜籽价格按2.50元/kg(当年市场交易价格)计算,分别比对照增收1182.75、1713.75、1335.75元/hm2,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1.75、1∶2.18、1∶1.35。3油茶菌核病防效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于油菜花期适时摘除油菜中下部病、老、黄叶是控制菌核病流行的一种有效措施,菌核病中等发生年份,以盛花期、终花期各摘叶1次控病效果和经济效益最好,茎病株率防效可达34.48%,病指防效可达52.54%,增产油菜籽685.5kg/hm2,增收1713.75元/hm2,投入产出比达1∶2.18。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不利、品种繁杂、栽培管理粗放、施肥水平提高等原因,油菜菌核病危害更加严重。据典型田块调查和大田普查,自然病株率为5%~70%,平均32.8%,自然病指为2.2~27.8,平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计划
- 学习成果分享的策略计划
- 仓库个人工作计划的调整与补充
- 各类专科协作总结与整合计划
- 2025年剧装道具相关工艺美术品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电子工程安装服务项目建议书
- 2025年速释制剂材料项目发展计划
- 跨部门协调合作流程管理规定
- 月度业务讨论
- 新项目合作投资协议
- 《智能物联网导论》AIoT导论-第3章课件
-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课件
- 幼儿园园长的法律意识与法律风险防控
- 破伤风的预防和紧急处理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课件
- 商务ktv项目计划书
- 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
- 数据中心运维方案
- 《愿望的实现》全文
- 轨道机车制动系统智能产业化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携程公司的战略环境PEST探析和SWOT探析75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