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清单5《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①于事而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勉,慎于言,就有道②而正③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谓好学也已。”(《学而》)(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①敏:勤勉。②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③正:匡正。子曰:“人而①不仁,如礼何②?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礼呢?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乐呢?”①而:如果。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说:“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子曰:“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孔子说:“君子对于义是知晓的,小人对于利是知晓的。”①喻:知晓,明白。子曰:“见贤①思齐②焉③,孔子说:“见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见不贤而内见到没有德行没有才能的人,就要在内心自省也。”(《里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①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②齐:相等,相同。③焉: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此。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则史④。文质彬彬⑤,就会虚饰浮夸。文采与质朴兼备、配合适当,然后君子。”(《雍也》)这样之后才能成为君子。”①质:质朴、朴实。②文:华美、文采。③野:粗野、鄙俗。④史:虚饰,浮夸。⑤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任②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③,不亦远乎?”(《泰伯》)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①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②任:责任。③已:停止。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①,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止,吾止也。譬如平地②,虽覆一篑,(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进,吾往也。”(《子罕》)(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①篑(kuì):盛土的竹筐。②平地:填平洼地。子曰:“知①者不惑,仁者不忧,孔子说:“明智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者不惧。”(《子罕》)勇敢的人不畏惧。”①知:同“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颜渊(向孔子)询问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礼为仁。一日①克己复礼,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能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归②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天下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视,颜渊说:“请问具体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事不看,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乎礼的话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颜渊曰:“回虽不敏④,请事⑤斯语矣。 (《颜渊》)颜渊说:“我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实践这些话。”①一日:一旦。②归:称赞,称许。③目:条目,细则。④不敏:资质愚钝。这里是自谦之辞。

⑤事:实践,从事。子贡问曰:“有一言①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贡(向孔子)询问,说:“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吗?”子曰:“其②‘恕’乎!己所不欲,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或不愿意的,勿施于人。 (《卫灵公》)就不要施加给别人。”①一言:一个字。②其: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子曰:“小子①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那《诗经》呢?《诗经》可以兴②,可以观③,用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用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④,可以怨⑤。可以用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用来讽刺时政。迩⑥之事父,远之事君。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②兴:指激发人的感情。③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④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⑤怨:指讽刺时政。⑥迩(ěr):近。评点赏析强调君子要安贫乐道,重精神轻物质,谨言慎行,加强道德实践。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本章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了“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本章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言简意赅地阐明了“道”的重要性以及孔子执着追求真理、愿为真理献身的精神。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君子以义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则是以利来衡量事物。孔子用对比的手法指出君子和小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义利观的不同,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义利观:重义轻利。辩证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指出要虚心学习,自我反省。说明了自省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章从“文”与“质”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指出君子要处理好“文”和“质”的关系,协调发展,即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表现。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强调读书要以“仁”为己任。曾子认为,读书人要有宏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济世,进而兼善天下。“任重”,所以力量要强,否则支持不住;“道远”,所以意志要坚强,否则会半途消沉。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读书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都贵在持之以恒。用否定句和整句的形式,强调君子要有智、仁、勇三德。孔子认为,人如果有高远的人生智慧,有一颗博爱之心,有勇敢坚强的意志,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从而心胸宽广,胸怀坦荡。 以对话的形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即“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克己复礼为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平,使其自觉遵守“礼”。 以对话的形式,明确而详细地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章点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重要体现。 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地阐述了学《诗》的重要性。孔子认为《诗》有三大功能: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一、重点剖析1.第二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答案:①“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②“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仁”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讲究音韵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不会真正遵守“礼”“乐”,也不会谦让敬人,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③“礼”可以“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可以“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2.如何理解《雍也》篇中“文”与“质”的关系?答案:(1)孔子的教育理想是使人成为君子,他认为君子应当“质好文美”。所谓“质好”,就是具备孝、悌、忠、信、仁、义等内在的美好品质,即内在的仁德;所谓“文美”,就是具有诗、书、礼、乐等文化修养,即合乎“礼”的外在表现。“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分离。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有合乎“礼”的外在表现,方能成为“君子”。(2)“质好文美”,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与“质”的最佳融合,就叫“文质彬彬”。只有达到了“文质彬彬”的境界,才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一方面体现了孔子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孔子一贯主张的中庸思想,既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3.如何理解“克己复礼为仁”?答案:“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克己复礼”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1)“克己”:克者,胜也。“克己”即“心理的净化”,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不为外物所诱,不为所欲为。(2)“复礼”:这里所说的“礼”,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学习礼,不仅是要依礼而行,更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总的来说,“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毕生的追求。4.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经》可以“兴”“观”“群”“怨”?答案:(1)“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兴”,是说《诗经》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影响人们的心灵,调动其内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鸣;“观”,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沟通交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怨”,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根据《诗经》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这是历史上对《诗经》的社会功用所进行的第一次明确而全面的理论概括,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许多理论家都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对诗歌创作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孔子强调“兴”“观”“群”“怨”的目的是“事父”“事君”,即为封建礼教、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5.本课中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案:①君子需要好学。②君子的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要懂得道义。③君子要能处理好“文”与“质”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二、写法赏析1.说理方式不拘一格《论语》十二章中的说理以短论为多,方式不拘一格。或设喻,或引证,或比较,或举例,丰富多彩。如第八章,运用比喻论证,以“堆土成山”“填土平地”为喻来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否则会功亏一篑的道理,说理形象生动,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第一、二、三章运用道理论证,说理简明扼要。第四、五章分别将君子与小人、贤者与不贤者进行对比,观点鲜明,深入人心。第十二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多角度阐述读《诗》的社会功用。2.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课文所选章节通过对人物语言的记录,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语言,生动形象地把孔子温文尔雅、思想深邃、诲人不倦的胸襟和风范呈现了出来,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师者的育人之心。第十章中“颜渊问仁”,接着颜渊又说“请问其目”,最后颜渊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第十一章中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通过对人物语言的记录,将颜渊善于思考、谦逊又努力践行以及子贡善于思考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三、思维提升今人对“好学”的一般理解是“喜欢学习”,而《论语》中有关“好学”的一些言论与今人的理解并不相同。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好学”的章句,请仔细阅读,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论语》中“好学”的理解,并思考其现实意义。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②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③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④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观点对《论语》中“好学”的理解:《论语》中的“好学”思想有多重内涵。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好学的人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当作苦差事,应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全身心投入学习,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孔子指出学习的态度应是专注投入的,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对“好学”之人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孔子认定的“好学”之人只有颜回,“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学习的态度除了要专注投入,还应该端正,即“博学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