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被害人同意概念的历时演变
受害人的同意是刑事责任中最重要的犯罪原因之一。近三十年来,国外刑法学界很多一流学者对被害人同意问题都进行过深入研究和激烈的讨论,(1)其理论成果影响和传播到大陆法系各个国家地区。我国刑法学界以往对被害人同意问题关注不多,但是近年来随着对整个正当化事由体系的重视,为国内探讨被害人同意的问题铺设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大量的研究论文随之跟进。(2)但是在讨论该问题时,学者们使用的概念莫衷一是。有的学者用“被害人承诺”指称,有的学者用“被害人同意”的概念。不过,这种差异像其他很多概念名词间的差异一样,一直以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概念术语上的表述差异并非仅仅是一个文字用语上的小问题。任何概念都是在特定的语境和学术时空中诞生、发展的。特别是我国的刑法学理论,自19世纪末期中华法系瓦解、清政府变法修律以来,一百年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成熟或不成熟的多种刑法学知识的影响和渗透,已经成为一个成分斑驳的知识混杂体,各种概念和理论范畴在不同时期先后涌入,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概念之间以及个别概念与整个体系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如果不对整个犯罪论体系进行彻底的更替,而仅仅是对局部新鲜术语的不断移植,那么虽然可以造成“创新性表述”的形式繁荣,但也往往潜伏着大量误读和因兼容性问题造成的整体性效率低下的危险。对于这种现象,有学者比喻:“我们现在是在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之上进行犯罪构成理论的修正,但内部之间是不匹配的。我们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就像一辆车,发动机是桑塔纳的,轮子可能是捷达的,方向盘可能是奔驰的,所以各种零件不匹配,是知识的混杂。”(3)本文拟对我国刑法学研究中经常被混用的“被害人承诺”和“被害人同意”这两个看起来似乎仅仅是形式表述有所差异的概念进行辨正,试图说明:作为一个从日本和台湾舶来的术语名称,“被害人承诺”在域外学术传统中专指一种违法阻却事由,其背后的法理基础,决定了这一名称具有特定的指示范围,因而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得到被害人同意的情况。单纯的语词形式上的移植,忽视了原体与受体之间的结构性差异。除非犯罪论体系从整体上移植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的三阶层体系,否则在目前的“四要件”犯罪论体系下使用“被害人承诺”的说法,需要付出很大的改造成本和解释成本,在对外学术交流中也很不经济。相比之下,无论犯罪论体系是否变革,“被害人同意”都是一个两面兼顾的概念。因此,本文主张使用“被害人同意”的概念名称。这可以看作是对当前犯罪论体系进行清理的一个局部努力,也是针对国外理论引入过程中,学界对概念术语“忽略内涵而徒有其表”的移植现象的一个反思。一、“承诺”的概念:对刑法语境理论的解释(一)“被害人承诺”的解释是否可能是我国刑法学界的一种影响就我国大陆地区刑法学的发展来看,20世纪90年代之前,权威的教科书使用“被害人同意”一词,比如高铭暄、马克昌主编的《中国刑法学》一书,就使用“经权利人同意的行为”的表述。(4)但是,90年代之后,表述上出现了变化。杨春洗、杨敦先主编的《中国刑法学》一书,仍然使用“被害人同意”的用语;(5)而何秉松主编的《刑法教科书》中则使用“基于被害人承诺(同意)的行为”的小标题,在内容上则直接使用“被害人承诺”的表述。(6)此后,我国刑法学界在这一问题的术语使用上出现了比较混乱的现象。绝大部分教科书中使用“被害人承诺”的表述。(7)还有个别教科书中使用“自愿”,(8)“自求”(9)等表述。对于被害人同意这一术语的使用之混乱,首先暴露了大陆刑法学界在学术研究上的规范性意识淡薄。很多学者主编不同的刑法学教科书,有的书中用“同意”,有的用“承诺”,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从来没有交代。由于目前一些刑法学教科书采取主编形式,因此每次分工撰写被害人同意部分的著者也多不相同,每个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偏好来选择词语,这样最后就会出现不同的教科书虽然主编相同,但是表述却截然不同的情况。此外,一些学者独著的刑法教科书,也沿袭先例采用“被害人承诺”的说法。(10)但是,事关公民生杀予夺的刑法学应该是最精确的科学,研究者在选择词语作为表述工具时必须严谨和规范,因为“法律就栖身于语言之中”。在立法丝毫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作为一种超法规出罪事由,97年刑法修改对这个问题没有影响),对于同一法律问题为什么会变化和区分地使用不同的概念,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教科书,对此应该有充分的说明。但是,迄今为止,从来没有一本刑法教科书对这个问题解释过自己的立场,这从某个角度说明我国刑法学界对法言法语的规范性意识尚有欠缺;从另一种角度说,也许很多学者并没有意识到这里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在没有任何外力和解释的情况下,由“被害人同意”转而为“被害人承诺”的表述,并在一定程度上风行?在笔者看来,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直接受到了台湾刑法学和日本刑法学的影响。1978年改革开放恢复法制建设后,法学研究走上正轨。在20世纪80、90年代,大陆地区的法学研究在基本概念和体系架构方面,都受到了台湾地区法学研究的很大影响。关于台湾法学对大陆同行的影响,许章润教授评价道,“80年代初、中期对于台岛法律学术的欣纳,恰是对于被迫中断的法学与法律传统的接续,或者说,是清末变法改制开其端绪的近代中国法学与法律传统,在1949年以后一树两枝、各有型制的情形下,于80年代初、中期出现的传统的汇合。”(11)在这样一种思想潮流中,刑法学研究也自不能外。当时台湾一些著名的刑法学者如韩忠谟、陈朴生、蔡墩铭、林山田、甘添贵等对大陆刑法学界影响极大。陈兴良教授在回顾其个人学术成长之路时写道,“初读该书(注:指韩忠谟《刑法原理》),对于当时初入刑法学之门的我辈来说确有眼界大开之感,并且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学术营养。我在1984-1985年期间初次发表的习作,无不是采用《刑法原理》以及洪增福的《刑法理论之基础》、陈朴生的《刑法总论》等著作中的概念作为分析工具,结合我国刑法规定进行理论解说。……间接正犯、共犯从属性和独立性、片面共犯等学说与概念,均为当时我国刑法教科书所不见,而是来自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的刑法著作。就我本人而言,就是通过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的刑法著作掌握一些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的概念,并以此分析我国刑法规定而走上学术之路。”(12)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刑法学博士和著名学者,陈兴良教授的这段夫子自道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能够说明一大批刑法学者对台湾法学知识的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大陆地区刑法学在全盘移植苏俄刑法学后,又受到台湾地区刑法学冲击,逐渐开始转型的一个缩影。就本文所讨论的问题而言,上述提到的一些台湾著名学者的刑法教科书和专著论文中,都是使用“被害人承诺”的表述。(13)因此,深受台湾刑法学影响的大陆学者,可能也就很自然地移植了这一用法;很难想像的是,如果不是基于这种原因,明显不符合大陆汉语表述习惯的“承诺”为什么会从天而降地取代了“同意”。而正是这样一种不合惯例的用法,在特定的语境下看起来反而具有一种新鲜感,似乎更有“学术味”了;在90年代努力创新的理论气氛中,这种“新表述”也让人眼前一亮。接下来,有必要对台湾刑法学(以及日本刑法学)中的“被害人承诺”一词进行语境论的考察。(二)“被害人承诺”之早期认定从台湾学者对“被害人承诺”的使用情况看,一直以来都是在“被害人承诺”一词后标明所对应的德语(EinwilligungdesVerletzten)。这种习惯,最早可追溯至民国时期,例如当时的著名学者陈瑾昆在《刑法总则讲义》(1928年版)中,就使用“被害人承诺”的表达,并在其后标注德语。(14)就早期的台湾刑法学著作来看,并不存在“承诺”与“同意”之间的混用问题。例如,陈朴生的《刑法总论》(1953年版)中关于“被害人承诺”的部分,就没有区分阻却构成要件该当性和阻却违法性,而是对两种情况统一使用“承诺”。(15)周冶平的《刑法总论》(1963年版)中,提到对“承诺”一词的使用,当不限于违法性阶层,也有在构成要件层面使用的情况,但是对构成要件层面与违法性层面的不同承诺,并未做出概念术语上的明确区分。(16)高仰止的《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1983年版)中没有涉及构成要件的情况,仅仅在违法层面上讨论承诺的效力问题。(17)韩忠谟的《刑法原理》(1982年版)提出类似盗窃罪中得到所有权人承诺的行为,根本就不成立犯罪,更不生违法问题。(18)从上述几本台湾早期最有影响力的教科书来看,“被害人承诺”一直是作为阻却违法事由,仅限于在违法层面有讨论的意义。应该说,早期台湾刑法学延续了民国传统,主要以日本刑法学为师,理论发展基本上是与日本同步或者稍晚,日本又以德国为师,而“此前之德国学说,不认为被害人同意(Einverstandnis)或承诺(Einwilligung)有何差异。”(19)因此,在德国讨论该问题之前,台、日两地的刑法学界对这一问题都没有自觉的认识。早期的观点仅仅意识到,与构成要件相关的被害人承诺,并不是纯正意义上的承诺,“真正的”承诺仅仅限于违法层面;至于与构成要件相关的承诺是否应该使用另一个不同的术语名称来加以区分,到底应该怎么处理,为什么不成立犯罪等等,理论上没有考虑,或者说,根本就没有重视。自80年代以后,台湾地区留德学生日益增多,台湾刑法学开始跳过日本,直接接受德国的最新成果,刑法理论各个领域都受到德国刑法学的强烈影响,(20)“被害人承诺”领域自然也不能外。1954年,德国学者格尔茨提出区分阻却构成要件该当性的“Einverstaendnis”与阻却违法性的“Einwilligung”的“二元论”。(21)这个观点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到了80年代在德国已成为通说,并逐渐被介绍和传播到亚洲的刑法学界,特别是台湾地区。(22)“二元论”认为,在不同的犯罪类型中,被害人同意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当然需要有不同的概念。大部分犯罪(如非法侵入住宅罪、强奸罪、侮辱罪等)中的被害人同意,作用是阻却构成要件该当性;而只有很小一部分犯罪(主要是故意伤害罪和毁坏财物罪)中的被害人同意,发挥阻却违法性的功能。前一种同意被称作“Einverstaendnis”,后一种同意被称作“Einwilligung”。(23)台湾和日本刑法学界接受“二元论”的时候,对于阻却违法的“Einwilligung”仍然保留“被害人承诺”的译法;对于阻却构成要件该当性的“Einverstaendnis”,则不再以“被害人承诺”名之,而冠以“合意”、“许可”或“同意”之名。如果说在早期的日、台刑法学中,“被害人承诺”的涵盖范围还有些模糊的话,那么接受“二元论”之后的日、台学者,其著作中再出现“被害人承诺”一词时,则是非常明确地仅仅代表一种违法阻却事由——“承诺,为对于他人的意思表示加以应允,阻却违法。”(24)总之,受德国“二元论”影响的日、台刑法学界,对“被害人承诺”的概念使用,奠基于两点基础:一是“被害人承诺”作为阻却违法性事由,专门判断违法性问题;二是“被害人承诺”的涵盖范围很小,主要适用于故意伤害罪(德国也包括毁坏财物罪)的场合。(三)“被害人承诺”的概念构成要件,指在整体上是否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在梳理完“承诺”一词的源流之后,如何评价中国大陆刑法学界对“承诺”一词的继受?本文认为,追求新的表述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具体到从“同意”向“承诺”的转变而言,必须还要考虑到这一术语所处的体系性背景:日本和台湾的犯罪论体系,都是一种分阶层的(主要是三阶层)的递进式体系,而所谓的“承诺”,一直都是作为阻却违法性事由,放在违法性阶层加以讨论。相反,我国现在通行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是不区分阶层的,几乎所有使用“被害人承诺”概念的教科书,都是将其作为正当化事由的一种,置于“四要件”之外。这种体系性、结构性的差异,决定了在国内使用“被害人承诺”的概念将会带来两个难题:首先,“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无法兼容“承诺”概念背后的法理。在使用“承诺”术语的日、台刑法学界,“被害人承诺”与“阻却违法事由”之间的关系,类似于WINDOWS系统与IE浏览器之间的捆绑,是难以分离的。因此,移植“被害人承诺”的概念,不能漠视它作为阻却违法事由的基本法理。德国、日本与台湾地区刑法学界的通说是,承诺(Einwilligung)的基本法理是,虽然存在符合构成要件类型的法益侵害,但由于被害人的自治权(或欠缺保护必要性)而排除其违法性。(25)但是,这样一种解释思路,与我国现阶段的犯罪论体系并不兼容。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也认为正当防卫等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则没有适当方法将其排除在犯罪之外。故应认为正当防卫等行为,原本就不符合犯罪构成。……否则,犯罪构成就成了形式的概念,而不具有实质内容,不能成为认定犯罪的唯一法律标准。这不利于贯彻罪刑法定原则,会造成认定犯罪的随意性。”(26)这里的“正当防卫等行为”就包括“被害人承诺”。因此,只要坚持“四要件”是犯罪成立的唯一根据,就必须将被害人承诺问题置于“四要件”之内解决。换言之,必须认为,得到承诺的行为从一开始就没有符合构成要件。如果认为行为已经符合四个构成要件,然后再试图以某种理论来使行为正当化,逻辑上就会自相矛盾,也无法为定罪提供确定的标准。这种“被害人承诺”阻却构成要件的思路,明显与日、台刑法学中“被害人承诺”符合构成要件但阻却违法的法理相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仅仅移植“被害人承诺”的文字空壳,而根本无法接纳这一概念在原来语境下相对应的实质内涵。其次,使用“被害人承诺”概念,有可能导致“能指”与“所指”之间的错位和混乱。如前所述,在日、台刑法学的语境中,“被害人承诺”是一个特定概念,主要适用于故意伤害罪和毁坏财物罪的场合。超出特定范围来使用这个概念,就会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例如,一些学者在论及强奸、非法侵入住宅以及刑法分则的大量犯罪时,往往不加区别地使用“被害人承诺”这一概念。可是,在上述这些场合,得到被害人同意的行为,从一开始就不符合构成要件,根本就没有侵害法益,换言之,这些情况本不属于“被害人承诺”,而应该属于“被害人合意/认可”。这种混乱不是虚拟的假想,而是已经或多或少地反映在一些学者论述相关问题的教科书、著作和论文中。例如,黎宏教授的《被害人承诺问题研究》一文,在讨论强奸罪场合下的“被害人承诺”时,就存在混乱之处。文章认为,“……如果说被害人承诺是排除构成要件符合性事由的话,……某甲的行为不成立强奸罪;相反地,如果说被害人承诺是排除违法性事由的话,……某甲的行为构成强奸罪(未遂)。”(27)在这里,作者针对强奸罪中的“被害人承诺”,列出了两种可能性:排除构成要件符合性或者排除违法性。但事实上,在德日刑法理论中,“被害人承诺”涵盖的范围仅限于身体伤害和故意毁坏财物,与强奸罪有关的同意只有一种功能,即排除构成要件该当性;仔细思考也不难发现,现实中也不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在行为已经满足强奸罪构成要件之后,再因“被害人承诺”排除该行为的违法性。作者的论述,明显是随意地使用了“被害人承诺”的术语,没有充分考虑这一概念在排除违法性上的专门功能,以及在使用范围上与特定犯罪类型的对应性。因此,在目前犯罪论体系没有整体性改革的情况下,(28)只有两种办法来解决“被害人承诺”的问题:第一种办法是在汉语中,挑选出一个位于“承诺”和“合意”之上的上位概念,以涵盖所有的情况。这样就能够容纳那些被“承诺”理论排除在外,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中仍然需要处理的“合意”案件——比如在非法侵入罪、盗窃罪、非法拘禁罪以及强奸罪等犯罪中出现的被害人许可;第二种办法就是对所谓的“被害人承诺”概念进行扩大使用,即认为“被害人承诺”既不是一种“违法阻却事由”,也不仅仅限于故意伤害和毁坏财物的案件。第二种方法,实质上就是“旧瓶装新酒”,仅仅借用这个术语本身,而不追求与这一术语原本的涵义严格对应。概言之,就是在我国刑法语境中,把所有得到被害人允许的侵害行为统一都叫做“被害人承诺”。但是,本文认为,“旧瓶装新酒”是一种下策。“被害人承诺”这一概念在日本和台湾刑法学界已经沿用多年,成为一个学术习语,如果对其扩大改造,就会出现与域外学界不对接的问题。当同行交流的时候,使用的概念各不相同还不要紧,反而不会出现误解;比较尴尬的是出现使用同一个概念、实则各说各话甚至鸡同鸭讲的局面,这会平添交往成本,甚至出现不必要的误解,造成更大的混乱。特别是在亚洲范围内的刑法学对话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日本、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都使用字形完全相同的“被害人承诺”,发生理解混乱的几率可想而知。本意是引进域外术语的新鲜表述,结果反而造成了与域外学界交流的更大障碍,这实在是得不偿失。因此,本文认为,在有其他更好解决方案的情况下,旧瓶新酒不是一种最优的选择。二、对“被害人同意”的恢复在我国语境下,采用一个处于“承诺”和“合意”上位的概念是更为合理的选择。因此,本文提倡在这一领域统一恢复使用“被害人同意”的概念,以区别于以往的“被害人承诺”。理由如下:(一)从理论解释的角度来看,“同意”的理由1.违法性阶层的“einwillgung”由于“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没有阶层之分,那么,大陆法系在构成要件阶层讨论的“Einverstaendnis”,和在违法性阶层讨论的“Einwilligung”,在“四要件”的结构下都应该也只能放在同一概念下论述。从降低解释成本和交流成本的角度考虑,这个概念不宜选择以往与阻却违法性的“Einwilligung”捆绑一体的“被害人承诺”,相比之下,“被害人同意”的说法并没有这样一种固定于违法阻却事由的形象传统,至少可以避开这种混乱。2.元论抑或二元论直接使用“被害人同意”的概念,便于引进德国的最新理论,既能与我国现在的犯罪构成理论相对接,也能适应将来改革的方向。自从70年代以来,“二元论”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最近十年来更是遭到广泛批判。现在比较有力的学说是被害人同意的“一元论”,即拒绝“二元论”的区分,而把所有的情况统一都看作是阻却构成要件该当性的事由,不再讨论阻却违法性的问题。(29)对我国犯罪论体系来说,相比于“二元论”,“一元论”的理论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犯罪论体系完全改成德日模式,那么直接引入“一元论”当然没有问题;即使保持“四要件”的现状,“一元论”相比于“二元论”而言,也因为取消了阶层区分,而更加适合“四要件”的结构特点,也更加便于对所有被害人同意的案件统一解释。新的“一元论”要求有一个全新的概念术语,能涵盖以往的各种情况,而以往一直专门作为阻却违法性事由的“承诺”对此显得不甚胜任;相比之下,“同意”则没有这样的历史包袱,能够轻装上阵。3.“约定俗成”只是托词“被害人同意”对于中国刑法的第32e“约定俗成”不能成为继续使用“被害人承诺”的理由。从“被害人承诺”概念的起源地日本来看,学者中的确有一些偏向“承诺”的用法,但同时也有很多偏向“同意”的用法的学者。例如,早期的著名学者泷川幸辰、平野龙一、团藤重光等都使用“被害人同意”的用法;中期的著名学者前田雅英、西原春夫、大塚仁等大都使用“被害人承诺”的表达;目前使用“被害人同意”概念的学者已经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30)因此,即使把以日为师的历史因素作为使用“被害人承诺”的原因,也不能谈得上是一种有力的理由了,更不能因为某些概念见于国外学者的著作,就不考虑它与本国犯罪构成理论之间是否存在抵触。所谓“约定俗成”的说法也许适用于日本刑法学(也只是一部分学者),但日本学者也基本上是从“Einwilligung”这一德国刑法学的术语翻译过来的。因此,对照搬他国翻译的中国刑法学来说,以约定俗成作为理由来坚持使用这种不符合本民族语言习惯的“翻译性概念”,意义似乎不大。诚然,有许多概念和术语在近二十年的刑法学理论发展中被沿用下来,但其实认真究其根源,往往缺乏站得住脚的理由,只是一些学者的偶然性使用,或者急于从域外学习移植的产物,大都缺乏反思,经不住仔细的推敲,对此,“约定俗成”几乎成了一个托词。其实,在整个犯罪论体系都面临改革,所有基础性概念都被重新检讨的今天,(31)很难说还有什么局部概念是可以仅仅因为“约定俗成”就可以逃避反思的了。(二)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同意”的原因1.“同意”的含义从汉语的意义和使用习惯上讲,“同意”比“承诺”更加适合表述刑法中出现的相关情况,也更加贴近德语中“Einwilligung”的本意。按照汉语词典和用法习惯,同意主要指的是允许、支持或赞同他人做某事;而承诺大多是指对他人保证自己会去做某事。在刑法上,允许他人侵害自己的法益的行为,明显更符合“同意”的语义内涵。2.“被害人同意”更能明确“承诺”的译法将“Einwilligung”翻译为“承诺”,在大陆的汉语语境下,有一些言不及意。大陆出版的任何一本权威的德汉词典,都把“同意作为”“Einwilligung”的第一个汉词选项,相比其他的几个译法(比如赞成、默许),“被害人同意”更具备汉语语感。至于“承诺”,任何一本德汉词典也没有将“Einwilligung”翻译成“承诺”;反过来,“承诺”只能被翻译为德语中的“versprechen”而不是“einwilligen”。因此,在汉语语境下,将“Einwilligung”译为“同意”比“承诺”更为妥帖。3.“con部分”与英美法中“同意”使用“同意”概念,便于直接对接英美法中的“consent”。统一使用“被害人同意”的概念,不仅重新回归德国刑法学的正宗传统,而且可以与英美法中的相关理论相对接。英美刑法中的“consent”是德国刑法中的“Einwilligung”相对应的概念,而在今天的英美刑法学中文译著里,“consent”被翻译为“同意”已经是惯常译法。(32)因此,使用“同意”概念,有利于在术语上统一起来,便于各个法系刑法理论之间的沟通和融合。4.德国刑法的制定目前,“同意”概念在德日刑法学译著中普遍使用,已经开拓了很大的使用空间。其中包括:徐久生研究员翻译的《德国刑法教科书》(Jescheck/Weigend),王世洲教授翻译的《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Roxin),杨萌博士翻译的《德国刑法总论》(Stratenwerth),刘明祥教授翻译的《日本刑法总论》(西田典之),黎宏教授翻译的《日本刑法总论》(大谷实)和《刑法学基础》(曾根威彦),陈忠林教授翻译的《意大利刑法学原理》(杜里奥·帕多瓦尼),罗结珍翻译的《法国刑法总论精义》(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总的来说,近年来的大陆法系译著中,基本上都是采用了“被害人同意”的用法,因此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也已经具备良好的语境。(三)“被害人同意”的引入使用“同意”并不意味着把“承诺”从刑法学中清理出去,相反,可以把承诺看作一种狭义的同意,即在德日犯罪论体系中起阻却违法功能的同意。这样一来,在与域外刑法学界交流时,在同一术语上可以精确对接,避免出现概念的形式相同但内容迥异的误解;另一方面,作为承诺上位概念的、广义的同意,在现在的“四要件”理论中能够充分地涵盖各种情况,成为一个与其地位相称的概念。综上,本文提倡用“被害人同意”来代替以往的“被害人承诺”。广义上,同意是指基于法益主体的自治权,对个人有权支配的法益,允许他人实施刑法意义上的侵害。狭义上,同意专指在阶层性体系中,发挥阻却违法性功能的承诺;在该体系的语境下,广义上的同意除了包括承诺,还包括阻却构成要件该当性的许可(合意)。在我国现行的“四要件”理论中,“被害人同意”涵盖上述各种情形,是一种广义上的同意。三、概念的本土化关于被害人同意的术语名称,我国刑法学界存在使用混乱的问题。较早的教科书使用的是“被害人同意”;后来受到日本和台湾刑法学的影响,一些教科书开始使用“被害人承诺”。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理信息测绘协议模板2024
- 2024年个人汽车租赁服务详细协议
- 2024沿海码头经营性租赁协议
- 工程赔偿合同范本
- 审计审核合同范本
- 房产交易委托协议(2024年)
- 亲戚合伙合同范本
- 奉贤区科技园厂房合同范本
- 齐齐哈尔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齐齐哈尔大学《计算机网络》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完整word版)结婚证(英文翻译模板)
- 《图书馆设计案例》课件
- 2024年江苏省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件
- 物流配送中心规划
- 标书密封条模板大收集
- 2024虚拟电厂管理规范
- 标本溢洒应急预案演练图
- 广告摄影的技巧与实践
-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
-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