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文学的审美价值
自古希腊以来,艺术理论必须解决的中心问题是艺术的特点。柏拉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把艺术与技艺区别开来。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着重探讨的是艺术不同于宗教的特点。而在现代,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把文学作品与各类科学作品(各种学术论文、科学著作等)进行对照,找出它们的不同特点。比较和分析文学作品与各类科学作品的不同特点已经构成了现代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茵加登的现象学文学理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1.科学著作的基本功能是以概念和判断的形式形成和固定科学知识,并向他人提供和传递科学研究的成果。读者阅读科学作品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而能够继续和发展对这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要得到什么科学知识或同他人交流科学研究的成果,文学作品就其本质而言也不是为了增进读者的科学知识。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是为了要体验或追求一种特殊的价值,即通常所说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才是文学作品存在的真正原因,也是人们阅读它的真实动机所在。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许多科学作品也具有一些“美”的特征,例如它们的句子读起来很流畅,作品中有的意象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作者的论述也呈现出某种风格特征。茵加登认为,这些“美”的特征对于科学作品是非本质的,科学作品只是“附带地”具有这些功能,这正如许多文学作品也能够传递知识,读者从中可以得到教益。但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审美价值上。一篇作品如果不具有审美价值,在茵加登看来,无论它表达的认识有多么深刻,它的教育功能有多么强烈,它实现的社会作用有多么显著,都不能使它成为艺术作品。2.科学著作中的陈述作为一种判断总是自称为正确的,事实上它很可能包含着错误。为了表明所断言的是合理的,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科学作品中总是包含着一系列证明,这些证明可以成为科学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科学著作的作者,提出某种深刻观点固然难得,但更为可贵的是对自己提出的观点进行有力的论证。如果一部科学作品只是断言所说的是合理的,但缺少必要的证明环节,这无疑会降低自己的科学价值。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陈述句,读者也会遇到一系列判断,但它们与科学作品的判断有本质的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判断并不自称是正确的,而且也不像在科学作品中那样需要进行一系列因果推理式的逻辑论证。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中判断的主要功能是为特定的语境服务的,只要某一判断在具体的语境中是真实有力的,它能够充实这一语境,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这一判断就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因而对文学作品中的判断不能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提问,因为文学作品的判断就其本质而言无所谓正确和不正确,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它的存在是为了营造或加强艺术的效果,并不象科学作品中的判断那样涉及正确和错误的界限。3.为什么科学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判断一个非对即错,而另一个却根本不涉及对与错呢?茵加登指出,这与它们的“客体层次”的特性密切相关。科学作品所指涉的客体不仅独立于作品,而且客观地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科学作品的判断是对客观现实中某个独立实体的判断,它要求按照客体本身的实际状况来确定客体。茵加登把这一类判断称为真实的判断,简称“真判断”。虽然科学作品中的句子也具有其意向性,但它们只是一种“不自觉的副产品”,在阅读科学作品时通常读者并不注意它们。科学著作的主要功能在于把在对句子的理解中实现的意向指向现实中的客体,人们阅读科学著作的正当方式是把作品所宣称的东西看作是独立于作品并存在于现实中的,因而茵加登把科学作品中通过对句子的理解实现的意向称为“透明的”,读者在把握科学作品的客体时会直接把目光指向现实本身。茵加登指出,阅读科学作品的正当方式是:读者在理解了判断的意义意向之后,立即把它们同超越了作品的客体联系起来,读者会把判断的意义意向直接诉诸于现实中的实在客体。文学作品塑造的客体纯粹是意向性的。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对象仅仅是在幻觉的意义上好象是现实中的一个客体,相对于现实,它实际上只是一个虚象,它提供的是一个假定性的现实。文学作品中的这类只指向意向性客体而不关涉现实的判断,茵加登把它称为“拟判断”,又称“准判断”。当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判断的意义意向对读者显示为独立的实在,读者面对它们,就不再会超越作品直接关注现实中的某个客体,在这一时刻,这些意向性客体就成为人们的直接观照对象。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不能把意向性客体当作现实中的某个物理实体,不能把作品中的某个人物直接与现实中的某个人物“对号入座”,否则就会犯把文学作品等同于科学作品、把意向性对象混同于一般物理实体的错误。强调文学作品根本就没有一个相对应的具有实体独立性的领域,这是茵加登现象学文学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茵加登看来,如果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越出作品本身而进入独立的实体领域,把文学作品当作关于现实的某种信息来读,就是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要使自己脱离开熟悉的现实,而沉浸在作品所展现的意象世界中,这才是观赏之道。4.茵加登把文学作品分为四个层次,即语音、意群、客体和图式化观相层次。在文学作品中,审美相关性质可以在各个层次出现,它们构成了作品审美具体化的重要方面,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复调性和谐”就是读者对作品结构各个层次审美具体化的结果。在科学著作中,审美相关性质也可以在作品的不同层次出现,它们甚至可以构成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但茵加登指出,在科学作品中审美价值根本没有必要出现,如果出现了的话,也是一种可以省去的奢侈。不仅如此,在科学作品中出现的审美价值有时还会妨碍它的科学功能的真正发挥,会增加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的困难。譬如,就图式化外观层次而言,对于文学作品和科学作品就具有不同的意义。图式化外观层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是使作品中所描写的对象感性直观地显现出来,它使对象以“图象化”的方式充分地展示自己,因而这一图象层次对于文学作品的存在,尤其是对于阅读中审美价值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科学作品中,这一层次可能根本就不出现,例如数学研究的某些领域,对象的外观层次可能根本就感受不到或无法想象,所以这一类科学作品不像文学作品有四个层次,它们只有三个层次。再譬如,文学作品的语音层次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节奏、韵律等语音形式对于诗歌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没有这些语音形式的积极作用,诗歌的审美价值就无法表现。但对于科学作品,语音在帮助读者进行认识时只起辅助的作用,语音的审美形式在科学作品中可以完全不出现,这对于科学作品不会产生任何“负面”影响。5.茵加登认为,文学作品审美表现力的标志是所谓“形而上质量”。它是指读者从文学作品“复调性和谐”的表现中感受到的某种特殊气氛,是笼罩在作品之上的某种独特的情调,例如崇高、神圣、悲壮、哀婉、感伤、怪诞、凄凉等等。这种形而上质量并非事物本身的属性,也不是主体的某种心理状态,而是“从作品所描写的情境与事件中显露出来的艺术质量”。读者不能以纯理性的方式去把握它,而必须以情感的方式去进行体验。茵加登指出,这种“形而上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显现出来,但通过文学语言的描写它得到集中而鲜明的表露。作为一种艺术质量,它能够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一种美的享受。当人们感受到它时,就进入了“本真”的存在。形而上质量对于文学作品非常重要,但对于科学作品,它们完全是多余的。在茵加登看来,如果它们在科学作品中偶然出现了,也只能是对认识的一个干扰因素。当然,在科学作品中,形而上质量能够作为一个论题出现,成为人们的论述对象,人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对它进行探讨。但是形而上质量出现在科学著作成为人们的研讨对象与它在艺术作品中发挥的功能完全不同,人们在科学著作中只是要从概念上认识和把握它们的特殊性质,而不是在审美中具体地感受它。6.科学著作具有按照它的句子和句群来精确理解的特性,它是一严密而精确的文本。认识和理解科学作品,就是要对作品中的句子和句群作详尽而忠实的把握。为了做到这一点,读者在阅读时头脑必须清醒,并且尽量保持高度的小心和谨慎。他需要注意可能在阅读中出现的困难和危险,提防阅读时文字自然引起的联想造成的“陷阱”。他需要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句子本身的意义或它们的意向性关联物上,为此,对于某些句子他也许会反复阅读,细心推敲,认真辨别其含义,消除在阅读中出现的各种模糊点,以便能够严格按照语词在作品中所具有的确定意义来准确地把握它。与阅读科学作品相比,阅读文学作品的活动要复杂得多。众所周知,理想的科学语言应该是一种一劳永逸地明确固定的书写符号,这些符号的含义最好是单一的,人们在使用它们时,无论是意指对象还是相互交流,都畅通无阻,不会发生障碍。就具体的科学作品而言,所使用的语言虽还未完全达到这种理想化的程度,但是人们向着这个方向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功能就不会这样简单了。首先,文学语言的“能指”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对一个词的阅读,仅仅语调的变化就会影响意义的生成和确定,而在科学作品中,语音学方面的审美功能可以完全忽略不计;其次,文学语言是高度内涵的,句子的歧义性是作品刻意追求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各种比喻、它能够不断接受读者的解释,这一特性使对伟大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几乎成为不可能,但对科学作品的“优秀”翻译就不是不可能的,虽然是困难的。第三,就作品的结构整体来说,如上所述,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把握是非常重要的(譬如图式化外观层次)在科学作品中可能无足轻重。科学著作真正重要的是它的意群层次,读者通过它来认识现实中的客体。但阅读文学作品,所需要把握的不仅层次多,而且对它们的理解更加复杂。7.从阅读方式看,对两类作品的接受也呈现不同的特点。茵加登指出,根据理解的需要,对科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暂时中断,读者在阅读中可以停下来,集中精力重新阅读和反复阅读作品的某一个段落,或把作品的不同部分并置起来进行比较,对它们仔细“梳理”,以达到避免歧义和错误解释的目的。不仅对一个段落可以这样做,对一个句子、某个概念也可以这样做。在阅读科学作品时读者还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形:在一个文本中许多段落的含义是清楚的,但某一个段落存在着一些“模糊点”,读者可以长时间地对这些“模糊点”进行“攻关”: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不断思考,最后一点一点地“吃”掉它们,从而完成对整个文本的理解。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要“脆弱”得多。阅读文学作品需要一个连续的、从头到尾的完整过程。当然,一些大部头作品的阅读显然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尽管如此,也应该尽量保持一定的持续性,中间不应停顿、间隔太长。如果读者在一年之后再来接着阅读某部小说,那么对于这部小说的审美理解无疑会带来妨碍和干扰。文学作品的欣赏应该是“一次性”的,“一次性”的含义不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只能有一次或读者必须在一个短时间内阅读完一部大部头作品,而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不应该有太长和太多的间隔,否则就难以形成和建立审美理解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河南省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水处理剂运输协议
- 2025年度合伙项目退出合同:投资回收与风险承担
- 教育培训机构外墙装修样本
- 2025年度产品安全召回赔偿协议范本
- 2025年度个人绿色建筑投资管理协议
- 2025年度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后员工离职手续办理指南
- 2025年度债权转让合同-金融资产重组
- 2025年度员工借调及数字化转型合作协议
- 2025年度广告传媒劳务派遣安全服务协议
- 历年交管12123驾照学法减分复习题库带答案下载
- 人教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 2024-2034年中国注射用赖氨匹林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供应链可持续采购实践
- 菌菇智慧方舱栽培及食用菌菌包中心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生物工程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 园林垃圾处理政策解读
- GT 42456-2023 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信息安全 IACS组件的安全技术要求
- 《胎心监护及判读》
- 养老院管理-护理员-绩效考核表
- 奥尔夫技能考核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