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铜》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考古_第1页
《亚洲铜》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考古_第2页
《亚洲铜》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考古_第3页
《亚洲铜》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考古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亚洲铜》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考古

亚洲铜是海子的短诗。的确,这首写于1984年10月的短诗已经充分显示了刚“出道”不久的海子的大手笔:句子粗朴有力,仿佛金字塔上的一块块“陋石”一样。自然,在海子的作品中,这首诗也是被阐释的“热点”之一(很明显,也是阐释难点之一)。总体看来,显呈于我们眼前的是多种多样的解释,看上去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这里我想说的是,我对这首诗的感觉比迄今的解释要深广得多。联系到海子的整个诗歌人生及其前期诗歌的整体意涵我倾向于认为,这首诗主要是在对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生存实体进行精神考古;另外,它也隐隐唱出了诗人对这一实体的某种内在叛离意识。探索东方民族的生存实体是海子前期诗歌的基本主题之一。他的很多诗篇都是对东方民族的生存实体所作的精神考古,最集中的体现是在《传说》、《河流》、《但是水、水》等长诗里。在这系列长诗里,诗人只身探入民族文化心理的根部,以“自己的敏感力和生命之光把黑乎乎的实体照亮”,并洞穿东方古老民族的心灵深处,目击了它“古老的沉积着流水和暗红色血块的心脏”,感受到了“河流的含沙量和冲击力”(《寻找对实体的接触》)。同时,也深深地用“心”抚触了我们民族特有的苦难。这里,仿佛一个灵魂哑默的民族突然攫住他,让他为其生存作证,那叙述不尽的一切自诗人的良心中滔滔涌出。不过,海子的诗歌里其实一直都蕴含着一种凌厉的审父意识,其最终目的主要表现为对“实用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及相应的基本生存方式的灵魂质疑。诗人好像决计要从父辈文化走出,一如他在《秋》中所写:“用我们横陈于地的骸骨在沙滩上写下:青春。/然后背起衰老的父亲”。可以说,《亚洲铜》等诗唱出了诗人对东方民族古老的生存实体进行精神考古及想要对其进行叛逆的先声。铜,作为人类最早冶炼并用于铸造工具的金属,它和土地本身一样古老,它是古老、悠久以及滞重的象征。“亚洲铜”这一意象无疑是全诗的核心意象。它究竟象征什么?海子在《亚洲铜》原稿的标题旁留有“土地”、“亚洲的黄土地象铜一样”等字样。据此我们大概很容易会作出如下判断:“亚洲铜”隐射着黄土地。这一判断固然不错,但我认为这只是停留在这一意象的浅表,而尚未触及这一意象的深层象征意蕴。其实,这一意象在其核心处真正象征的是我们这一东方民族古老的生存实体,也即构成我们民族生存的基本元素及其外在氛围所共同形成的整体。我们知道,这一生存实体是那样古老:回首几千年,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生存故事似乎就是日复一日亘古不变地写过来的,这片土地上的男人和女人以其亘古不变的生活内容淹没着这一亘古不变的生存实体;几千年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与几千年前他们的原始祖先在生存方式上似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这一生存实体究竟有哪些基本元素?诗里没明说。结合海子的其他诗作,我们或可补充如下:就是那些实实在在的“活着”本身的事情。展开一点来说,就是生计和性命,就是食、色之性,就是存活和繁衍。与之互为一体的,则就是这一生存实体那亘古不变的外在氛围,即“千百年来我们面对这片沉默的天空不回答只生活”(《传说》后记)。这首诗一开始就直接“陈述”了我们祖祖辈辈的人——也注定包括我们自己一一与我们民族的古老、滞重的生存实体的深度关联: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乍一看这是在讲述一个悠久的“死亡”故事,而其实它真正的含量在于生存。这里的“死”不但当死讲,其实更当生讲。诗人用“死”这个词语而不用“生”来陈述这个故事,是要把我们民族与那个古老、滞重的生存实体的最深度关联用精准得像要杀人的象征刀法刻在我们的视读神经上,是要使那一生存实体更加突兀更加迅速地站到词语的芒上。“亚洲铜,亚洲铜”,你是我们的生地,亦是我们的死所,你是我们的摇篮和墓地,我们从不曾一步离开过你,我们的离心力远抵不过你的引力。这一节一方面曲笔探触了我们这个民族基本的思想情感方式以及我们的生存模式之悠久和稳固,一方面似乎还给出这样一道暗示:我们民族的古老生存实体根本不具有多少精神性和灵魂性。另外,诗一开始就以对土地上的“死”这一钢铁般的事实的道说去触及“亚洲铜”,我认为还有另一层隐蔽的寓意,那就是对死亡的深刻意识。在海子的近三百首抒情短诗中,与死亡内涵有关的有三分之一居多。我们不难感觉到,死亡意识不啻是海子诗歌话语场的场心,也即其诗歌诉求的最隐秘的抒情内核(在这一点上,海子后期的大诗就更不必说了)。可以说,死亡早早就出现在了这位天才少年的灵魂视域。大地上的事情可以简单地抽象为两样,即生和死。对敏感的诗人来说,这土地上像草一样生长的死的事实最令他触目惊心,正如诗中所写:“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这里从诗人经验到或意识到的具体的死亡事实写起,其实想托出一个这土地上的基本事实:人之死。下面来看第二节亚洲铜,亚洲铜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原稿中,海子在这一节的右上方注道:“然而鸟及海水要飞向远方”。这似乎表明了某种对没有多少精神性和灵魂性的“亚洲铜”的叛离意识。但是就这节诗本身来看,并没有直写这一点,而是在描写“亚洲铜”的世界和存在身份及其独特的存在气质。诗节在天空与大地的宏阔背景上道出了“亚洲铜”的世界和存在身份:它不属于天空,不属于海水,它独属于土地。当然,这只是这节诗给我们的表面印象,其深层内涵其实完全是一种精神内涵。可以说,这节诗具有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其中的各种物象都象征或暗喻着另外的东西。依我看来,这节诗独特的意象体系分别具有以下象征指向:爱怀疑和爱飞翔的鸟象征一种精神性,淹没一切的海水象征弥漫于天地间的宇宙自然力。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亚洲铜”,也即我们民族古老的生存实体,它既对具有形上色彩的精神诉求感觉漠然,也不怎么关心那令人恐惧的宇宙自然力;它只是自然本然地固守着它自己——也就是生存本身。它不具有某种崇高的精神性,它的灵魂是粗糙的,但它也不是没有任何情调。就像“铜”深埋其下的古老的土地自然本然地呈现出花草树木的外观一样,它的精神性似乎只是体现为某些小小的、简单的抒情。在这些抒情中,美感载体多是一些自然元素,而非人的生命存在本身。你在它这里所感领到的只是坚硬得仿佛已经完全角质化了的生存,而绝非人的生命存在本身似乎本该有的某种强烈的精神性。放在整体中看这首诗的第三节,咋看咋有点突兀亚洲铜,亚洲铜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让我们一一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原稿中,海子在诗的第三节的右下方注道“象河流及中国人象鸽子象屈原飞遍南北,走遍所有能去的地方”。从这里我们似乎看不出多少信息。不难发觉,海子在不少地方都透出了他的某种屈原“情结”。除这首诗外,我们在《海子诗全编》中还能发现很多处,如:《但是水、水》第一篇第二幕的那支合唱曲,所表现的场面仿佛一出简洁的为屈原招魂的仪式。整个仪式始终回荡着的一句唱词是“屈子呀,一个男人”;其第三篇,在徐徐行歌中竟有这么突兀的几句:“……南方的节日里/失去了一位诗人……瘦削的诗人……脑袋,下沉中/的/黑色太阳……”;第四篇的第二板块“招魂的那天无雨”,很明显也是写屈原的;《太阳·断头篇》及其它诗章中亦有不少与屈原有关的内容。在海子写屈原的诗章中,表面看去,海子对屈原身上体现的精神实施了坚决歌颂,但是通观海子诗歌的精神关怀,让人感到这里面似乎有一些暗昧的地方。屈原是儒家精神人格的一个化身。其自杀固然与仕途因素有关,但根本原因恐怕在于他追求儒家精神人格的理想在现实中严重受阻。不管是出于政治的原因,还是出于自我的原因,屈原的自杀似乎都不具有多少形而上色彩。作为一个形上诉求在作诗中占有绝大比重的诗人,海子奉屈原为“楷模”颇令人费解。联系海子的整个诗歌人生,我隐隐感到了这一谜题的答案屈原作为一富于理想情怀和浪漫情怀的烈性诗人,他身上仿佛凸现出一种源于清洁的精神(“白鸽子”是那种源于清洁的精神的象征)——也是一种深刻的叛逆精神,这在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显得分外独异。海子借对屈原这一汉文化语境中特出的诗人形象的强调,一个意思是想表达他的某种内在叛离意识。叛离什么?就是叛离父辈文化。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说,就是叛离那一生存实体。海子自己曾在《民间主题》(《传说》后记)中抒发过他这种叛离意识的精神指归:“亲人啊,你们是怎么过来的,甚至甘愿陪着你们一起陷入深深的沉默。但现在我不能。为你们的生存作证,是他的义务,是诗的良心。时光与日子各各不同,而诗则提供一个瞬间,让一切人成为一切人的同时代人,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海子的再一个意思是欲为“诗人”这一名号单纯找一位“形象代言人”。借屈原这一所有伟大诗人形象的“借体”所表达出的任何对白和独白,实际上与屈原本人并没有多少直接的关联。从海子直写诗人的大多诗章其实也不难感觉出,他所道说的是诗人更本质的命运或“天职”—道说人类的生存和精神命运。绕过第三节这一突兀的诗峰,诗的第四节又重新回到那一生存实体:亚洲铜,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与诗的前两节所表达的内涵不同,诗人在这节诗里似乎真正以一颗诗心对那一生存实体的情感因素进行了抚触。不消说,“鼓”和“月亮”两个意象最典型地折射出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基本情感方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黄土地上最主要的节庆方式之一就是那粗朴而热烈的击鼓。然而,在这粗朴而热烈的抒情氛围中,将有一种美丽的生命情感在夜晚的土地上慢慢地涌流,将有心与心摩擦的声音和心与心互相牵挂的消息。在这土地上,有一支最悠久的古歌,歌里唱着一颗心,而“月亮”则是抒发、表达这颗心的核心意象(在中国传统的抒情语境里,似乎很少见到在西方诗歌语境中占有某种核心地位的“太阳”意象)。是啊,只有月亮代表这颗心!然而,“亚洲铜,亚洲铜”,“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这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我认为这一陈述蕴含两重互为表里的意思:第一重含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