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说家到字对字西塞罗的翻译思想与修辞学的内在联系探讨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8acb592427113f020d0cc085c3b534a/78acb592427113f020d0cc085c3b534a1.gif)
![从演说家到字对字西塞罗的翻译思想与修辞学的内在联系探讨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8acb592427113f020d0cc085c3b534a/78acb592427113f020d0cc085c3b534a2.gif)
![从演说家到字对字西塞罗的翻译思想与修辞学的内在联系探讨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8acb592427113f020d0cc085c3b534a/78acb592427113f020d0cc085c3b534a3.gif)
![从演说家到字对字西塞罗的翻译思想与修辞学的内在联系探讨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8acb592427113f020d0cc085c3b534a/78acb592427113f020d0cc085c3b534a4.gif)
![从演说家到字对字西塞罗的翻译思想与修辞学的内在联系探讨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8acb592427113f020d0cc085c3b534a/78acb592427113f020d0cc085c3b534a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演说家到字对字西塞罗的翻译思想与修辞学的内在联系探讨
1.希腊文化、修辞教育与罗马社会作为希腊文化和哲学的继承者和推动者,西塞罗无疑是罗马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不仅直接翻译了大量希腊古典名著,更创立了许多沿用至今的术语和拉丁语语汇。在阐述修辞理念的同时,西塞罗也极大地发展了翻译理论,其翻译思想对后世的译者和翻译理论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SusanBassnett)在讨论早期西方翻译理论时曾提出:“西塞罗和贺拉斯的翻译观念对后世译者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两者的翻译理念均产生于对诗人两个重要职责的讨论中:其一是获得和传递智慧的普遍人文职责;其二是创作和塑造诗歌这一特殊的艺术(Bassnett2004:48)。”巴斯内特的上述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深入理解西塞罗等人的翻译思想无法脱离产生这一思想的特殊的历史语境。在西塞罗生活的古罗马时期,希腊文化观念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极大地影响了罗马社会和文化。模仿希腊名著的风格,重述希腊作品中出现过的重大话题是罗马知识界的首要工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修辞学在罗马时期逐渐发展成一门极其重要的学问。自由民热衷于学习和使用修辞,并用以讨论各种社会问题。包括西塞罗、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在内的修辞学家们更是高度重视修辞教育,对修辞学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如何使用“修辞”这种“说服的艺术”以获取智慧、德性、知识不仅是罗马演说者、修辞学家关注的重点,也是整个罗马社会教育的重点。修辞学家与演讲者对话题、雄辩、公信度与情感的思考和阐释凸显了内在于语言之中的现实与语言、思想与表述、知识与意见、德行与正义、理性与情感等多方面的矛盾,从而使得衍生于修辞学的语言问题也进一步上升为哲学问题,回应了希腊哲学家关于真理与语言的探讨。伴随着希腊文化的大量引介和修辞学的蓬勃发展,翻译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当时的翻译被视作修辞学的一个分支”(Kelly2004:495)。在此情形下,修辞学与翻译之间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内在联系。将西塞罗的修辞理念与其翻译思想相互考证,在修辞学视野下挖掘翻译与修辞之间的紧密关系成为清理西塞罗翻译思想的有效途径。2.修辞教育的核心:以“雄辩”为核心的修辞思想谈论早期西方翻译理论或许首先需要明确一个事实:在古罗马特殊的语境中,以西塞罗为代表的个体译者或翻译理论家虽谈论翻译,却并非专论翻译,相反,他们只是将翻译作为修辞教育和文学创作中的一种练习方式,翻译是为演讲和文学创作服务的,并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的罗马社会中,绝大多数阅读或使用翻译作品的读者都能自如地阅读源语文本,他们并不是通过翻译来理解原作,而只是将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相互对照以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自己的演说素养,最终通过在公共场合发表雄辩的演讲提升和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古罗马时期的翻译不能被完全视作“换易语言使相解”的转换行为。西塞罗在阐述其修辞理念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思想,他所阐述的翻译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本修辞学著作《论演说家》(DeOratore,55B.C.)1和《论最优秀的演说家》(Deoptimogenereoratorum,46B.C.)以及伦理学著作《论至善与至恶》(Definibusbonorumetmalorum,45-44B.C.)中。“修辞”一词源于希腊文“rhetorike”,是指“运用语言来说服或影响别人的艺术”。这个简单的定义隐含着两点重要信息:其一,修辞的运用依赖于语言;其二,“说服”别人是使用修辞的主要目的。然而,并不能因为修辞本身是一门“说服的艺术”就将其与诡辩混为一谈。为将修辞和诡辩加以区分,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重新定义了“修辞”这一概念,即“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亚里士多德1991:24)”。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并没有否定修辞所内含的“或然性”,但却强调以一种“言之成理,合乎逻辑”的“说服方式”来捍卫真理和正义,进一步表明了修辞的运用既依赖修辞使用者出众的语言能力,也同时建立在对事物的真实性认识上。受亚里士多德的极大影响,西塞罗重视“话题、伦理与情感”(topoi,ethosandpathos),反对将修辞学直接等同于演讲技巧,进一步发展了修辞学这门学科。正因为如此,西塞罗在修辞学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修辞学著作《论演说家》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以及昆体良的《演说术教育》(InstitutioOratoria)一起并称西方修辞思想的扛鼎之作(Kennedy1972:205)。对西塞罗而言,修辞的核心在于“雄辩”(Eloquence)。在“智慧”(Sopientia)指引下的“雄辩”不仅是人类的基本能力和最高美德,更“有益于整个人类社会,能够让人类脱离蒙昧,成为文明的公民”(Olmsted2006:27)。“雄辩”的演说家能在“对各种事实了如指掌的基础上,用语言将思想和动机以一种听众不能不为之动容的强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转引自刘亚猛2004:58)。”也即是说,在西塞罗这里,除了“说服”,修辞的关键还在于如何选择和使用“最强有力的”表达方式,用语言来表达演说家的思想和动机。唯有如此,听众才能因此而动容,演说家本人才能在法庭等公共场合赢得同情。进一步而言,在西塞罗以“雄辩”为核心的修辞思想中有以下两个方面值得重视:第一,演说家需具有崇高的思想与动机;第二,演说辞需具备内在的感召力。前者受制于演说家的“演说素养”,后者取决于演说家的语言能力。在《论演说家》中,西塞罗借克拉苏斯之口阐明,无论是“演说素养”还是语言能力都是修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皆可通过修辞训练获得。并且在他看来,写作与翻译是两种“最富成效”的修辞练习手段:一方面通过写作练习,演讲者能更好地整合自己的思想和语言:“所有最适合情景本身,最富有表现力的思想和语词必然会出现于笔端,顺笔尖涌出(Cicero1942:105)。”而在另一方面,用拉丁语转述希腊最著名演说家的演说辞能帮助练习者丰富自身的拉丁语语汇,区分出“合适”与“不合适”的语词,逐渐提高语言掌控能力。正如西塞罗所言:“当我把用希腊文阅读的作品转换为拉丁文时,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使用最优美和最常见的拉丁语词,还通过类比创造出一些对我们来说是新的词汇,只要那些词汇是合适的(Cicero2007:7)。”“合适”是西塞罗在修辞教育中多次强调的一个核心概念。所谓“合适”的词汇是指“最高雅的”(mostelegant)语词(Cicero2007:8)。在通常情况下,修辞练习所使用的源语文本都是著名希腊演说家最具代表性的演说辞,唯有“最高雅的”语词才能充分传达出演说家崇高的思想和动机,帮助修辞练习者成为最优秀的演说家。“合适”的词汇也同时应该是“适合情景本身的”。在西塞罗看来,演说家并不存在类别上的区分,而只有程度上的差异。“最优秀的演说家是那些能用演讲去教育(instruct)、打动(move)和取悦(delight)听众的演说家(Cicero2007:7)。”如果修辞练习者能通过翻译练习正确分辨出“合适”与“不合适”的拉丁语语词,并总是能够挑选出最适合情景、最高雅的语词来传递演说家崇高的思想和动机,那么修辞练习者也就具备了成为最优秀演说家的语言基础。因而,对西塞罗而言,翻译练习只是修辞教育中用以提高练习者语言掌控能力的一种手段。翻译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是否能用拉丁语完全传递出源语文本的意义,而在于能否通过翻译帮助练习者提高语言掌控能力,成为优秀的演说家。3.阿提卡风格的内涵事实上,优秀的演说家除了具有崇高的思想和动机、卓越的语言掌控能力,还需要让自己的演说辞具有内在的语言感召力。所谓的“语言感召力”强调的是语言的公共性,旨在通过演讲传递情感,让“听众不得不为之动容”。而在翻译练习中,这种情感的传递与译作是否能充分展现演说家的个人风格息息相关。于是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一文中,西塞罗详细地论述了语言、风格和思想之间的关系。《论最优秀的演说家》是西塞罗为希腊著名政治家、演说家狄摩西尼(Demosthenes)的《金冠辩》(Onthecrown)的拉丁译本所撰写的导言。狄摩西尼曾用这篇辩词成功地驳斥了其政敌埃斯基涅斯(Aeschines),为自己赢得了尊贵的“金冠”,因而《金冠辩》一直以来都被视作历史上最为雄辩的演讲艺术杰作。然而,对西塞罗而言,如何通过翻译表现出狄摩西尼独特的个人风格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是因为,根据当时罗马社会主导性的修辞理念,不论文学体裁是否存在差异,所有希腊古典作家的风格都只能是“朴实的”(simple)、“崇高的”(lofty)、“精炼的”(refined)的“阿提卡风格”(Atticism)。然而在西塞罗看来,用统一的标准去简单地界定所谓的“阿提卡风格”恰恰是对其“完全的、错误的理解”。狄摩西尼和埃斯基涅斯同被视为“阿提卡风格”的杰出典范,但在《金冠辩》这篇批判埃斯基涅斯的演讲辞中,狄摩西尼与埃斯基涅斯两位相互对立的辩手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却是截然不同的,“阿提卡风格”不是简单划一的,并且修辞练习者应当追求的是“最好的风格”,不是所谓的“阿提卡风格”。“阿提卡风格”固然是好的风格,但“最好的风格”却不一定就是“阿提卡风格”。西塞罗因而提醒修辞练习者突破僵化的思维,重新认识所谓的“阿提卡风格”的本质,不要再使用“朴实的”、“崇高的”和“精炼的”等简单“标签”去衡量和界定“阿提卡风格”,而应该提高自己的语言掌控能力,使用“强有力的表达方式”彰显出演说家崇高的思想和明显的个人风格,让演说辞具有内在语言感召力。基于此,西塞罗明确区分了“解释员”与“演说家”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式,反对“字对字”的翻译方法:我不是作为一名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来翻译的,保留同样的思想和形式,但却使用符合我们表达习惯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没有必要字对字地翻译,而是保留了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因为,我认为不应当像数钱币一样把原文语词一个个‘数’给读者,而是应当把原文‘重量’‘称’给读者(Cicero2007:9)。很明显,“解释员”与“演说家”式的翻译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并不具备语言掌控能力,只能采用“字对字”的翻译方法,侧重于语词的转换,所传达的只是原作字面的意义,而非演说家的思想;后者注重保留语言总的风格和力量,具有内在语言感召力,能够有效地再现演说家的思想和动机,在公共场合演讲时也能传递丰富的情感。正是通过区分“解释员”与“演说家”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式,西塞罗确立了译者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正如西塞罗所言:我坚信如果我能够保存该演说家所有的优点,包括他的思想、思想的魅力、例证的顺序,不改变原作的语言(如果这些语言符合拉丁语的使用习惯),借此将这些演说辞成功地转换成为拉丁语,那么就会产生一条新的标准用以规范那些希望模仿希腊风格发表演讲的人。(Cicero2007:10)由此可见,从根本上而言,西塞罗关于“字对字”翻译的讨论不属于关于技能的知识(know-how),而应归属于一种“关于原理的知识”(know-why)。如果“字对字”的翻译方法能够让译作具有充分的语言感召力,展现出演说家的个人风格,更好地传递出演说家崇高的思想,那么西塞罗本人也并不会竭力反对。他反对“字对字”翻译方法的主要原因或许不是因为所谓的翻译创造论,即将翻译等同于一种创作,倡导译者在翻译中的自主性,而可能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通过“字对字”的翻译所得到的译作语言不符合拉丁语的表达习惯,算不上一篇合格的演说辞。这一点恰恰是作为演说家的西塞罗极为看重的:“在其他科学中,最令人称赞的是那种令不通晓科学的人们最难以理解和想象的东西,而在演说术中则相反,最大的罪恶却在于偏离大众的语言类型和人们普遍接受的习惯(Cicero1942:11)。”事实上,在西塞罗的翻译思想中,他所真正重视的不是翻译本身,而是如何使用翻译提高修辞练习者的语言掌控能力,使其理解语言感召力的重要性,为成为优秀的演说家打下语言基础。在此过程中,他对思想、风格、演说目的的强调再一次地表露出他本人对“雄辩”的重视。修辞教育不应该等同于过去希腊演说术教材中的论辩技巧训练,而是培养“雄辩”的演说家,即对任何需用语言说明的问题都能采用最合适的语词,充满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这一点来看,西塞罗本人的翻译思想中并不存在原作与译作刻意对立,相反他所秉持的是一种本质主义思想,坚信可以用拉丁语转述任何希腊先哲讨论过的话题。总之,无论是提倡“演说家”式的翻译方式还是反对“字对字”的翻译方法,西塞罗对翻译的理解都局限在如何使用翻译提高修辞练习者的语言能力上。然而,他对思想传递、语言表达和风格再现等问题的持续思考为后世的译者和翻译理论家思考和理解翻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4.小普利尼、昆体良的翻译观在一定程度上,西塞罗自身的翻译实践及其对翻译价值的阐述改变了罗马社会只接受用“字对字”的方法翻译希腊古典戏剧作品的现状,将翻译扩展到了美学和哲学领域,但翻译仍然只是提高语言能力的一种练习手段,与演讲和文学创作不可同日而语。即便如此,从整个翻译理论史来看,西塞罗仍是早期西方翻译理论史上最为重要的理论家之一。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Robinson)虽然不承认西塞罗是历史上第一位翻译理论家,但他认为西塞罗的翻译理论具有一定的开创价值:西塞罗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位翻译理论家;他只是第一次以大多数人眼中“正确”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翻译(formulatesomething),即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意义完全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语言过程,翻译理论即为上述过程制定一系列规则和指导原则(Robinson2007:47)。罗宾逊的话虽不无道理,但事实上西塞罗作为“第一”的价值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他的修辞学翻译观念上:翻译是用不同的措辞传递同一思想和情感,并非意义的完全转换。这一观念为后来的翻译理论家和译者进一步认识翻译过程、行为和结果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后西塞罗(post-ciceronian)时期的著名修辞学家小普利尼、昆体良,诗人贺拉斯都以近乎相同的翻译观念去审视和理解翻译。不同的是,这些翻译理论家更重视译作的准确性以及如何通过译作与原作之间的相互比较来提高译者的语言能力。小普利尼首先从两个方面发展了西塞罗的翻译思想。他修正了过去西塞罗提出的希腊语向拉丁语单向度转换的翻译练习方式,呼吁修辞练习者重视译作与原作的比较,继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竞赛”(aemulationem)的概念。在他看来,修辞训练中的翻译练习不应该只局限在将希腊作品翻译成拉丁语中,还应该练习如何将拉丁语翻译成为希腊语。这种“双向”的翻译练习,如小普利尼所言:“不仅能够提高用词的准确性,扩大词汇量,增加比喻和表达的明晰度,更能通过模仿最优秀的作品创造出与之媲美的作品,体察到所有被读者忽略的细节(PlinytheYounger2007:18)。”继而,通过译作与原作的比较,修辞练习者也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提高语言鉴赏能力,重新点燃自己在修辞学习上的热情。可以说,小普里尼的“双向练习”和“竞赛”论都旨在帮助练习者获得更丰富的拉丁语语言材料。与小普里尼同时代的昆体良从翻译练习的范围上进一步发展了西塞罗的翻译思想,他将过去希腊语和拉丁语之间的“语际翻译”扩大至拉丁语内部散文与诗歌之间的“语内翻译”。并且与小普里尼一样,昆体良在《演说术教育》一书中也使用了“竞赛”这一概念来强调修辞练习中积累语汇,变换措辞的重要性:变换拉丁语作品的措辞,尤其是译述拉丁语诗歌,也同样有助于语言练习……但我不会把变换措辞(paraphrase)仅仅限于译述(interpretation)原诗,因为译述的任务还包括在表达同样的思想时跟原作竞赛。因此我不同意有些人禁止学生译述罗马演说家的演说(Quintilian2007:19)。昆体良通过“竞赛”概念说明,在使用不同的语言(或措辞)表达同一思想时,译作在辞章风格上存在着差异。变换拉丁语作品的措辞可以丰富练习者的拉丁语语汇。从这一点上来看,修辞教育中的“竞赛”论并不侧重让译作与原作一绝高下,相互竞争。“竞赛”概念仍然聚焦于修辞练习者的语言能力。无独有偶,贺拉斯在《诗艺》(ArtofPoetry)中所提出的“忠实的译者”(fidusinterpres)同样体现了西塞罗式的翻译观念。作为“古典主义”奠基者的贺拉斯崇尚古希腊作品和希腊智者的典范作用,他认为罗马诗人在创作中所使用的“广泛的、日常生活的普通题材”也同时应该是伟大的希腊戏剧家、诗人已经使用过的“古典”的题材,并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私人的权益”(privaterights),也即用罗马诗人自己的方式来借用古希腊的灿烂文化。贺拉斯因而提出“忠实的译者”这一概念用以讨论如何使用合适的、与生活相符合的拉丁语去重新表述“古典”题材。也就是说古罗马诗人在创作中应忠实于古希腊的“古典题材”,即用拉丁语再现古希腊的风采,所以“忠实的译者”应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反观现代译学,虽然“忠实”概念歧义丛生,但在普遍意义上,“忠实”仍可被视作一种追求译作与原作“相似度”的“取向”。正如《翻译学词典》对“忠实”概念所作的解读:“评判译作是否对原作进行了较为准确的表述(fairrepresenta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电设备销售员工工作总结
- 2025-2030全球无线智能振动监测传感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FinFET 3D晶体管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无人潜水器用于海上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手机支付安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高效粘泥剥离剂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区域代理合同模板范本
- 供水工程承包合同
- 音响设备购销合同范本
- 输变电工程监督检查标准化清单-质监站检查
- 2024-2025学年北京海淀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
- 【超星学习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南开大学)尔雅章节测试网课答案
- 2024年中国工业涂料行业发展现状、市场前景、投资方向分析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化工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培训考试卷(后附答案)
- 工伤赔偿授权委托书范例
- 食堂餐具炊具供货服务方案
- 员工安全健康手册
- 2024化工园区危险品运输车辆停车场建设规范
- 自然科学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华为客服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