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多元文明的竞争与发展第42讲: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目录考情分析复习目标网络构建梳理预测考点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国家的宏观调控知识点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知识点3社会结构的的新变化知识点4“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考点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知识点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知识点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苏联的发展、改革真题感悟考点要求考题统计考情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2023广东卷选择题,3分2023山东卷选择题,3分2022海南卷非选择题,15分2021河北卷非选择题,15分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福利国家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主要表现,复习时重点关注相应材料并和时事政治联系。苏联的发展、改革2022重庆卷选择题,3分近三年考查少,但是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变化的重点,尤其几位领导人改革内容对苏联产生的影响是复习需要关注的部分。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和社会运动的主要表现,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理解。通过分析苏联及东欧改革失败的原因,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考点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知识点1:国家的宏观调控一、第一阶段(二战结束—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1.背景:(1)1929年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弊端(2)二战的生死存亡教训(3)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4)自由主义衰弱,凯恩斯主义的兴起(5)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2.政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1)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2)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3.措施:(1)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2)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3)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4)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4.结果: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1.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2.政策: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发展出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知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经济思想的变迁:(1)重商主义(16世纪18世纪中期)(2)自由主义(18世纪中期20世纪30年代)(3)凯恩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70年代)(4)新自由主义(20世纪70年代至今)知识点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1)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2)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2.兴起:20世纪40年代中期3.内容:(1)原子能的开发利用(2)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建立(3)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4)新材料的出现(5)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3.影响: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知识点3:社会结构的的新变化1.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表现:(1)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2)“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知识点4:“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1)含义:所谓“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2)内容:作用:①积极:“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②局限性:导致政府财政不堪重负;降低了工作积极性,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4)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5)调整与发展①20世纪70年代: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②20世纪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2.社会运动(1)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的做法未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导致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2)黑人民权运动:①原因: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如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用文化测验的办法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②目的:为了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③成果: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3)妇女运动:①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也长期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②目的: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③成果: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4)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还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资本主义国家还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和反越战运动。【知识拓展】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的方式及实质1.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经济。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其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3)财政政策调节。通过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2.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考向1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1.以下是20世纪成立的某一国际组织建立的目的如下,该组织是(
)(2)推进国际贸易之平衡发展借以提倡并维持高度之就业与实际收益,并发展全体会员之生产富源作为经济政策之首要目标。(3)提倡汇兑之稳定,在会员间维持有秩序之汇兑方法,并避免竞争性之汇兑贬值……A.关贸总协定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 D.世界贸易组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世界)。根据材料“提倡汇兑之稳定,在会员间维持有秩序之汇兑方法,并避免竞争性之汇兑贬值”可判断出该组织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汇兑,没有涉及到关税,排除A项;据材料“推进国际贸易之平衡发展”,不是世界银行建立的目的,排除C项;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目的是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排除D项。故选B项。2.撒切尔夫人及其继任者推行私有化和减税政策。到1990年11月,除英国铁路公司等三个部门外,英国国营企业全部实现私有化,65万工人转移到私营部门;1979—1996年先后5次调低所得税基础税率,降低个税、资产税、遗产税等,并废除其他的征税等级。这些政策(
)A.意在刺激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 B.表明英国彻底放弃了经济自由C.使英国物价出现了一定的上涨 D.加剧通货膨胀和经济恶化程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791996年英国。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于是这些国家适当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材料中“推行私有化和减税政策”等就是减少干预的表现,这些政策有助于刺激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A项正确。“放弃了经济自由”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减税和私有化有利于抑制物价上涨,排除C项;减税和私有化有利于缓解通货膨胀,排除D项。故选A项。3.20世纪40年代成立的某国际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是各会员国缴纳的股金,其提供贷款解决会员国开发建设中的中长期资金需要,贷款期限可长达25年。这一国际金融机构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C.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D.新开发银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主要提供解决会员国开发建设中的中长期贷款,B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提供短期贷款,排除A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建立于2015年,排除C、D项。故选B项。考点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知识点1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苏联的发展(1)成就:①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②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2.苏联的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a.内容:①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②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③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④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b.结果:这些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苏共二十大①时间:1956年。②概况: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③影响: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全面科学的分析。(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但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②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③结果:改革使苏联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相匹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但社会矛盾丛生,国家也陷入困境.(3)戈尔巴乔夫改革A.背景:苏联社会陷入了危机边缘;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B.内容:①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收效甚微。②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C.影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3.解体:(1)原因:①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历史原因②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现实原因。③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直接原因。④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外部原因。⑤美苏争霸、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⑥宗教问题、民族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⑦共产党自身建设没有搞好。(2)过程:①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②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法。③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④同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知识拓展】: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似之处:(1)背景:改革根源在于苏联模式严重束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2)指导思想:都主张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只是在原有模式之内进行修补改革呈现不彻底性。(3)内容方面:①重点都曾放在经济领域。②都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公有制形式外,私人(个体)经济的存在。(4)性质: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是生产关系的调整(5)结果:都不同程度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但最终均未成功。(6)败因:改革受挫都是因苏联模式的束缚、个人专断作风,对外推行大国沙文主义等。【知识拓展】: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启示:(1)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创新和前提。(2)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3)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4)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等。(5)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知识点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建设(1)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2)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失调。2.改革(1)南斯拉夫: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在国家指导下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2)波兰: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工业、农业增产,经济迅速发展。(3)匈牙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合作社和企业自订生产计划。(4)民主德国: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3.剧变(1)背景:①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②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③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④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2)含义:1989—1992年,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3)表现:①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②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③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⑤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知识点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前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政治建设: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经济建设: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主要成就:“两弹一星(2)影响: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3.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内容:①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体制改革:以弄崔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成就:①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②基础设施建设: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③农业: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579亿千克。④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4.中共十九大召开(1)背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2)意义:①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知识拓展】:20世纪三次重大的成功的经济改革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背景①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符合国情。②直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①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严重打击美国。②人民不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全国上下要求改革。③罗斯福赢得大选①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②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目的①根本:为了建设社会主义。②直接: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①直接: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经济复兴。②根本: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内容①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方面,允许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③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④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实施工业复兴法;③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④推行“以工代赈”,稳定社会秩序。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理论、新特点(政府干预)、新模式(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新起点在改革开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质在国家掌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意义(1)积极:①理论: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②实践: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2)消极: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很快被取消。①直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②间接: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③深远: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资本主义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④消极: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消除经济危机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同①都在社会出现危机的背景下实行。②都强调国家干预经济。③都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效果。④“市场”和“政府”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考向1苏联的发展、改革1.1989年,苏联颁布《关于租赁与租赁关系法令》,正式允许在农业中建立租赁关系,支持以家庭为单元在农庄农场的框架内经营农业。在不改变土地租赁者在法律关系与生产经营上受农庄农场行政指挥的前提下,所有公民均可向农庄农场申请承租土地。据此推知,这场农业改革(
)A.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自主权 B.未打破农庄农场的权力垄断C.已经突破旧的经济模式的束缚 D.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9苏联史。根据材料信息“租赁关系”“行政指挥”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承包者还要接受农庄农场行政指挥,他们在法律关系与生产经营上依附于农庄农场,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不改变……行政指挥”可知,农民并没有真正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排除A项;材料“不改变……行政指挥”表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苏联在农业政策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违背农民意愿,因此,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调整。材料中的改革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2.1963年正值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遣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之际,赫鲁晓夫赴南斯拉夫访问,他表扬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是“对总的国际革命工人运动的具体贡献”。这表明赫鲁晓夫认为(
)A.社会主义各国可以有不同发展模式 B.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建设造成了许多问题C.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国际影响广泛 D.新经济体制改变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3年(苏联)。据材料可知,1963年赫鲁晓夫在南斯拉夫访问时对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南斯拉夫改革进行了肯定,这表明赫鲁晓夫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A项正确;材料中赫鲁晓夫并未批评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南斯拉夫进行了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改革,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新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3.苏联经济处于危机的前夜:经济增长停滞,传统经济体制已经到了功能衰竭,非改不可的地步,当政的苏联领导人在经济战线的最大失误是丧失了改革的良机,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这一评论指向的历史时期应是(
)A.1945—1951年 B.1959—1964年C.1976—1981年 D.1986—1991年【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当政的苏联领导人在经济战线的最大失误是丧失了改革的良机,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改变了苏联改革的方向,而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处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处于1976—1981年,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勃列日涅夫任职时期,C项正确;1945—1951年斯大林仍然在世,当时并未处于经济增长停滞的状态,排除A项;1959—1964年处于赫鲁晓夫当政时期,在其后改革的勃列日涅夫并未篡改改革的方向,排除B项;1986—1991年处于戈尔巴乔夫党政时期,其改变了苏联改革的方向,其当政时期苏联解体,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