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对合同解除的影响_第1页
民法典对合同解除的影响_第2页
民法典对合同解除的影响_第3页
民法典对合同解除的影响_第4页
民法典对合同解除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典对合同解除的影响合同解除制度一直以来是民商事法律所关注的焦点,本次《民法典》的编纂对合同解除制度作了重大修改,引发了社会极大关注。本文将对《民法典》框架下合同解除制度的亮点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以期为读者对该制度的理解与适用提供思路。一、新增合同解除事由(一)“持续性不定期合同”项下当事人的任意解除权《民法典》第563条将当事人在持续性不定期合同项下的任意解除权列为一般法定解除事由。事实上,在《民法典》编纂前,针对特定类型合同的任意解除权在我国民事法律中已有规定:合同类型法律名莉内容稱儀合同《台同法》第—白二十—条【租期穴明的处理】当事人对租昼期限没有约左或吉约左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比不能确走的』视为不室期租倩。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旧出租人解除台同应当在台理期限之前通知承租人委托台同【任意解除权】委托人或者受托人可収曬时解除妾托台同口因解蛛合同绐对方造成损失的「除不可归羞于该当事人的事由以外「应当踣偿损失■S合快企业?去》第四十六条合钦谄垃未约定合伙期限的F合伙人在不给台快企业事务执行造成不利散向的情况下,可以退伙「但应当提前二十日通知其他合饮人保险合同曙保险法》第十五条除本法另有规左或者彳呆脸台同另有釣走外’蹂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保睑人不得解除合同

《民法典》第563条[1]将上述特殊规定予以梳理,提炼出以持续履行的债务为内容的不定期合同解除的一般规定,同时也保留了当事人行使随时解除权时应给予对方必要准备时间的规定。此外,《民法典》在典型合同分编中新增了不定期物业服务合同、不定期合伙合同、不定期肖像许可使用合同三类不定期合同,并规定了相应的解除权:合同卿迭律名称内容物业服务台同第九白四十八亲物业服务朗限届丫萧后「业主没肓依法作出缮聘或考另聘物业服务人的决走,.物业服务人继续提供物业服务的.•原物业服务合同继续有效「但是服务期限为不是期。当事人可以随时聲际不定期物业服务合同r但是应当提前六十日书面通知对方<.合怏合同第九百七十八条合快人疋r合饮期卩更豈年釣定或者约室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走仍不瞬走的,视为不走期合仮合快期限肩甌合佚人继续执行台佚事务」其他台伙人没有提出异议的,原台伙合同遼续有豉「但是合灰期限为不走期。合伙人可以随时解除不定期合伙台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卩艮之前通知其他合伙人。二)“履行不能”情形下违约方的解除权在《民法典》第563条所规定的法定解除权中,除当事人双方在不定期合同项下均可行使解除权外,解除权的行使主体原则上皆为守约方。然而,《民法典》第580条[2]却赋予了违约方在履行不能情形下通过诉讼或仲裁解除合同的权利。事实上,早在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的公报案例某公司诉冯某商铺买卖合同纠纷案中,法院就认为当违约方继续履约所需的财力、物力超过合同双方基于合同履行所能获得的利益时,应该允许违约方解除合同,用赔偿损失来代替继续履行。基于此,法院为衡平双方当事人利益,判决解除商铺买卖合同。2019年11月出台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为“《九民纪要》”)中对此也予以规定。《九民纪要》第48条[3]提出,在一些长期性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如果合同双方形成合同僵局,即违约方履行不能,而守约方也未行使解除权时,若一概不允许违约方解除合同,则对合同双方都为不利。此处不利具体体现在,一方面,违约方可以通过引用《合同法》第110条[4]的规定对守约方的继续履行要求进行抗辩,守约方无法获取合同利益;另一方面,违约方无法从该履行不能的合同桎梏中脱离出来。《民法典》第580条并未具体规制违约方行使解除权时所需满足的条件,对此可以参考《九民纪要》第48条的规定,违约方行使解除权应满足:(1)违约方起诉请求解除合同主观上必须是非恶意的;(2)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对其显失公平;(3)守约方拒绝解除合同违反了诚信原则。二、明确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期限(一)优先适用法定及约定的行使期限《民法典》第564条[5]第1款与《合同法》第95条[6]第1款规定一致,即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期限应遵循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二)无法定或约定的行使期限,则适用1年除斥期间由于《合同法》第95条第2款并未对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且对方未催告情形下,解除权人应于何时行使解除权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如何确定该期限一直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讨论焦点。在《民法典》编纂前,仅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为“《商品房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5条[7]对商品房买卖合同领域的解除权作出了“解除权应当在解除权发生之日起一年内行使”的规定。对于非商品房买卖合同领域能否参照适用一年的除斥期间,司法裁判的观点并不一致。例如,在(2018)最高法民申4613号案中,最高人民法院认为股权转让合同与商品房买卖合同在性质上均属于价值较大的转移财产所有权的合同,具有一定的参照性;同时,针对同样是形成权的撤销权,《民法总则》第152条第2款规定了最长5年的撤销权行使期限,对解除权的行使期限也具有参照性。相反,在(2017)最高法民终162号案中,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泰来公司与通产公司并未约定解除权的行使期限,也不存在泰来公司催告通产公司行使解除权而通产公司在合理期限内未予行使的情形,故泰来公司关于通产公司解除权因长达四年未行使故已经消灭的上诉理由,亦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民法典》第564条第2款的规定平息了上述争论,该款规定,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解除权人应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该款规定的行使解除权期限与《商品房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规定保持一致,均设置为一年。三)1年除斥期间的例外:催告后的合理期间针对经对方催告,解除权人应何时行使解除权的问题,《民法典》第564条第2款与《合同法》第95条第2款保持一致,即解除权人应于合理期限内行使。而对于合理期限的把握,现行法律并无统一的适用标准。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理解与适用[一]》提出,合理期限是一个相对模糊不确定的时间概念,该期限究竟应设定为多长时间,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取决于个案中具体情况[8]。三、细化合同解除时点的判断规则(一)一般的解除通知,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合同解除权为形成权,依法定或约定享有合同解除权的一方当事人,经其单方意思表示即可使合同效力归于消灭,无需对方当事人的同意,但须使对方当事人知悉解除合同的意思。对此,《民法典》第565条[9]第1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依法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至于通知的方式,《民法典》并未作出规定,当事人可以选择口头通知、电子邮件、微信或手机短信或书面通知等多种方式。考虑到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主张合同关系解除的一方当事人对引起合同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因而我们建议解除权人应注意保留向对方作出解除合同意思表示的证据,例如微信记录、电话录音等。(二)附履行期限的解除通知,合同自期限届满时解除附履行期限的解除通知情形属于《民法典》新增合同解除情形。该种合同解除情形与一般合同解除情形的区别在于,附履行期限的解除通知并非到达对方当事人时合同立即解除,而是解除权人给予了对方当事人履行债务的最后宽限期若对方当事人在该期限内仍未履行债务,则合同自通知载明的期限届满时解除且解除权人无需再向债务人发送合同解除通知。(三)诉讼或仲裁解除,合同自材料副本送达对方时解除除通知对方当事人外,解除权人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或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由法院或仲裁机构将起诉状副本或者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对方。若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权人解除合同的主张的,合同自起诉状或者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对方时解除。四、微调合同解除异议的处理方法(一)合同当事人都可以提起确认之诉根据《合同法》第96条[10]第1款的规定,被通知解除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解除存在异议时,有权对解除行为的效力提起确认之诉。至于通知解除方是否享有提起该等确认之诉的权利,《合同法》未置可否。考虑到若异议方怠于提起确认之诉,合同效力将长期处于不稳定和不确定的状态,通知解除的一方的合法权益也会受到损害。为此,《民法典》第565条第1款规定,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即合同各方当事人均可对解除行为的效力提起确认之诉。(二)异议期是否还适用?为避免合同效力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除规定合同当事人可以提起确认之诉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为“《合同法解释二》”)第24条还规定了当事人提起确认之诉应符合异议期的要求。具体为,当事人应在约定的异议期内向法院起诉;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的,当事人应在解除合同通知到达之日起三个月以内向法院起诉[11]。《民法典》生效后,《合同法》将被废止,那么上述司法解释关于异议期的规定是否还可以适用呢?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对司法解释实施集中清理制度,未被废止的司法解释仍然具有法律效力,可在民事裁判文书中被直接引用,而《合同法解释二》目前未被废止,仍具有效力。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理解与适用[一]》也肯定了《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的适用价值,表示通过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