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吟咏,赏析古诗词的语言。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歌意境,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苏轼壮志难酬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古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意境,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难点:感受苏轼壮志难酬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情怀。任务一:课前积累区一、作者生平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二、创作背景苏轼在总结一生时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异常苦闷,于是便常常在登临山水和凭吊古迹中寻求解脱。1082年,年近半百(45岁)的苏轼来到赤壁,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古代英雄事迹和自己平生功业,感慨万千,便写下这首千古名作。三、常识积累1.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而遭到新派官员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交代他以前所写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认定自己必死无疑,但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2.豪放派豪放派是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与婉约派相对。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视野广阔,思想豪放不羁,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曾有人以“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来评价苏轼词的雄壮豪迈之美。3.文题解读念奴娇,词牌名。赤壁,登临之地。怀古,诗歌题材。怀古词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作品一般由作者眼中所见之景,引起他对历史人事的联想,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抒己之怀。四、预习检测1.初读,正音。纶()巾樯橹()

尊()酹()明确:guānqiánglǔzūnlèi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浪淘尽()②千古风流人物()③人道是()④乱石穿空()⑤雄姿英发()⑥一尊还酹江月()明确:①冲洗、冲刷②有文采,有功绩;杰出的③说④陡峭不平的样子⑤姿容雄伟,英气勃发⑥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明确:①借喻、对偶②借代、夸张4.通假字一尊还酹江月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樽

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任务二:课中导学区微任务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诵读诗词,疏通大意。明确:上阕:长江向东流去,浪花淘尽,千百年来的英雄豪杰。营垒遗迹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周瑜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江山美丽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下阕:遥想公瑾那时候,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姿容雄伟,英气勃发,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间,曹操的水军灰飞烟灭。神游故国,应该笑我多愁善感,过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人生如梦,一樽酒回敬江上的明月。2.上片侧重写了什么?下片侧重写了什么?明确:上片着力描绘赤壁雄奇之景,下片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感慨。大江赤壁,起兴点题;状写江山,思慕古人;缅怀周郎,建功立业;感伤身世,祭奠江月3.写景与抒情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明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怀人的开启。作者由眼前所见:浪、故垒、乱石、惊涛,引发联想,“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进而转入下阙,回忆历史风流人物周瑜“(公瑾)婚姻美满、雄姿英发、自信破敌”,由风流人物想到自己,不免发出感叹:(我)早生华发、功业未就。微任务二

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上片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赤壁景观?从哪些角度来选材构思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岸、千堆雪(浪);“乱石穿空”是从形状角度写的。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江水气势磅礴,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可谓有声有色。本段写出了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景象。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采用了什么写法?此句有什么作用?明确: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里的长江既是眼前浩浩荡荡的江水,又是滔滔不息的历史长河。作者将空间上的实景与时间上的虚景结合起来。只有历史长河的水才能淘尽千古的风流人物。3.文中“风流”有哪些含意。明确:“风流”:或指文采风流,或指艺术效果,或指才智超凡,品格卓尔不群,或指高雅正派,风格温文,或与潇洒对称。所指虽然丰富,但是大体是指称才华出众、不拘礼法、我行我素、放诞不羁,当然也包括在与异性情感方面不受世俗约束。4.你从词中哪些地方看出了周瑜的“风流”?明确:“初嫁”与“出嫁”。小乔是三国时著名的美女,周瑜是东吴名将,他们两人的结合,是美人衬英雄。“初嫁”比“出嫁”在英雄美人的基础上,多了“新婚燕尔”的内涵,因而就使文本多了一分爱情浪漫、家庭幸福的气氛,足以衬托周瑜之“风流”。②雄姿英发,“雄姿”是指威武雄壮、“英发”是指才华外露、神采焕发。写出周瑜威武雄壮、才华外露的英雄豪杰的一面。③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青丝头巾是儒将装束、表现他有勇也有谋,能武也能文的一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出周瑜在谈笑之间,轻而易举将敌军击退,这种有才华的,轻松的,胸有成竹的形象充满了“风流”之感。综上,苏轼将周瑜用“风流”来概括,在苏轼的笔下,周郎兼具“豪杰风流”与“智者风流”,甚至还掺入一点名士风流的意味,把严峻的政治军事功业与人生幸福结合了起来。微任务三

质疑探究,合作交流1.根据表格的信息,说说作者为什么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把怀念的对象锁定为周瑜?人物周瑜苏轼年龄3447外表英俊儒雅早生华发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明确:此地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遗址,而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角。年老而功业未成的作者,自然联想到年少,而功成名就的周瑜,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2.本词是如何运用衬托这一艺术手法的?明确:①用英雄来衬英雄。用“千古风流人物”以及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来衬托周瑜,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正衬)②用美人来衬英雄。词中“小乔初嫁了”一句,由貌美的小乔衬托周瑜英雄年少,才华横溢。(正衬)③用英雄来反衬自己。周瑜“雄姿英发”,少年得志,建功立业,而作者认为自己功业无成却“早生华发”。在相互的映衬中,作者不禁生出无限的感慨。(反衬)3.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