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居家抗疫,停课不停学坚持严密防控,树立必胜信心人类命运休戚以共,全球战疫联防联控防疫人人有责,战疫从我做起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少外出、不聚焦前瞻练习1.《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2.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A.反对郡县制B.主张郡县制C.反对中央集权D.主张中央集权3.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其中汉武帝和宋太祖的回答是(
)
A.强干弱枝
B.内实京师,外销奸猾
C.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D.守内虚外答案:AAA4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5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A.官僚体系的成熟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6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C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 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答案:BCC历史演进认识秦朝(形成)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地方:郡县制两汉(巩固)中央:汉武帝重用亲信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地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加强隋唐(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地方:加强统治;中期后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加强)中央: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地方:把军事、行政、财政权力收归中央元(新发展)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居家抗疫,停课不停学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用雷锋精神兴校兴育人学雷锋,做传人授课:吴良慧202039-12课标(考纲)要求复习重点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表现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联系综合考查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史的特点。中国各阶段转型时期的政治表现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先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三、中国古代文明繁荣的转型—明清。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汉至唐宋明材料一:汉至明皇帝与大臣议事场景图坐而论道站而论道跪而论道
材料二: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请回答:(1)宰相大臣上朝礼仪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2)明清两朝为什么都要空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目的:巩固封建统治。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史纪事本末》材料二: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实录》卷59材料三: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统领各部,宰相权力扩大。材料四: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宰相胡惟庸,从此撤销宰相。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②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③现实原因:明太祖废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④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①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废宰相公元1380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的机会,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胡惟庸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极大加强。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秦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书省皇帝吏户礼兵刑工皇帝吏户礼兵刑工“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思考探究⊙宰相制度废除的利弊?⊙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积极)辅佐、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消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主,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固然可以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使制约皇权的机制缺少,容易形成君主的独裁专制。宰:主宰;相:辅助“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二、明朝内阁的出现1、原因: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废宰相后,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2、形成发展明太祖:奠基明成祖:确立明宣宗:发展明神宗:全盛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正式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内阁首辅权力膨胀“部权尽归内阁”张居正,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伟大的政治家。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OX(时期)侍从顾问参与机密事务决策票拟权“部权尽归内阁”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内阁首辅=宰相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道呈给皇帝。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批红:皇帝审定阁臣意见后,由太监用红笔抄出,交付施行,叫批红。均为辅佐处理政务宰相内阁首辅(地位)权力来源职权参与决策任免对皇权影响制度赋予,法定皇帝赋予,非法定侍从咨询,无决策权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制约皇权不能制约,强化皇权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中国明朝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确保民主政治的实施。考向:中枢机构的存废2014课标全国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本题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立意在于考查教材中明代皇权不断加强的内容。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过程:(1)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商讨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权力机构。影响:皇权受限皇太极康熙(2)设立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影响:(3)设立军机处雍正军机处内景隆宗门内军机处“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的设立叁军机处内景军机处皇帝寝宫内阁50米1000米时期中枢机构特点对君主专制影响皇太极顺治(清初)康熙雍正南书房军机处满洲贵族组成凌驾内阁、六部限制皇权翰林院学士组成参与机要事务品级不高皇帝钦定机构简单跪受笔录集权于皇帝(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的顶峰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
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南书房归纳:清朝中枢机构的变化跪受笔录,承旨遵办简、速、密人员简单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廷军机处职能:特点: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是从,负责往下传达,连建议的权力也没有。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密折制度加强了皇帝对行政的控制。【清代密折制度】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A.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B.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C.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康熙帝曾创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C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件密折只用于奏事,与行政效率无关。C密折出现前地方与中央(皇帝)的沟通方式皇帝密折出现后地方与中央(皇帝)的沟通方式:地方官员皇帝密折制——其实就是告密“所谓奏折,系臣工所上之报告……此类奏折臣下缄封直达御前,天子亲拆亲阅,旁人不得与闻……故可称之为奏折政治”。——佐伯富“雍正时期密折政治的运行,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之举,因直至康熙,密折尚未制度化;而乾隆以降,密折形同题本,且硃批单调乏味,不能与雍正期相比。”——杨启樵上一级地方(或中央)官员地方官员(2018年北京文综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总结归纳:君权与相权的发展历程及演变特点朝代中央机构的调整演变演变特点汉唐宋元明清中央机构的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形成内朝(重用亲信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三省六部制的完善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废除丞相制度相权不断地削弱,最终被取消;皇权不断得到强化一道不需计算的数学题~~(t)Y程度0图1: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发展的趋势0图2: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Y程度秦明清秦明清(t)思维探究: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材料一:人们都常常说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津津乐道的事例极多,但有一项更伟大的文明,而且已创造出并行用了两千余年,却为人们所忽视,这就是在中国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当说,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张传玺材料二: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此期间,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人教版历史必修一18页“历史纵横”积极影响:政治文明象征、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消极影响:闭关锁国、保守落后的制度根源史料一由于君主制是一个权力封闭系统,不允许人民享有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利,其结果是民众对国家政治的隔膜与漠不关心。两千余年来中国民众“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悲剧,正是皇权专制下的权力垄断所造就的必然结果;而要维护“家天下”之下的一盘散沙,只能依靠更加强化的暴力——武力上的残酷镇压和思想上的严酷钳制,从而使政治更加黑暗,统治更加残暴与血腥。中国皇权专制从秦朝至明、清一路变得愈加严酷、畸形——文字字狱的日渐强化是其表现之一。——张绪山《如何认识中国的皇权制度》①人民没有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力;②缺乏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③易导致暴政和思想文化专制。1有人认为是中国古代君主制阻碍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根据以下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君主专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消极影响。9分史料三帝王对官员们往往斥逐于喜怒之间,刑戮于是非之外,滥赏于玩好之中,拔擢于一念之下,既无客观标准可寻,又无有效之法防范,因而,官员们办事指问上意不问后果,………于是,只好安插亲信,结交关系,以贿赂收买的手段打通内廷,拿钱疏通关系,造成腐败。——叶林生《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研究》史料二朱元璋对江南富户的打击极为严厉……沈万三虽资财巨万,田产遍于吴下,结果却是家财悉数抄没,全家被流放到云南。………朱元璋多次强行迁徙江南富户至江北等地,成祖朱棣也仿效其做法,徙应天、浙江富户三千户至北京,被强迁徙者的家财自然也皆遭籍没。——赵冠峰《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研究》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导致贪污腐化盛行史料四界外弃为灌莽,迁民的颠沛流离,清政府赋税收入的减少和百姓的摊赔,对外贸易停顿,加重了社会的闭塞性。——顾城《李岩质疑:明清易代史事探微》实行闭关锁国,制约了中外文化、经济交流。
2史料五中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充满凶暴、恐怖。结合明清史实说明史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16分史料五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史实: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评价: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稳定社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民族关系上:有利于民族大交融,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促进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形成)。经济上: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封建经济的发展。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积极影响封建社会前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经济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造成皇帝个人专断,剥夺了人民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展。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与文化的进步。对外交往上:实行闭关锁国,制约了中外文化、经济交流,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拉大东西方差距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国际政治发展趋势:中国的现状:西方建立起民主代议制度专制制度被推向顶峰英国议会大厦处死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美国总统华盛顿紫禁城太和殿宝座中西差异比较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西方(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男耕女织万能蒸汽机军事外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东西方差距拉大君主专制—民主立宪小农经济—工业化木制帆船—蒸汽铁舰闭关锁国—对外扩张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的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2013·全国卷Ⅱ·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解析】图片反映了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太和殿、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从图片可看出,太和殿高大雄伟,白金汉宫工整威严,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然后再结合中国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相关史实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予以解读,进一步提取出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特点,如中国的皇权至上,英国国王的统而不治、地位尊贵以及首相的民主政治。中英比较可从中英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作答。【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2概括综合。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总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新气象。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新的成就。“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宦官专权】洪武初年,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政事,对宦官控制很严。朱棣因夺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视他们为亲信,设东厂,由宦官主持。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为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宦官专权是皇帝极端专制主义的强化带来的皇权本身的异化。拓展延伸,深化探究强化中央集权系列历史概念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明成祖设立东厂,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厂卫制度】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A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B君主专制的强化C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D宦官权力的扩大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八股取士】【清代文字狱】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文字狱强化集权统治,严重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因地制宜加强地方管理【三司分权,设立督抚】明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三司权责分明,互相牵制,互不统属,各自对皇帝负责,虽然这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地方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三司中的哪个司都无法单独解决,于是在三司之上设立巡抚,在边方,由于军事的需要,往往一镇的力量不足以抵挡外族(主要是蒙古人)的进攻,所以在巡抚之上又设立总督,这样就形成了督抚制度。——百度搜索拓展延伸,深化探究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仍不能做主,还要由中央另派人,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016·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清朝的边疆政策】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具体措施:①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②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③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土司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世袭,但必须忠于朝廷,按时向朝廷缴纳贡赋。土司(官):允许世袭,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常常发生叛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流官:由朝廷委派,有一定任期的,实行和汉族相同的治理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土司和流官的区别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政府收缴土司印信,设置府厅州县,委派有任期的朝廷官员进行地方管理,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治理政策。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中央制度①三公九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2地方制度①分封制②郡县制③郡国并行制④行省制3选官制度①察举制②九品中正制③科举制*监察制:针对官僚而言,包括监督和弹劾)秦: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中央设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地方设十三州(汉武帝,监察区,全国设13州)刺史——东汉末为州牧隋唐:门下省,负责谏议封驳宋:中央——御史台,出现谏院——谏官专门机构地方设通判元:中央设御史台;地方江南陕西设行御史台,其余设监察御史(机构为道)。明清:中央设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的按察使司【监察制度】春秋战国: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官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魏国的李悝编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法经》。谏议制——针对皇帝而言,监督皇权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策。①隋唐: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对皇帝的做法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②宋代:谏院(负责对中枢决策、行政措施、官员任免等措施提出意见。与御史台合称“台谏”)(3)影响A.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B.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发展规律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汉代:汉承秦制,但较秦制更严密。在西汉,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在地方每州设一刺史,用以监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各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不一,但体制与汉代基本相同;隋唐时期: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规律宋代:监察机构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而加强。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如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也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元代:中央设御史台,还在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与中央御史台相同,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这是元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发展。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即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规律明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都察院除执行监察权外,还握有对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战时,御史监军,随同出征。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专设六科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强皇帝对六部的控制。礼、户、吏、兵、刑、工六科,各设都给事中1人,左右都给事中各1人,给事中若干人。凡六部的上奏均须交给事中审查,若有不妥,即行驳回;皇帝交给六部的任务也由给事中监督按期完成。六科给事中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科道官虽然官秩不高,但权力很大,活动范围极广。*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规律清代:监察机构沿袭明代,又有所发展。在中央,仍设都察院。各级官吏均置于都察院监督之下。清代都察院以都御史为主事官,他与六部尚书、通政使、大理寺卿等重要官员共同参与朝廷大议。都察院下设15道监察御史清末增至22道,专司纠察之事。雍正年间,专察六部的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各道监察御史共同负责对京内外官吏的监察和弹劾。唐代的台、谏并列,明代的科、道分设,清代的科、道则在组织上完全统一。监察权的集中,是清代监察制度的一大特点。清代,一方面允许监察官风闻言事,直言不讳;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监察官权力过大,规定御史对百官弹劾要经皇帝裁决。规律:监察官地位越低,权责越重,越来越服从于皇权对地方官员和中央高官进行监督。1.唐僖宗时,(左拾遗)侯昌业上疏:“上不亲政事,专务游戏,赏赐无度,田令孜专权无上,天文变异,社稷将危,上疏极谏”。上大怒,召昌业至内侍省,赐死。由此推断A.引导式劝谏有助于民主政治B.尊天道施仁政的理念消亡C.左拾遗职责是内侍皇帝起居D.该官隶属于谏诤监察机构2.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3(2018年海南卷·7)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世卿世禄制(世官制):三代,西周成熟(1)含义: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权位。(2)选官依据:血缘关系或宗法制。(3)影响:有利于巩固血缘贵族政治,但官吏。军功爵制:战国至秦朝汉初(1)创立:萌芽于春秋,创立于战国(商鞅变法时创立)(2)选官依据:军功(3)影响:①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提高了军队战斗力;②是地主阶级参政的阶梯;③始终与严格、残酷的刑罚结合在一起。【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1)创立:西汉汉武帝时正式确立(2)察举制A.含义:亦称举荐,各郡国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和选拔,向中央推荐人才,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低由授予官职。B.科目:有孝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秀才、明经、明法等十余种。C.对象:现任官员、平民和太学生等。D.特点:①以自下而上的地方举荐为主;②推荐与考试、试用相结合,考试为辅助;③选拔标准兼顾品德与能力;④以孝廉为主要察举科目;⑤政权相对开放,官员不问出身和军功。E.影响:①科目多,有利于选拔各类人才;②官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人易形成小集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下属成材的八个“必须”》
- 医院医生模板-1
- 2025租赁标准合同范本
- 渔业资源生物学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中国海洋大学
- 毕业论文答辩-23
- 高一英语一词语精讲导学案NelsonMandela
- 2024年西双版纳州教育体育局直属学校招聘真题
- 2025年广州市购销合同示范文本
- 2024年穆棱市市属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2024年灵宝市市属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足疗店转让协议
- 2024年【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考前冲刺)】试题及答案
-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英语期中考试(含答案)
- 2025-2030中国AI教学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市场前景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庆华初中副校长管理工作绩效考核方案试行
- 2025年第三届天扬杯建筑业财税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901-1000题)
- GB/T 320-2025工业用合成盐酸
-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程课件 主题2 信息技术基础
- 小红书食用农产品承诺书示例
- DL∕ T 802.7-2010 电力电缆用导管技术条件 第7部分:非开挖用改性聚丙烯塑料电缆导管
- 2024年共青团入团积极分子考试题库(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