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页共11页全球人才“流”与“留”的规律漫谈桂昭明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二级教授谈起人才的流动与争夺,人们常引为经典的故事是:二战期间的欧洲战场,美军为了把一个德国原子物理学家海森堡抢到手,竟然将3个陆军师的进攻方向作了改变。人们更没有忘记二战结束后那段战胜国“智者抢人,愚者夺器”的往事——战利品的争抢让人大惑不解:在西方,美国人抢到了3000多名德国科学家,如获至宝,派了100多架飞机将科学家运往美国本土。这其中包括冯·布劳恩和其他120多位德国火箭专家。正是在冯·布劳恩的领导下,发射了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而在东方,苏联人却忙着搬运那些缴获来的坦克大炮,光是战利品就足足用火车运了5个多月。耐人寻味的是:当年抢人才的国家如今仍然在续写着抢人才的历史,其经济、科技和军事不可一世、称王称霸;而当年抢兵器的国家如今却在无奈地写着被解体的历史,解体后的前苏联已经有数以万计的优秀科技人才改换了门庭,正在为当年的对手和当年抢人才的国家埋头效力。这仅仅是机械战争时期的一段人才争夺历史,信息时代的人才争夺更是愈演愈烈。1998年秋天,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市郊,一名正在读高中的少年黑客利用自己的计算机创新了一种反网络警察的“陷阱盖”技术,利用这种技术成功地避开了美国网络警察的跟踪,打入了美国国防部和美军的航天与航空司令部的计算机网络,使美国的军事网络系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美国网络警察费尽心机,终于捕捉到了他的踪迹。美国军方感到人才难得,便给以色列施压,要以惩治为名,将这个少年带到美国。当时以色列的总理是内塔尼亚胡,在他的亲自过问下,以色列部队特招了这名少年黑客。这位少年一入伍便享受校官待遇。以色列军队从此诞生了一支新型的网络攻防部队。从20世纪末开始,人类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即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突破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与组合。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人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才自由流动是经济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美国著名学者杜拉克曾说过:“知识社会是流动的社会,人们不再有根”。在人才国际化的背景下,人才的争夺不必再动用飞机大炮和部队、警察,而是在人才流动规律的支配下,文明地、持续地进行着一场场“硝烟弥漫”的争夺战。大的移民的2倍。所以,加拿大政府尤其是企业界对本国人才流失问题仍然非常担忧。5、从亚洲流向大洋洲、北美、欧洲、日本等较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亚洲人才流失在速度和数量上都堪称世界之最。据美国移民局统计,美国每年发放的H-1B签证中大部分科技人员来自亚太地区,其中印度占44%,中国占9%,菲律宾占5%。据印度信息技术部估计,印度每年大约培养10万名工程师,其中5~6万都去了美国;印度IT人才有20万印度人持H-1B签证入美工作,其中50%以上已获得绿卡。近两年,持有此类签证的中国大陆科技人员也达上万人。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在全球人才流动中,从东向西流动的主体是中国、俄罗斯、东欧及东亚等国人才流向西方国家,从南向北流动的主体是印度、南亚、南美及南部非洲等国的人才流向北美及欧盟国家。这种流向充分体现了人才跨国流动的“马太效应”,即经济及人才强国越来越富集人才,其人才优势越来越突出,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而穷国则越来越多地流失人才,成为人才输出的主要基地。其结果是富者更富,而穷者更穷。人才流动的这种规律启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必须采取特别措施留住本国、本地区人才并吸引海外人才,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三、西方发达国家的“引才”方略发达国家面向世界人才市场争夺高科技人才的手法花样翻新,层出不穷。除了“用口袋买你的脑袋”这个抢夺人才的绝招外,发达国家的“引才”方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移民——“连根挖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人才流动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技术移民剧增,并呈膨胀之势。美国和加拿人移民政策有诸多优越性,吸引着全世界向往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美国最近几年移民政策的主要趋势是“法令复杂化,对移民也加以选择和限制”。属于美国紧缺技术和才能的任何专业人员以及在艺术和科学方面具有特殊才能者,可以优先考虑。加拿人技术移民具有以下的特点:不要求申请人在加拿人有亲属或经济担保:不必在加拿人找到雇主才能申请:一人成功,即可实现家庭移民;申请者一移民获准有利亲属移民;可申请的职业、专业领域宽广;不需托福等英语成绩等等。美、加技术移民政策促进了美国和加拿人经济和科技的进步。美国《商业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20世纪开始时,移民劳动力和革新使美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国家;今天,外国出生的工程师挤满了硅谷的走廊,支持了美国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外来移民不只是带来了劳动力和资本,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他们的技术和智慧。这种跨越国界的智慧大融合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高科技的发展。2、留学——“人才收割机”20世纪末全世界大学生总数已达到1亿人,其中跨国学习的留学生约有150余万人。其中,在美国求学的留学生高达57万人,占全世界留学生总数的1/3以上。1946年美国就实施“富布赖特计划”,每年提供奖学金接受各国学生赴美学习;20世纪60年代美国又推出《共同教育和文化交流》、《国际教育法》,扩大与外国交换留学生的规模;美国各大学也相继推出各自的留学教育政策。这些措施使得国外留学生大量流进美国。美国还通过实施“绿卡制”来吸引国外留学生定居美国。日、德、英、澳、加也纷纷推出接受留学生的新措施,以吸引发展中国家的人才。美国利用留学途径争夺人才卓有成效。在印度、中国大陆和加拿大欲获得科学和工程博士的人员中,计划出国留学人数高达40%以上,其中又有近半数的人选择了赴美留学;而有此意向的人中80%一90%将进博士后工作站或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这有效地补充了美国的高层科技人才。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8年底30年中,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60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49万人,回归率为30.6%。高端人才回来的比例更低,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时美国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到2009年仍然留在美国的比例达到92%,就是说去了100个,92个都不回来。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只有30%左右,台湾地区也只有30%。难怪有人说:“托福”是美国设置的“中国教育成果收割机”。但业内有关人士指出,这只是“冰山的一角”。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指出,这些年每年都有大量清华、中国科大的本科毕业生出国深造,一去不返。中国科大每年举行毕业典礼时,就有1/3的毕业生手中拿到了外国的留学通知书。“国内种树,国外结果”的现象在许多国内知名大学程度不同地存在。美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最重要的方式是通过奖学金吸引,而这些奖学金主要也是来自社会力量。在美国,外国学生可以申请的到美国各大学深造的奖学金形式多样,来源多种渠道。其中,外国留学生奖学金主要来自美国高校和私人基金会。由福特基金会和卡内基基金会建立的全国英才奖学金公司是美国最大的非政府奖学金发放机构,许多公司和团体就是参照学生在该机构主办的全国性智力竞赛中的成绩向他们颁发奖学金的。3、工作签证与工作许可——高新技术人才的“绿色通道”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科技企业发展迅猛,需要大量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人才。1990年,在美国计算机业主的游说和推动下,美国通过H1-B签证计划,使外来人才可以一次居留6年,成为美国企业吸引人才的有效武器。虽然这一计划遭到很多政府官员的反对,但美国的大型高科技公司一致认为,外来科技人才对该行业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它们声称,如果无法有效地吸引人才来美国公司效力,它们只好把就业机会转到国外去。不过,美国高科技企业支持H1-B计划,并不仅仅是由于有爱才之心,而主要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位于华盛顿的“移民研究中心”主任马克·克里科利安说,雇主喜欢H1-B计划的真正原因是,持H1-B签证的雇员没有找工作的自由,实际上是一个签约当长工的计划。克里科利安说,H1-B计划使许多业主得以避开通常以需求来决定薪资的自由市场规律。简单来说,公司可以用折扣价格雇佣高科技人才。尽管它们需要为此付佣金和律师费,但从长远来说,外国人才可以节省公司在薪资和福利方面的花费,因此美国公司纷纷不遗余力地从国外吸引人才。许多雇佣大量H1-B人才的软件公司如微软公司,与美国移民律师协会关系紧密。为维护公司利益,这个协会大撒钞票支持原参议院移民委员会主席亚伯拉罕,使国会在1998年将原来的6.5万名限额调高为11.5万,1999年后又调到19.5万名。美国公司企业在人才吸引问题上的实用主义的利己动机,客观上为美国人才共汇集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成为抗拒政府对人才吸引进行消极干预的重要力量。德国于2000年3月发布了向国外招聘信息技术人才的政策,同年5月政府通过了向非欧盟国家引进人才发绿卡的规定。英、意、法等欧洲国家近年来都扩大了的工作许可证的发放规模,以吸引更多的外国专业人才。4、猎头——“高端人才搜索队”自从世界上第一家猎头公司迪克·迪兰多于1926年在美国创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当今世界猎头十强,都成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运作,经验丰富,手段老到。目前他们的营业额达到250亿美元以上,而且正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70%的高级人才通过猎头调换工作,90%的大企业利用猎头择取人才。目前,全球人才中介行业的年收入已达到100亿美元,北美地区就达40亿美元。其中像美国光辉国际这样知名的猎头公司一年的产值就有几十亿美元,他们目前在全球设立了70多个办事处,有员工几千人。5、人才网络——捕捉人才信息的“蜘蛛网”人才网站为国际间的人才争夺与竞争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空间,它已发展成为全球人才争夺十分有用的武器。人才网络提供了全世界最新最全的人才招聘与求职信息;将信息传遍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出家门就可以在网上参与跨国求职与招聘;降低了跨国流动的成本,使远程求职与招聘低成本化;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与帮助,提高人才交易的成功率。在全球500个最大的跨国公司中,使用网络管道挖掘人才的已占到45%,这是未来人才流动的一种趋势。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在人才挖掘方面具有信息量大、操作便捷、经济实用、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在信息社会,它将以无形化、高效化的优势受到猎头公司的青睐。猎头加网络,无异于如虎添翼。据统计,全球较大的人才招聘网站从1995年500家迅速扩大到数十万家。信息量最大的全美职业银行能将160万个求职者与150万个招聘岗位联系起来。“利用网络管道聚集英才”,必将成为未来国际高层人才流动的主要渠道。6、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外国众多跨国公司普遍重视本土人才资源的开发。近几年来、摩托罗拉公司全球总收入的l/3强来自中国。上个世纪末,摩托罗拉在中国的近15000雇员中,中方雇员为14700人、外方近300人。近年来,摩托罗拉加快了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本土化的过程.外方的人数几乎降低了近一半。在部门经理这一级别的职位中.中方人员所占的比重已由1997年的57%提高到80%、大事业部经理所占的比重也从30%提高到45%。除了传统的人才“本土化”外,近年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又有一些新的措施:一是设立研究机构。像IBM、英特尔、惠普公司等都在北京中关村或上海等地设有总部和研究开发中心,这些研发机构实际上已成为跨国公司掠夺人才的“桥头堡”。朗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贝尔实验室,是目前在我国设立的最大跨国公司研究机构,其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共有科研人员500人。二是设立“管理学院”或“培训中心”加快人才本土化进程。如摩托罗拉公司在北京组建了摩托罗拉大学,每年都吸收一批中国年轻学员进行培训,向他们灌输企业文化和其他业务知识,训练部门主管代替外籍人员。IBM公司则与我国20多所大学进行合作,共同建立培训中心,它的目标是直接利用中国人才,实现从制造本地化转向研究开发本地化的发展战略。7、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从“相才”、“选才”到“猎才”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在“互利原则”下利用别国的人才资源,是发达国家引才的惯用手段。发达国家是科技合作的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造成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的外流。目前美国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800多个科技合作协议,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合作攻关,如与日本、欧洲和俄罗斯共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等。虽然这些合作协议依据的是“共摊经费和其他投入以及共享合作成果”的“互利原则”,但由于美国在这些科技合作项目中往往拥有财力、科技和人力上的优势,因而是最大的受益者。苏联解体后美国采取科技合作等各种手段吸引俄罗斯的各类人才。如圣彼得堡物理研究院具有研制和生产大功率军用固体激光器的实力,苏联一解体,美国国防部即派员常驻该院,名义上是合作,实际是由美方出钱,为美国人干活。俄罗斯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纳米级超微细粉末研究室与美国一家公司合办一合资企业,实际上是受美方的委托为美制造纳米级超微细粉末材料。时隔不久,这两家科研机构的核心研究人员就移民去了美国,美国终于完成了从“相才”、“选才”到“猎才”的全过程。8、基金与奖学金——“摇篮抢才”美国IBM公司不久前宣布在中国启动一项名为《人才孵化计划》的活动。据IBM介绍,《人才孵化计划》主要是与中国最顶尖的一些大学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合作,每年挑选10多名软件和工商管理方面的顶尖学生在IBM中国研究中心做项目开发,费用和设备均由IBM提供。参加世界财富论坛的诺基亚总裁与爱立信总裁几乎是同时在紧张的中国之行中抽出可观的时间,到清华与上海交大这一南一北两所著名高校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其目的就是招揽人才。其实,多年来,许多外资企业,为了寻求高质量的中国技术人才,就已纷纷进人中国高校以多种方式挖掘人才。仅清华、北大两所大学的奖学金名单中,奔驰、通用电气、IBM、三星、摩托罗拉、宝洁等近百家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尽在其中。现在,发达国家已不仅仅局限于争夺现成的人才,而是把人才争夺战的目标放在了中小学生身上。他们不仅要寻找人才的苗子,预订儿童中的天才,甚至还给正在上学的初中生“预付工资”。英特尔公司与中国科协达成正式协议,由英特尔公司资助我国中学生代表队赴美参加被称为“小诺贝尔奖”的英特尔科学天才选拔赛,奖金总额达到120万美元。9、整体购买公司——“连锅端才”西欧一家电子公司不惜出200万美元来挖美国“硅谷”的一位研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专家,不得逞,干脆用3000万美元巨金把其所在企业连同这位专家一起买下,真可谓“连锅端才。”10、职业外移——发达国家“人才本土化”的延伸西方企业的外包业务由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过渡,形成智力职业的全球化转移。新一轮高层次职业主要是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企业外包到中国、非律宾、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有资料显示,在未来十几年内,这一趋势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加剧。11、对外援助——“趁机引才”发达国家对外援助从来就不是无条件的,趁机引进外国人才往往是对外援助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援助是以夺走战败国大量优秀人才为代价。美国对古巴的难民援助导致80万古巴难民逃往美国,其中有18%的高级人才;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以菲律宾高级科学家移居美国为前提。12、趁火打劫,掠夺人才上世纪60年代,美国趁古巴革命,引进了1300多名古巴医生,这个数目占当时古巴医生总数的25%;60年代末,苏联军队进驻捷克斯洛伐克时,美国又趁机从捷克斯洛伐克引进了15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西方发达国家除了用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吸引外,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用人规则、高知识密集度、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的氛围、开放的经济环境、与工业界密切结合的研究型大学以及专业化配套的商业基础设施也是吸引世界众多国家高科技人才的关键性因素。更重要的是人才汇聚机制,就是让财富不断涌流、知识不断创新的社会机制。从根本上说,人才汇聚机制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促进人才价值实现和增值的机制。尊重个人的社会文化为人才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企业竞争所带来的社会活力成为汇集人才的基本动力,而有限政府则为人才汇聚机制的形成提供了法治保障。四、发展中国家的“留才”战略面对发达国家的人才争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才开发与人才回流问题。亚洲各国如韩国、新加坡、印度、中国和某些地区如台湾都加大了吸引人才回归政策的力度,在“拉力”的作用下,“人才回流”逐渐形成。1、人才回流的一般规律“人才回流”是一种经济学现象。依据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以上、产业技术资本密集达到60%以上、三产贡献率达到64%以上的时候,人才将大幅度回归。另外一些指标的调查显示:当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5%以上、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1.9%以上、科学家工程师人均研究开发经费每年6万美元以上、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每百万人口有1500人以上时,归国的海外人才就大幅度增加。国际研究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留学生中2/3归国效劳,1/3滞留不归,在国外学习沟通信息。回归率与滞留率保持2∶1的“最佳回归比例”。亚洲四小龙都经历过人才大量流失、人才少量回流、人才大量回归(即2/3留学生回国)三个阶段。第三阶段时,亚洲四小龙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因而对海外人才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吸引外流人才回归,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本国经济,增强国家实力,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经济待遇,使外流人才回归后有用武之地。2、韩国的人才回流战略韩国在20世纪50-70年代是典型的人才外流国,90%左右的留学生学成不归,而进入80年代,其外流的人才纷纷回国,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其人才回归迅速增多,回归率达到60%,这与他们采取有效的人才回归战略直接相关。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技术立国”战略,拟定了“人才回归计划”,推出“长期回国计划”、“临时回国计划”,直接到海外招揽人才回国工作。他们通过电台、电视、报纸等媒体,并派遣专门代表团前往国外直接做工作。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相继建立了“韩国科学家工程师协会”,吸引了大量人才。韩国政府为刚回国的科学家建立科研院所,并且授子他们受人尊敬的职位和科研自主权。虽然以后私营机构在为回国人员提供资助方面发挥了巨人作用,但开始时,回国的费用是由国家承担的,而且国家给予了他们高薪待遇。韩国给海外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人才回流。其中最有力的措施就是建立大德科学城,发展高科技,让回流人才大显身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韩国各界的中坚力量,并为韩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3、印度的IT人才战略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大量人才到国外谋求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国内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人才外流”,呼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阻止,但当时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却另有见地:“人才外流是一种流行的说法,它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但把它看成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形式,看作是个人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技能对于祖国来说同样是有用的。我们不必把在海外的印度科学家、技术员、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员看作是借出,应把这看作是一种投入。”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所以,无论其他发展中国家如何采取阻止“人才外流”的措施,印度始终没有这样做,而是以一种宽容和大度姿态对待这一现象,容许人才跨国就业,把跨国就业作为一种培养国际化人才重要渠道。因此,几十年来,印度的大生都可以自由地到国外去求职,许多留学生学成之后也不回国,而是在国外发展。正是这几十年的积累,印度有大量高科技人才在西方工作,仅在美国工作的印度科技人才就有54万多。美国硅谷的工作人员中有38%是印度裔。美国的软件工程师中,有1/3是印度人。如今在美国硅谷新崛起的2100家公司中,有820家是由印度年轻工程师创立的,还有数以千计的印度高级人才进入了美国公司的高级领导层。正是这些所谓的“外流”人才,为印度的软件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4、新加坡的“人才立国”战略新加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人才回国。新加坡以前约有1/3人才流向海外,为了吸引海外人才回归,新加坡政府先后资助并组织实施了“跨国公司和地区总部计划”,“投资居留计划”,“外国学者访问计划”,“接触新加坡计划”等。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新加坡就已经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吸引海外科技人才的政策和措施。5、台湾的人才创业环境战略台湾学生留学海外始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后期出现留学海外的高潮,人才流出/流入比为2/1,时间比中国大陆整整早了20年。在20世纪80年代,旅居海外的台湾籍专业人士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随着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从1990年起,旅居海外的台湾专业人士以每年30%的回流率回流台湾。现在保持着1/2的人才流出/流入比。台湾地区加强信息沟通,创建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