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黎川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文为词"是后人对辛弃疾的重要评价,相关研究已非常深入。学者普遍注意到辛弃疾词具有熔铸经史、善发议论、融入散文章法句法等特点。不过据笔者管见,对辛词与四六文的关系似乎研究不多。

辛弃疾虽以词最为著名,但其实著述颇多,诸体兼备。只可惜其《稼轩集》早佚,文章留存有限。今所见者,散文有大名鼎鼎的《美芹十论》《九议》,骈文则有《贺叶留守启》《新居上梁文》等数篇。骈体文章,宋人通称为“四六”。宋代骈散分流,散体多用以著述,骈体多施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南宋时期,骈体书启的写作日益普遍,诸家文集多有留存。辛弃疾的四六文创作亦应不少,而且享有一定的时誉,一些篇章被纳入选本,一些名句亦为他人借鉴。今存四六虽不多,但章句文辞颇耐细品。如《新居上梁文》云:“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亦将东阡西陌,混渔樵以交欢;稚子佳人,共团栾而一笑。"想象新居落成后的优美风景和居处其中的悠然生活,骈对工稳,文气秀逸。

这篇《新居上梁文》既体现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还体现出辛弃疾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文中有云:“望物外逍遥之趣,吾亦爱吾庐;语人间奔竞之流,卿自用卿法。”“吾亦爱吾庐"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句子,“卿自用卿法”乃《世说新语》中庾敳对王衍说过的话。二者放在一起,不但是天然佳对,而且鲜明展现出辛弃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奔竞的蔑视,算得上四六文中的俊句。此种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正是辛弃疾词中的拿手好戏。其《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作于将迁新居不成之际,上片末尾直用孟郊《借车》中的“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两句,下片末尾直用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呼应将迁新居,化用自然,前后照应,呈现出与《新居上梁文》相似的艺术技巧。

直接移用诗句,只是辛词化用成句的一种,更为多见的,是其对散文成句的化用。最能突出展现这一点的是《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集句是宋代兴盛的一种创作方式,将前人诸家诗句汇聚为一首新的作品,能够展现创作者的敏捷才思。不过前人集句多从诗词中取材,句式的选择较为容易,而辛弃疾此词专从儒家经典中集句,必然要面临剪裁转换的问题,因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集句,更接近于四六中的化用成句。此词首三句云:“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进退存亡”来自《易·乾·文言》;“行藏用舍"是对《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概括;“小人请学樊须稼"更见剪裁工夫,《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待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认为稼穑之事只是末端,不如礼义仁信重要。而辛弃疾不为朝廷所用,只能营建“稼轩”,自甘与“小人"为伍,其实是一种自我调侃。辛弃疾特意强调此词专集经句,而主旨却在说归隐,在对立冲突中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从艺术技巧上说,与诗词集句颇为不同,而与宋四六化用成句同一机杼。

在化用成句之外,辛弃疾词还有着好用长句的特点。好用长句同样是宋四六特色之一。就体式而言,词与四六文显然不同,不过一些词调中会包含连续几个短句,辛弃疾常常将这样的短句贯通起来、形成长句。这一做法在长调慢词中较为常见,《水龙吟》是其中一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八句例作四字句,诸家多用独立短句,或稍加勾连,成为一组复句,意思上虽是一个整体,但小句也可以单独拎出。而辛弃疾常将小句打通,如“割肉怀归,先生自笑,又何廉也”“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无论从句意上看还是从语法上看,都不能轻易抽出其中的小句。传统的表现方式,更倚重物象的描摹与铺排,借以传达绵密的思绪。辛弃疾将其作为长句来处理,往其中注入了更明晰的逻辑线索与文章气势,因而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

在一些词中,辛弃疾甚至会顺势融入骈句。这类情况以《沁园春》最为典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六句,实由一个领字带出四个四字句,四句的安排,有前两句、后两句各自对仗者,也有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与四六文最为接近。辛弃疾的《沁园春》以这种方式最多,有意用四六法加以安排,如形容山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前二句与后二句分别将山峰比喻为谢家子弟、司马相如,直接从词中抽出,便是上好的四六对句。

化用成句,好用长句,都参与着辛弃疾笔下的风云变幻。越是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有所了解,越能感受到辛词背后的四六笔意。对于兼善各体的创作者而言,一种文体的创作技巧,常常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另一种文体的创作。这是创作技巧在文体间的迁移,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促成文体的发展革新。宋人常常破体为文——或以文为诗,或以诗为词,又或以论为记、以赋为记等。这样的文学景观体现着宋代文学的集成性与丰富性。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正是此类文学景观中别具风采的一种。

(摘编自周剑之《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浅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作词善于引经据典、发表议论、运用散文式章法句法,后人评价他的创作具有“以文为词”的特点。

B.骈体文章在宋代通称“四六",与散体用途不同,骈体多用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如《贺叶留守启》。

C.与前人化用诗词的集句方式不同,辛弃疾从儒家经典中剪裁转换来集句的方式更复杂,创作的水平也更高。

D.感受辛弃疾词作蕴含四六笔意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会随着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的了解而加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的《稼轩集》早早地佚失,使得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

B.通过对《水调歌头》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辛弃疾直接移用前人成句来表意,但是化用自然,并未妨碍自我情感的表达。

C.辛弃疾与孔子对“樊迟学稼”这件事的态度是相反的:孔子认为这是末端的小人之事,而辛弃疾却愿意与“小人"为伍。

D.宋代文学的集成性和丰富性体现在创作者打破了文体的界限,诗与文、诗与词、论与记、赋与记等文体没有了明显区别。

3.下列选项不符合“词中融入骈句”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暂武林分阃,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张先《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

B.“向落花香里,澄波影外,笙歌迟日,罗绮芳尘。”(贺铸《沁园春》)

C.“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D.“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4.《新居上梁文》在论证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请从辛弃疾词“好用长句"的角度,结合材料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潮声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给厨房送了一大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会餐餐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前,岛上的最高长官、守备班班长不得人心地在饭堂门口点名,让飘逸的鱼香引得士兵的喉结上下滑动。

班长说了一大堆元旦过节的注意事项后,强调一点:老规矩,十点钟在机房门口集合,收听北京来的慰问电报。

有个老兵咽口唾沫说:“别集合了吧?谁愿来谁来,十点钟电视晚会正精彩呢。”

又一个接着说:“反正是那老一套。拼死拼活干一年,到头还算记得我们,来份电报。"

班长没有理睬他们,争下去会给新兵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帮老兵脏话在嘴上,执勤巡逻可从来不会含糊。也是,这儿离大陆太远了。十几个人窝在这零点一平方公里的岛上,也实在是憋得慌。有些怪话倒是正常,没人说,班长倒反而紧张了。

早先,供给能力达不到的时候,这个岛是荒无人烟。到七十年代中期有了守兵。因为远,因为是最前沿的岛屿。每到年终北京都要来电慰问,班长还记得自己是新兵时,头一回听北京来电,那是什么劲头。为祖国把着门,北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兵……那帮老兵倒也不见得真是牢骚,没准是在新兵面前摆摆谱吧!

晚饭的啤酒不敢多喝,怕查哨时误事,石板鱼也不敢多吃,那东西躁人。早早地走完这零点一平方公里,到机房换下报务员,让他们都去看电视吧。这儿的电视节目要靠十几海里外的大岛上转播,平时看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也就没了图像,今天过节例外,让大家听听新年钟声。

到了九点五十分,陆陆续续来了大半数的人。在机房门前柳树下排成一溜,班长知道有几个老兵没来,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戴上耳机打开了机器。

最后十秒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开始——众人屏住气,班长听着,听着,咦,耳机里没有反应。再等等,还是没有。

是机器有问题?班长出了一身汗,不会呀,刚才还查了又查呢,他只好继续等待着。

依然没有。

“也许是什么出了岔。”班长轻轻地放下耳机说,像对自己,又像是对门外的兵们。等众人陆续散去了,他依旧是那么痴坐着。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电报没来?”

班长惊醒,见是那几个刚才没来的老兵。他没好气地说:“没有什么,刚好遂你们的愿了。"

那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不敢吱声。好一会儿,有人怯生生地问:“不会有什么意外呀,多少年了不都是准时么?”

班长想的也是这个问题: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他心里一沉。再看窗外,刚才散去的也都聚了回来,他们无声地看着他。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

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这种事,又不能问上级为何不来电慰问。急中生智,他想到了在营部当通信员的老乡。北京的电报也是一级一级下来的,最后一站是中心大岛上的营部。

他赶紧拎起磁石电话,摇了好几圈,终于接通了。虽说电话里的声音因刮着西北风听不清,但老乡的嗓子还能辨出来。趁着线路还好,他羞涩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简单:今年起电报发给白砂岛了。

他重复这句话后,大家都沉默了。白砂岛也是这一海区的一个小岛,比这儿更小,离大陆更远,以前供给能力弱,够不着它,虽说属于我国领海,却无人驻守。上个月去了六个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安营扎寨。

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

班长无言,众人也无言。班长眯起眼睛朝白砂岛的方向好一阵张望,岛是看不见的,但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更何况今晚的月亮那么大,那么圆。看着眼前肃立着的士兵,他觉得该说些什么,但无从启齿。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骄傲还是妒忌……

电视机里的喜剧小品伴着阵阵笑声传来,众人就像是没有听到。也许这时,这台电视机是全中国唯一开着又闲着的。

还是班长打破了沉默,他打开保险柜,拿出了一叠纸,说:“这是进驻岛上以来,北京发来的全部电报,一共十八封,我提议,今天我们宣读这些电报,同意的举手。"

唰的一声,一致举手赞成。

班长清清嗓子,念几句,有些沙哑,再清清,还哑,也就这样念了下去。

众人静静地听着,听着。班长也真有点奇怪,以往真的来电报还没有这么认真呢!读着,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慢些,慢些,他嘱咐自己。让大家多回味一会儿,再多一会儿。

潮声随着清悠的风儿过来,像是伴奏。

终于念完了。那十八封,就一下子完了?班长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这里代表全国人民对坚守在边防海岛的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的慰问。”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紧接着,新年钟声敲响了。

“解散吧——"班长轻轻地说。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班长点名“不得人心”,看似闲笔,却巧妙地写出了守岛战士的抵触心理,为下文写老兵发牢骚做了铺垫。

B.“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指的是战士们期待慰问电报能到来;“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指的是战士们听完电报意犹未尽。

C.“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既交代事实,又隐含着战士们在得知慰问电报发给了白砂岛后的复杂心理。

D.小说通过典型的场景和细节把守岛生活写得细致动人,投射出坚毅,内敛着激情,蕴藏着感动,歌颂了战士献身海疆的崇高精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月亮又“大"又“圆”,此处的景物描写烘托出静谧祥和的氛围,反衬出人物内心的不平静。

B.小说两次补叙,一是通过班长还是新兵时的经历,补叙慰问电报的由来;二是补叙白砂岛上个月驻兵的情况,这样使故事情节更完整。

C.小说语言铿锵有力,段落都比较短小,甚至多处使用了一句一段的形式,形成参差错落之美,使小说的叙事节奏加快且富于变化。

D.小说以“电报"为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情节安排上采取延宕和突转等手法,增添了小说的戏剧化效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8.请结合情节发展,简要分析班长在未能收到电报后心理变化的主要过程。

9.小说写的是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故事,却以“潮声”为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材料二:

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①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鄯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

【注】①紾:弯转,扭曲。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不仁A之资B盗C仁者D之名尔E而宋襄公F执鄫子G用H于次睢之社。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指动作已经完成,与《过秦论》“始皇既没"中“既”词义相同。

B.涉,徒步渡水,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园日涉以成趣"的“涉”词义相同。

C.重伤,指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与现在所说的“造成重伤"并不一样。

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可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襄公率兵与楚国交战,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建议,楚国战士比宋国多,如果宋国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排好队列时发动攻击,就可以打败他们。

B.宋襄公因不采纳建议而受到右司马的批评,宋襄公命令说,你不回到队列中去就要接受军法处置;待楚国布好阵势再发动进攻,结果被打得大败。

C.宋楚之战,《春秋》写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战败之罪显而易见;《公羊传》却赞誉他如周文王。其中的分歧疑义,苏轼认为有必要辩明。

D.在苏轼看来,宋襄公和王莽类似,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

(2)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14.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认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①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②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此词是宋室南迁,作者在避金兵流寓湖湘逢端午感怀而作。②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咏楚辞"透露了作者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以及报国无门的处境。

B.作者用鲜艳的榴花和鲜红的舞裙对比,表现了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C.作者借蜀葵向阳的特性,表达了他虽一身伤老但始终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贞之情。

D.最后三句写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屈原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爱国情感。

16.“万事一身伤老矣”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句子是“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两句十四个字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3)《蜀相》一诗中,杜甫用“_,_”两句高度概括了蜀相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魏晋六朝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①。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司空图《诗品》虽也主张雄浑的美,②;“生气远出”,“妙造自然"。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平淡并不是枯淡,③。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

18.根据材料,以下诗句符合“自然”审美境界的一项是()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C.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D.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唐·温庭筠《菩萨蛮》)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中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20.句式的灵活使用可让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请从句式的角度对画横线句进行赏析。

21.使用标点与否,可以流出不同情绪,荡出不同的节奏。画波浪线的句子作者未使用任何标点可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22.词语感彩的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妙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以上这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黎川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文为词”是后人对辛弃疾的重要评价,相关研究已非常深入。学者普遍注意到辛弃疾词具有熔铸经史、善发议论、融入散文章法句法等特点。不过据笔者管见,对辛词与四六文的关系似乎研究不多。

辛弃疾虽以词最为著名,但其实著述颇多,诸体兼备。只可惜其《稼轩集》早佚,文章留存有限。今所见者,散文有大名鼎鼎的《美芹十论》《九议》,骈文则有《贺叶留守启》《新居上梁文》等数篇。骈体文章,宋人通称为“四六"。宋代骈散分流,散体多用以著述,骈体多施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南宋时期,骈体书启的写作日益普遍,诸家文集多有留存。辛弃疾的四六文创作亦应不少,而且享有一定的时誉,一些篇章被纳入选本,一些名句亦为他人借鉴。今存四六虽不多,但章句文辞颇耐细品。如《新居上梁文》云:“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亦将东阡西陌,混渔樵以交欢;稚子佳人,共团栾而一笑。”想象新居落成后的优美风景和居处其中的悠然生活,骈对工稳,文气秀逸。

这篇《新居上梁文》既体现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还体现出辛弃疾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文中有云:“望物外逍遥之趣,吾亦爱吾庐;语人间奔竞之流,卿自用卿法。"“吾亦爱吾庐”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句子,“卿自用卿法"乃《世说新语》中庾敳对王衍说过的话。二者放在一起,不但是天然佳对,而且鲜明展现出辛弃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奔竞的蔑视,算得上四六文中的俊句。此种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正是辛弃疾词中的拿手好戏。其《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作于将迁新居不成之际,上片末尾直用孟郊《借车》中的“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两句,下片末尾直用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呼应将迁新居,化用自然,前后照应,呈现出与《新居上梁文》相似的艺术技巧。

直接移用诗句,只是辛词化用成句的一种,更为多见的,是其对散文成句的化用。最能突出展现这一点的是《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集句是宋代兴盛的一种创作方式,将前人诸家诗句汇聚为一首新的作品,能够展现创作者的敏捷才思。不过前人集句多从诗词中取材,句式的选择较为容易,而辛弃疾此词专从儒家经典中集句,必然要面临剪裁转换的问题,因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集句,更接近于四六中的化用成句。此词首三句云:“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进退存亡"来自《易·乾·文言》;“行藏用舍”是对《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概括;“小人请学樊须稼”更见剪裁工夫,《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待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认为稼穑之事只是末端,不如礼义仁信重要。而辛弃疾不为朝廷所用,只能营建“稼轩",自甘与“小人”为伍,其实是一种自我调侃。辛弃疾特意强调此词专集经句,而主旨却在说归隐,在对立冲突中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从艺术技巧上说,与诗词集句颇为不同,而与宋四六化用成句同一机杼。

在化用成句之外,辛弃疾词还有着好用长句的特点。好用长句同样是宋四六特色之一。就体式而言,词与四六文显然不同,不过一些词调中会包含连续几个短句,辛弃疾常常将这样的短句贯通起来、形成长句。这一做法在长调慢词中较为常见,《水龙吟》是其中一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八句例作四字句,诸家多用独立短句,或稍加勾连,成为一组复句,意思上虽是一个整体,但小句也可以单独拎出。而辛弃疾常将小句打通,如“割肉怀归,先生自笑,又何廉也"“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无论从句意上看还是从语法上看,都不能轻易抽出其中的小句。传统的表现方式,更倚重物象的描摹与铺排,借以传达绵密的思绪。辛弃疾将其作为长句来处理,往其中注入了更明晰的逻辑线索与文章气势,因而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

在一些词中,辛弃疾甚至会顺势融入骈句。这类情况以《沁园春》最为典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六句,实由一个领字带出四个四字句,四句的安排,有前两句、后两句各自对仗者,也有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与四六文最为接近。辛弃疾的《沁园春》以这种方式最多,有意用四六法加以安排,如形容山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前二句与后二句分别将山峰比喻为谢家子弟、司马相如,直接从词中抽出,便是上好的四六对句。

化用成句,好用长句,都参与着辛弃疾笔下的风云变幻。越是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有所了解,越能感受到辛词背后的四六笔意。对于兼善各体的创作者而言,一种文体的创作技巧,常常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另一种文体的创作。这是创作技巧在文体间的迁移,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促成文体的发展革新。宋人常常破体为文——或以文为诗,或以诗为词,又或以论为记、以赋为记等。这样的文学景观体现着宋代文学的集成性与丰富性。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正是此类文学景观中别具风采的一种。

(摘编自周剑之《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浅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作词善于引经据典、发表议论、运用散文式章法句法,后人评价他的创作具有“以文为词"的特点。

B.骈体文章在宋代通称“四六”,与散体用途不同,骈体多用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如《贺叶留守启》。

C.与前人化用诗词的集句方式不同,辛弃疾从儒家经典中剪裁转换来集句的方式更复杂,创作的水平也更高。

D.感受辛弃疾词作蕴含的四六笔意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会随着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的了解而加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A.辛弃疾的《稼轩集》早早地佚失,使得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

B.通过对《水调歌头》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辛弃疾直接移用前人成句来表意,但是化用自然,并未妨碍自我情感的表达。

C.辛弃疾与孔子对“樊迟学稼"这件事的态度是相反的:孔子认为这是末端的小人之事,而辛弃疾却愿意与“小人”为伍。

D.宋代文学的集成性和丰富性体现在创作者打破了文体的界限,诗与文、诗与词、论与记、赋与记等文体没有了明显区别。

3.下列选项不符合“词中融入骈句"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暂武林分阃,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张先《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

B.“向落花香里,澄波影外,笙歌迟日,罗绮芳尘。"(贺铸《沁园春》)

C.“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D.“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4.《新居上梁文》在论证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请从辛弃疾词“好用长句”的角度,结合材料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答案】1.C2.B3.A

4.①精准恰当地论证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和善于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

②从论证辛弃疾为文的特点巧妙自然地引出对他作词特点的分析。

5.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连续的几个短句贯通,形成长句。②“风流总被”,从句意和语法上看,不能从长句中抽出。③“金戈铁马"等物象作为长句处理,使气脉贯通,增强气势。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创作的水平也更高”错误。由原文“不过前人集句多从诗词中取材,句式的选择较为容易,而辛弃疾此词专从儒家经典中集句,必然要面临剪裁转换的问题,因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集句,更接近于四六中的化用成句"可知,“创作的水平也更高”于文无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使得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错误。由原文“学者普遍注意到辛弃疾词具有熔铸经史、善发议论、融入散文章法句法等特点。不过据笔者管见,对辛词与四六文的关系似乎研究不多”“辛弃疾虽以词最为著名,但其实著述颇多,诸体兼备。只可惜其《稼轩集》早佚,文章留存有限"可知,“辛弃疾的《稼轩集》早早地佚失”并不是“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的原因,选项强加因果。

C.“辛弃疾与孔子的看法是相反的”错误。由原文“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认为稼穑之事只是末端,不如礼义仁信重要。而辛弃疾不为朝廷所用,只能营建‘稼轩’,自甘与‘小人’为伍,其实是一种自我调侃"可知,辛弃疾也认为稼穑是“小人”之事。

D.“打破了文体的界限"错误。由原文“这是创作技巧在文体间的迁移,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促成文体的发展革新。宋人常常破体为文——或以文为诗,或以诗为词,又或以论为记、以赋为记等。这样的文学景观体现着宋代文学的集成性与丰富性”可知,原文是文体的创作技巧的迁移;“文体没有了明显的区别"错误。由原文“对于兼善各体的创作者而言,一种文体的创作技巧,常常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另一种文体的创作”可知,选项曲解了文意。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四句不构成对仗,不是骈句。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骈文则有《贺叶留守启》《新居上梁文》等数篇。骈体文章,宋人通称为‘四六’"可知,《新居上梁文》精准恰当地论证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由原文“这篇《新居上梁文》既体现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还体现出辛弃疾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可知,《新居上梁文》精准恰当地论证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和善于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

由原文“其《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作于将迁新居不成之际,上片末尾直用孟郊《借车》中的‘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两句,下片末尾直用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呼应将迁新居,化用自然,前后照应,呈现出与《新居上梁文》相似的艺术技巧"可知,《新居上梁文》从论证辛弃疾为文的特点巧妙自然地引出对他作词特点的分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原文“一些词调中会包含连续几个短句,辛弃疾常常将这样的短句贯通起来、形成长句”可知,辛弃疾的词常常将连续的几个短句贯通,形成长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连续的几个短句贯通,形成长句。

由原文“辛弃疾常将小句打通”“无论从句意上看还是从语法上看,都不能轻易抽出其中的小句"可知,从句意和语法上看,不能将小句从长句中抽出。“风流总被”,从句意和语法上看,不能从长句中抽出。

由原文“传统的表现方式,更倚重物象的描摹与铺排,借以传达绵密的思绪。辛弃疾将其作为长句来处理,往其中注入了更明晰的逻辑线索与文章气势,因而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可知,辛弃疾将物象作为长句来处理,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金戈铁马”等物象作为长句处理,使气脉贯通,增强气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潮声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给厨房送了一大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会餐餐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前,岛上的最高长官、守备班班长不得人心地在饭堂门口点名,让飘逸的鱼香引得士兵的喉结上下滑动。

班长说了一大堆元旦过节的注意事项后,强调一点:老规矩,十点钟在机房门口集合,收听北京来的慰问电报。

有个老兵咽口唾沫说:“别集合了吧?谁愿来谁来,十点钟电视晚会正精彩呢。"

又一个接着说:“反正是那老一套。拼死拼活干一年,到头还算记得我们,来份电报。”

班长没有理睬他们,争下去会给新兵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帮老兵脏话在嘴上,执勤巡逻可从来不会含糊。也是,这儿离大陆太远了。十几个人窝在这零点一平方公里的岛上,也实在是憋得慌。有些怪话倒是正常,没人说,班长倒反而紧张了。

早先,供给能力达不到的时候,这个岛是荒无人烟。到七十年代中期有了守兵。因为远,因为是最前沿的岛屿。每到年终北京都要来电慰问,班长还记得自己是新兵时,头一回听北京来电,那是什么劲头。为祖国把着门,北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兵……那帮老兵倒也不见得真是牢骚,没准是在新兵面前摆摆谱吧!

晚饭的啤酒不敢多喝,怕查哨时误事,石板鱼也不敢多吃,那东西躁人。早早地走完这零点一平方公里,到机房换下报务员,让他们都去看电视吧。这儿的电视节目要靠十几海里外的大岛上转播,平时看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也就没了图像,今天过节例外,让大家听听新年钟声。

到了九点五十分,陆陆续续来了大半数的人。在机房门前柳树下排成一溜,班长知道有几个老兵没来,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戴上耳机打开了机器。

最后十秒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开始——众人屏住气,班长听着,听着,咦,耳机里没有反应。再等等,还是没有。

是机器有问题?班长出了一身汗,不会呀,刚才还查了又查呢,他只好继续等待着。

依然没有。

“也许是什么出了岔。"班长轻轻地放下耳机说,像对自己,又像是对门外的兵们。等众人陆续散去了,他依旧是那么痴坐着。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电报没来?"

班长惊醒,见是那几个刚才没来的老兵。他没好气地说:“没有什么,刚好遂你们的愿了。”

那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不敢吱声。好一会儿,有人怯生生地问:“不会有什么意外呀,多少年了不都是准时么?"

班长想的也是这个问题: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他心里一沉。再看窗外,刚才散去的也都聚了回来,他们无声地看着他。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

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这种事,又不能问上级为何不来电慰问。急中生智,他想到了在营部当通信员的老乡。北京的电报也是一级一级下来的,最后一站是中心大岛上的营部。

他赶紧拎起磁石电话,摇了好几圈,终于接通了。虽说电话里的声音因刮着西北风听不清,但老乡的嗓子还能辨出来。趁着线路还好,他羞涩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简单:今年起电报发给白砂岛了。

他重复这句话后,大家都沉默了。白砂岛也是这一海区的一个小岛,比这儿更小,离大陆更远,以前供给能力弱,够不着它,虽说属于我国领海,却无人驻守。上个月去了六个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安营扎寨。

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

班长无言,众人也无言。班长眯起眼睛朝白砂岛的方向好一阵张望,岛是看不见的,但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更何况今晚的月亮那么大,那么圆。看着眼前肃立着的士兵,他觉得该说些什么,但无从启齿。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骄傲还是妒忌……

电视机里的喜剧小品伴着阵阵笑声传来,众人就像是没有听到。也许这时,这台电视机是全中国唯一开着又闲着的。

还是班长打破了沉默,他打开保险柜,拿出了一叠纸,说:“这是进驻岛上以来,北京发来的全部电报,一共十八封,我提议,今天我们宣读这些电报,同意的举手。”

唰的一声,一致举手赞成。

班长清清嗓子,念几句,有些沙哑,再清清,还哑,也就这样念了下去。

众人静静地听着,听着。班长也真有点奇怪,以往真的来电报还没有这么认真呢!读着,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慢些,慢些,他嘱咐自己。让大家多回味一会儿,再多一会儿。

潮声随着清悠的风儿过来,像是伴奏。

终于念完了。那十八封,就一下子完了?班长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这里代表全国人民对坚守在边防海岛的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的慰问。"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紧接着,新年钟声敲响了。

“解散吧——”班长轻轻地说。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班长点名“不得人心",看似闲笔,却巧妙地写出了守岛战士的抵触心理,为下文写老兵发牢骚做了铺垫。

B.“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指的是战士们期待慰问电报能到来;“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指的是战士们听完电报意犹未尽。

C.“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既交代事实,又隐含着战士们在得知慰问电报发给了白砂岛后的复杂心理。

D.小说通过典型的场景和细节把守岛生活写得细致动人,投射出坚毅,内敛着激情,蕴藏着感动,歌颂了战士献身海疆的崇高精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月亮又“大”又“圆",此处的景物描写烘托出静谧祥和的氛围,反衬出人物内心的不平静。

B.小说两次补叙,一是通过班长还是新兵时的经历,补叙慰问电报的由来;二是补叙白砂岛上个月驻兵的情况,这样使故事情节更完整。

C.小说语言铿锵有力,段落都比较短小,甚至多处使用了一句一段的形式,形成参差错落之美,使小说的叙事节奏加快且富于变化。

D.小说以“电报”为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情节安排上采取延宕和突转等手法,增添了小说的戏剧化效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8.请结合情节发展,简要分析班长在未能收到电报后心理变化的主要过程。

9.小说写的是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故事,却以“潮声"为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答案】6.A7.C

8.①未能按时收到慰问电报,班长困惑而又自责;

②得知电报发给白砂岛,班长失落而又苦闷;

③读着往年的电报,班长自豪而又怅然;

④听到电视传来新年祝福,班长欣慰而又释然。

9.①潮声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致,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增强了小说的暗示性;

②潮声让人联想到海岛战士的生活环境和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小说的氛围,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

③潮声伴随着海岛战士的深情回忆,更象征着战士奉献青春、守疆卫国的心声,烘托了人物心理,升华了小说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写出了守岛战士的抵触心理”错误。点名“不得人心",写出了战士们等待可口会餐的焦急,意在突出晚餐的美味可口,并不是“抵触心理”。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小说语言铿锵有力"错误。小说语言自然质朴,多使用口语,很生活化。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1)根据“班长听着,听着,咦,耳机里没有反应。再等等,还是没有”“班长想的也是这个问题: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分析,未收到电报时,班长“咦"是困惑,“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是猜测,“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是自责;

(2)根据“看着眼前肃立着的士兵,他觉得该说些什么,但无从启齿。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骄傲还是妒忌……”分析,班长得知电报发给白砂岛后,“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失落而又苦闷;

(3)根据“班长也真有点奇怪,以往真的来电报还没有这么认真呢!读着,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慢些,慢些,他嘱咐自己。让大家多回味一会儿,再多一会儿”分析,班长读着往昔的电报,“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是自豪而又怅然;

(4)根据“终于念完了。那十八封,就一下子完了?班长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分析,“怅然若失"写出了班长满怀怅然;根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这里代表全国人民对坚守在边防海岛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的慰问。’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紧接着,新年钟声敲响了”分析,听到从电视机传来的熟悉的新年祝福,班长欣慰而释然。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分析以“潮声"为题的好处,可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升华主题等角度分析。

小说中关于“潮声”的描写出现在文章倒数第四段,“潮声随着清悠的风儿过来,像是伴奏",这是在守海岛的战士今年没有收到北京的慰问来电,班长重读往年十八封慰问来电过程中插入的一句景物描写,潮声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致,文章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和情调描绘了守卫海岛的战士们的生活环境,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渲染了美好的氛围,增强了小说的暗示性,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

文章倒数第五段说“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潮声伴随着海岛战士的深情回忆,“潮声"与战士的心声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烘托了战士守岛卫国的光辉形象,更象征着战士奉献青春、守疆卫国的心声,升华了小说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材料二:

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①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鄯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

【注】①紾:弯转,扭曲。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不仁A之资B盗C仁者D之名尔E而宋襄公F执鄫子G用H于次睢之社。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指动作已经完成,与《过秦论》“始皇既没”中的“既"词义相同。

B.涉,徒步渡水,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园日涉以成趣”的“涉"词义相同。

C.重伤,指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与现在所说的“造成重伤”并不一样。

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可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襄公率兵与楚国交战,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建议,楚国战士比宋国多,如果宋国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排好队列时发动攻击,就可以打败他们。

B.宋襄公因不采纳建议而受到右司马的批评,宋襄公命令说,你不回到队列中去就要接受军法处置;待楚国布好阵势再发动进攻,结果被打得大败。

C.宋楚之战,《春秋》写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战败之罪显而易见;《公羊传》却赞誉他如周文王。其中的分歧疑义,苏轼认为有必要辩明。

D.在苏轼看来,宋襄公和王莽类似,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

(2)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14.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认为?

【答案】10.BEG11.B12.C

13.(1)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

(2)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14.第一问: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的手段窃取“仁者”的美名的人。

第二问:①宋襄公杀害鄫国的国君鄫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②宋襄公是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

“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句子结构大体一致,中间B处断开;

“尔”用于句尾,煞尾语气,其后E处断开;

“宋襄公执鄫子"主谓宾齐全,其后G处断开。

故选BEG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宋国人已摆好阵势。/始皇去世之后。

B.错误。徒步渡水/游玩、游览。句意:请求(让军人)在楚国人渡河过半。/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

C.正确。“造成重伤”的“重伤"指严重伤害。句意:不重复伤害伤兵。

D.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错误。根据原文“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可知宋襄公是“以高贵的身份”与楚国这样卑微的“夷狄"之国打仗,却打了败仗,是有罪的。而不是说宋襄公做了“卑微的事”。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济",渡,过河;“害”,妨害,损害;“鼓",击鼓使……前进,名词活用为动词。

(2)“使”,假使,假如;“使莽无成则宋襄公",判断句,用“则”表判断;“亦一莽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可知,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的手段窃取“仁者”的美名的人。

第二问:结合“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可知,宋襄公杀害鄫国的国君鄫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结合“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可知,宋襄公是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涿谷交战。宋国人已摆好阵势,楚国人还没有完全过河,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小步快跑过来劝谏说:“楚国人多而宋国人少,请求(让军人)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有排好队列时向他们攻击,一定可以打败他们。"宋襄公说:“我听君子说:‘不重复伤害伤兵,不捉须发斑白的老人,不把人推向危险的地方,不逼迫人到困苦的地步,不击鼓向没有排好阵列的敌军进攻。’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右司马说:“您不爱惜宋国的民众,不保全国家的根本,只不过要表现自己的仁义罢了。"宋襄公说:“不回到你的队列里去,我将按军法处置你。”右司马回到队列里,楚国人已排好队列构成了阵势,宋襄公这才击鼓进攻。宋国人大败,宋襄公被射伤了大腿,过了三天就死了。这就是追求亲自实行仁义的祸害。一定要依靠君主亲自去做而后民众才能听从,这样就要让君主耕种田地为自己谋食、排在队伍的行列里行军打仗民众才肯耕战,那么君主不是太危险了吗?而臣子不是太安全了吗?

材料二:

苏轼认为:《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为敬重)的上公。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打了败仗,宋公的罪过显而易见了。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怀疑,所以我不能不加以辩明。

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干的呢!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

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①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②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此词是宋室南迁,作者在避金兵流寓湖湘逢端午感怀而作。②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咏楚辞"透露了作者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以及报国无门的处境。

B.作者用鲜艳的榴花和鲜红的舞裙对比,表现了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C.作者借蜀葵向阳的特性,表达了他虽一身伤老但始终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贞之情。

D.最后三句写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屈原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爱国情感。

16.“万事一身伤老矣”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悲叹和报国无门的愤懑。

②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故抒情,表达了自己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情感,以及对奸佞误国的忧虑和痛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表现了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与向往”错误。“榴花"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是以过去的春风得意表现时下的落寞和愤懑。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万事一身伤老矣”意思是: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这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老矣"包含着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故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自己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由此可见,辛词以廉颇之典故,表示自己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忧虑和痛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句子是“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两句十四个字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3)《蜀相》一诗中,杜甫用“_,_"两句高度概括了蜀相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

【答案】①.亦余心之所善兮②.虽九死其犹未悔③.但见悲鸟号古木④.雄飞雌从绕林间⑤.三顾频烦天下计⑥.两朝开济老臣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善、犹、悲、雌、频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魏晋六朝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①。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司空图《诗品》虽也主张雄浑的美,②;“生气远出",“妙造自然”。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平淡并不是枯淡,③。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

18.根据材料,以下诗句符合“自然"审美境界的一项是()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C.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D.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唐·温庭筠《菩萨蛮》)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中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8.A19.①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②但仍倾向于“清水出芙蓉”的美③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这两句是说诗人心像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像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着重表现了诗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符合“自然”审美境界。

B.只是描写乐声优美动听,没有表现诗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不符合“自然"审美境界。

C.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深层思索,并没有表现诗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不符合“自然”审美境界。

D.只是描写的景色和人物形象,没有表现诗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不符合“自然"审美境界。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文“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可知,字没有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