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乐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

2023.9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

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也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以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遭到精英知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

还有一个吊诡的现象,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越是理性的知识群体,越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越是感性的口头文学爱好者,越倾向于非现实的幻想故事。民间故事和乡村演剧都是幻想色彩浓郁的通俗文化形式,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故事是刻意与社会现实保持着陌生化的距离。弗洛伊德也说:“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们是真实的,就不能给人带来娱乐,在虚构的剧作中却能够带来娱乐。"

由此可见,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了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出“无价值”的结论。越是太平时期,市民社会越发达,文化市场的力量越大,市场需求就越倾向于大团圆故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士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

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

(摘编自施爱东《故事法则》)

材料二

易卜生是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在易卜生之前,欧洲各国剧坛上流行的是浪漫主义佳构剧。佳构剧是为职业剧团在大剧场进行商业演出而编写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多为轻喜剧或闹剧。佳构剧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编织情节,因而发展了戏剧的结构艺术,不足之处是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肤浅。佳构剧的人物是类型化的,为情节服务。而“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

佳构剧反映了9世纪中后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用戏剧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最成功的就是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他写了娜拉个性意识的觉醒,撕破了蒙在家庭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中产阶级的冷酷和自私。也许易卜生笔下的人物还不如契诃夫、奥尼尔写得厚实丰满,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为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他认为,创作必须从观察和体验出发,写亲眼所见的、精神上经历过的东西。“现代文学的秘密正在于这种经历过的经验。"从经验出发,使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大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各种诽谤、设骂、攻击、威胁接踵而至,有的说作家不道德,有的说作品不真实,艺术上一无是处,以至于英、美、法国的商业剧院长期不敢上演其中的某些作品。即使上演,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玩偶之家》“在德国演出时,易卜生被迫写了一个所谓‘大团圆的结尾’,以免别人不经他同意就加以随意改写,这一结局便是娜拉既想离开丈夫又舍不得孩子,结果弄得心力交瘁,最后猛然倒在了地上”,这种情形让人不由得想起1830年雨果《欧那尼》上演时,发生在法兰西大剧院的那场冲突。不过那次斗争的双方是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这次却变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摘编自董健等《戏剧艺术十五讲》)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于贫富不同阶层的人们,往往对戏曲大团圆故事的态度不同,前者嫌腻,后者热衷。

B.启蒙和革命文学要想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不满"主题。

C.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和否定,主要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启蒙的目的。

D.能够满足普通民众的文化市场需求和美好愿景,是大团圆故事的民间根基难撼的原因。

2.下列文学主张,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A.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残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刷的改良》)

B.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统统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C.大团圆结局、悲剧之喜剧结局使本已走向寂灭之境的个体又重新回到生活之欲,这意味着重陷于“眩惑"的泥坑。(黄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D.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李渔《风筝误》卷末收场诗)

3.下列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分析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成因:材料二侧重介绍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演进。

B.材料一连续引用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论述,都印证了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的观点。

C.无论是中国的民间故事、乡村演剧还是欧洲的佳构剧,都突出故事或者戏剧的娱乐性,故而容易虚构情节,带有幻想成分。

D.两篇材料都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精英阶层与下层百姓"、“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对照展开,有利于分析得深入。

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

5.联系易卜生被迫写“大团圆的结尾"这一事实,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观点有了哪些新的发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离天亮还有点时候,有什么东西咬住了他背后的一个鱼饵。他听见钓竿啪的折断了,于是那根钓索越过船舷朝外直溜。他摸黑拔出鞘中的刀子,用左肩承担着大鱼所有的拉力,身子朝后靠,就着木头的船舷,把那根钓索割断了。他用一只手熟练地干着,在牢牢地打结时,一只脚踩住了钓索卷儿,免得移动。他现在有六卷备用钓索了,它们全都接在了一起。他说出声来:“但愿那孩子在这里。”

可是孩子并不在这里,他想。你只有你自己一个人,你还是好歹回到最末的那根钓索边,不管天黑不黑,把它割断了,系上那两卷备用钓索。

“鱼啊,"他轻轻地说出声来,“我跟你奉陪到死。”依我看,它也要跟我奉陪到死的,老人想,他等待着天明。眼下正当破晓前的时分,天气很冷,他把身子紧贴着木船舷来取暖。它能熬多久,我也能熬多久,他想。天色微明中,钓索伸展着,朝下通到水中。小船平稳地移动着,初升的太阳一露边儿,阳光直射在老人的右肩上。

等太阳升得更高了,老人发觉这鱼并不越来越疲乏。只有一个有利的征兆。钓索的斜度说明它正在较浅的地方游着。这不一定表示它会跃出水来,但它也许会这样。

“鱼啊,"他说,“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

但愿如此,他想。一只小鸟从北方朝小船飞来。那是只鸣禽,在水面上飞得很低。老人看出它非常疲乏了。

鸟儿飞到船梢上,在那儿歇一口气。然后它绕着老人的头飞了一圈,落在那根钓索上,在那儿它觉得比较舒服。“你多大了?"老人问鸟儿,“你这是第一次出门吗?”

“好好儿歇歇吧,小鸟,"他说,“然后投身进去,碰碰运气,像任何人或者鸟或者鱼那样。”

“鸟儿,乐意的话就住在我家吧,"他说,“很抱歉,我不能趁眼下刮起小风的当儿,扯起帆来把你带回去。可是我总算有个朋友在一起了。”

就在这当儿,那鱼陡地一歪,把老人拖倒在船头上,要不是他撑住了身子,放出一段钓索,早把他拖到海里去了。他用右手小心地摸摸钓索,发现手上正在淌血。

“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并且我手边有点儿盐就好了。"他说出声来。

他眺望着海面,发觉他此刻是多么孤单。但是他可以看见漆黑的海水深处的彩虹七色、面前伸展着的钓索和那平静的海面上的微妙的波动。这时云块正在积聚起来,他朝前望去,见到一群野鸭在水面上飞,在天空的衬托下,身影刻划得很清楚,然后模糊起来,然后又清楚地刻划出来,于是他发觉,一个人在海上是永远不会感到孤单的。

他望望天空,看见一团团白色的积云,形状像一堆堆可人心意的冰淇淋,而在高高的上空,高爽的九月的天空衬托着一团团羽毛般的卷云。

“轻风,”他说,“这天气对我比对你更有利,鱼啊。"他的左手依然在抽筋,但他正在慢慢地把它张开。

要是那孩子在这儿,他可以给我揉揉胳臂,从前臂一直往下揉,他想。不过这手总会松开的。

钓索慢慢儿稳稳上升,接着小船前面的海面鼓起来了,鱼出水了。它不停地往上冒,水从它身上向两边直泻。它在阳光里亮光光的,脑袋和背部呈深紫色,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显得宽阔,带着淡紫色。它的长嘴像棒球棒那样长,逐渐变细,像一把轻剑。它把全身从头到尾都露出水面,然后像潜水员般滑溜地又钻进水去,老人看见它那大镰刀般的尾巴没入水里,钓索开始往外飞速溜去。

“它比这小船还长两英尺。”老人说。它是条大鱼,我一定要制服它,他想。老人见过许多大鱼。他见过许多超过一千磅的,前半辈子也曾逮住过两条这么大的,不过从未独自一个人逮住过。现在正是独自一个人,看不见陆地的影子,却在跟一条比他曾见过、曾听说过的更大的鱼紧拴在一起,而他的左手依旧拳曲着,像紧抓着的鹰爪。

弄不懂它为什么跳出水来,老人想。简直像是为了让我看看它个儿有多大才跳的。反正我现在是知道了,他想。但愿我也能让它看看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让它以为我是个比现在的我更富有男子汉气概的人,我就能做到这一点。但愿我就是这条鱼,他想,使出它所有的力量,而要对付的仅仅是我的意志和我的智慧。

此刻阳光很热了,尽管微风正在柔和地吹起。

“天啊,我当初不知道这鱼竟这么大。"“可是我要把它宰了,”他说,“不管它多么了不起,多么神气。"

然而这是不公平的,他想。不过我要让它知道人有多少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难。

“我跟那孩子说过来着,我是个不同寻常的老头儿,”他说,“现在是证实这话的时候了。"

他已经证实过上千回了,这算不上什么。眼下他正要再证实一回。每一回都是重新开始,他这样做的时候,从来不去想过去。

但愿它睡去,这样我也能睡去,梦见狮子,他想。为什么如今梦中主要只剩下了狮子?别想了,老头儿,他对自己说。眼下且轻轻地靠着木船舷歇息,什么都不要想。它正忙碌着。你越少忙碌越好。

时间已是下午,船依旧缓慢而稳定地移动着。

(节选自《老人与海》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第一段在大鱼咬住鱼饵后,描写了老人的一系列动作,表明他是一位有经验的渔夫。

B.“我跟你奉陪到死。”一句表明大鱼凶猛,老人随时做好死的准备,展现了他的硬汉形象。

C.“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体现了老人矛盾纠结的心理。

D.文中多次写到老人的手,右手淌血,左手抽筋,表明老人已经老了,在海中捕鱼力不从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大鱼”运用比喻修辞,其形象优雅又充满力量之美,跃出海面时,银光闪闪,此时这条马林鱼是自然的壮观与伟大的象征。

B.小说描写老人与鸟说话的情景,将鸟人格化,老人把鸟当成朋友,既表明此时老人有鸟为伴,并不孤单,也表现出老人内心的善良。

C.小说对大海和天空的描写,很有画面感,给人一种美的视觉感受,大海的迷人是为了衬托老人乐观的性格,他不知海中隐藏着的危险。

D.小说结尾描写老人期望梦见狮子,运用象征手法,“狮子"充满野性的张力,是力与勇的象征,也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性格的体现。

8.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都提到“那孩子",请联系选文,分析老人的心理。

9.试分析选文叙述上的艺术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枚乘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赋》。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上【注】读《子虚赋》而善之,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请吏,比南夷。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筰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之君皆请为内臣,通零关道,还报天子,天子大说。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余,复召为郎,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

(节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上:指汉武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B.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C.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D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对皇帝的尊称,《史记》以“上”称汉武帝。

B.苑囿,在古代是皇家专属领地,具有生产、游猎、赏玩、宴请等功能。

C.节,指符节,古时象征皇帝亲临,司马相如出使时,朝廷授予其符节作为凭证信物。

D.金,文中指金钱,与《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金”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相如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少时喜欢读书,学习击剑,早年因仰慕蔺相如为人而改名;他善于写文章,后来因作赋受到赏识。

B.司马相如借赋进谏,方法独特,他创作了《子虚赋》,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和无是公三个人物,以此劝谏汉武帝,得到肯定。

C.司马相如尽心国事,安边有功,他出使西南地区,开通边疆道路,将当地的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为国家安定做出了贡献。

D.司马相如历经两朝,宦途坎坷,汉景帝时,他客游梁国,梁孝王死后,他因无官可做而投奔王吉;汉武帝时,平定西夷建功立业,后又被免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

(2)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

14.司马相如“客游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点明了游览秋浦(池州)的时间,梦中再次游历故地,写出了对此地的深情。

B.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中“风月"指自然景物,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至供不应求。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诗人登临杜牧昔日冶游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词精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书愤》中陆游曾用“______,______"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3)《锦瑟》中以“______,______”起兴,且兴中含比,引出诗人韶华已逝的慨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旧体诗一般有严格的声韵等格律要求,让不少现代人望而生畏。机器人写旧体诗,尽管多有瑕疵,但大体骨架和形貌基本能做到像模像样,不会有碍观瞻。①,对现代人来说似乎比较简单,可对机器人来说,恰恰是容易让其迷糊“乱码"的无形障碍。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毕竟只是被人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主体。这不仅表现在人工智能无法自主产生创作冲动,②,其核心价值观只能依赖人的确定和指引。将水泊梁山的聚义故事作为内容或标题,让人工智能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它究竟是像《水浒传》那样把梁山好汉看作豪杰,还是像《荡寇志》那样把他们写成贼寇?③,因为它所安装的是“芯”,缺少此项功能。这就是说,让人工智能进行人世间稍微复杂一些的观念权衡和价值取舍,不啻对牛弹琴;而透析社会生活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向背,恰恰是作家驾驭文学之舟破浪前行不可迷失的方向。

18.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19.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运用相同的是()

A.文学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B.公务人员要有服务意识,要深入到百姓中去,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

C.我们要学会和人沟通,学会理解,这样才能打破两代人之间那一层厚厚的障壁。

D.那根很老的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量的描写风花雪月,百卉草木和花鸟虫鱼的写意花鸟画,已经构成了文人精神和文化生活的的一部分。①通过画家们精湛的笔墨,②巧妙构思和灵巧的艺术处理手法,③很好地将人与自然交融在一起,④人、自然、社会融成一个艺术的整体。同时,这种行为也将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追求展现得。

中国写意花鸟画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人文与民族精神。纵观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史,从远古的彩陶、殷周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和汉朝时期画像石上的动植物纹样。到唐代以花鸟为主题的作品,一直到唐代的中晚期,花鸟画逐渐成熟,再到五代时期,著名的徐熙和黄筌两个人,通过不同的表现技法结合个人的风貌开创了中国早期花鸟画工写两大体系。北宋时期,在文人水墨画兴起后,花鸟画更加注重精神性,人的主观意识得到很大的提升,精湛的笔墨技巧与优美的表达方式使中国花鸟画越来越成熟起来。明清以来的一百多年,花鸟画渐渐形成了中国画的一个新的高峰。各具风貌,各领风骚的花鸟画家让这个高峰变得如此。画家们将各种奔放的思想与时代的情感倾泻在花鸟画中,让画中花鸟表现得,那精妙的笔墨和深刻的意境展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精神性和人文哲理深度。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

21.请概括中国花鸟画发展过程中的唐代、北宋、明清以来的代表性风貌。

2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可增删调换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青岛一所中学让一位体育老师当班主任,结果遭到家长反对和投诉,但也有很多家长表示支持,从而引发社会关注。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对此事作出回应,希望体育老师当班主任不再是问题,而能成为一个时髦。

对于这件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学校、家长或者这位体育老师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明确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乐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答案解析

2023.9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

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也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以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遭到精英知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

还有一个吊诡的现象,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越是理性的知识群体,越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越是感性的口头文学爱好者,越倾向于非现实的幻想故事。民间故事和乡村演剧都是幻想色彩浓郁的通俗文化形式,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故事是刻意与社会现实保持着陌生化的距离。弗洛伊德也说:“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们是真实的,就不能给人带来娱乐,在虚构的剧作中却能够带来娱乐。"

由此可见,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了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出“无价值”的结论。越是太平时期,市民社会越发达,文化市场的力量越大,市场需求就越倾向于大团圆故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士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

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

(摘编自施爱东《故事法则》)

材料二

易卜生是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在易卜生之前,欧洲各国剧坛上流行的是浪漫主义佳构剧。佳构剧是为职业剧团在大剧场进行商业演出而编写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多为轻喜剧或闹剧。佳构剧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编织情节,因而发展了戏剧的结构艺术,不足之处是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肤浅。佳构剧的人物是类型化的,为情节服务。而“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

佳构剧反映了9世纪中后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用戏剧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最成功的就是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他写了娜拉个性意识的觉醒,撕破了蒙在家庭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中产阶级的冷酷和自私。也许易卜生笔下的人物还不如契诃夫、奥尼尔写得厚实丰满,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为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他认为,创作必须从观察和体验出发,写亲眼所见的、精神上经历过的东西。“现代文学的秘密正在于这种经历过的经验。"从经验出发,使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大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各种诽谤、设骂、攻击、威胁接踵而至,有的说作家不道德,有的说作品不真实,艺术上一无是处,以至于英、美、法国的商业剧院长期不敢上演其中的某些作品。即使上演,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玩偶之家》“在德国演出时,易卜生被迫写了一个所谓‘大团圆的结尾’,以免别人不经他同意就加以随意改写,这一结局便是娜拉既想离开丈夫又舍不得孩子,结果弄得心力交瘁,最后猛然倒在了地上”,这种情形让人不由得想起1830年雨果《欧那尼》上演时,发生在法兰西大剧院的那场冲突。不过那次斗争的双方是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这次却变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摘编自董健等《戏剧艺术十五讲》)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于贫富不同阶层的人们,往往对戏曲大团圆故事的态度不同,前者嫌腻,后者热衷。

B.启蒙和革命文学要想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

C.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和否定,主要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启蒙的目的。

D.能够满足普通民众的文化市场需求和美好愿景,是大团圆故事的民间根基难撼的原因。

2.下列文学主张,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A.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残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刷的改良》)

B.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统统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C.大团圆结局、悲剧之喜剧结局使本已走向寂灭之境的个体又重新回到生活之欲,这意味着重陷于“眩惑"的泥坑。(黄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D.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李渔《风筝误》卷末收场诗)

3.下列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分析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成因:材料二侧重介绍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演进。

B.材料一连续引用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论述,都印证了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的观点。

C.无论是中国的民间故事、乡村演剧还是欧洲的佳构剧,都突出故事或者戏剧的娱乐性,故而容易虚构情节,带有幻想成分。

D.两篇材料都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精英阶层与下层百姓"、“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对照展开,有利于分析得深入。

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

5.联系易卜生被迫写“大团圆的结尾"这一事实,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观点有了哪些新的发现?

【答案】1.A2.D3.B

4.尊重人物个性,将个性作为戏剧创作中的核心;主张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直面各种社会和家庭问题(揭露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

5.大团圆的故事模式的确并非“中国特产”,把大团圆结局归因于我们的“民族心理"不够恰当;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如欧美中产阶级)在不愿直面自身存在的道德危机时,也会接受“大团圆的结局”;“大团圆的结局"除了满足普通民众美好愿景的文化心态,也可能来自于对现实社会矛盾的回避。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前者嫌腻,后者热衷”错误,根据“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可知,前者热衷,后者嫌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批判“大团圆结局”即指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正视现实、直面矛盾,具有悲剧意识。

D.主张“不卖愁”,鼓励“笑"与娱乐,让观者成为大肚能容的弥勒佛,并非直面现实的态度,因而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B.“连续引用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相关论述,都印证了……"错误,根据“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可知,卓人月的话是对大团圆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的批判,并未印证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这一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易卜生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可知,因为佳构剧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所以,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尊重人物个性,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根据“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从经验出发,使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可知,因为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所以,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直面各种社会和家庭问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中说“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易卜生最终被迫把《玩偶之家》改写为“大团圆的结尾",说明大团圆的故事模式的确并非“中国特产”,把大团圆结局归因于我们的“民族心理"不够恰当;

材料一中说“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而材料二中易卜生的作品反映“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最终被迫改写“大团圆的结尾”,说明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如欧美中产阶级)在不愿直面自身存在的道德危机时,也会接受“大团圆的结局";

材料一中说“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而材料二中因为反映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易卜生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最终改写“大团圆的结尾",说明“大团圆的结局”除了满足普通民众美好愿景的文化心态,也可能来自于对现实社会矛盾的回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离天亮还有点时候,有什么东西咬住了他背后的一个鱼饵。他听见钓竿啪的折断了,于是那根钓索越过船舷朝外直溜。他摸黑拔出鞘中的刀子,用左肩承担着大鱼所有的拉力,身子朝后靠,就着木头的船舷,把那根钓索割断了。他用一只手熟练地干着,在牢牢地打结时,一只脚踩住了钓索卷儿,免得移动。他现在有六卷备用钓索了,它们全都接在了一起。他说出声来:“但愿那孩子在这里。"

可是孩子并不在这里,他想。你只有你自己一个人,你还是好歹回到最末的那根钓索边,不管天黑不黑,把它割断了,系上那两卷备用钓索。

“鱼啊,”他轻轻地说出声来,“我跟你奉陪到死。"依我看,它也要跟我奉陪到死的,老人想,他等待着天明。眼下正当破晓前的时分,天气很冷,他把身子紧贴着木船舷来取暖。它能熬多久,我也能熬多久,他想。天色微明中,钓索伸展着,朝下通到水中。小船平稳地移动着,初升的太阳一露边儿,阳光直射在老人的右肩上。

等太阳升得更高了,老人发觉这鱼并不越来越疲乏。只有一个有利的征兆。钓索的斜度说明它正在较浅的地方游着。这不一定表示它会跃出水来,但它也许会这样。

“鱼啊,”他说,“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

但愿如此,他想。一只小鸟从北方朝小船飞来。那是只鸣禽,在水面上飞得很低。老人看出它非常疲乏了。

鸟儿飞到船梢上,在那儿歇一口气。然后它绕着老人的头飞了一圈,落在那根钓索上,在那儿它觉得比较舒服。“你多大了?”老人问鸟儿,“你这是第一次出门吗?"

“好好儿歇歇吧,小鸟,”他说,“然后投身进去,碰碰运气,像任何人或者鸟或者鱼那样。"

“鸟儿,乐意的话就住在我家吧,”他说,“很抱歉,我不能趁眼下刮起小风的当儿,扯起帆来把你带回去。可是我总算有个朋友在一起了。"

就在这当儿,那鱼陡地一歪,把老人拖倒在船头上,要不是他撑住了身子,放出一段钓索,早把他拖到海里去了。他用右手小心地摸摸钓索,发现手上正在淌血。

“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并且我手边有点儿盐就好了。”他说出声来。

他眺望着海面,发觉他此刻是多么孤单。但是他可以看见漆黑的海水深处的彩虹七色、面前伸展着的钓索和那平静的海面上的微妙的波动。这时云块正在积聚起来,他朝前望去,见到一群野鸭在水面上飞,在天空的衬托下,身影刻划得很清楚,然后模糊起来,然后又清楚地刻划出来,于是他发觉,一个人在海上是永远不会感到孤单的。

他望望天空,看见一团团白色的积云,形状像一堆堆可人心意的冰淇淋,而在高高的上空,高爽的九月的天空衬托着一团团羽毛般的卷云。

“轻风,"他说,“这天气对我比对你更有利,鱼啊。”他的左手依然在抽筋,但他正在慢慢地把它张开。

要是那孩子在这儿,他可以给我揉揉胳臂,从前臂一直往下揉,他想。不过这手总会松开的。

钓索慢慢儿稳稳上升,接着小船前面的海面鼓起来了,鱼出水了。它不停地往上冒,水从它身上向两边直泻。它在阳光里亮光光的,脑袋和背部呈深紫色,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显得宽阔,带着淡紫色。它的长嘴像棒球棒那样长,逐渐变细,像一把轻剑。它把全身从头到尾都露出水面,然后像潜水员般滑溜地又钻进水去,老人看见它那大镰刀般的尾巴没入水里,钓索开始往外飞速溜去。

“它比这小船还长两英尺。"老人说。它是条大鱼,我一定要制服它,他想。老人见过许多大鱼。他见过许多超过一千磅的,前半辈子也曾逮住过两条这么大的,不过从未独自一个人逮住过。现在正是独自一个人,看不见陆地的影子,却在跟一条比他曾见过、曾听说过的更大的鱼紧拴在一起,而他的左手依旧拳曲着,像紧抓着的鹰爪。

弄不懂它为什么跳出水来,老人想。简直像是为了让我看看它个儿有多大才跳的。反正我现在是知道了,他想。但愿我也能让它看看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让它以为我是个比现在的我更富有男子汉气概的人,我就能做到这一点。但愿我就是这条鱼,他想,使出它所有的力量,而要对付的仅仅是我的意志和我的智慧。

此刻阳光很热了,尽管微风正在柔和地吹起。

“天啊,我当初不知道这鱼竟这么大。”“可是我要把它宰了,"他说,“不管它多么了不起,多么神气。”

然而这是不公平的,他想。不过我要让它知道人有多少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难。

“我跟那孩子说过来着,我是个不同寻常的老头儿,"他说,“现在是证实这话的时候了。”

他已经证实过上千回了,这算不上什么。眼下他正要再证实一回。每一回都是重新开始,他这样做的时候,从来不去想过去。

但愿它睡去,这样我也能睡去,梦见狮子,他想。为什么如今梦中主要只剩下了狮子?别想了,老头儿,他对自己说。眼下且轻轻地靠着木船舷歇息,什么都不要想。它正忙碌着。你越少忙碌越好。

时间已是下午,船依旧缓慢而稳定地移动着。

(节选自《老人与海》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第一段在大鱼咬住鱼饵后,描写了老人的一系列动作,表明他是一位有经验的渔夫。

B.“我跟你奉陪到死。"一句表明大鱼凶猛,老人随时做好死的准备,展现了他的硬汉形象。

C.“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体现了老人矛盾纠结的心理。

D.文中多次写到老人的手,右手淌血,左手抽筋,表明老人已经老了,在海中捕鱼力不从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大鱼"运用比喻修辞,其形象优雅又充满力量之美,跃出海面时,银光闪闪,此时这条马林鱼是自然的壮观与伟大的象征。

B.小说描写老人与鸟说话的情景,将鸟人格化,老人把鸟当成朋友,既表明此时老人有鸟为伴,并不孤单,也表现出老人内心的善良。

C.小说对大海和天空的描写,很有画面感,给人一种美的视觉感受,大海的迷人是为了衬托老人乐观的性格,他不知海中隐藏着的危险。

D.小说结尾描写老人期望梦见狮子,运用象征手法,“狮子”充满野性的张力,是力与勇的象征,也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性格的体现。

8.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都提到“那孩子”,请联系选文,分析老人的心理。

9.试分析选文叙述上的艺术特色。

【答案】6.A7.C

8.①在大海中,老人希望有个帮手;②孩子是他能得到的温暖来源,那孩子不在,体现了老人在大海中的孤独;③老人期待与孩子的并肩作战,让年轻的捕鱼者见证自己真正的力量。

9.①选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以深入人物内心,自如地将老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告诉读者,叙述自由。②按时间顺序展开,从天未亮到下午,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和展现老人的心理,简洁明晰。③运用内心独白,有有声的各种想法,也有无声的自言自语,很好地表现老人的精神状态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意蕴丰富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B.“表明大鱼凶猛,他随时做好死的准备"错误。应是表现老人不服输的性格。

C.“体现他矛盾纠结的心理”错误。老人尊敬大鱼,就像对强大的对手的尊重,“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表明杀死大鱼是他的目标,体现老人的勇气与意志。

D.“在海中捕鱼力不从心”错误。应是体现老人强大的意志。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

C.“大海的迷人是为了衬托老人乐观的性格,他不知海中隐藏着的危险"错误。大海象征大自然,老人靠大海生存,大自然养育了很多生物也养育了他,此时大海是美好的。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能力。

“但愿那孩子在这里”,说这话的前提背景是老人在面对这条大鱼时,“他摸黑拔出鞘中的刀子,用左肩承担着大鱼所有的拉力,身子朝后靠,就着木头的船舷,把那根钓索割断了。他用一只手熟练地干着,在牢牢地打结时,一只脚踩住了钓索卷儿,免得移动",这是需要帮手的时候,老人希望那孩子在这,这样的话,孩子就可以帮助自己,合力干活,会轻松方便很多,说明在大海中,老人希望有个得力助手,哪怕是个孩子。

“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并且我手边有点儿盐就好了。”前文说到他用右手小心地摸摸钓索的时候发现手上正在淌血,于是他希望那孩子在这儿,并且手边有点盐就好了。后文写到他眺望海面,发觉此刻自己是多么孤独,所以老人希望孩子在这,是希望他能从孩子身上得到温暖,让自己不再孤单,可见,那孩子不在,体现了老人在大海中的孤独。

“要是那孩子在这儿,他可以给我揉揉胳臂,从前臂一直往下揉,他想",这一次老人希望孩子在这儿,是在大鱼露出水面之前。老人希望那孩子在这儿,可以给自己揉揉胳膊,因为他的手正在抽筋,所以他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和他一起把大鱼带上岸,能够一起并肩作战。根据后文可知,他曾经和那个孩子说过自己是个不同寻常的老头,而现在是证实这话的时候了,所以老人希望孩子在这儿,是期待与孩子的并肩作战,让年轻的捕鱼者见证自己真正的力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的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

文章的叙述者是“他”,即桑提亚哥老人,从叙述视角来看,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这篇文章,描写了老人的大量的心理活动,并且很灵活地将老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告诉读者,叙述自由。

文章开篇交代出大鱼咬住鱼饵的时间为离天亮还有点时候,然后又交代出老人发觉这鱼并不越来越疲乏时是在等太阳升得更高了,然后当他发现这条鱼比这小船还长两英尺时的时间描写为“此刻阳光很热了,尽管微风正在柔和地吹起",最后又写到“时间已是下午,船依旧缓慢而稳定地移动着”,可见,故事是按时间顺序展开,从天未亮到下午,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和展现老人的心理,简洁明晰。

本文写到老人一个人在海上捕到一条大鱼的过程,当他手脚并用时,他自言自语希望那孩子在这里,当他系上那两卷备用的钓索时,他又跟鱼轻轻地说起了话,当他遇到落在他船上的小鸟时,他和小鸟也说起了话。同时,文中也有很多老人的内心独白,可以说老人的内心独白贯穿了全篇。作者通过对老人的自言自语和内心独白的描写,表现老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状态,耐人寻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枚乘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赋》。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上【注】读《子虚赋》而善之,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请吏,比南夷。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筰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之君皆请为内臣,通零关道,还报天子,天子大说。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余,复召为郎,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

(节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上:指汉武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B.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C.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D.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对皇帝的尊称,《史记》以“上"称汉武帝。

B.苑囿,在古代是皇家专属领地,具有生产、游猎、赏玩、宴请等功能。

C.节,指符节,古时象征皇帝亲临,司马相如出使时,朝廷授予其符节作为凭证信物。

D.金,文中指金钱,与《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金"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相如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少时喜欢读书,学习击剑,早年因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而改名;他善于写文章,后来因作赋受到赏识。

B.司马相如借赋进谏,方法独特,他创作了《子虚赋》,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和无是公三个人物,以此劝谏汉武帝,得到肯定。

C.司马相如尽心国事,安边有功,他出使西南地区,开通边疆道路,将当地的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为国家安定做出了贡献。

D.司马相如历经两朝,宦途坎坷,汉景帝时,他客游梁国,梁孝王死后,他因无官可做而投奔王吉;汉武帝时,平定西夷建功立业,后又被免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

(2)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

14.司马相如“客游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10.C11.D12.C

13.(1)赋的最后一章主旨归结到节俭上去,借以规劝皇帝。把赋进献天子后,天子特别高兴,让他做了郎官。(2)秦朝时曾经开通为郡县,到汉朝兴起才停止;如今假如再开通,设置成郡县,会比南夷更好。

14.孝景帝不好辞赋,司马相如无法施展才华;梁孝王来朝,司马相如遇到了邹阳、枚乘等与他志同道合人,于是辞官“客游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相如回来报告,说唐蒙已经掠取并打通了夜郎,趁机开通了通往西南的路,征发巴蜀士卒,参与徭役的有几万人。用了两年时间修筑道路,道没有修成,士卒有很多死去的,花费以巨万来计算。

“唐蒙”是“已略通夜郎"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D;

“二岁”是“治道"的时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D.错误。金钱;金属。句意:这以后有人上奏说相如出使的时候受贿。/铸成了十二个铜人。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开通边疆道路”错,结合原文“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可见“开通边疆道路”的不是司马相如,而是唐蒙。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卒章",最后一章;“因”,凭借;“风谏",规劝;“说”,通“悦",高兴。

(2)“通”,开通;“诚",如果、果真;“愈于南夷”,状语后置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司马相如“客游梁"的原因,结合原文“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邹阳、枚乘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分析,一是因为孝景帝不好辞赋,司马相如无法施展才华;二是梁孝王来朝,遇到了邹阳、枚乘等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于是辞官“客游梁"。

参考译文: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他少年时喜欢读书,也学习剑术,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相如。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正赶上汉景帝不喜欢辞赋,这时粱孝王前来京城朝见景帝,跟他来的善于游说的人,有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等。相如见到这些人就喜欢上了,因此就借生病为由辞掉官职,旅居粱国。粱孝王让相如和这些读书人一同居住,相如才有机会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正赶上粱孝王去世,相如只好返回成都。然而家境贫寒,又没有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职业。相如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可以来我这里看看。”于是,相如前往临邛,暂住在城内的一座小亭中。武帝读《子虚赋》,认为写得好,就召来相如询问。相如说:“有这件事。但是,这赋只写诸侯之事,不值得看。请让我写篇天子游猎赋,赋写成后就进献皇上。"武帝答应了,并命令尚书给他笔和木简。相如用“子虚”这虚构的言辞,是为了陈述楚国之美;“乌有先生"就是哪有此事,以此为齐国驳难楚国;“无是公”就是没有此人,以阐明做天子的道理。所以假借这三个人写成文章,用以推演天子和诸侯的苑囿美盛情景。赋的最后一章主旨归结到节俭上去,借以规劝皇帝。把赋进献天子后,天子特别高兴,让他做了郎官。相如担任郎官数年,正逢唐蒙受命掠取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征发巴、蜀二郡的官吏士卒上千人,西郡又多为他征调陆路及水上的运输人员一万多人,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皇上听到这种情况,就派相如去责备唐蒙,趁机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皇上的本意。相如回来报告,说唐蒙已经掠取并打通了夜郎,趁机开通了通往西南的路,征发巴蜀士卒,参与徭役的有几万人。用了两年时间修筑道路,道没有修成,士卒有很多死去的,花费以巨万来计算。蜀地百姓和汉朝当权者多说这件事不好。这时邛、筰的君长听说南夷和汉朝交往,得到的赏赐很多,他们大多愿意做汉朝的内臣,请求派遣官吏来管理,和南夷一样。汉武帝拿这件事问司马相如,相如说:“邛、筰靠近蜀地,道路也容易打通;秦朝时曾经开通为郡县,到汉朝兴起才停止;如今假如再开通,设置成郡县,会比南夷更好。"汉武帝认为他说的对,于是任命相如为中郎将,拿着符节前去出使。司马相如便平定了西夷,邛、筰的国君都请求做汉朝的内臣。打通了零关道,回来答复汉武帝,汉武帝非常高兴。这以后有人上奏说相如出使的时候受贿,失去了官职。过了一年多,又征召他做了郎官。司马相如口吃却擅长写书,他做了官后,不肯参与公卿国家的大事,常称病闲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点明了游览秋浦(池州)的时间,梦中再次游历故地,写出了对此地的深情。

B.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中“风月"指自然景物,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至供不应求。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诗人登临杜牧昔日冶游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②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幻,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池州当地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叹。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梦中再次游历故地”错误。本诗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并非在梦中再次游历故地。

C项,“谪仙"指李白,而“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的诗句。

D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的美好风光,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颔联就池州美好的江山风月抒发感慨。出句说这里的自然胜景老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两位大诗人当日的文采风流,如今问起当地州民,竟浑然不晓,只有那诗人登临过的齐山,依旧俯视着寒流。

故选B。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起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首句叠用“秋"字,格调清爽流利,表现出轻松喜悦的心情;次句说自己早就向往秋浦,魂梦中曾到此地;这次来到池州,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了。“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颔联就池州美好的江山风月抒发感慨。此间壮美的江山,古往今来,长久地牵系着诗人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两位大诗人当日的文采风流,如今问起当地州民,竟浑然不晓,只有那诗人登临过的齐山,依旧俯视着寒流。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叹。

【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词精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书愤》中陆游曾用“______,______”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3)《锦瑟》中以“______,______"起兴,且兴中含比,引出诗人韶华已逝的慨叹。

【答案】①.其文约②.其辞微③.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锦瑟无端五十弦⑥.一弦一柱思华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辞、名世、载、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旧体诗一般有严格的声韵等格律要求,让不少现代人望而生畏。机器人写旧体诗,尽管多有瑕疵,但大体骨架和形貌基本能做到像模像样,不会有碍观瞻。①,对现代人来说似乎比较简单,可对机器人来说,恰恰是容易让其迷糊“乱码”的无形障碍。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毕竟只是被人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主体。这不仅表现在人工智能无法自主产生创作冲动,②,其核心价值观只能依赖人的确定和指引。将水泊梁山的聚义故事作为内容或标题,让人工智能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它究竟是像《水浒传》那样把梁山好汉看作豪杰,还是像《荡寇志》那样把他们写成贼寇?③,因为它所安装的是“芯",缺少此项功能。这就是说,让人工智能进行人世间稍微复杂一些的观念权衡和价值取舍,不啻对牛弹琴;而透析社会生活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向背,恰恰是作家驾驭文学之舟破浪前行不可迷失的方向。

18.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19.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运用相同的是()

A.文学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B.公务人员要有服务意识,要深入到百姓中去,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

C.我们要学会和人沟通,学会理解,这样才能打破两代人之间那一层厚厚的障壁。

D.那根很老的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答案】18.示例:①而现代诗由于没有固定字数和声韵格律的要求②更体现在它不具备创作的主导思想③这对机器人来说就力不从心了19.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前“旧体诗一般有严格的声韵等格律要求,让不少现代人望而生畏"和后文“对现代人来说似乎比较简单”可知,应该是将旧体诗与现代诗在声韵格律方面作比较,现代诗在这方面比较自由,故可填“而现代诗由于没有固定字数和声韵格律的要求"。

第二处,语境前写“人工智能毕竟只是被人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主体”“人工智能无法自主产生创作冲动",后面“其核心价值观只能依赖人的确定和指引”,是说人工智能没有创作的主导思想,用“更"与“不仅”承接,故可填“更体现在它不具备创作的主导思想"照应上文。

第三处,语境后举例说明机器人做不到像小说作家那样根据自己的态度来看待梁山好汉,“缺少此项功能”是说没有能力有自己的好恶、观点,故可填“这对机器人来说就力不从心了"。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把作家写作比喻成“驾驭文学之舟”。

A.借代修辞手法。“哈姆莱特"代指读者读后的感受思想天马行空,各不相同。

B.比拟修辞手法。“生根开花”以某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来比拟人物的存在状态。

C.借喻修辞手法。“厚厚的障壁"是喻体,本体是两代人之间的隔膜。

D.拟人修辞手法。“惨叫了一声”赋予扁担以人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