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必考题型循环练第二周_第1页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必考题型循环练第二周_第2页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必考题型循环练第二周_第3页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必考题型循环练第二周_第4页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必考题型循环练第二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文化常识+名句名篇默写(共2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国在抗日战争胜利日举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其政治意义主要有四:展示军力、________日本、凝聚国人、向腐败分子示威。二战结束距今已70余年,70多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无疑________,维护二战胜利所体现的积极国际政治遗产是正当而必要的,但这种正义的历史遗产是否能界定为现实的国际政治秩序,便只能是________了。A.威慑白云苍狗见仁见智 B.震慑白云苍狗莫衷一是C.震慑沧海桑田见仁见智 D.威慑沧海桑田莫衷一是解析震慑:震动使害怕。威慑:用武力或声势使对方感到恐惧。两者都有“使人害怕”之意,但“威慑”强调“用武力或声势”使人害怕,不符合语境,因此第一空应填“震慑”。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根据语境可知,第二空应填“沧海桑田”。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根据语境可知,第三空应填“见仁见智”。答案C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中国传统文人究竟有哪些共通的精神素质和心理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形成了自己出难题又自己补漏洞的尴尬局面。补来补去,痛快淋漓的主题都被消磨掉了。①这种研究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②而例外一多,所谓共通云云也就很不保险了③年代那么长,文人那么多,说任何一点共通都会涌出大量的例外④如果能对例外作一一的解释,当然不错⑤这个问题,现在已有不少海内外学者在悉心研究⑥但也时时遇到麻烦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⑥③②④⑤C.⑤①⑥③②④ D.⑤③②④①⑥解析解答句子衔接题,要明确语段中心意思,“瞻前顾后”,抓住一些关键词,如指示代词、关联词等。横线前的语句提到了“究竟有哪些”,分析所给的六个句子,⑤中“这个问题”指代的就是横线前所提出的问题,两者联系最紧密,故⑤应排在第一空;①中“这种研究”是对⑤中“悉心研究”的承接,⑥中的“但”是对①的转折,③的内容即⑥中的“麻烦”,②中的“而例外一多”紧承③中的“大量的例外”,④的假设,与横线后的转折语句联系紧密。据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答案C3.某学生是对联爱好者,他将自己收集的对联分类,从内容看,下列各组中两副对联不能归入同一类的一组是()(3分)A.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陆羽知音偏好饮清风无处不宜人B.鸾凤和鸣昌百世鸳鸯合好庆三春山清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C.一气呵成凭运腕五更梦处顿生花大力可能通纸背尖毫仍觉吐花香D.一片彩霞迎旭日满堂春风庆新居祥云环绕新门第红日光临喜人家解析A项,两副对联都是有关茶的,“雀舌”是茶的一个品种,“龙团”是一种茶饼;陆羽著有《茶经》。B项,前一联是婚庆联,“鸾凤”“鸳鸯”喻指新人;后一联是春联,由“人寿年丰喜事多”可以看出。C项,两副对联都是有关书法的,由“运腕”“纸背”“尖毫”可以看出。D项,两副对联都是庆贺乔迁新居的,由“庆新居”“新门第”可以看出。答案B4.下列与《菜根谭》中这段话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如韩信以勇略震主被擒,陆机以才名冠世见杀,霍光败于权势逼君,石崇死于财赋敌国,皆以十分取败者也。康节云:“饮酒莫教成酩酊,看花慎勿至离披。”旨哉言乎!A.弓满则断,过犹不及 B.水满则溢,月盈则亏C.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D.精益求精,臻于至善解析首先要理解《菜根谭》中这段话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四个选项的意思。《菜根谭》中这段话应是说强调“度”,凡事都有个度,做事不拘泥,不偏激,寻求适度,遵循平衡法则,避免两个极端,天地万物就可以各得其所。ABC三项与之一致,D项不一致。故选D项。答案D5.下图是“创作剪纸作品,弘扬核心价值观”活动中的三幅剪纸作品,核心价值观与剪纸内容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自由;②平等;③民主 B.①富强;②法治;③敬业C.①文明;②自由;③和谐 D.①爱国;②和谐;③自由解析该题看似难度不小,但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巧妙之处:第一幅图中的人物在弹古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礼乐制度代表的文明;第二幅图中有“风筝”,暗合放飞自由之意,且孩子尽情玩耍的状态也含有自由的意味;第三幅图中有“仙鹤”与“荷花”,暗合“和谐”的“和”字,另外,整个画面也展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答案C二、古代文化常识(3分)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以“从”的称谓在典籍中使用非常多,如“从父”“从舅”“从子”等,指的是同一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人。比如“从弟”,相当于今天的堂弟。B.贡举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种类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举行的科考。“知贡举”指的是参加贡举科考。C.翰林院始设于唐,初为具有艺能人士供职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职责,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D.郊祀,也叫“郊祭”,即祭祀天地日月,是古代至高至重的国家祭典。董仲舒有言:“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解析“知贡举”是指主持贡举考试。答案B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1)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2)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3)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5)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____________________,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7)____________________,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8)____________________,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2)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将军白发征夫泪(5)天涯若比邻(6)锦帽貂裘(7)请君莫奏前朝曲(8)失之东隅语言文字运用+古代文化常识+名句名篇默写(共2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陶器从最初的零星出现到大规模、大范围地生产,有特定的社会文化________。陶器制作历史悠久,累积重重,要从________、交互作用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对其________,仍任重道远。A.因缘错综复杂寻根究底 B.因缘错综复杂追本溯源C.姻缘参差不齐追本溯源 D.姻缘参差不齐寻根究底解析因缘: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或力量;缘分。姻缘:指婚姻的缘分。根据语境,横线前面是“有特定的社会文化”,这显然是说“原因”,故应用“因缘”。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这里充当“社会文化现象”的定语,形容“社会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应用“错综复杂”。追本溯源: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寻根究底:追究根底,泛指弄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根据语境,此处是说追究陶器制作的历史根源,应用“追本溯源”。答案B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3分)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B.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解析C项,诗句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西湖”是本体,“西子”是喻体。无夸张修辞。A项,诗中把大山(“五岭”和“乌蒙”)说成“细浪”与“泥丸”,这是缩小的夸张。B项,说自己的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这是扩大的夸张。D项,以“十千”“万钱”来说“酒”“珍羞”的价值,这是扩大的夸张。答案C3.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下列对联中不适合悬挂在书院的一项是()(3分)A.东林讲学以来必有名世南方豪杰之士于兹为群B.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有猷有为有守学必有师C.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D.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解析首先要分析选项,与“书院”联系,找出对联中能够起到暗示作用的词语,看与“书院”的特点是否相合。D项,从“祖宗恩当报当酬”来看,这副对联适用于祠堂,表示对祖宗恩德的回报。A项,“东林”指东林书院,“讲学”也与“书院”有关。B项,由“立志”“学必有师”等可知此联与“书院”有关。C项,“楚材”,亦作“楚才”,楚地的人才,“湘学”指湖南地区的学术思想,这些内容与“书院”相关。答案D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古典小说是先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很好地去学习和应用。既然是古典小说,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善于学习,善者固然可以育人,其不善者经过批判分析,也可能发挥其反面教材的作用。①就不免带有历史性的局限②即使优秀的作品也难免有不纯之处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④有精华也会有糟粕⑤需要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学习A.①④②⑤③ B.⑤②①④③C.①④②③⑤ D.⑤②④①③解析语段是说该如何对待古典小说,横线前面说“既然是古典小说,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关联词的搭配角度来看,“既然”一般与“就”“也”“那么”等搭配,分析所要排序的五个句子,只有第①句中有“就”,故①应放在第一空;④句承①句中的“历史性的局限”,是对其的具体解说,故应放在①后面;②是对④的进一步解说,②应放在④后面;⑤是针对作品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阐述该如何去做,应放在②后面;③中提到“善者”“不善者”,与横线后内容联系最紧密,故③应放在最后一空。故选A。本题也可用排除法。答案A5.下列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主体图形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借用书法元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B.用汉字笔画的变形展现冰雪运动员的英姿,体现了冬奥会运动项目的特征。C.中间部分充满韵律感的线条,寓意要顽强拼搏、历经坎坷才能获得圆满成功。D.赋予汉字“冬”以动感和力度,代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激情、青春与活力。解析“寓意要顽强拼搏、历经坎坷才能获得圆满成功”寓意分析不准确,牵强附会。整幅图形无“历经坎坷”之意。答案C二、古代文化常识(3分)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3分)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子20)取字。自称称名,如项羽自称为“籍”;尊称别人称字,即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如称屈平为屈原。B.古代帝王的自谦辞有孤、寡人、不谷;“朕”,秦以前不论尊卑,人人皆可自称“朕”,如《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兮”,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C.我国古代纪年、纪月、纪时,皆有特别方法及称谓。有年号纪年法,如“永和九年”;有干支纪年法,如“癸丑”“壬戌”等。朔、望、晦,分别指每月的月初、月中、月末的那一天;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称为五更或五鼓,“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指的是19~21点。D.古人座次有尊卑之分,帝面南,臣面北;宾东向,主西向;官位以右为上,坐车一般以左为上。解析“人定”指21~23点。答案C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1)乘骐骥以驰骋兮,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2)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3)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4)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学而》)(6)前者呼,后者应,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7)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____________________,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答案(1)来吾道夫先路(2)故不积跬步(3)寄蜉蝣于天地(4)杜鹃啼血猿哀鸣(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6)伛偻提携(7)草色遥看近却无(8)复道行空语言文字运用+古代文化常识+名句名篇默写(共2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在经过学生时代的过度解释与追捧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一度对鲁迅及其作品________,甚至是反感的。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真空期后,当鲁迅的文字再次被拿到台面上,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那________的语言、剑指轩辕的气魄、________的批判让我们震惊。A.不以为然尖锐鞭辟入里 B.不以为意尖锐入木三分C.不以为然犀利入木三分 D.不以为意犀利鞭辟入里解析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根据后句“甚至是反感的”可知,第一空应填“不以为意”。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尖锐:敏锐而深刻。第二空用来修饰“语言”,应填“犀利”。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第三空用来修饰“批判”,填“鞭辟入里”更好。答案D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艾青在《春》的最后自问自答:春从何处来?来自郊外的墓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这自问自答不仅是抒情②也美在思想的冲击力③这里春天的美④更是智性的突兀和冲击⑤这是受西方现代派影响的表现⑥美在对抗恐怖和凶残的黑暗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④⑤③⑥②C.③②⑥①④⑤ D.③⑥②①④⑤解析根据上文的“自问自答”,第一空应该是①“这自问自答不仅是抒情”;由①中的“不仅”可以推断出①与后文形成了递进关系,因此第二空应该是④“更是智性的突兀和冲击”;由文意以及第二空与第三空之间的标点符号可知,第三空其实是对前文的递进关系的总结,因此应该是⑤“这是受西方现代派影响的表现”,“这”是指前文的“自问自答”;根据未排的②③⑥的语意可知,第四空后的内容是关于“春天的美”的理解,其中③领起下文,点出美,后面是对美的理解,应该先是“美在……”,然后是“也美在……”,因此最后两空填⑥②。据此可知答案为B。答案B3.下列对联与所写人物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②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③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④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A.①孔子②荆轲③苏武④苏轼B.①老子②屈原③王昭君④苏轼C.①孔子②屈原③苏武④辛弃疾D.①老子②荆轲③王昭君④辛弃疾解析①曲阜孔府旧称衍圣公府,从“公府第”与“圣人家”可以推知是孔子。②从“万顷重湖”和“一江千古”可以推知是屈原。③从“陇上羊归”可以推知是苏武。④辛弃疾作有“西北望长安”词句,从“望中西北是长安”可以推知是辛弃疾。答案C4.作家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我会用泪水浇灌玫瑰,以此体味花刺的痛苦和花瓣的亲吻。”对这句话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A.幸福和痛苦是把双刃剑,人生是逃避不了的。B.人当勇敢地面对困境,直面苦难,迎接挑战。C.人当感悟痛苦的磨难,从中品尝幸福的滋味。D.不要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要同情弱小。解析玫瑰是带刺的,但要用泪水浇灌它,体味花刺的痛苦,这是说人生当经受磨难;而在经受磨难的过程中,也会有“花瓣的亲吻”,这说的是品尝到幸福的滋味。马尔克斯的话整体上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心态。A项,强调的是人生“逃避不了”的无奈。B项,强调的是直面苦难,勇于挑战,没有涉及“幸福”。C项,既强调人生的磨难,又强调人生的幸福。D项,强调的是同情弱小。A、B、D三项都和马尔克斯的话的内涵不对应,只有C项对应。答案C5.下列诗句与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A.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B.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C.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D.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解析根据漫画中一个儿童指着草向面前的大人发问的情境,再联系漫画中的杨柳、燕子等,可推知A项诗句最符合漫画的情境。B项,“笑问客从何处来”和漫画中儿童手指的方向、发问的神态表情不符。C项,漫画中没有“牧童遥指”的动作。D项,漫画体现不出“溪童出门望”这一情境。答案A二、古代文化常识(3分)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母忧,即遭逢母亲的丧事。古时官员遇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B.“宰相”初为古代高级官员的泛称,后成为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C.“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如晋武帝时,李密给皇帝上了《陈情表》。D.“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他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解析“加给他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错误,古代有“褒扬”的谥号,也有带贬义的谥号。答案D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1)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____,斯已矣。(《庄子·逍遥游》)(2)____________________,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郦道元《三峡》)(3)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4)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5)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6)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八佾》)(8)____________________,户枢不蠹。(《吕氏春秋》)答案(1)辩乎荣辱之境(2)每至晴初霜旦(3)术业有专攻(4)别有幽愁暗恨生(5)塞上燕脂凝夜紫(6)只是当时已惘然(7)既往不咎(8)流水不腐语言文字运用+古代文化常识+名句名篇默写(共2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________”的社会看上去很有序,但社会体制却是僵化的,人被僵化的体制________,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切都是设定好的、________的。这种“有序”社会是没有活力的社会,当然也是难以向前发展的社会。A.死气沉沉束缚墨守成规 B.一潭死水束缚按部就班C.一潭死水制约按部就班 D.死气沉沉制约墨守成规解析死气沉沉:形容气氛不活跃或人没有生气。一潭死水:比喻没有生气或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用来修饰“社会”,应用“一潭死水”。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句中说的是人被限制,应用“束缚”。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句中说的是社会僵化,应用“按部就班”。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脉冲星导航团队还计划用5至10年的时间,持续探测26颗脉冲星以建立精确的脉冲星导航数据库将是他们的主要任务。B.行为矫正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对儿童、青少年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以降低这些不良行为的出现。C.一张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竟被汉语言专家们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面对如此混乱的用语、用词、用字的状况,让人忧虑。D.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上,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鉴往知来,为推动共同发展开出中国良方,向世界释放出团结合作、共创未来的积极信号。解析A项,结构混乱,可在“将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前加“这”。B项,搭配不当,“降低”与“出现”不搭配,可将“降低”改为“减少”。C项,成分残缺,后一句缺少主语,可以去掉“面对”。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来源都与古典小说、戏曲或传说有关,其中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看我“七十二变”,爱漂亮没有终点,麻雀也能飞上青天。(《西游记》)B.又没有“红娘”式的人物,要理解对方的心思是多么困难啊!(《西厢记》)C.老听人家夸赞你,我还以为你是一个“三头六臂”的女英雄呢。(《水浒传》)D.你看看你,开了水龙头不记得关,家里都“水漫金山”了。(《白蛇传》)解析“三头六臂”的来源和哪吒相关,对应的应是《西游记》。答案C4.填入下面唐诗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寒窗灯尽月斜晖,佩马朝天独掩扉。______________,白云空长越山薇。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A.细水浮花归别浦 B.淡烟浮照明星楼C.清露已凋秦塞柳 D.绣户夜攒红烛市解析从“送客难为别”可知,诗歌和离别相关,只有A项和C项在内容上与前后文相关联。再根据律诗要求颔联对仗的原则,填写句须与“白云空长越山薇”对仗。A项,“细水浮花归别浦”中,“浮花”与“空长”不对仗,“归别浦”与“越山薇”也不对仗。C项,“清露已凋秦塞柳”与“白云空长越山薇”对仗工整。所以选C项。答案C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意、情三种不同的活动。________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俱备,人生才完美。①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②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③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④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⑤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A.③⑤②④① B.①⑤②④③C.③⑤④②① D.①⑤④②③解析解答这类题需要“瞻前顾后”,从上下文中获取答题线索。③中“这三种心理活动”紧承横线前面的“人类心理有知、意、情三种不同的活动”;然后根据“知、意、情”可排定⑤②④的顺序;①中“人类天性”和横线后面的“人生来就”关联紧密。所以此题应选A。答案A二、古代文化常识(3分)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偏将,副将,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B.刑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职务,其最高长官为刑部尚书。C.实封,食邑制度之一。封户有虚实之别,虚封者,其封国并无疆土,封户亦徒有虚名,唯加实封者,才能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D.迁,一般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也有作降职远调讲的,例如“左迁”,表升迁的词语还有“擢”“升”“出”“陟”等。解析“表升迁的词语还有‘擢’‘升’‘出’‘陟’”错误,“出”指京官外任。答案D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1)欲速则不达,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____________________。(《周易》)(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4)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5)鼎铛玉石,____________________,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6)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7)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8)__________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答案(1)见小利则大事不成(2)君子以厚德载物(3)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4)同是天涯沦落人(5)金块珠砾(6)蓝田日暖玉生烟(7)静影沉璧(8)马作的卢飞快诗歌鉴赏+作文审题立意(共43分)一、诗歌鉴赏(33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11分)山亭柳·赠歌者晏殊家住西秦,赌①博艺随身,花柳②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注】本词作者写作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①赌,与人竞赛。②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1)词的上阕是如何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分析。(5分)(2)概括下阕诗人借歌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上阕”“如何表现歌者技艺的”,重点分析描写“歌者技艺”的手法。“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从正面描写了歌声高亢嘹亮,体现歌者的多才多艺;“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蜀锦缠头”表明人们对于歌者技艺的肯定。答题时,首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表达效果。(2)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情感”“下阕”。解答此题,应结合着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数年来往咸京道”表达颠沛流离之苦、政治失意之悲;“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表达遭人冷落(歧视)之痛;“若有知音见采”表达对世无知音之慨。答案(1)①既从正面描写了歌者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②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歌者的技艺高超。(2)①颠沛流离之苦,②遭人冷落(歧视)之痛,③世无知音之慨,④政治失意之悲。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11分)忆旧游·别黄澹翁吴文英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赋情顿雪双鬓,飞梦逐尘沙。叹病渴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注】此词作于淳祐九年,词人在苏州仓台为幕僚。此词为词人在苏州送别友人黄澹翁时回忆起杭州姬妾而作。(1)陈洵在《海绡说词》中说“此恨有触即发,全不注在澹翁也,故曰‘送人犹未苦’”,联系全诗,概括作者“苦”的原因。(5分)(2)下阕“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三句,历来为人称道,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答案(1)别友;伤春;多病;怀人;思归。(2)①用典、虚写,②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③想象友人此去杭州景象,④借探问离巢孤燕以求杭姬踪迹,⑤表达对杭姬的思念与牵挂(或希望友人此次去杭代为探寻她下落的殷切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11分)淡黄柳姜夔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注】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1)结合诗句,赏析上阕前三句的表达效果。(5分)(2)这首词序言中说“因度此阕,以纾客怀”,作者的“客怀”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解析(1)此题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要求赏析上阕前三句的表达效果,诗句赏析的题目,要找到切入点。此题要求赏析的句子是景物描写,应该从景物描写的方式和景物与情感的关系以及诗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等角度分析。诗句中“晓角”从听觉、“垂杨”从视觉、“寒恻恻”从触觉写景;从情景关系看,景物具有“荒凉寂静”,情感正合后文的“岑寂”;从结构看,结合下文“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此句为下文作铺垫。(2)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根据文中“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分析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根据“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和文中景物“巷陌凄凉”“空城晓角”分析家国之思;根据“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分析惜春之情。答案(1)①上阕前三句,从视、听、触觉的角度,写出晚春(点明季节)合肥城里荒凉寂静的情景;②点出人物,通过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的所见所闻,写出衣衫单薄的诗人内心的凄恻岑寂。③为下文抒写由鹅黄嫩绿的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等作铺垫。(2)①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由空城的凄恻到夹道的柳色,加之异乡逢节日,抒发思乡的“岑寂”。②感时伤世的家国之思,以春柳的生机勃发反衬“巷陌凄凉”“空城晓角”之悲凉。③怕春易逝的惜春之情,怕梨花落尽,春天归去,“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二、作文审题立意(10分)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文化多姿多彩,这带给我们更多的选择,但也带来了选择的困惑:可选的商品多了,应该选哪款?可读的书刊多了,到底选哪种?可走的路多了,到底该选哪条?……审题:立意:【审题立意】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内容贴近生活,体现时代气息,内涵丰富,能够调动考生有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以及责任担当等的积累和素养,考生是有话可说和有话想说的。审读这则材料时,要注意材料含义的限制性和开放性。就限制性而言,材料开头“现代社会……文化多姿多彩”,是对写作内容应该具有时代意义的限制。而接着“更多的选择带来的选择的困惑”是对“思考”的核心内容的限制,写作时不能偏离这个核心。至于“对此”中的“此”是提示考生注意写作的具体对象,虽然写作对象有多种,但要注意某种对象,如材料中提到的“商品”“书刊”“路”等都各有其特定内涵:“商品”和“书刊”分别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载体,而“路”的内涵呢,还是实指物质层面的行走之路吗?行文时就要结合其内涵具体深入地表达出“体验”与“思考”的内容,以避免空泛。从题目的开放性看,文体是开放的,可以写记叙文,可以写论述类文章,也可写叙议结合的散文;从内容的选择上看,也是开放的,省略号告诉考生还有更多的内容可写。当然,最好是写自己体悟最深的内容,这样的文章才可能脱颖而出。从“角度自选”来看,虽有“更多的选择带来的选择的困惑”这一核心内容的限制,但对“选择的困惑”曾有的体验和引发的思考可以是多个向度的和具有个性化表达的内容。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名句名篇默写(共37分)一、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寇彦卿,字俊臣,开封人也。事宣武军为牙将。太祖初镇,以为通引官,累迁右长直都指挥使,领洺州刺史。罗绍威将诛牙军,太祖遣彦卿之魏计事,彦卿阴为绍威计画,乃悉诛牙军。彦卿身长八尺,隆准方面,语音如钟,工骑射,好书史,善伺太祖意,动作皆如旨。太祖尝曰:“敬翔、刘捍、寇彦卿,皆天为我生之。”其爱之如此。赐以所乘爱马“一丈乌”。太祖围凤翔,以彦卿为都排阵使,彦卿乘乌驰突阵前,太祖目之曰:“真神将也!”初,太祖与崔胤谋,欲迁都洛阳,而昭宗不许。其后昭宗奔于凤翔,太祖以兵围之,昭宗既出,明年,太祖以兵至河中,遣彦卿奉表迫请迁都。彦卿因悉驱徙长安居人以东,皆拆屋为筏,浮渭而下,道路号哭,仰天大骂曰:“国贼崔胤、朱温使我至此!”昭宗亦顾瞻陵庙,傍徨不忍去,谓其左右为俚语云:“纥干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相与泣下沾襟。昭宗行至华州,遣人告太祖以何皇后有娠,愿留华州待冬而行。太祖大怒,顾彦卿曰:“汝往趋官家来,不可一日留也。”彦卿复驰至华,即日迫昭宗上道。太祖即位,拜彦卿感化军节度使。岁余,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金吾街仗使。彦卿晨朝至天津桥,民梁现不避道,前驱捽现投桥上石栏以死。彦卿见太祖自首,太祖惜之,诏彦卿以钱偿现家以赎罪。御史司宪崔沂劾奏彦卿,请论如法,太祖不得已,责授彦卿左卫中郎将。复拜相州防御使,迁河阳节度使。太祖遇弑,彦卿出太祖画像事之如生,尝对客语先朝,必涕泗交下。末帝即位,徙镇威胜。彦卿明敏善事人,而怙宠作威,好诛杀,多猜忌。卒于镇,年五十七。(选自《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彦卿身长八尺,隆准方面准:鼻子。B.前驱捽现投桥上石栏以死 捽:揪住。C.御史司宪崔沂劾奏彦卿,请论如法论:按照。D.彦卿明敏善事人,而怙宠作威 怙:依仗。解析论:批决,定罪。答案C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寇彦卿是开封人,后梁太祖朱温曾派遣他到魏地去谋划事务,寇彦卿暗中为罗绍威谋划,于是全部诛杀了牙军。B.后梁太祖朱温与崔胤谋划,想迫使唐昭宗迁都,昭宗不答应,但被迫东行。走到华州时,昭宗派人来说何皇后怀孕了,希望在华州过冬,但朱温仍不同意。C.寇彦卿任左金吾卫大将军后,有天早朝时走到桥边,有个叫梁现的人不肯躲避,寇彦卿的开路卫士便冲上前抓住梁现扔到天津桥的石栏上摔死了。D.寇彦卿聪明敏感,善于待人接物,不过因为喜欢依仗后梁太祖朱温对自己的宠爱滥用权力,所以多受人猜忌。解析“因为喜欢依仗后梁太祖朱温对自己的宠爱滥用权力,所以多受人猜忌”错。误解了“彦卿明敏善事人,而怙宠作威,好诛杀,多猜忌”一句的含意。原文是说寇彦卿为人爱猜忌,并非别人猜忌寇彦卿。答案D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1)明年,太祖以兵至河中,遣彦卿奉表迫请迁都。(4分)(2)太祖遇弑,彦卿出太祖画像事之如生,尝对客语先朝,必涕泗交下。(4分)解析重点关注“明年”“以”“奉表”,“弑”“事”“交下”。整体句子通顺完整。答案(1)第二年,梁太祖率兵到河中,派寇彦卿拿着奏章胁迫唐昭宗迁都。(2)梁太祖被杀后,寇彦卿挂出梁太祖的画像,如同他还活着那样侍奉他,常常对朋友谈起前朝往事,必定涕泪齐下。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寇彦卿因梁现一事主动自首后的遭遇。(每点不超过10个字)(4分)答案①太祖下令以赔钱赎罪;②崔沂弹劾请求如法判罪;③太祖无奈作降职处理。(答出两点全分)【参考译文】寇彦卿,字俊臣,开封人。在宣武军中做下级军官。梁太祖朱温才到宣武军任长官时,任命他做通引官,几次升迁后做了右长直都指挥使,兼任洺州刺史。罗绍威将要诛杀牙军,太祖请彦卿到魏商议事情,彦卿暗地里替绍威谋划,于是全部诛杀了牙军。彦卿身高八尺,鼻高脸方,说话声音响亮如洪钟,擅长骑马射箭,喜好读书,善于推测太祖的心思,一举一动都合太祖的心意。太祖曾经说:“敬翔、刘捍、寇彦卿三人真是上天为我降生的。”太祖爱他们到了这种地步。太祖把自己骑的心爱的马“一丈乌”赐给彦卿。太祖围攻凤翔,任命彦卿为都排阵使,彦卿骑着“一丈乌”在阵前来回奔驰,太祖看着他说:“真是神将啊!”当初,太祖与崔胤商量,想(让昭宗)迁都到洛阳,可是,昭宗不答应。此后昭宗逃奔到凤翔,太祖率军围住他,唐昭宗逃出后,第二年,太祖率军到了河中。派寇彦卿拿着奏章胁迫唐昭宗迁都。彦卿于是驱赶着长安居民全都往东迁移,人们都拆去房屋做成筏子,沿渭河漂下,一路痛哭号叫,仰天大骂:“国贼崔胤、朱温使我们落到这种地步!”昭宗也回头看着陵庙,彷徨不忍离去,用方言对他的随从说:“纥干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君臣相顾,泪下沾襟。昭宗行进到华州,派人把何皇后有身孕的事告诉太祖,希望留在华州等到越冬再走。太祖大怒,回头对彦卿说:“你去催促昭宗前来,不能作一日的停留。”彦卿又飞马奔至华州,当天就胁迫昭宗上路。太祖即位,任命彦卿做感化军节度使。一年多后,召回担任左军吾卫大将军,兼任金吾衙仗使。彦卿早朝经过天津桥时,平民梁现不让道,在前面开道的手下人揪住梁现撞到桥的石栏上致死。彦卿觐见太祖自陈认罪,太祖偏爱他,下诏让彦卿拿钱赔偿给梁现家来赎罪。御史司宪崔沂上奏章弹劾彦卿,请求依法判罪,太祖迫不得已,贬降彦卿为左卫中郎将。后来又授予相州防御使,调任河阳节度使。梁太祖被杀后,寇彦卿挂出梁太祖画像,如同他还活着那样侍奉他,常常对朋友谈起前朝往事,必定涕泪齐下。末帝即位,调他镇守威胜。彦卿聪明敏捷善于侍奉人,但是自恃得宠大耍威风,喜好诛杀,多疑猜忌。死在任上,时年五十七岁。二、诗歌鉴赏(11分)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11分)百花亭晚望夜归白居易百花亭上晚裴回①,云影阴晴掩复开。日色悠扬映山尽,雨声萧飒渡江来。鬓毛遇病双如雪,心绪逢秋一似灰。向夜欲归愁未了,满湖明月小船回。【注】①裴回:徐行,留恋。(1)诗歌首联有什么作用?(5分)(2)诗歌颔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①照应标题,点明时间、地点;②写出了天气的阴晴不定;③为下文写景抒情作铺垫。(2)①视听结合:日色渐暮是视觉,雨声袭来是听觉;②比拟:风雨渡江运用了比拟修辞,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突至的凄凉景象。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2)___________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3)____________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4)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5)__________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6)__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7)好学近乎知,____________________,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8)少则得,____________________。(《道德经》)答案(1)而后乃今将图南(2)积善成德(3)盈虚者如彼(4)小弦切切如私语(5)报君黄金台上意(6)野芳发而幽香(7)力行近乎仁(8)多则惑语言文字运用+小说阅读+诗歌鉴赏+作文审题立意(共5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书的好处,是________的。如果读者真正获得了书中的“味”,他便会在写作中把这种“味”表现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一个酷爱读书、________广泛、博采众长的人,当然不屑于整天________,拾人牙慧;而一个胸无点墨的庸碌之才,恐怕想说新话也说不出来吧。A.路人皆知涉猎邯郸学步 B.路人皆知涉足鹦鹉学舌C.尽人皆知涉足邯郸学步 D.尽人皆知涉猎鹦鹉学舌解析尽人皆知:所有人都知道。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用于贬义。第一空缺处说的是“书的好处”人人都知道,应该选“尽人皆知”。涉猎:粗略地阅读;接触,涉及。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句中没有特指某一领域,第二空缺处应该选“涉猎”。鹦鹉学舌:比喻人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用于贬义。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了。用于贬义。句中没有“忘掉自己原来会的东西”的意思,第三空缺处应该选“鹦鹉学舌”。答案D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A.伏击某一运动中的敌人,打早了,暴露了自己,也让敌人有了防备;打迟了,敌人已集中驻止,伏击变为啃硬骨头。B.马云说,让阿里巴巴坚持18年的是阿里巴巴的理想主义,一个公司如果失去了理想,天天思考的只有赚钱,那就变成了一部赚钱的机器。C.每到寒暑假,学生们都离开校园,这条街上的很多商铺就像冬眠了;等学生返校时,这条街又渐渐热闹起来。D.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暴涨致使私募基金经理马克·哈特亏损约亿美元,现在他茶饭不思,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解析A、B、D三项都运用了比喻手法。A项,将艰巨的伏击任务比作“啃硬骨头”;B项,将公司比作“机器”;D项,将健康状况不佳比作“亮红灯”。C项,将商铺当动物来写,属拟物。答案C3.下列对联中,属于纪念屈原的一组是()(3分)①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②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体行廉志洁,与日月齐光③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④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①中的“至圣”“泽天下”“盛德”“垂人间”等,表明这是纪念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的对联。②③属于纪念屈原的对联:②中的“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体”是在肯定楚辞的文学地位,“行廉志洁”“与日月齐光”是在赞颂屈原的志向和节操;③中的“悲去国”指屈原被流放,“一江”指屈原的自尽地点汨罗江。④中的“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等,表明这是纪念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的对联。答案B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侥幸心理实际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法制的日益健全,靠侥幸取胜或避害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社会终将是老实人的天下。①违规者不受处罚,老实人不被奖励②主要是由个人道德决定的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④侥幸心理自然就适逢其时了⑤也跟普遍存在的社会不公有关⑥在一个赏罚不明的社会环境里,老实被视为无用的别名A.⑥③①④②⑤ B.③⑥①②⑤④C.②③⑤⑥①④ D.②⑤③①⑥④解析阅读文段和所给六个句子可知,②⑤为一组,概述侥幸心理产生的原因,其中②是从主要角度说的,⑤是从次要角度说的,⑤中的“也”提示②⑤的排列顺序。③①⑥是对⑤中“社会不公”一词的具体阐述,其中①中的“违规者不受处罚”紧承③中的“窃国者为诸侯”,⑥紧接着①说“老实”,故排列顺序为③①⑥。④是③①⑥的结果,应放在③①⑥之后。答案D5.下列各幅书法作品,按照书体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隶书乙:行书丙:篆书丁:草书B.甲:隶书乙:楷书丙:篆书丁:行书C.甲:楷书乙:行书丙:篆书丁:草书D.甲:楷书乙:隶书丙:篆书丁:行书解析考生要了解书法各种书体的特点,如篆书的特点是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并且还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丙图与之相符。隶书字形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甲图与之相符。楷书更趋简化,横平竖直,乙图与之相符。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丁图与之相符。综合来看,应该选B项。答案B二、小说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5分)民国政府教育部陶部长亲临古城,是受到蒋委员长的指令急匆匆起程的。蒋委员长正集中精力围剿中国南方山区的共产党红军,忽然得到中国西北有学生闹事的情报,便电示教育部:“怎么搞的?还不快去管一下!”陶部长到来之后,频频接触本省党政军各方要人,要促成他对西安各个学校的学生代表进行训导,以此结束他的西部之行……白灵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便和刚刚建立的西安学界抗日促进联盟的学生领袖做出决定:给陶部长一个下马威。白灵穿过小巷走到礼堂门口,只看见三四个卫兵守侍在那里,有两个验查入场券的便装工作人员,气氛显得轻松并不紧张。她丝毫不为这种表面的轻松气氛而松懈,情报说陶部长坚持不要造成大兵林立的局面,那样会损伤文职官员的尊仪,也显得自己更加豁达从容。但他对地方官员改派便衣警戒的举措没有干预,小巷里那些游荡的闲人和坐在礼堂里的学生代表中,肯定混杂着数以百计的特务和警察。她把一张蓝色道林纸印制的听讲券交给门卫,就选择了会场中间靠右的一个位置,掏出一张报纸来等候开会。陶部长在众多的官员陪伴下走上讲台。他一表人才,又擅长演讲,一言一行都显示南京政府官员居高临下的气魄,也显示出与地方官员的截然区别。他从国际形势到国内局势,侃侃而论蒋委员长“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方针;又从理论和道德以及治学的几重关系,阐释蒋委员长“学生应该潜心读书,抗日的事由政府管”的宗旨;陶部长不惜假传圣旨,把蒋委员长自江西“剿共”前线发来的训斥他的电示改编成对学生的柔肠寸心,“委员长让我转告他对西北学生的问候,并对学生的爱国之心表示钦敬!再次申明学生要安心读书,日后报效党国,抗日的事政府能管得好的。”他也许没有料到,经过严格审查的学生听众中,混杂着一批蓄意破坏委员长旨意的赤党分子,他们是专意给陶部长下巴底下支砖头、给眼睛里揉沙子、往耳朵里灌水、朝脸上是泼尿来的;来就是为了撩他的毛,搔他的皮,伤他的脸,杀他的威风的。骚乱起初是从一张字条引发的。一绺扭成麻花的字条儿从台下传到台上,主持会议的教育局新任局长看了条子上的字,就像看见一条长虫似的变了脸,扬起头时,却装出一副生硬紧巴的笑脸说:“今天是陶部长的训导报告,不安排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将另行安排专门的会议。”台子底下没有反应,条子却一绺接一绺抛上讲台。新局长拉下脸来厉声禁斥:“我刚说过,回答问询另行安排时间嘛!你们会听话不会听话?”台下便激起了由零星到纷乱的回声,顷刻之间就乱成一窝蜂,有不少学生离开座位窜到讲台下的走道里质问陶部长。陶部长岿然不动也不开口,白灵也窜到讲台下人窝里,高喊一声:“打这个小日本的乏走狗!”一扬手就把半截砖抛上台去,不偏不倚正好击中陶部长的鼻梁。陶部长惨叫一声,连同座椅一起跌翻到台子上。学生们大声呐喊着,把板凳和从脚地上揭起的砖头一起抛上讲台;有人把摆列在台下花池里的盆花也抛掷上去,有人跳进花池再拥上讲台。陶部长满脸血污,被人拉起来拖挟到后台,仅仅只抢先一步从窗口翻跳出去。大厅里有人撑开一条写着“还我河山”的横幅布标,学生们便自动挽起臂膀在横标的引导下冲出礼堂,踏倒了卦摊儿,撞翻了羊肉泡馍的汤锅,一路汹涌,一路吼喊着冲上大街。白灵的胳膊被左右两边的男女同学紧紧钩挽着,忽然想到自己像镶嵌在砖墙里的一块砖头。游行队伍涌流到端履门时,遭到蜂拥而至的宪兵和警察的封堵拦截。冲突刚一发生,就显示出警察宪兵的强大和学生们的脆弱,游行队伍很快瓦解,学生被捕者不计其数,白灵却侥幸逃走了。从古城最热闹最龌龊的角落向全城传播着一桩桩诙谐的笑话和演义性传闻,说陶部长临跳窗之前,还训斥搀扶他的省教育局新任局长:“你说这儿是历朝百代的国都圣地,是民风淳厚的礼仪之邦,怎么竟是砖头瓦砾的干活?”教育局长说:“你赶快跳窗子呀!小心关中冷娃来了……”人们纷传,抡出第一块砖头而且呐喊叫打的竟是一个女生!那女生根本不是学生,而是北边过来的一个红军的神枪手云云。(选自《白鹿原》,有删节)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交代了陶部长来古城的原因和他在古城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为故事情节的开端提供了背景,渲染了气氛。B.小说对陶部长的外表和口才的描写固然展示出南京政府官员的气魄,但和他后来逃窜的狼狈相比,更显出了他的丑恶。C.一绺绺的纸条子引发了新任局长两次脸部变化和语言变化,进而引发了双方的冲突,使情节的发展趋于紧张。D.小说运用“冲出、踏倒、撞翻、吼喊”等动词,形象表现了学生们对日本乏走狗的憎恨,以及抗日热情的高涨。解析A项,“小说开头……渲染了气氛”错误,从文中来看,小说开头主要是交代了陶部长来古城的原因,即“受到蒋委员长的指令急匆匆起程的。蒋委员长正集中精力围剿中国南方山区的共产党红军,忽然得到中国西北有学生闹事的情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