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案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8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案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8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案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8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案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8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案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案阶段特征:(19561976)总体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至今)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具体表现: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3.思想文化和科技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我国的指导思想;科技、教育、文艺等领域全面繁荣;4.社会生活上: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5.国际地位上: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课标要求: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国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近几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命题分析:考查的重点:对内改革,考查内容多选择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题型多样,同时也有对外开放相关内容。备考建议:重点关注: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2.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3.对外开放的目的、进程及意义;4.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含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时空定位:主要内容:知识点1: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点2:改革开放进程知识点3:“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过程:知识点1: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背景:①政治上: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依然在国内占有主要地位。②经济上:文革对经济的破坏及文革后国民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③思想上: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奠定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③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④国际环境:中美关系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开始明朗化。知识补充:两个凡是及实质1977年华国锋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其实质:继续坚持“左”倾错误。2.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3.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5)法制建设: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恢复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4.意义:①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归纳综合: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中心转移:(1)1927年秋收起义失利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2)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二)民主法制的重新构建1.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2)表现: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②国家还纠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落实各项政策。(3)意义:①有效的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②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2.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北京)(1)内容:审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3.修订宪法:1982年宪法(1)时间: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内容: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3)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知识拓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部宪法1.1954年宪法: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它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大法。

2.1975年宪法: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它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3.1978年宪法: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拨乱反正”的努力,但仍受到“左倾”错误影响。4.1982年宪法:在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它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是我国现行、最稳定的一部宪法。知识拓展:四项基本原则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知识点2:改革开放进程经济体制改革1.内涵:(1)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5)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6)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材料一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材料二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邓小平文选》材料三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驴和行走,运输靠小车和背篓,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当时,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农村社员出工是:“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归纳为:①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缺乏自主性;②人民公社体制平均主义严重,挫伤积极性;③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④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生活贫困。⑤直接:解决人们的生活温饱问题序幕:安徽小岗村形式: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包产到组。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3)内容:①所有制: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为公有制(不变)②经营方式:集体生产到分户经营(自主性)③分配方法:平均主义到按劳分配,自负盈亏(责任)③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④政社分开:1985年6月人民公社到乡、镇人民政府。⑤改革统购统销体制(1953.计划收购,计划供应),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4)意义:①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②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③农业发展丰富了市场,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为产业优化奠定了基础。问题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利于:(农村改革的弊端)①分散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不利于农业机械化②一家一户的家庭联产承包不利于规模经济效益③产权模糊的家庭联产承包不利于稳定土地经营能力提升: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背景: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活力;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2)内容: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3)过程:①初步尝试:特区试点;②全面开展:A.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初期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目标;C.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意义:①增强了企业活力和竞争力;②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知识拓展: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一阶段(1978198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是“分田单干”;第二阶段(19851992):发展乡镇企业,核心是准许农民“离土不离乡”,本质是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第三阶段(19932005):核心内容是准许农民“离土又离乡”,本质是把农民从乡村解放出来允许农民在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创业发展;第四阶段(2006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振兴。(二)对外开放:1.背景:材料一1978年深圳农民的年均收入是134元,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的年收入却是1.3万港币,相差几乎是100倍!材料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归纳为:(1)封闭自守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3)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国际形势总体走向缓和;2.过程:2.特点:(1)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2)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具体解释为:①“全方位”: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②“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不断推进的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③“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3.成果:(1)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2)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4.意义:(1)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改善国计民生;(2)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民主法制的完善,提高中国国际地位;(3)改变中国人思想观念和封闭心态。(三)改革开放的深化:1.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2.1987年中共十三大:①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③“三步走”发展战略。3.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5.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成就: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基础概念:1.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过程: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该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基本框架,21世纪初已基本确立。(2)含义:强调了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的基础作用,确立了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3)影响: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使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知识点3:“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1.提出: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发展过程:(1)酝酿阶段: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两岸实行“三通”;②1981年叶剑英的“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2)正式形成: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方针。(3)宪法保证:1982年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发展过程:(4)定为国策:1984年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4.历史意义: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为解决港澳问题指明了方向。(二)港澳回归:成功实践1.回归:①1984年12月签署《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②1987年4月签署《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2.意义①洗雪了国耻,使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②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能力提升: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异同合作探究:影响祖国统一的因素及实现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1.因素:(1)有利因素:①强大的祖国(改革开放)②正确的方针(一国两制)③共同的信念(民心所向)④交流的加强(沟通了解)⑤国际的公认(一个中国)(2)不利因素:①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②国际反华势力的粗暴干涉。2.意义:(1)政治: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2)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3)外交:有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4)军事: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防和海防。知识拓展: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的异同高考真题演练:1.(2023·全国乙卷)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正确答案:C。【解析】考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根据材料可知,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演出盈余的60%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分红,使得职工收入明显增加,这种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反映出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未体现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建设,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职工工资、福利以及经费改革,不能说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排除B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湖北高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正确答案:D。【解析】考点: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根据材料“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并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谈判第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D项正确;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排除A项;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中国“复关”谈判的核心问题的解决并非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直在进行,排除C项。故选D项。3.(2023.湖南高考)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正确答案:C。【解析】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取得了巨大成效,引起省、中央的关注、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得到推广,严宏昌率先购买拖拉机既说明包产到户产生了经济效益,又可知农村改革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支持和肯定,故选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的是农业经营方式,土地所有制仍为公有制,排除A项;“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不合题意、史实,与材料“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相矛盾,排除B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提出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为1979年12月6日,排除D项。4.(2022·全国甲卷)如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正确答案:B。【解析】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根据饼状图可以看出,与1978年相比,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结构中,公有制属性的零售额下降,非公有制占比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私有制得到发展,民众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就业形式多样,引起了零售额结构的变动,B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完成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因此计划管理调控的作用在下降,排除C项;通过零售额占比情况无法得出当时经济结构调整完成进度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5.(2022·全国乙卷)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正确答案:B。【解析】考点:经济体制改革。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农业占比减少,工商业、运输业等的占比有所增长。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加上此时农村改革进入市场化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1),更多农民选择从事别的职业,因此有了个体工商、物流运输等迅速发展,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郊区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6.(2021·全国甲卷)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正确答案:B。【解析】考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材料“1982年……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责任制的逐步实行调动了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故选B;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未完全理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90年代的南方谈话就是例证,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80年代不可能已经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7.(2020·全国Ⅰ卷)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正确答案:D。【解析】考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政府允许小型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企业的控制,反映出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