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1【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真题题文】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据材料“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及所学知识可知,百姓对邻里的情况相互知晓,有利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进而加强对民间的控制,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且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不能体现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不能反映农商皆本,排除A项;明清时期,对人口流动进行严格的限制,但并不禁止人口流动,C项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是为了加强对民间的控制,与经济均衡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且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不能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明初朱元璋加强对民间的控制,属于目的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命题方向】以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为依托,要求学生推断其政治措施的意图。【得分要点】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在地方上,废除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行三司分权,分别隶属中央不同的行政部门。2.在中央,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3.户籍管理: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1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4.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查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2【真题来源】浙江省2023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真题题文】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各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答案】A
【试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时,白银确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A项正确;清丈全国土地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现象,排除B项;白银的大量流入并未解决当时因逃税、走私等引发的明朝府库空虚问题,排除C项;明代商品经济并未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依然是自然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属于背景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命题方向】以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为切入点,考查一条鞭法实行时的时代背景。【得分要点】一条鞭法实行时的时代背景1.随着明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日益资本化,土地兼并也逐渐加剧,地主豪强,勾结官府,强占农民的土地,并运用一切可行的手段来逃避相应的赋税。加上明朝中后期,宦官掌权,操纵朝政,卖官鬻爵和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为了迎合爱财的宦官,各地官员拼命搜刮民脂民膏。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侵蚀了税基,造成了国家赋税急剧减少。2.朝廷开支逐步加大,财政十分困难。皇室、宗室奢侈腐化的巨额开支,国家机构中繁冗官员的俸禄,用于抵御浙江、福建倭寇和北方少数民族俺答侵扰的庞大军费支出等,使得当时的财政入不敷出。3.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交易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力被削弱。不少农民弃农从商,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向前迈进,而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白银货币的流通。白银的广泛使用为“一条鞭法”实施折银征收提供了有利条件。4.明代万历之前,江南实行的征一法,江西的鼠尾册,东南出现的十段锦法,浙江、广东出现的均平银,福建出现的纲银法,都具有徭役折银向田亩转移的内容。这些改革虽然只在部分地区实行却为一条鞭法的提出积累了经验。5.明政府为解脱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而改弦更张是一条鞭法产生的直接原因,而明代商品经济的日益活跃和封建徭役经济的衰落、解体则为其产生准备了基本的但也是决定性的物质条件。3【真题来源】2023年北京卷【真题题文】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帮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南方居多,①与题意不符;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力(亩产斤数)较其他地区高,说明此地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此时的海外贸易线路较多,说明明代海外贸易没有阻断,③不符合题意;根据示意图信息,广州、泉州、福州、宁波等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C项和D项。故选B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明代经贸发展状况,属于正向思维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图片材料信息的能力。【命题方向】以明代经贸示意图为依托,正确地解释明代经贸发展状况。【得分要点】明清(1840年前)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政,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4【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真题题文】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自己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则,即利己又利人,不害己害人,这样能做到就是圣贤有道德的人。百姓日用即道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王艮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要求统治者把满足群众穿衣吃饭作为第一需要,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读经和做生意不违背,亦儒亦商,儒商是也,A项正确;心外无物,是出自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基础上提出的,主张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理解为保存心中本具的天理,消灭人的私有欲望,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封建统治者顽固推行“崇本抑末”的政策,以农为本,工商为末,保护和发展农业经济,抑制工商业的逢勃发展,这就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黄宗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明代思想界的新变化,属于正向思维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命题方向】以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商之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为切入点,正确地理解“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观念。【得分要点】明代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1)兴起: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2)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3)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1)李贽: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5【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湖南卷【真题题文】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类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可知,朝鲜和日本的请赐行为,说明两国以明朝政权为其宗主国,欲借助明朝赐书的行为,来强化自己政权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与儒家学说的发展无关,强调的是朝鲜、日本的政府行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官方行为,与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请求赐书是为了强化政权的权威,非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朝日使臣请赐经籍的合理解读,属于目的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推断目的意图的能力。【命题方向】以永乐年间朝日使臣请赐经籍为依托,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合理解读。【得分要点】从“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看明成祖时期的中日、中朝关系:朝鲜和日本的请赐行为,说明两国以明朝政权为其宗主国,欲借助明朝赐书的行为,来强化自己政权的权威。6【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五省)【真题题文】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1516世纪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属于正向思维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命题方向】以1516世纪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为依托,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得分要点】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1.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在日本长崎和中国奥美之间进行丝银贸易,西班牙在墨西哥和菲律宾两大殖民地之间进行“大帆船贸易”。美州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商业资本的集聚。2.另一方面,也给中国带来了灾难。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今澳门的租住权。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7【真题来源】2023年湖北卷【真题题文】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据“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与“明代湖北地区人口分布”是两个概念,排除D项。故选A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明代湖北进士及第人数与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属于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图片材料信息进行正确推断的能力。【命题方向】以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为依托,正确地解读图片信息,推断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的关系。【得分要点】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明清时期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因为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不同,也体现出区域性的差异。8【真题来源】2023年北京卷【真题题文】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没有体现制衡皇权信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收发环节,排除D项。故选C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清代奏折制度的特点,属于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题文材料信息的能力。【命题方向】以清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的材料为依托,正确地理解清代奏折制度的特点。【得分要点】清代奏折制度1.形成:清朝前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2.特点:迅速、机密。3.影响: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的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明清(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在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固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明清时期的历史是全国甲、乙卷和新课标卷以及自主命题省、市必考的知识点。或者在明朝、或者在清朝一定会有一个题目。有的在政治角度命题,如2022年的山东卷明朝时期的监察规范、湖南卷清代君主集权的影响,2023年全国乙卷的朱元璋加强对民间控制、北京卷的奏折制度等;有的从经济角度命题,如2021年重庆卷考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瓷器造型、海南卷从康乾盛世时期国家赋税收入结构看盛世孕育危机,2022年全国乙卷考查江南工商业繁荣影响民众生活追求,2023年浙江1月卷考查“一条鞭法”的历史背景、北京卷要求解读明代经贸示意图;有的从思想文化角度命题,如2021年广东卷考查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2022年全国甲卷考查康熙帝承续华夏传统的举措、2023年全国甲卷考查了“百姓日用即道”的民本思想、湖北卷考查明代湖北进士及第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图所蕴含的信息;也有对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考查特别是新航路开辟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如2023年湖南卷明成祖时朝鲜、日本使臣请赐经籍、2022年广东卷广州的瓷器出口、2023年新课标卷1516世纪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等。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自主命题各省试卷有侧重本省历史的考查的倾向,如2022年广东卷考查广州瓷器出口、2023年湖北卷考查明代湖北进士及第等。1.(2022年山东卷)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可以得出,朝延让御史巡按和地方监察御史相互监察,结合所学知识这些规定旨在保证监察规范有效,故选A。这些规定不是限制监察御史权力,排除B;题文信息中没有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意思,排除C;朝延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没有体现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的拓宽,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2.(2022年全国甲卷)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答案】A:【解析】由材料“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可知康熙重视传承儒家思想。以此为基础结合所学推论可知,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康熙的目的应该是建立新政权和华夏传统的联系以巩固统治,这有利于传承华夏文明,既是主观目的也是客观结果,所以A项正确;疑古辨伪是对前世文献资料的存疑考辩,属于乾嘉学派特征,排除B项;材料重视的是修明史,并非理学典籍,吸收的博学鸿儒也没有指出是否理学家,C项错误;一般的主要目的要选事件主体自身利益的实现,材料中康熙的举动,的确有利于历史文献的保存,但其主要目的明显不仅是编书,而是要加强思想控制,笼络知识分子以此巩固统治,所以D项错误。3.(2021年全国乙卷)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答案】D:【解析】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再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市镇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促使生活方面的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好名喜夸”之风,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为儒家伦理道德,在明清时期仍占主导地位,没有被颠覆;主体也不一致,营建营建园林亭台的是“千金之产”之人,并非特指“士大夫”。B项不符合逻辑,材料中“俗气扑人”的“好名喜夸”之风,说明这种社会风气形成已久,并非“初现”,世俗化审美趣味早在宋代勾栏瓦肆及风俗画中就已有。C项不符合史实。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是在近代;加之封建政府长期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士农工商社会结构没有被打破,更没有解体,且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与士农工商结构解题没有必然逻辑关系。材料中仅体现江南地区家中“凡有千金之产”者的生活和审美趣味,却没有指出这些人属于哪个社会阶层,也没有指出其社会结构属性。4.(2022年广东卷)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可知广东、福建等地既生产瓷器,也出口瓷器,而且在瓷器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欧洲市场的需求,说明广州在当时的中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A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甚至出现了“官搭民烧”的现象,而且官营手工业产品全部不用于出口贸易,仅限于官方使用,排除B项;在传统华夷观念和闭关锁国制度的影响下,西方艺术很难在中国进行推广,排除C项;明清时期再次推行了专卖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再次出现了强化的趋势,排除D项。5.(2021年重庆卷)有学者认为,明瓷中已看不到宋瓷中那种理智的、严肃的造型之追求。明瓷姿态自然,少见做作痕迹。其中的蓝釉瓷器和红釉瓷器浓墨丰润,富有情趣和装饰性,笔法畅达,表现手法自由而飘逸奔放。这差异是因为A.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 B.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C.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不同 D.宋明文化承载者阶层不同【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瓷追求造型理智、严肃,明瓷追求情趣和装饰性,是因为受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需求影响,明代文化市场下移,即宋明文化承载者的阶层不同,D项正确;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与“宋瓷中那种理智的、严肃的造型”等不符,排除A项;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与“明瓷姿态自然”“富有情趣和装饰性”不符,排除B项;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排除C项。故选D项。6.(2021年广东卷)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答案】A【解析】根据“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婉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员的服饰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明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故选A;科举制是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排除B;根据服饰的差别不能说明社会等级日益固化,排除C;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市民文化无关,而且也不能说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礼制从限定,排除D。7.(2021年海南卷)如表反映了清代前期主要财政岁入一览表单位:万两(银)年代总额地丁银%盐课%关税%杂赋%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34242823388122911724年(雍正二年)36493028387135991753年(乾隆十八年)42662964701459142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42542991574540149A.繁荣背后潜藏危机 B.近代前夜发展停滞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中清代财政收情况,虽然各个时期总额和内容不同,但是主要来源是地丁银,体现了比较稳定的经济结构,以小农经济为主,结合此时世界趋势,可知此时世界以资本主义经济为趋势,可见清代此时经济的发展繁荣背后潜藏危机,A项正确;结合表格中总额的数量,此时中国经济仍然在发展,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以雇佣关系为主要特征,而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此时清代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没有反映土地兼并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分析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可知或明朝或清朝时期的历史是全国甲、乙卷和自主命题省、市历年高考的必考知识点。如2021年的重庆卷考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瓷器造型、广东卷考查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海南卷考查康乾盛世孕育统治危机;2022年山东卷考查明朝时期监察规范、湖南卷考查清代君主集权的影响,体现了政治角度对明清史的考查;全国乙卷江南工商业繁荣影响民众追求,从经济角度考查明清史;广东卷的广州瓷器出口和全国甲卷康熙承续华夏传统则体现了对这一时期对外交往和思想文化的考查。2023年的全国甲、乙卷、新课标卷以及自主命题各省、市除北京卷的奏折制度外其余试卷不约而同的考查明史,角度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交往等诸多领城。体现了这一时期历史命题的广阔空间。据此推测,2024年高考题,明清(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时期的历史仍然会是高考命题的必然考点,需要同学们重点关注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自主命题省、市对该时段相关地方史也应有所关注。1.(2021·广东·统考模拟预测)明朝宰相制度废除后,皇帝把决策权分散于六部、九卿、内阁和司礼监等,而由皇帝总其成,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皇帝的决策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的。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A.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 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有效制约C.中央各个部门平等地参与决策 D.君主集权与扩大分权同时并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皇帝把决策权分散”“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皇帝的决策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的”“皇帝总其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废除宰相后,君主集权加强,同时为缓解政务与决策压力,也在适当扩大分权,这说明君主集权与扩大分权同时并存,D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还体现了“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A项片面,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排除B项。“皇帝把决策权分散于六部、九卿、内阁和司礼监等”,但是各部门是否“平等”地参与决策,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2021·江西鹰潭·统考二模)从嘉靖元年到万历初年,内阁首辅更换十余个。朝中大臣为了争夺阁权,爱恶交攻,睚眦必报,排斥异己,不择手段,相互攻讦,使得朝廷政治相当混乱。这表明A.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阁臣弄权是明亡的主要原因C.内阁倾轧成为明朝惯例 D.封建制度在明朝发展到顶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从嘉靖元年到万历初年,内阁首辅更换十余个……使得朝廷政治相当混乱”可知阁臣争夺权力,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阁臣的权力来自皇帝,因此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A正确;皇帝昏庸无能是明亡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内阁倾轧成为明朝惯例,故C排除;封建制度在清朝发展到顶峰,故D错误。3.(2021·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校考三模)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前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远至波斯湾、东非。郑和的远航,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诸国的声望,各国争遣使团来华。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实现了经济与文化交流 B.导致丝绸之路贸易衰落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促进了统治中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根据“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诸国的声望,各国争遣使团来华”可知郑和下西洋宣扬了明朝的国威,实现了明朝和其他国家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故选A;据题意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海外贸易,排除B;材料主要说明明朝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没有体现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C;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导致统治中心的转移,排除D。4.(2021·浙江绍兴·统考二模)明嘉靖年间,蒙古各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不满足于朝贡马市贸易,强烈要求更大规模的、包括民间贸易和生产资料交换在内的互市贸易。他们甚至大兵压境,明廷连年抗战,兵费浩繁和财政匮乏,不得不考虑蒙古的要求。为此明政府A.在长城沿线设置重镇,派驻重兵 B.设立金融机构——日升昌票号C.开放民间私人交易的民市,小市 D.设立会馆以供商人停宿、储运【答案】C【解析】明朝中后期,面对财政困难,为解决边患,开放民间私人交易的民市,小市,C项正确;A项是明朝初年的举措,明朝中后期国力有限,不能在北边维持大量军队,排除A项;日升昌票号是晋商设立的,而非政府,排除B项;会馆是私人设立,排除D项。故选C项。5.(2021·安徽芜湖·统考二模)有学者认为:“对于永乐帝而言,迁都北方还有他个人的因素,即他所背负的超越忽必烈的宿命。他所承担的使命并不是单纯的对北方边患的消极防御,而恰恰是积极完成中华与夷狄的统合。”据此可知,明朝定都北京A.彻底解除了北部边疆的统治危机 B.达成了永乐帝个人的抱负C.有利于形成多民族国家治理模式 D.标志北方各民族开始融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他所承担的使命并不是单纯的对北方边患的消极防御,而恰恰是积极完成中华与夷狄的统合”可知永乐帝迁都北京有利于形成多民族国家治理模式,C项正确;A项彻底的说法错误,定都北京后征伐蒙古各族,有利于北部边疆的稳定,排除A;个人抱负只是迁都的因素之一,目的在于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B;自魏晋以来,北方各族不断交融,排除D。6.(2021·湖北·模拟预测)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A.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 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C.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 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乾隆皇帝以“修书以遏邪说”为宗旨,对《四库全书》进行编撰,表明在编撰过程中对不利于封建统治的理论、违背封建伦理纲常的理论,都作为“邪说”而加以摒弃,反映了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的事实,C项正确;清朝政府编纂《四库全书》,收录历代书籍典章和重大历史事件,是对文化的传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员工职业礼仪培训总结报告
- 拉链厂社会实践活动
- 2024年度二手钢琴保养预约合同2篇
- 2024年度特许经营合同特许经营权范围
- 《竞争?合作?》课件
- 精准医疗平台
- 仁爱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
- 仁爱版七年级上英语全册教案
- 仁爱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设计
- 2024年度地铁隧道钻爆施工机械采购协议3篇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英语试题(解析版)
-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 露天矿山安全培训课件经典
- 企业资产管理培训
- 公文写作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巴西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 自然辩证法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6月浙江省高考地理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 中考语文专项必刷题之名著阅读专题(天津版)
- 2024版合伙经营运输车辆合同范本
- 热点主题作文写作指导:多一些尊重理解少一些偏见误解(审题指导与例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