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_第1页
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_第2页
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_第3页
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_第4页
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件编辑说明1本课件需用office2010及以上版本打开,如果您的电脑是office2007及以下版本或者WPS软件,可能会出现不可编辑的文档,建议您安装office2010及以上版本。2因为课件中存在一些特殊符号,所以个别幻灯片在制作时插入了文档。如您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插入的文档,即可进入编辑状态。如您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公式不显示或者乱码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您的电脑缺少字体,下载。3本课件显示比例为16:9,如您的电脑显示器分辨率为4:3,课件显示效果可能比较差,建议您将电脑显示器分辨率更改为16:9。如您不知如何更改,请360搜索“全品文教高中”,点击“常见问题”。4如您遇到有关课件技术方面的问题,,点击“常见问题”,或致有关内容方面的问题,请致新高考2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第九单元种群和群落内容要求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基础·自主诊断 素养·全面提升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同种生物的。

自然区域内全部个体注:“”和“-”分别表示增加、减少,“→”“”分别表示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图9-28-1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年龄组成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①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从而间接影响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④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如气候、天敌、食物等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年龄组成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

、活动能力

的动物

活动范围

、活动能力

的动物

调查程序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小弱大强五点取样平均值注意事项

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

随机无影响正误辨析1池塘里的所有小蝌蚪是一个种群。 2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池塘里的所有小蝌蚪不能称为一个种群。×年龄大小是生物个体的特征,而不是种群的数量特征,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3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由于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增大,死亡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4种群出生率增大,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种群出生率增大,但死亡率未知,所以不能确定种群密度一定增大。5蚜虫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6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蚜虫活动能力弱,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应用等距取样法。教材拓展1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受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2应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分析个体特征与种群特征的不同个体有性别、年龄、高矮等特征,种群是由一定地域的所有个体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出现了个体不具有的特征,如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出生率、死亡率等。3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个种群中鼠的种群密度大约是只/公顷。

2若捕捉后该鼠不易再被捕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填“偏高”或“偏低”。理由:

88偏高该鼠被捕捉一次之后不易再被捕捉,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由“种群数量=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可知,种群数量会偏大,即估算值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生命观念清概念明结论1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座山上所有的蛇是一个种群B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C夏季某月某老鼠种群110只中有10只是新生的,这个月该种群的出生率是10%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中,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等于0C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蛇有很多种,并非只有一个物种,A错误;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降低了种群的出生率,破坏了性别比例,B错误;夏季某月110只老鼠中有10只是新生的,这个月老鼠的出生率是10÷100=10%,C正确;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中,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但二者不等于0,D错误。2图9-28-2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图9-28-2C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图9-28-2■题后归纳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图9-28-3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曲线图

柱形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种群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种群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种群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科学探究抓探究提实践3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B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C调查某山坡上樟树的种群密度,样方面积应该取1m2D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只计数样方内的个体数A单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故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来计算种群密度,A正确;3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B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C调查某山坡上樟树的种群密度,样方面积应该取1m2D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只计数样方内的个体数A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取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B错误;因樟树植株较大,选择的样方面积应适当增大,C错误;在对样方计数时除样方内的个体外,还包括相邻两条边线和顶点上的个体,D错误。4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捕获总鸟数麻雀黄鹂第一次捕捉数(只)10046(标记后放生)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数(只)10242(其中6只有标记)36(其中9只有标记)A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该区域麻雀大约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了一个种群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比实际值小D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对象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标记物必须能保持一定的时间,至少在调查期间不能脱落,A正确;由表中数据可计算出该区域麻雀大约有46×42÷6=322只,黄鹂大约有43×36÷9=172只,B正确;

捕获总鸟数麻雀黄鹂第一次捕捉数(只)10046(标记后放生)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数(只)10242(其中6只有标记)36(其中9只有标记)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C正确;某区域内的某生物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比实际值大,D错误。

捕获总鸟数麻雀黄鹂第一次捕捉数(只)10046(标记后放生)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数(只)10242(其中6只有标记)36(其中9只有标记)■题后归纳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图9-28-42“样方法”应注意的问题①适用范围: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些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②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为100m2,灌木为16m2,草本为1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9-28-5①和等距取样法如图②。①②图9-28-5③需要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④需要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边界线上的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图9-28-6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基础·自主诊断素养·全面提升 1研究方法:构建。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数学模型假设数学形式2种群数量增长曲线1图中a曲线为曲线。

①形成条件:、气候适宜、等。

图9-28-7“J”型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没有敌害图9-28-7种群的起始数量数量倍数一定的倍数图9-28-7“S”型自然界资源和空间有限/2环境容纳量3值:又称,指在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

环境容纳量不受破坏种群最大数量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变化形式:波动和下降。2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天敌、传染病等;人为因素——。

食物人类活动正误辨析1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2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3种群数量在/2和值之间时,其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有种群数量的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介于/2和值之间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仍大于0,种群数量仍在增加,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4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5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种群数量为/2时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6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在值上下波动,主要是由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调节的。 7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进行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内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防治蝗灾应在种群数量低于/2时进行。√√教材拓展

请据图回答问题:1a曲线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2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

图9-28-8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敌害;④无迁入、迁出始终存在环境阻力3曲线a、b中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际情况的是。

4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是。图9-28-8b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1“J”型增长中λ和增长率的关系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增长率=N0λt1-N0λt/N0λt×100%=λ-1×100%。如图9-28-9所示:1A>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增加,如图中AB段不包括B点。2λ=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稳定,如图中B、D点。3A<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下降,如图中BD段不包括B、D点。4种群的最大数量在B点,种群的最小数量在D点。图9-28-9②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即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时间。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始数量N0增长到Nt,则该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无单位;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增长类型“J”型“S”型增长率

增长速率

2两种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3不同曲线模型中“值”与“/2”图9-28-10图中A、B、C、D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值,A'、C'、D'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2。科学思维重理解拓思维角度一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分析1假设某些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中a、b1、b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a所示/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恶劣了1推测,当种群数量达到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C图9-28-11a为“J”型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的动态变化,A错误;/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该害虫数量增长最快,此时进行杀虫效果不佳,对于害虫的防治越早越好,B错误;曲线b1的值大于曲线b2,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恶劣了,如天敌侵害或环境骤变等,C正确;种群数量达到值后,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并非不再变化,D错误。图9-28-112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环境条件改变可导致值改变~c年,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图乙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点对应的年龄组成分别是稳定型和增长型C图9-28-12据图乙可知,种群的值为a和b之间的某个数值,A错误;据图甲可知,在b~c年,λ先小于1,后大于1,所以种群数量先减少后逐渐增多,B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图乙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C正确;据图分析,图甲中c点对应的λ接近2,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图乙中c点处于/2时,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错误。■题后归纳对值环境容纳量的解读1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善时,值会上升。2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如图9-28-13所示:图9-28-133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值附近。角度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3自然种群数量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假设某自然种群的数量为N,环境容纳量为,S1~S5是“S”型曲线上的5个点。根据下表所示数据,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值为200BS5不是该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C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S3之前D-N/的比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小曲线上的点种群数量(K-N)/KS1200.90S2500.75S31000.50S41500.25S51800.10D种群数量在S3时,-N/=05,说明此时的种群数量处于/2,因此该种群的值为200,A正确;S5时,-N/=01,说明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因此该点不是该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B正确;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S3之前,即在/2之前,C正确;根据表格分析可知,-N/的比值为0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N/的值大于05或小于05时,种群增长速率都较小,D错误。曲线上的点种群数量(K-N)/KS1200.90S2500.75S31000.50S41500.25S51800.104图甲和图乙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B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甲的E点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点可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图9-28-14D图甲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A错误;E点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净补充量为0,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净补充量最大,B错误;F点时有害动物的增长速率最大,在F点之前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C错误;图乙中的G点对应图甲中的E点,均可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图9-28-14■题后归纳“S”型曲线中值与/2的分析与应用1值与/2的分析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值会下降;反之,值会上升。图9-28-15角度三种群增长倍数、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分析5如图9-28-16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不同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D若乙种群为某种鱼类,应在t4时对鱼类进行捕捞图9-28-16Bt2~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A项错误。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B项正确。t2~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而t3之后小于0,所以t3时甲的种群密度是最大的;同理可得t5时乙种群密度最大,故C项错误。t4点所代表的种群数量为/2,进行鱼类捕捞时,要使捕捞后的鱼类剩余量维持在/2,故D项错误。图9-28-166图9-28-17中A、B为某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的种群密度相同BO~t5,B种群数理呈“S”型增长Ct3~t5,B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Dt3~t5,A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图9-28-17D据图分析,t5时刻A、B种群的δδ=出生率/死亡率相同,由于不知道二者最初的种群密度情况,所以不能确定二者的种群密度是否相同,A错误;O~t5,B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故O~t5,B种群数量不呈“S”型增长,B错误;t3~t5,B种群的δ大于1,种群密度一直增加,C错误;t3~t5,A种群前期δ大于1,种群密度增加,后期δ小于1,种群密度下降,D正确。图9-28-17考点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素养·全面提升 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培养的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曲线。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pH变化所致。3计算酵母菌种群数量可用的方法:抽样检测法。2实验流程图9-28-183用血细胞计数板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方法1血细胞计数板构造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方格网,对于16×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9-28-19所示。图9-28-19图9-28-194注意事项1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为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自身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小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4制好装片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5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6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培养液时要进行定量稀释,便于计算。7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记录结果最好用记录表,如:时间(d)123456……数量(个)

……科学探究抓探究提实践1将10mL酵母菌培养液注入试管中,放置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取样4次,每次取样时均将培养液摇匀。然后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此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样品取样的先后顺序为2、4、1、3B取样时摇匀培养液的目的是使酵母菌与氧气充分接触C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D在该实验条件下酵母菌的环境容纳量为121×107个D样品1mm3样品中酵母菌数量(个)pH112103.728205.4312104.8410005.0酵母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且两种呼吸方式均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碳酸,培养时间越长,碳酸积累越多,pH越低,所以可根据培养液pH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根据表格中各样品中pH的大小可推知,取样的先后顺序为2、4、3、1,A项错误;取样时摇匀培养液的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B项错误;样品1mm3样品中酵母菌数量(个)pH112103.728205.4312104.8410005.0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通常是先增多,后稳定,再之后就减少,所以其种群出生率不会始终大于死亡率,C项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酵母菌数量达到稳定时1mm3样品中酵母菌数量为1210个,表明10mL该酵母菌培养液的环境容纳量为1210×103×10=121×107个,D项正确。样品1mm3样品中酵母菌数量(个)pH112103.728205.4312104.8410005.02某实验室有两种酵母菌甲和乙,在条件相同、体积一定的培养液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增长都符合“S”型曲线,各自所能达到的环境容纳量为13个单位和58个单位。实验表明,将甲、乙混合培养时一个乙所利用的资源相当于315个甲所利用的资源。请完成下列问题:1酵母菌在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中属于。若单独培养酵母菌甲,甲种群数量为个单位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

分解者65酵母菌属于真菌,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能把动植物遗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在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中属于分解者。若单独培养酵母菌甲,甲种群数量为/2时即65个单位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2对上述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其实验操作如下:①先将静止放置的培养酵母菌的试管,再取出1mL酵母菌液,移入一支干净的试管;

②从1mL酵母菌液中取出少许,滴在盖有盖玻片的上;

③将上述装片放在视野填“较亮”或“较暗”的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轻轻振荡几次血细胞计数板较暗取样计数前为了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需要先将静止放置的培养酵母菌的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取出酵母菌液后,需要先滴在盖有盖玻片的血细胞计数板上,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由于酵母菌是无色的,需要将装片放在视野较暗的显微镜下观察计数。3若将甲、乙混合培养,两者的种间关系是。依据题中数据分析,在生存斗争中可能取胜的一方是。

竞争乙若将甲、乙混合培养,两者的种间关系是竞争,依题意,乙的环境容纳量为58个,而甲的环境容纳量为13个,甲、乙混合培养时一个乙所利用的资源相当于315个甲所利用的资源,说明乙利用的资源更多,在生存斗争中更占优势,更容易取胜。真题·新题五年真题1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9-28-20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图9-28-20细菌甲是异养型生物,培养基中应提供有机物,甲可通过分解作用或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正确;正常情况下,培养基的更换频率越高,营养物质供应越充足,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可知,a曲线代表每隔3h更新培养基的实验组,该种群增长在23h前符合“J”型增长曲线,也意味着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是充裕的,C正确;图9-28-20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的实验组,其种群增长初期因营养物质充足、空间充裕,种群增长曲线即c曲线与a和b曲线重合,近似“J”型增长,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逐渐呈现“S”型增长,D错误。图9-28-20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D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项正确。某林场中繁殖能力极强的老鼠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内斗争的影响,也就是受种群密度制约,B项正确。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项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项错误。3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型,且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最快。

“S”a/2依据“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对于“S”型曲线而言,种群数量为/2时,种群增长最快,故该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最快。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值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值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减小不变与第1题所述实验相比,该实验的培养基的量减少一半,故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减小。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由于培养基总量没变,所以与增加前相比,值不变。菌种量增加一倍,可能会影响达到值所需时间,但不影响值的大小。4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J”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即空间足够大、食物足够多、无天敌、无致死性疾病等条件下,其数量可呈“J”型增长。2山鼠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是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也可能是部分个体迁出所致。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捕食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又叫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新题精选1下列关于种群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A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生物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结果较准确B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某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C密闭培养瓶中的酵母菌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会稳定在值附近D调查昆虫的卵、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可选用标志重捕法A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生物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结果较准确,A正确;用样方法调查某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B错误;密闭培养瓶中的酵母菌数量可能会呈“S”型增长,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在值附近,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最终酵母菌数量下降甚至为零,C错误;调查昆虫的卵、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应选用样方法,D错误。2某研究小组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9-28-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除40℃组,另外两组均先呈现“J”型增长B实验表明30℃是酵母菌生长的最适温度点时10℃组和30℃组酵母菌种群密度相同D培养至48h,不同温度组的年龄组成均呈衰退型图9-28-21C据图分析,除40℃组,另外两组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都先增加后减少,不属于“J”型增长,A错误。据图中曲线可知,在10℃、30℃、40℃条件下,30℃更适合酵母菌生长,但不能说明30℃是酵母生长的最适温度,B错误。据图可知,在a点时,10℃组和30℃组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相同,种群密度相同,C正确。据曲线可知,在40℃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一直降低,72h后降为0,应为衰退型;培养至48h,30℃组的种群数量开始降低,其年龄组成为衰退型,10℃组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错误。图9-28-211核心概念1P60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P62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中个体总数的比率。3P67“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4P67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值。2重点易错语句1P62~P63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2P62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3P6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4P66“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5P67“S”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6P67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7P68渔业捕捞中,让种群数量维持在/2的原因是/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边角知识1P61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为调查对象。因为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往往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2P62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出生率控制人口过度增长。3P65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应用了假说—演绎法。4P67同一种群的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5P69“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因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所以无须设置对照组,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1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A某田鼠种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