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性语篇性标准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_第1页
认知性语篇性标准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_第2页
认知性语篇性标准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_第3页
认知性语篇性标准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_第4页
认知性语篇性标准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知性语篇性标准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

0.语篇的衔接研究beaugrade提出了在使用语言系统时研究语言单元和结构类型的程序模式的方法。他不再局限于语篇本身的研究,这大概与Halliday英语语篇衔接研究的穷尽性有关。Beaugrande认为语篇不仅仅是言语交际的产物,更是一种交际活动,语篇交际事件是交际客体,语篇参加者是交际主体,交际过程中伴随着情景信息的运作,语篇之间还具有兼容性,构成上一层的下层语篇之间具有语篇交互性。本文试图探讨一下交际客体和交际主体互动的语篇性标准。1.动态语篇交际的概念Beaugrande明确提出三大研究目标:语篇性标准、语篇类型和语篇操作,语篇研究应当描述或者解释语篇类型的共性和个性。要解释语篇,必须突破静态语篇观,建立人类交际的宏观视角,他把单个语篇视为“交际事件”(communicativeoccurrence),把语言视为一种人类活动。这表明其语篇研究对象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口头或书面话语产物,而是提出了动态语篇交际的概念,语篇是语言系统的实际运用,而不是抽象的语言要素,并且语言成分的基本组织(如语音、语法、词汇等)在语篇单位的选择方面不起决定性作用。在其程序模式中,“标准必须包括可操作性和人类思维的合理性”(Beaugrande&Dressler,1981:33),可见,这种语篇研究带有明显的认知取向。2.语义单位的研究系统功能语法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并强调语言使用过程的研究,“其研究目标是建立一种语义上显著的语法”(严世清,1998:13),因此包括语法在内的语言的每个层面都与意义相关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Halliday不再注重区分意义与词汇语法的区别,他视语篇为语义单位,并在系统功能语法内加以研究(Halliday,1994:308-339)。其突出贡献在于Halliday&Hasan从微观视角提出了语篇结构(texture)的概念来表达语篇的定义性属性,从而创立了语篇研究的衔接理论。正如他本人指出的,“语篇有语篇结构才使它区别于其他非语篇性语言片段”(Halliday&Hasan,1976:2)。Beaugrande提出了语篇性(textuality)概念来定义语篇,并认为语篇性标准与语篇类型之间关系紧密,语篇性标准称为语篇交际的建构原则。语篇必须同时满足七大语篇性标准方可视为交际性语篇,反过来,不同的语篇类型以不同的方式具体体现这些标准;一个语篇若未能满足或未能同时满足这些标准,则认为是非交际性的,非交际性语篇不是语篇。一言以蔽之,语篇性标准是有意义的合理的语篇能够用于人类交际的定义性特征。2.1语法依赖关系Halliday和Hasan(1976:4)认为衔接是指语篇的意义关系框架,即语篇中语言项在意义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或者一种意义预设关系,并视衔接为语篇的最终判断标准。而在Beaugrande看来,衔接是指表层语篇是如何由构成成分按照某一顺序相互连接形成的,其中表层语篇指的是人们实际看到或听到的词语框架。使用“表层语篇”(surfacetext)和“相互连接”(mutuallyconnected)这样的术语,表明Beaugrande语篇研究涉及到认知心理学和连通主义理论(connectivismtheory)。表层语篇由词语或句子构成,而这些成分属于语法单位,所以它们是依据语法结构关系构成表层语篇的,Beaugrande称之为“语法依赖关系”(grammaticaldependencies)。由此看来,语篇的衔接依靠这种语法依赖关系,即衔接包括标记表层语篇成分的所有语法手段。下面看一个例子:(1)SLOWCHILDRENATPLAY根据SLOW的不同含义,这个语篇至少可做出两种解释:1)SLOWCHILDREN/ATPLAY,指孩子们智力低下或体格较弱;2)SLOW/CHILDRENATPLAY,这是更为常见的一种“句读”,意在提醒司机们要减慢速度以免给前方玩耍的孩子们带来危险。例(1)是一个路标语,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第二种理解更合情理呢?或者说,为什么在正常情况下SLOW的含义应理解为“运动量”而不是“孩子们的智力或体格特征”呢?单从语篇自身是得不到解释的,必须借助于其他语篇性标准及其和衔接之间的相互关系。2.2反思关联论congest与“表层语篇”对应的是“深层语篇”,Beaugrande称为“语篇世界”,指隐藏于表层语篇背后的概念和关系形成的抽象网络。连贯正是指语篇世界的概念和关系是如何相互连接形成这种抽象网络的。从认知角度讲,连贯可定义为“语篇世界构成成分相互可及和相互关联的方式”(Beaugrande&Dressler,1981:4)。心理实验表明深层语篇是以命题的形式在大脑中储存和检索的(Brown&Yule,1983:115),因此,操作性程序模式以命题为载体,解释人们看到或听到的语篇是大脑中语篇世界的语言表征。Beaugrande程序模式的突出特点是语篇的可操作性,因此他将概念和关系都看作可操作性认知实体,其中概念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可以在大脑中恢复和激活”(Beaugrande&Dressler,1981:85)。根据关联论,语言使用者在使用或接受某一言语表达时,倾向于激活有关现实世界的经验知识以便达到相关理解,“这种经验知识早以图式或草案、框架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中”(Sperber&Wilson,1986:88)。显然,知识不是任意地、孤立地储存于大脑的,而是以知识块(chunk)的形式得以储存、检索和提取的,故语篇交际时,交际主体趋于激活几乎相同的知识块。Sperber和Wilson提出概念不是不可分的最小认知单位,一个概念包含三大构项(entries)——逻辑项、一般知识项和词汇项(Sperber&Wilson,1986:86)。逻辑项包括一套演绎规则,它们适用于所在概念构成的逻辑形式,因此包括命题在内的逻辑形式可进行演绎推理,这又表明以命题关系网络为框架的程序模式对于大多数语篇是可以操作的。一般知识项涉及概念的外延集合信息和外延成员的个体属性,所激活的知识块正是由相关的一般知识项构成的。词汇项包含与概念对应的语言信息,表层语篇有意义正是由于词汇和短语框架与概念和关系框架间的合理搭配。由此可见,衔接是感知性的表面现象,连贯是推理性的内部表征。Beaugrande把各种各样的概念性关系统称为“接应”(linkage),用来“界定每一概念的可能用法”(Beaugrande&Dressler,1981:86)。概念间关系不止一种,如“特征关系”、“原因关系”等。可见,语篇的内部连接性或者语篇的连贯是依靠概念接应得以维持的,反过来连贯又保证了表层语篇语法结构的连续性。程序性操作正是沿着网状的接应节推进的。Beaugrande提出了34种概念性关系,并称为“控制中心”(controlcenter),其中最常见的关系有“状态关系”、“特征关系”、“场所关系”、“时间关系”等。他把原因关系(Causality)又细分为3个类型——必要原因(Cause),充分原因(Enablement)和可能原因(Reason)(ibid:5)。其中,必要原因创造后一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充分原因创造后一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可能原因是指后一事件是前一事件的可能性后果,但不是必然性后果。依靠这些概念和关系,程序模式的框架已形成,然而,这一模式究竟是如何运作的,还需要涉及到下面的语篇性标准。2.3.人工智能视野下的语篇交际语篇交际的稳定性存在于不断打破和恢复语篇交际事件的连续性的操作过程中,“衔接和连贯是以语篇为中心的概念”(Beaugrande&Dressler,1981:7),语篇不可能自动地调节交际过程,程序模式从语篇参与者即交际主体因素中找到了答案。意图性标准涉及语篇产生者对语篇交际的态度,根据相关论的显示推理交际模式,从显示方面来看,语篇产生者为了向语篇接受者显映其交际意图,需要依靠语言信号或非语言信号,最终产生了交际事件构成的衔接连贯的语篇。其中,计划(plan)和目标(goal)这两个概念在创造非连贯的表层语篇时起到明显的调节作用。例如:(2)“Youwillconveytheveryimpressionwhichisinyourownmind—adyingman—adyinganddeliriousman.Indeed,Icannotthinkwhythewholebedofoceanisnotonesolidmassofoysters,soprolificthecreaturesseem.Ah,Iamwandering!”(ibid:114)显然,语篇产生者有意破坏语篇的连贯以取得特殊的交际效果:他在假装呓语不清,这一“计划”要求表面上话语不连贯以便欺骗语篇接受者。然而,表面的不连贯并不意味着他偏离了谈论的话题,相反,其语篇的总体连贯性却得到了加强。可见,有时为了实现主要目标,不得不牺牲一些次要目标。在语篇交际的宏观视角下,衔接连贯与语篇产生者的意图,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前者以交际客体(交际事件)为中心,后者以交际主体(语篇参与者)为中心,而主体与客体是密不可分的,不能抛开某一方去谈论另一方。采用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Beaugrande语篇研究的图式可以形象地描述为客观现实-认知加工-概念表征-语言符号,这正好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主观经验主义,所以我们说程序模式集中体现了语言研究的认知取向,视语篇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不足为奇的。人工智能研究人们的计划和目标是如何调控语篇交际以便“更好地分析存在于意图而不是语言框架中的某些单词的某些微妙意义”(Schank&Alberson,1977:129)。这表明语篇交际是表达人类意图的一种手段而已,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语言手段,如手势、面部表情、姿态等。2.4理解有条件却不在使用位置上多做什么可接受性是指语篇接受者的交际态度,即理解语篇时,建构某一衔接连贯的语篇,以达到最佳关联。它可以通过推理来操作,反过来推理又有力地表明接受者愿意运用其推理能力来支持语篇连贯性。事实上,“语篇产生者经常猜测接受者的接受态度,而后呈现似乎有些不连贯的语篇”(Beaugrande&Dressler,1981:8),而接受者不得不做出认知努力来理解其意思。例如:(3)Callusbeforeyoudig.Youmaynotbeabletoafterwards.这个语篇表面上不连贯,如“maynotbeabletodowhat”“andwhyunable”,但是检索有关“calling”的图式(或称为框架(frame)、草案(script)、场景(scene)),可理解为“挖之前未先给公司打个电话,可能切断地下电缆以致不能打电话”。对比一下,如果把这则广告说得更直接、更明朗些:(3a)Callusbeforeyoudig.Theremightbeanundergroundcable.Ifyoubreakthecable,youwon'thavephoneservice,andyoumaygetasevereelectricshock.Thenyouwon'tbeabletocallus.这个语篇清楚明了地传达了同样的交际内容,然而不如原来的效果好,这似乎不是一个“语篇”,而是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事实上,根据关联理论,(3)已经达到了最佳关联。2.5“信息”的认知和认知信息性指语篇传达信息的程度。信息一般有两类:已知信息和新信息,那么所谓语篇的信息性也就是指语篇传达新信息的程度:一个语篇包含较多的可接受的未知信息,它的信息性要高些,当然也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任何语篇都具有信息性,无论形式和内容有多少可预知性,总有一些不可预测的交际事件:接受者也更倾向于运用其推理能力找出要传达的信息,人们并不回避高信息度而又复杂的语篇。已知信息和新信息是Halliday首先从说话者的角度提出来的,“已知信息是指说话者认为从文中或者从情景中可以恢复的信息”(Halliday,1967:211),一个典型例证就是所谓的“分裂句”(cleft-sentence)中的谓元化主位(predicatedtheme),他传达了新信息且是无标记新信息,这充分说明信息的性质最终应归结为说话者的意图和选择。Chafe认为已知信息应当限定为“说话人假定发话时受话人意识到的信息”(Chafe,1976:30)。Halliday和Chafe都是从发话者的角度谈论信息性质。假设Mary早已知道Smith教授当她的导师,但是Peter刚刚听说:(4)YouareluckyenoughtohaveprofessorSmithasyourtutor,Mary.显然Mary并未想到Peter会跟她谈起自己的导师,因此Smith教授这一信息在发话时并未明显地被意识到,应视为新信息。Sanford&Garrod的心理实验表明,已知信息是指可以从话语引发的场景中推知的信息(Sanford&Garrod,1981:114)。比方说,教室这一场景形成后,“教师”这一信息也就被激活了,不论说话时的情景如何,它应当理解为“大脑中的已知信息”。这种观点可以用知识的模块性加以说明:当人们检索某一图式或场景时,相关的知识块信息都被激活了,在大脑中是“确定的”或者“存在的”,然而,正是由于知识的模块性而非单一性,在检索时便存在选择哪项知识的问题,只有立即被激活的信息才是已知信息,其余的知识则是确定的或者可推知的。在这一点上,笔者赞同Chafe的观点,应当区分信息的已知性和信息的确定性,已知信息一定是确定的,但反过来,确定信息不一定都是已知信息,只有在受话人明显地意识到时,它才是已知信息。因此已知信息转瞬即逝,尤其在口头交际中,话轮转换很快,信息转换也很快。显然,判断信息性质必须考虑到语境因素,包括物理情景、上下文和社会文化语境。Beaugrande提出了三个等级的信息性。初级信息存在于任何语篇,是由最容易感知的交际事件传达的。他认为英语中的功能词,标记语法结构关系,在任何语篇中都是最基本的构成成分,因此传达零散的初级信息;并提出了应用于初级信息的标准程序是“默认”(default)和“优选”(preference)(Beaugrande&Dressler,1981:143)。运用这些程序,人们可以快速处理初级信息,以便节省更多的精力处理高一级的信息。英语中的实词,激活更广的认知材料,不像功能词那么容易感知,一般传达二级信息。但这里实词的意义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根据Grice合作原则,说话者应遵守质准则、量准则、相关准则和方式准则,或根据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应当是直接言语行为,以一种直接的方式表达意义。交际中二级信息是储存于大脑中的确定信息。三级信息传达更高级的、需要更多处理努力的新信息,即仅遵守合作原则的交际行为或言语行为理论中的间接言语行为。比较典型的情况是语篇不连续性和偏离性,即深层知识语篇映射于表层语篇时出现了信息丢失或偏差。例如:(5)Theseaiswateronlyinthesensethatwateristhedominantsubstancepresent.Actually,itisasolutionofgasesandsaltsinadditiontovastnumbersoflivingorganisms...语篇接受者通过建构和调控语篇的稳定性可以推得三级信息“theseaisactuallyasolution”,这也正是语篇意在传达的内容。通过对比不难看出,已知信息-新信息旨在描述信息性质,而Beaugrande三个级别的信息性显然具有操作性,其信息模式可以借助合作原则和言语行为理论加以解释。新信息肯定属于高级信息操作,但是属于低级信息操作的并非都是已知信息,低级信息操作的对象是默认的初级信息或确定的二级信息,而这些信息不能简单地归于已知信息。这又再一次表明了程序模式的操作性。2.6监视和管理情景Brown和Yule指出“我们的兴趣在于观察使用中的语言形式”(Brown&Yule,1983:176),语言的使用肯定是一定语境中的使用,衔接主要涉及语言语境,连贯主要涉及社会文化语境-储存于大脑中的知识块构成的语境,情景性主要涉及语篇交际时的物理情景,而且三种语境密不可分,共同形成一个语境系统。情景因素有时决定语篇的使用和语篇意义,最典型的例子是路牌标语。再回到第一个例子:(1)SLOWCHILDRENATPLAY目标性语篇接受者——机动车辆驾驶人员,基于现时的交际情景(实际上这种交际情景已经图式化),很容易推出“SLOW”是要求他们减缓速度,决不是孩子们的智力或体格状况。非目标性语篇接受者——行人,则可以断定此标语与他们无关,他们的速度也不会给任何人造成危险。情景甚至影响语篇的衔接方式。假设把(1)改为下面一个语篇:(1a)Motoristsshouldproceedslowly,becausechildrenareplayinginthevicinityandmightrunoutintothestreet.Vehiclescanstopmorereadilyiftheyaremovingslowly.显然改动后的语篇与交际情景是不协调的:司机们在紧张地驱车行驶,他们仅有有限的时间去注意路标。在这类语篇中,情景因素在理解时占绝对支配地位,因此原来那个简洁明晰的语篇更得体。程序模式提出了情景监视和情景管理的概念,足见情景因素在语篇操作过程中的调控作用。Sperber和Wilson认为“给定的语境是所有可能语境的集合,这个集合可能在推理过程之前形成,也可能处于推理过程的初始阶段”(Sperber&Wilson,1986:137),由此可见,起始语境在理解过程中一般要进行扩展,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增加情景信息。Beaugrande列出了12种监视和管理情景的策略,可见情景在语篇操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情景因素属于客观性因素,语篇参与者是交际主体,属主观性因素,二者相互作用,如:(6)Ifyouaretired,I'llcookthis.发话者使用指示代词“this”,其所指物必须依赖情景语境,因此受话者必须增加情景信息来扩展起始语境,以便最终理解发话人的意思。2.7语篇交际理论交互性是指语篇交际得以延续下去的语篇相互依赖性。语篇交互性和语篇类型的演变之间关系密切。早期的语言研究根据语音和形式来研究语篇类型,而后又根据句型来划分语篇类型,它们都视语言为抽象系统。Beaugrande则研究使用中的语言,其语篇类型以语篇交互性为划分依据,这明显依赖于交际中的语篇功能,而不仅仅是表面形式,其中必然牵涉到话语行为和情景。一般说来,文学语篇决非原原本本的再现现时世界的知识,即使一些文学倾向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文献记录,也仅仅是通过文学和艺术的手法反映现实。科技语篇则总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试图探索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说教语篇又截然不同,它无意增加人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