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A卷基础夯实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A卷基础夯实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A卷基础夯实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A卷基础夯实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A卷基础夯实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A卷基础夯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礼记·王制》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这意在强调()A.政府注重建立基层组织 B.民间富户救济灾民的重要性C.政府侧重日常生活赈济 D.国家开展备荒储粮的必要性2.“编户齐民”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中,被国家统一编入户籍进行管理,并按照规定同样担负赋役的居民。这一制度的实施()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 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3.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则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下列相关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义田、主客户制、保甲制度②租调役、官仓义仓、大索貌阅③“金花银”、十家牌法、户帖制度④“科差”、众济院、“诸色户计”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④②①③4.朝集制度,始于唐初,本是地方政府定期委派朝集使向中央上贡物品、汇报治情,唐玄宗开元年间规定朝集使还要“校吏能(考察地方官员治理能力)”和“举贤良”。这一变化表明,唐玄宗时()A.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B.官吏腐败现象得到根治C.选官方式开辟了新途径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监察5.北宋初年,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占总人口的40%,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也就相应上升了。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赋役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B.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C.政府推行不抑兼并政策 D.土地流动不断加强6.乡约制度是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对其说法正确的是()A.乡约制度自古有之 B.乡约制度具有法律效力C.乡约制度有利于敦促教化改良世风 D.乡约制度代表最高统治者的意志7.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这表明()A.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动 B.保甲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D.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功能8.19世纪80年代德国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疾病、失业、养老保险等体制,俾斯麦因此被称为欧洲社会福利计划的奠基人。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德国()A.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B.重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完善C.为了对外战争而改善人民生活 D.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9.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A.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C.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 D.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10.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是()A.基层治理主要依靠村社进行 B.庄园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单位C.自治市镇成为主要基层单位 D.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11.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等西方国家纷纷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办法,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实现社会的有效分工。该变化()A.加强了政府对经济干预 B.增加了政府公共开支C.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率 D.削弱了民众参与意识12.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东西方社会治理模式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征是()A.社会参与 B.社区建设 C.基层自治 D.政府主导13.1950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等。”这部法律的颁布()A.肃清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余毒 B.实现了婚姻自由与男女平等C.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婚姻制度 D.适应了社会变迁与发展需要14.1953年,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这次人口普查结合选民登记同时进行。原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司长沈益民说:“男女老少,都穿了新衣服,像过节日一样,挂灯结彩,敲锣打鼓,然后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我国首次人口普查的情形可以说明()A.人民拥有当家做主权利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确立C.计划生育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人民认可15.在西方国家,社区组织的最初职能是社会救济。二战后,社区很快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并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发展带来社会问题突出 B.中央政府的权力下移到地方C.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 D.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挑战16.20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主张改变福利基金使用中的盲目性和低效率,将个人自助和社会互助结合起来,鼓励个人购买商业保险。这有利于()A.改变德国经济发展结构 B.促进保险行业私有化改革C.扩大福利政策覆盖范围 D.兼顾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秉持“仁政”思想,扶助贫困人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古人对贫困的认定,一般要对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此进行分类定级。贫困认定之后,政府会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在扶贫方式上,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官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授予荣誉称号。另外,官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了一些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每逢冬春时节,官府一般会向贫民赐钱、赐衣及赈粜,助其过冬和春耕;对于无力抚养子女的贫民,官府向其发放生育补贴;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可免除部分劳役。——摘编自祖铨《中国扶贫史概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实施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扶贫政策产生的影响。(4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材料二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1834年,英国国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主要内容有: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严格禁止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救济,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被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受助者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承认接受救济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身自由要受到限制、失去政治权利。(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制度的特点。(6分)(2)英国的新济贫法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其实施效果的评价和争论一直没有间断。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是“残忍的”,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是“有益的”。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覆盖城镇国有部门的社会保障体系,工人的养老金。医疗费都由企业负责支付和报销,企业的压力非常大,由于中国在较长时期内实行独生子女政策,逐步形成了“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完全依靠传统的家庭赡养老人难以行得通,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迹象日益明显。……2000年初,有学者建议中国可以效仿国外,建立养老基金,通过资本运作,保证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以解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资金缺口问题。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建立全国社保基金,同时设立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2000年底,中央财政拨款200亿元作为第一笔基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通过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运作,加上财政拨款……社保基金的规模不断壮大,尤其是投资收益,截至2010年底,其累计投资收益已占社保基金权益的43.19%.——摘编自刘仲藜等《全国社保基金的建立和初期发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全国社保基金建立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国社保基金建立的影响。(6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材料“国无九年之蓄,日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强调的是国家储备粮食备荒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与建立基层组织、民间富户救济灾民及政府侧重日常生活赈济的说法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2.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编户齐民”制度属于汉代国家直接控制平民的制度。“编户齐民”不准无故迁徙,违者罚作官奴,编户下的平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封建国家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和对百姓的控制,A项正确。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则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并结合所学可知,①义田、主客户制、保甲制度是宋代;②租调役、官仓义仓、大索貌阅是隋朝;③“金花银”、十家牌法、户帖制度是明朝;④“科差”、众济院、“诸色户计”是元朝,②①④③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4.答案:A解析:A.材料说明唐玄宗加强了对地方吏治的整饬和吏才的选拔,这有利于地方吏治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A项正确;B.材料中的变化有利于防止地方官吏腐败,但不能根治腐败现象,排除B项;C.材料中的举措针对的是地方官员,不能说明选官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D.材料中的朝集使并非监察官员,是地方派往中央的汇报人员,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地方监察,排除D项。故选:A。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赋役、户籍制度。宋代客户比例下降,主户相应增多,说明土地过于集中的现象有所改变,自耕农相对增多,据所学,王安石变法鼓励垦殖、整顿户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对土地兼并具有一定缓和作用,故选A项;商品经济发展对于农业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农副产品商品化,可能会加剧土地兼并,排除B项;不抑兼并的政策下,客户会相应增多,自耕农减少,排除C项;土地流动加强,更有利于地主和富商进行土地兼并,排除D项。6.答案:C解析:乡约制度本身就具有社会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良,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B项说法不准确,只有成为法律实施载体时,它才可能具有法律效力,故排除。乡约制度最初与最高统治者无关,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清代的保甲法强化了对基层和民众的管理与控制,说明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的功能,D项正确;“完全禁止”说法过于绝对,A项排除;保甲法加强基层管理,不能推动商品经济发展,B项排除;题干不能说明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C项排除。8.答案:D解析:福利制度的出现是为了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缓和社会矛盾,德国在19世纪80年代就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福利制度,说明德国统一后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通过构建福利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故选D;工业革命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并不一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排除A;当时德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建设社会福利制度,而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排除B;C项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德国统一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没有进行对外战争,排除C。故选D。9.答案:D解析:材料未涉及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项错误;福利国家出现于二战之后,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德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政府颁布法律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故D项正确。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后半期以来,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这是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D项正确;村社治理是俄国的基层治理方式,排除A项;庄园是中世纪的主要基层单位,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11.答案:C解析:材料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等西方国家纷纷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办法,并实现社会有效分工,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C项正确;材料中,政府在管理基层社区时,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开支,增加了民众的参与意识,ABD三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故选C项。12.答案:C解析:由于受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等的影响,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特征主要是基层自治,故选C项;西方基层自治需要社会参与,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排除A项;社区建设是二战后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主导”说法错误,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妇女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壮大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婚姻法》的颁布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需要,故选D;A、B两项表述太绝对,且材料无法体现这部法律颁布产生的效果,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婚姻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排除C。14.答案:A解析:根据“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可知反映了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1953年”可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材料中的情形可以说明人民拥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力,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排除B项;计划生育成为社会共识是在八九十年代以后,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1956年,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社区的功能轴“最初的社会教济”发展到“二战后的基层自治”主要方式,并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这反映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突出,社区的功能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政府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社区功能的变化,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主制度受到挑战”,反而因为社区功能的演变,更多体现了“民主"的发挥,排除D项。故选A项。16.答案:D解析:材料“将个人自助和社会互助结合起来,鼓励个人购买商业保险”体现的是鉴于福利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德国政府对传统的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兼顾了效率与社会公平,D项正确;材料与改变德国的经济发展结构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保险行业的私有化改革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无关,排除C项。故选:D。17.答案:(1)特点:综合考量,分类扶助;法律保障,方式多样;以官府为主,官府与民间力量相配合;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原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统治者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2)影响:有助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后世精准扶贫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古人对贫困的认定,一般要对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此进行分类定级”可知,综合考量,分类扶助;根据材料“在扶贫方式上,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官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者不能自存’提供救助”“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可知,法律保障,方式多样;根据材料“在扶贫方式上,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官府为主”“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可知,以官府为主,官府与民间力量相配合;根据材料“官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了一些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可知,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2)影响:扶贫有助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扶贫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扶贫为后世精准扶贫提供了经验和教训。18.答案:(1)特点: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历史作用: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答出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等观念也可);一定程度限制了人口流动。(2)新变化:体现人格平等;突出私权保障;户籍管理法制化;解除人身束缚。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或民族工业的发展);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民主思想的传播的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等能够得出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的特点;根据材料“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能够得出同政治制度相结合的特点;根据材料“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能够得出以家庭为本位的特点;根据材料“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能够得出社会功能多样的特点。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所学科举制的影响,可以得出推动选官的相对公平;从科举制的服务对象来看,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根据材料一“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能够得出稳定社会秩序和限制人口流动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势影响政府采取相对封闭的户籍制度,推动了中国人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能够得出解除人身束缚;根据材料二“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能够得出突出私权保障的变化和体现人格平等;根据材料二“《户籍法》”“《临时约法》”等规定能原因:够得出户籍管理法制化的变化。第二小问原因:户籍制作为政治制度发生变化首先应当考察经济因素,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或民族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