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藿韵在《古韵表集说古韵》中的分合_第1页
真藿韵在《古韵表集说古韵》中的分合_第2页
真藿韵在《古韵表集说古韵》中的分合_第3页
真藿韵在《古韵表集说古韵》中的分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真藿韵在《古韵表集说古韵》中的分合

一、第二,理论上明确规定在切韵体系中,真髓押韵的分解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真谆二韵分立应是清段玉裁的功劳,夏炘在《古韵表集说》中指出段氏于“真臻先谆文殷魂痕八韵,析真臻先为一部,谆文殷魂痕为一部。”李葆嘉认为“真谆部(举平赅上去入)在《广韵》中为开合中对立韵,其区别在介音。《切韵》诸本未分,至《唐韵》始分立为二,《广韵》《集韵》承之,《韵镜》《七音略》亦开合为图。”并提出四个结论:一是这些小韵,在中古有开口合口两种读法;二是不能执反切下字之开合类隔断定《广韵》之分韵未尽;三是不能执《集韵》分韵而断定《广韵》分韵之非;四是不能执韵图开合而断定《广韵》分韵之非。而冯蒸认为“甲类韵图的‘开合’是对《切韵》各韵部主要元音性质和特点的一种描写,主要指的不是一韵之内的介音问题。”二、真浚韵的其他特性陆法言《切韵》以四声分卷,卷内依韵或韵母加以分类,不管有无介音,可以同属一个韵类(所以我们知道的《广韵》真谆两韵在《切韵》中是真韵),然后再以声母分成各个小韵,每韵底下都有反切,反切包含两个字,介音的有无有时并不能适当地表现出来。《切韵》原本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有陆法言序,其他内容则在后代增修的版本中可以见到。天宝本《唐韵》只存去入二声,而且真谆韵去声不存,因此真谆舒声字不拿《唐韵》作比较,而质术则用天宝本《唐韵》来比较。真谆韵在《集韵》中仍有大量开合混置现象,但从声母来看,有见组字、端组字,还有影母、匣母和以母字,比较复杂。从《王三》到《集韵》,切下字系统没有变化,开口字切开口字,合口字切合口字。唇音字全部归入开口真韵下。(为节省篇幅,表格略)上声轸准韵与平声真谆韵相比,《集韵》混置现象更多,更没有条理。各组声母几乎都有出现,这些字在《王三》、《广韵》全部收在轸韵下,切下字为开口字,而《集韵》全归入准韵,但切下字仍是开口。唇音字全部归入开口轸韵下,用开口字作切下字。震稕韵开合混置出现的声母位置与轸准相同,几乎每组声母都有,其他字在三种韵书中的切下字系统仍然保持不变,开口切开口,合口切合口。1、采用小韵混置音变的方法《集韵》真谆韵系开合混置的小韵比《广韵》大有增加,其混置的小韵如下:真置于谆的字有:端母字“颠”,透母字“天”,定母字“田”,泥母字“年”;来母字“苓”;见母字“巾”,群母字“堇”,疑母字“银”;匣母字“”,影母字“咽”,以母字“寅”。轸置于准的、震置于稕的、术置于质的略。不仅《集韵》中有,《广韵》中也有,如开口置于合口中的有”、濜、脪、螼、砏”等小韵,合口置于开口中的有“囷、赟、筠、窘、殒、呁、率、獝”等小韵,这样看来不算少数,但是从声母方面看,既有知母,也有见母,还有晓母匣母影母等,并没有规律可循。如果真正是语音演变,决不会如此参差,即使从现代方言来看,也找不到与这种移韵相应的音变事实。不过合口移入开口的见系字除“獝”字外都是重纽三等字,但我们知道,重纽三等的介音比四等的偏低偏后,如果三等的变开口,四等的反而保持合口不变,似乎也不大符合语音发展规律。据此,《广韵》真谆韵系开合混置显然是受《切韵》开合同韵的影响,没有坚持彻底划分的结果,并不反映语音上的什么变化。可以看出,除日母外,几乎各组声母都有混置小韵,而且开口移入合口的都是舒声字,合口移入开口的除了庄组一个小韵外,都是入声字。看起来似乎有点条理,不过移入的字跟留在本韵的字对比,也和《广韵》的情形一样,各组声母差不多都两见,找不出什么分化的条件来。现代方言中也没有发现这样的音变实例。因此《集韵》真谆韵系的开合混置显然跟音变影响无关,只不过是承袭《广韵》的旧规而己。2、《王三》真韵和浚宗韵的音值反切下字能够切出被切字的韵母,尽管《王三》是真谆开合合韵,《唐韵》、《广韵》、《集韵》真谆韵是开合分韵,但是我们从它们的反切下字来看,其整个韵类系统却没有发生变化。即使同一个小韵在不同韵书中用的是不同的反切下字,其还是归属于相同的韵类,各韵书中的反切下字如下:《王三》真韵:鄰巾斤人珍宾真春伦屯匀旬匀遵纯唇麋《广韵》真韵:鄰银巾斤人珍宾真;谆韵:匀纶迍遵唇赟《集韵》真韵:鄰银巾斤人因真宾贫辛珍;谆韵:伦春纯匀比较几种韵书反切下字,《广韵》的平声真韵比《王三》真韵只多了一个“银”,《集韵》则还多了“贫辛因”,而“银”是真韵字,反切下字是“巾”,三种韵书中都有小韵以其为反切下字,“贫辛因”也是如此,反切下字都是真韵字。几种韵书上去入声的反切下字也只是多几个字或少几个字的区别,它们要么属于真韵,要么属于谆韵,其本质不变,读音都相同,真韵的反切下字属于一个韵类,谆韵反切下字属于另一个韵类。其混置现象,正如黄焯先生所言:“隔韵取音,如赟,於伦切,赟在真韵、伦在谆韵,今用为下一字,是隔韵取音也。”由此可见,《切韵》真谆合韵到《唐韵》以后真谆分韵,并不是主要元音不同,只是韵头上的区别,有[u]介音和无[u]介音而已。要不然,切下字系统没有变,怎么能说其读音改变了呢?3、韵部走,真韵是真韵向来学者已经形成定论,唇音字不分开合。杨剑桥先生认为,如果原来的主元音是央后元音,那末唇音字总是跟着合口韵部走,如果原来的主元音是前元音,那末唇音字总是跟着开口韵部走,这一点,验之《广韵》、《集韵》,并无例外,其中真谆的主元音是前元音,唇音字确实跟着开口韵真韵走,谆韵韵末有一个“砏”小韵,应该是误入,其反切为”普巾切”,说明是真韵字,《集韵》已经改正,陈澧《切韵考》卷四据明刊本和顾亭林刊本改为“普均切”,反而改错了。三、谐声材料的探讨中古真谆韵舒声主要来自上古的真文两部,入声韵主要来自上古脂微两部。来自上古文部开口韵有:(平声真)振晨娠辰宸巾堇瑾瘽勤誾琅龈银;(上声轸)赈珍忍荵祳蜃螼听斷釿;(去声震)疢吝娠賑震振刃纫訒杒仞轫蜃螼墐殣馑瘽僅觐廑垽猌憖。来自上古文部的合口韵有:(平声谆)邠份彬贫旻忞汶鴖捪緡岷珉笢罠閩屯窀杶楯仑论棆愉抡纶轮陯遵夋逡竣捘壿循楯揗巡驯紃肫谆惇春川漘漘惇純鹑焞淳錞醇頵麕輑囷箘縜;(上声准、去声稕略)来自上古真部的开口韵、来自上古真部的合口韵、来自上古微部的入声韵有、来自上古脂部的入声韵、来自上古缉部的入声韵等,均略。可见,中古开口真韵一部分来自上古真部,一部分来自上古文部,中古合口谆韵也是一部分来自上古真部,另一部分来自上古文部,只是来自上古文部的真韵与来自上古真部的谆韵比来自文部的谆韵和来自真部的真韵所占的比例小一点而已。入声质术韵有来自微部,也有来自脂部,少数几个是来自缉部的。我们发现古韵属于一部的,到隋唐时候往往分成几个韵,同样隋唐属同一韵的,上溯到古音时也得分入几个不同的韵部。依照这种关系,可以从古韵和今韵(《切韵》时代)的分合上看出古音到中古音中间的演变痕迹。从谐声字来看真韵与山韵、臻韵、欣韵、痕韵、先韵之间的联系,其中欣痕来自上古文部,先山臻既有来自上古真部的,也有来自文部的。真韵总是与开口韵相谐,例子略。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发现虽然上古同属一部,但开口与开口谐,合口与合口谐,除了(真部谆韵)尹:(脂部脂韵)伊,几乎无例外。可见,真谆韵古时是有区别的。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它们的主要元音也完全不同,理由是叶韵音必近,不叶韵音必远。如果音色相近的元音就可以叶韵符合实际情况,因而认为这是从《诗经》或其他韵文探索上古音方法上的一个基本论点的话,这话倒过来说也应该是正确的:凡叶韵的,元音音色必相近,不相近的,便不叶韵。在《诗经》时代,这一对韵的元音一圆一展,音色有差别,因而它们以不叶为常。从谐声方面看,情况大体与跟《诗经》叶韵相同。可是从上述谐声材料来看,虽然开合不相谐,但是真韵与谆韵要么来自文部,要么来自真部。相同来源的字发展到中古时有可能会产生音变,但来自文部的真韵与谆韵上古必然音同或音近,但它们却不谐声。来自真部的真韵与谆韵也必然音同或音近,但它们也不相谐,有一可能是谆韵字有合口成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