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全套课件_第1页
南开大学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全套课件_第2页
南开大学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全套课件_第3页
南开大学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全套课件_第4页
南开大学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内容结构第一编社会政策的概念和开展第二编社会政策根本原理第三编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第一章社会政策的根本范畴本章要点:政策与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的根本概念社会政策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一章社会政策的根本范畴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一、政策1.政策的根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a.有规那么;b.有组织;第一章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a.有目标b.有方向〔3〕政策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策是规那么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第一章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2.政策的定义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那么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政策的主体: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政策的目标:实现组织的特定目标;-政策包含规那么体系与具体的行动第一章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二、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的定义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那么。-主体: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目标:社会管理、解决社会问题第一章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2.公共政策的根本特点〔1〕公共性:面向社会群众,表现为:a.主体具有公共性〔社会公共权威〕;b.对象的公共性;c.目标的公共性〔公共利益〕;d.政策过程的公共性第一章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2〕权威性,表现为:a.政策由具有公共权威的组织来制定;b.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如,令行禁止〕〔3〕价值性〔轻重缓急〕〔4〕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a.有时能实现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b.往往是群体间利益矛盾的缩影第一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根本概念一、社会政策的定义与实质1.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到达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效劳行动的总和。-主体:政府或其他组织-重视社会目标-具有福利性第一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根本概念2.社会政策的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注意,政府干预≠政府包揽/包办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2.医疗卫生;3.公共住房;4.教育政策第一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根本概念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续〕5.劳动就业政策6.社会福利效劳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8.其他政策〔如家庭、矫正、社区开展等〕第一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根本概念三、社会政策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关系1.社会福利〔1〕社会福利的概念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效劳产品的过程。〔2〕社会福利的特点社会福利不同于市场交换。第一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根本概念2.社会保护〔1〕社会保护的根本含义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防止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第一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根本概念〔2〕社会保护的分类a.预防性〔赋予时机、提高能力〕:①保护根本权利;②增能b.治疗性〔提供帮助〕:①补偿原那么;②社会照顾原那么第一章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我国社会政策的法律法规体系: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条例〞、“规定〞、“方法〞〕;4.国务院部门规章〔“规定〞、“方法〞〕;5.地方性法规〔省级及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6.地方政府规章;7.其他政策文件:a.白皮书b.各种“纲要〞c.党的重要文件、报告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开展本章要点兴旺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开展开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开展我国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开展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开展第一节兴旺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开展一、社会政策实践的发端1.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1〕内容a.教区负责供养教区内无依无靠的贫民;b.根据贫民的类型,分类施助-有劳动能力的送入工场劳动-没有劳动能力的,送入救济院或提供院外救济;-无依无靠的儿童,提供学徒训练时机。第二章第一节兴旺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开展〔2〕影响a.政府开始承担保障公民根本需要的责任;b.奠定了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根底c.各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模版。第二章第一节兴旺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开展2.工业化对社会政策的促进作用〔1〕劳动者因生、老、病、残、失业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和劳动时机的风险大增;〔2〕传统的家庭保障作用日渐式微;由于上述原因,富裕社会中的贫困问题日渐凸现〔3〕国家的不干预主义导致社会矛盾、阶级冲突锋利化第二章第一节兴旺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开展3.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1)俾斯麦的政策(2)社会保险法:-1883工人医疗保险法-1884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70岁以上〕〔3〕俾斯麦模式第二章第一节兴旺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开展二、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1.贝弗里奇报告:〔1〕1942年11月发表〔2〕全称:社会保险及相关效劳〔socialinsuranceandalliedservices〕(3)目标:消灭贫困,消除匮乏、疾病、无知、肮脏和懒惰等五大顽疾〔4〕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自愿保险〔5〕社会保险的六大原那么:-普遍全面〔comprehensive,personsandneeds〕,-均等给付〔flat-ratebenefit〕-均等缴费〔flat-ratecontribution〕-待遇水平够用〔adequacyofbenefit,inamountandtime〕-统一管理〔singlecontribution,singlefund〕-分类施保〔classification〕第二章第一节兴旺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开展(6)社会保障成功运行的三大前提条件:-儿童津贴〔children’sallowances假设抚养人在领取社会保险待遇,每个儿童都可领取;其他情况下,除老大外的其他子女都可领取〕-普惠型医疗卫生效劳〔treatmentandrehabilitation〕-充分就业(fullemployment)〔7〕贝弗里奇报告的影响-提出了福利国家的蓝图第二章第一节兴旺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开展二、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2.福利国家〔1〕W.Temple提出〔2〕本质:国家承担保障公民根本需要的责任;〔3〕代表:北欧国家瑞典、丹麦、挪威等。有研究者提出福利国家三个世界说,即社会民主型、保守型及自由主体型≠第二章第一节兴旺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开展3.美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开展〔1〕标志:1935年?社会保障法?〔2〕内容:社会保险+现金救助a.社会保险:-老年及遗属保险:参保人本人年老后的养老保障及本人死亡后遗属〔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根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雇主缴费,被动失业时可以领取〕b.现金救助:-盲人-孤儿-无老年及遗属保险的老年人〔3〕意义:a.从私人福利向公共福利转向;b.联邦政府开始介入地方社会福利事务≠第二章第一节兴旺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开展三、福利国家危机及改革1.福利国家的危机〔1〕合法性危机:对福利国家的批判、质疑左派:福利国家不够“左〞,未能到达福利国家的目标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没有根本消除阶级剥削女性主义:福利国家将对妇女的歧视合法化了右派:福利国家损害了自由,表现为:-福利国家否认了人们对效劳的选择权;-再分配亏待了财富创造者;-导致福利依赖,养了懒汉-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2〕财政危机: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滞胀使福利国家不堪重负。≠第二章第一节兴旺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开展2.福利国家改革〔1〕削减福利开支:强调个人责任,救助只面向deservingpoor〔2〕改变社会保障待遇计发方式〔makeworkpay〕-待遇与CPI挂钩,而不是wagelevel〔3〕鼓励、支持私营保险的开展〔4〕NHS中引入准市场〔Internalmarket/quasi-market〕≠第二章第二节开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演变一、总体概览1.拉丁美洲:智利养老金改革为代表2.亚洲国家和地区: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第二章第二节开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演变二、拉丁美洲国家的社会政策改革智利养老金改革〔1〕时间:1980〔2〕内容:-保费全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缴费-完全个人账户制-管理民营化:由私营养老基金运作〔3〕意义:-养老保险由现收现付制〔PAYG〕改为基金制-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典型代表≠第二章第二节开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演变三、亚洲开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政策改革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1〕时间:1955年7月,中央公积金局成立为标志开展:1968年9月,随着“公共住屋方案〞的开展,中央公积金的使用范围开始放宽〔2〕特征:-强制储蓄-功能互通、综合保障〔退休、保健、住房、家庭保障等〕(3)意义:-强制储蓄的代表-被认为是具有资产建设〔assetbuilding〕功能的典型制度≠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社会政策开展概况一、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政策1.劳动保险条例-公布时间:1951年2月-规定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待遇2.方案经济时代我国社会政策的内容-城市:方案就业、公费〔劳保〕医疗、集体福利-农村:集体经济、合作医疗-面向城乡的公共教育体制-社会救助: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农村五保≠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社会政策开展概况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政策1.改革背景:知青返城、就业压力、住房紧张2.改革探索:-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就业和自谋职业“三结合〞-住房出售试点3.社会保险改革-养老保险1984:国企退休费用社会统筹;1986: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缴费与待遇1991: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5: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失业保险:1993年,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医疗保险:1994年,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社会政策开展概况三、我国当前社会政策的根本框架1.社会保险:-养老保险:1997年?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1999?关于建立职工根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失业保险:1999?失业保险条例?2.社会救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年在全国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全国建立-农村五保制度,2006年修订?农村五保供养条例?-专项救助: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应急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救助,2003≠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社会政策开展概况三、我国当前社会政策的根本框架3.住房政策廉租住房保障方法:20074.教育政策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5.医疗政策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7年城市居民根本医疗保险6.就业政策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7.社会福利效劳-孤儿救助-流浪儿童救助-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8.三农问题相关的社会政策-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子女教育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21年试点≠第三章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开展及理论体系本章内容概要:社会政策研究的开展社会政策的理论根底社会政策研究方法≠第三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研究的开展一、社会政策研究的缘起1.社会政策概念的提出〔1〕德国新历史学派(“讲坛社会主义〞)a.根本立场:-对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贫困等社会问题,国家必须采取改进主义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走中间道路,反对自由放任(laissez-faire),也不赞成激进社会主义〔radicalsocialism〕b.代表人物:瓦格纳(Wagner)、施穆勒≠第三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研究的开展瓦格纳〔A.Wagner〕“国家社会主义纲领〞核心思想:要让“人口中的大多数,即工人阶级,以及其他‘下层阶级’能够享受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所获得的物质生产成果和文化财富〞,具体地说,-改善工人待遇:提高工资、稳定工人的地位、缩短劳动时间、废除童工和女工-扶助老弱病残、保护寡妇和孤儿等-通过国家的“租税政策〞,干预财富的分配-通过国家的社会保险措施,使国家的统治介入个人的消费领域。≠第三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研究的开展施穆勒G.V.Schmoller主张通过社会立法,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中下阶层的道德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以“重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友好关系,消除或限制社会不公,进一步实现分配正义的原那么〞。-社会改进主义所针对的主要对象是社会的中间阶层,即介于大所得者、大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社会阶层。-随着资本主义的开展,“新的中间阶层〞〔即白领工人、职员、经理、经营管理人员、熟练工人、公务员等〕不但不会没落,反倒会壮大起来-国家对新的中间阶层,必须保护这个“中间阶层〞,即在利润分配和提供住房方面有所改进,防止劳资对立,以稳定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第三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研究的开展2.社会政策学科的发源〔1〕认识到贫困的严重程度,人们对贫困的态度发生转变:-CharlesBooth.LifeandlabourofthepeopleofLondon-Rowntree,S.Poverty:Astudyoftownlife(提出了povertyline及菜篮子法)-FabianSoceity费边社≠第三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研究的开展FabianSoceity费边社-代表人物:萧伯纳、韦伯夫妇-主要思想:主张通过社会政策解决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实现社会主义-主张采取的措施包括:a.改革济贫法b.建立最低社会标准SocialMinimumc.发放国民年金,反对缴费式的社会保险≠第三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研究的开展二、社会政策学科的形成与开展1.社会政策学科的形成〔1〕蒂特马斯〔RichardTitmuss〕-LSE第一位社会行政学教授-代表作:Thegiftrelationship;Thewelfarecommitment;;Essaysonthewelfarestate-根本观点:a.主张公共福利,反对私人福利b.主张普惠型福利(universalwelfare),反对选择性福利(selectivewelfare),认为选择性福利会给人们带来耻辱烙印(stigma)c.主张由国家提供福利,反对市场机制d.提出福利的“社会分工〞,将福利分为社会福利〔socialwelfare〕、职业福利(occupationalwelfare)和财政福利(fiscalwelfare)e.将福利体制分为三种类型:制度型(institutionalmodel)、补救型(residual)、工业成就表现型(industrial-achievementmodel)≠第三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研究的开展2.西方社会政策学科的开展〔1〕理论研究的多样化,突破了国家-市场的简单对立〔2〕研究范围的拓展,包括社会效劳领域、社会问题研究、弱势群体研究〔3〕研究范式的转变,从单纯关注收入分配开展到生活时机(lifechances)的分配≠第三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研究的开展3.我国社会政策学科的开展〔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a.经济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生主义?b.民生主义的内容-产业国有,节制资本-土地国有,平均地权〔2〕社会主义的福利思想a.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哥达纲领批判〕-扣除理论:社会总产品在分配前,须先扣除①生产资料投入;②扩大再生产投入、③应付灾害事故的后备保险基金、④一般管理费用、⑤学校、保健设施等共同需要局部、⑥对丧失劳动能力着的救济金-分配规那么: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按需分配b.列宁的国家保险提纲≠第三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理论根底与理论体系一、社会政策理论根底1.经济学2.政治学3.社会学≠第三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理论根底与理论体系1.经济学(1)福利经济学:庇古、帕累托一定量的资源,在资源拥有量不等的人员之间进行分配,其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拥有资源较多的人员所获得的边际效用要小于资源拥有量较少的人员。因此,社会再分配将提高一定量资源带来的社会效用。(再分配的合理性)(2)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实现充分就业〕(3)微观经济学:Cost-effectiveanalysis:把钱花在刀刃上。提高有限社会支出的使用效率〔社会效益最大化〕第三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理论根底与理论体系2.政治学:(1)再分配的政治过程及其影响;-资源分配的规那么取决于权力结构或关系结构〔不同的分配模式反映了不同的权力结构〕。-不同的资源分配方式会影响受益者的结构构成〔如排队、凭票供给、按购置力或支付能力分配〕。-再分配模式的转换,会导致利益结构的变动(2)福利政治哲学〔意识形态〕第三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理论根底与理论体系3.社会学:(1)社会学的性质:草根性、批判性、改进性、实用性、理论取向性〔2〕社会学对社会政策的奉献:-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分层研究社会政策通过改变时机结构、重构个体的生活时机(lifechances)影响社会分层〔去阶层化〕

第三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理论根底与理论体系二、社会政策理论体系:1.描述性理论〔1〕制度型〔institutional〕模型和补救型〔residual〕模型(2)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G.Esping-Anderson〕a.指标:非商品化(decommodification)、去阶层化b.三个类型:自由主义(liberal)、保守(conservative)、社会民主(social-democratic)第三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理论根底与理论体系2.解释性理论〔1〕马克思主义理论:-福利国家是资产阶级国家保护资本利益的产物〔2〕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是通往社会主义的桥梁,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阶梯〔3〕公民权理论a.代表人物:马歇尔(T.Marshall)b.主要观点:-公民权分为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福利国家是公民权历史演进的结果第三章第三节社会政策研究的根本方法一、社会政策分析的视角1.描述性分析〔statusquo〕2.政策过程分析〔policyprocess〕3.政策评估(policyevaluation)二、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资料及分析资料的方法1.定量〔quantitative〕研究策略〔1〕数据收集方法:问卷、调查〔2〕数据分析方法:统计软件〔SPSS,SATA〕2.定性(qualitative)研究策略〔1〕资料收集方法:深度访谈(in-depthinterview)、焦点小组(focusgroup)〔2〕资料分析方法:质性分析3。其他研究策略:-文献研究-参与式观察-行动研究

第四章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本章内容概要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与功能

第四章第一节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地球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但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欲望〞。——甘地一、需要的概念与类型1.需要的概念“需要〞指的是:-人们遇到的某类问题;-该问题需要设法去解决;-问题与解决该问题的手段之间的某种联系2.需要的类型-标准层面的需要〔Normativeneed〕-感觉到的需要〔Feltneed〕-表达出来的需要〔Expressedneed〕-比较层面的需要〔Comparativeneed〕第四章第一节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3.人的根本需要(1)马斯洛(Maslow1954)的需要层级论:-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needs);-对平安的需要(theneedforsafety);-爱和归属的需要(theneedforloveandtobelong);-自尊的需要〔theneedforself-esteem);-自我实现的需要(theneedforself-actualization)(2)哈维(Harvey1973):的根本需要理论-食物Food;-住房Housing;-医疗Medicalcare;-教育Education;-社会和环境效劳Socialandenvironmentalservices;-消费品Consumergoods;-娱乐Recreationalopportunities;-邻里Neighbourhoodopportunities;-交通设施Transportfacilities.第四章第一节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二、需要与社会政策1.需要是社会政策的核心概念,(1)从理论上说,对社会政策而言,应分析:-哪些需要是合理的需要〔validneeds〕,哪些不是?-这些合理的需要中,如何分轻重缓急〔priority〕?-这些需要中,哪些是最根本〔basicandfundamental〕的需要,是个体的权利,是国家应该保障的?-为满足这些最根本的需要,该如何划分国家、个人、家庭及社会的责任〔responsibility〕?(2)在现实中,“需要〞往往作为一种分配机制〔rationingdevice〕-资源的获取(access)及资源的分配与人们对需要的理解往往密切相关;-人们对哪些需要应优先满足往往缺乏共识.第四章第一节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3)现实中,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社会政策应取决于社会需要;-社会需要应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明某种不理想的状况〔deprivation〕的存在;-但是,需要的存在与社会政策并不直接对应,因为政策的出台往往取决于:a.哪些需要被决策者知悉、认可;b.决策者决心付出多大的努力来满足这些需要第四章第二节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一、社会问题的含义、起因、特点及认定1.社会问题的含义哪些问题可能成为“社会问题〞?-它们对个人或社会造成物质和精神损害。-它们触犯了一些权力集团的价值观或准那么。-它们持续很长时间。-处理起来很棘手,不同社会群体难以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达成共识

第四章第二节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2.社会问题的理论解析〔代表性的理论有〕-社会解组论-标签论:一些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的偏差行为是由于强势群体的强加标签而产生的。-社会批判理论:“病态社会〞的制度和结构导致了人们行为不正常-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是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建构出来的第四章第二节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3.社会问题的特点-破坏性。(1)打断了人们的正常生活;(2)浪费了社会资源;(3)阻碍了社会进步。-普遍性。(1)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社会问题。(2)一个国家和社会在不同时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复杂性。成因复杂;其影响复杂。-时空特征。第四章第二节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4.社会问题的认定过程:(1)某一事件的利益受损群体呼吁;(2)有识之士为改善利益受损群体的处境奔波相告、呼吁;(3)社会舆论的宣传、煽动;(4)来自公众的压力;(5)权力集团的回应。第四章第二节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二、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1.人口老龄化vs人口红利2.收入分配问题3.贫困问题vs经济高速增长4.就业问题〔民工荒、大学生就业难〕5.医疗保健问题6.住房问题7.社会失范(腐败、青少年犯罪、白领犯罪)8.歧视〔农民工、女性〕9.家庭问题〔家庭/工作,婚姻〕第四章第二节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三、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1.公共政策应以“最小社会疾苦〞作为原那么;2.社会政策属于“逐步的社会工程〞,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3.社会政策存在“失灵〞的可能性,由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政策本身不合理;第四章第三节人的需要、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与功能一、社会政策的特点社会政策的主要特点:-满足民众的根本需要〔民生问题〕-社会性-福利性〔“社会福利〞〕第四章第三节人的需要、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与功能二、社会政策的目标1.满足民生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就业、健康、教育、环境友好、提高生活水平等,特点:①根本性;②水平适度;③政府责任;④社会各界共同努力〕;2.保护人权:劳动权〔劳动合同法、最低工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职业培训〕、低保和扶贫、社会保障、健康权、受教育权。3.维护社会公平4.解决社会问题5.促进社会和谐〔根本目标〕第四章第三节人的需要、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与功能三、社会政策的功能1.经济功能〔1〕人力资本投资〔e.g.教育培训、医疗卫生〕〔2〕调节经济运行〔e.g.,发放社会保障待遇扩大内需;公共事业投资带动经济增长〕〔3〕劳动鼓励;2.社会功能:〔1〕收入再分配〔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和福利供给来降低不平等〕;〔2〕作为“社会投资〞,推动社会建设〔e.g.教育卫生投入,社会事业〕〔3〕社会控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防止犯罪和越轨行为)3.政治功能〔1〕强化社会管理;〔2〕调节利益矛盾;〔3〕稳固执政根底、维护政治稳定

第五章社会政策的根本要素本章要点社会政策的主体、对象与资源;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第五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一、社会政策的主体1.社会政策主体的分类:-直接主体〔立法、行政、执政党〕-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公民、其他政党〕2.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主动-多元-权威。3.社会政策主体的主要角色:-政策制定、实施、评估、调整者;-资源提供者第五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二、社会政策的对象1.社会政策对象的分类:-普遍性对象〔全体国民,普惠式福利〕-选择性对象〔局部国民〕2.社会政策对象的特点-被动性;-差异性〔低保差额补助〕-连带性〔特殊群体因特殊问题而成政策对象〕3.社会政策对象的角色-政策诉求者-政策接受者-信息提供者第五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三、社会政策的资源1.社会政策资源的分类:-人、财、物2.社会政策资源的调动方式:(1)人力资源〔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2)物力〔社区公共用房,有地方办事〕(3)财力:-征税-收费:①专项收费;②社保费;③效劳费第五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一、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重要性1.标准社会政策各利益攸关者的行为:2.兼顾公平与效率:3.兼顾公共效劳方式与个人选择。二、社会政策的效劳提供模式1.政府包办2.补贴供方3.补贴需方第五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三、社会政策运行的纯福利模式与准市场机制1.纯福利模式〔1〕特点:-政府办社会福利;-公共资金支持-使用者无需付费〔2〕缺点-效率低〔效率动机缺乏〕;-缺乏选择自由-财政负担重第五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三、社会政策运行的纯福利模式与准市场机制2.准市场模式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效劳领域〔突破传统的市场与国家的对立思维〕〔1〕特点-强调使用者的选择权;-从政府拨款到政府购置效劳〔provider→purchaser〕;-效劳提供者之间的竞争;-使用者付费〔有些国家的局部政策领域〕〔2〕典型代表:英国NHS〔3〕评价-改进效劳质量和效率-使用者付费机制影响效劳的可及性第五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四、我国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改革趋势1.强调公平与效率相结合;2.以人为本〔根本要求:①满足人的根本需要;②尊重人的尊严;③促进人的开展〕3.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①普遍的可及性;②水平大致相当;③为实现实实在在的均等化,可适当重点倾斜〕4.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第六章社会政策过程本章要点社会政策制定社会政策实施社会政策评估社会政策调整第六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制定一、社会政策过程:政策制定→实施→评估→调整二、社会政策制定的内容1.政策的优先次序(priority)。2.目标人群〔对象及对象筛查机制targeting〕3.待遇标准4.资源配备〔特别是筹资〕5.运行机制第六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制定三、.政策制定的步骤1.政策制定的主要步骤问题认定→确定政策议程→方案设计→试点→审批和发布2.政策议程(1)哪些问题该引起重视(2)问题的轻重缓急〔哪些问题属“重中之重〞〕3.方案设计(1)基线调查(2)初步方案设计〔目标、资源、日常管理等〕(3)备择方案比较及最优方案的抉择〔e.g.,新医改方案〕4.试点(1)选点要具有代表性〔注意:试点地区的代表性vs.抽样样本的代表性〕(2)试点时要尽量保持真实的社会条件〔vs.各部门通力合作〕(3)评估要实事求是〔不能报喜不报忧〕第六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制定四、影响政策制定的因素:〔1〕哪些问题进入政府的视野-社会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政治影响]-特殊事件的影响-利益表达〔社会精英、媒体〕〔2〕政府的反响-执政理念-政策资源-社会本钱第六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实施一、政策实施的过程1.政策实施的一般过程:政策宣传→政策分解→资源准备→全面铺开→协调、监控2.政策分解〔明确实施细那么,防止行政不作为〕①规定的任务是否分解到自然人/具体的机构〔范围越大,执行力越弱〕②不同部门之间“握手关系〞,防止掉链子〔相互推诿或相互扯皮〕3.资源准备跟进“关键环节〞,确保资金、人力到位第六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实施二、影响政策实施的因素1.机构因素(1)部门职能划分是否清晰、合理〔有好处争着管,出了问题谁都不管〕(2)基层机构的政策能力(capacity)2.人的因素(1)从政策实施的角度,人员是否称职;(2)工作人员的私利〔对政治利益、部门利益的考虑〕是否与政策目标兼容3.政策本身的因素〔是否连贯、合理、具体〕(1)政策不连贯〔朝令夕改,或前后矛盾〕(2)政策不合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3)政策不具体〔基层官员的酌情处理权限太大,县官不如现管〕4.外部因素〔如:金融危机〕第六章第三节社会政策评估一、社会政策评估的目标1.发现问题-方案是否合理2.了解效果-效果是否理想3.监控过程-行动是否得力二.社会政策评估的内容1.对目标人群〔或情形〕的影响(1)经济状况、生活状况的变化(2)态度、意识或行为的转变〔3〕出乎意料的结果〔副作用〕2.对其他人群的影响〔是否存在spillover〕3.政策的本钱:(1)直接本钱(2)间接本钱第六章第三节社会政策评估三、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1.行动标准:政策是否“到位〞、是否落到实处2.成效标准:是否到达了预期的目标3.效率标准:“少花钱,多办事〞四、社会政策评估的方法:1.政府部门的做法(1)听取汇报〔容易报喜不报忧〕;(2)视察〔容易造假〕;(3)达标评比〔如本科教学评估〕〔容易走形式〕;(4)群众投诉〔投诉者并不一定有代表性〕;2.研究者的做法(1)比较工程实施前后状况〔难以排除工程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2)比较趋势线与工程实施后的状况〔变化是否归因于政策本身,不好说〕(3)比较工程地区与未开展工程的地区的状况(4)比较控制组与对照组第六章第四节社会政策的调整一、社会政策调整的原因:1.社会政策的政策目标已实现〔过河须拆桥〕2.社会政策本身有问题(1)目标不恰当(2)政策走样(3)目标无法实现3.决策者的变化(1)政党轮替(2)执政理念的变化〔往往由于领导人的变动〕4.社会原因(1)公众的影响(2)外部环境的影响〔如金融危机〕第六章第四节社会政策的调整二、社会政策调整的层次和内容1.社会政策调整的层次-修订-改革-终止2.社会政策调整的内容-政策目标:低水平→保根本-政策方案-政策效力第六章第四节社会政策的调整三、我国社会政策调整的根本方向1.强化社会政策〔社会政策的重要性提升〕〔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到强调民生〕2.社会政策目标的新定位〔从经济改革的“配套〞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优化社会政策根本原那么(1)强调社会公平(2)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3)适度普惠型福利;(4)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第七章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本章要点:社会政策的价值社会政策的理论流派第七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价值一、社会政策的价值1.福祉〔well-being〕(1)福祉:需要(needs)或好处(interests)〔2〕个体的福祉与社会的福祉2.团结友爱〔solidarity〕(1)根底:相互之间的责任,互惠(2)团结友爱往往有边界,具有排他性3.权利〔rights〕公民权(citizenship)4.公正〔justice〕(1)柏拉图的公正论与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论(2)分类:程序公正、实体公正(3)时机平等、结果平等5.自由〔freedom〕(1)消极自由:不被限制(2)积极自由: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e.g.,贫困〕6.国家〔state〕福利国家(welfarestate)第七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价值二、社会政策的价值选择1.需要与选择〔Needsandchoice〕〔1〕只有在消费者有知识、有能力〔往往是购置力〕时,才能做出选择。〔2〕市场是实现人们选择权的机制,但市场:-难以驾驭〔容易失控〕;-副作用〔限制人们的选择权〕-市场买卖很多时候是例行公事,消费者实际没有选择可言。.2.权利与义务(rightsandobligations)右派:消极权利左派:积极权利中间道路:被排斥的群体应获得同等待遇3.公正与表现(Justiceandmerit)罗尔斯(Rawls):平等即正义(justiceasequality).炫耀物品(positionalgood):专属于某些成功人士的物品(notavailabletoeveryone).4.公民权与身份地位〔Citizenshipandstatus第七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流派一、社会政策的理论流派的根本分类左派:支持福利,主张由政府提供福利,推崇制度型福利右派:反对福利,反对由政府提供福利,推崇补救型福利中间道路:支持福利,主张以恰当的方式提供福利二、社会政策理论的具体流派1.自由主义2.马克思主义3.民主社会主义4.新自由主义5.第三条道路第七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流派1.自由主义(1)代表人物:AdamSmith(2)代表理论:滴漏理论(trickle-down):经济增长把蛋糕做大,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最好方式(3)政府的角色:-政府“守夜人〞:国防、法治、局部公共工程及公共机构-自由放任,市场“看不见的手〞2.马克思主义(1)资本的运动将导致以下后果:-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两极分化,最终导致社会阶级的对立和对抗(2)要消除上述后果,必须:-实行国有化,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转移,并且根据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安排生产和消费;-贯彻无产阶级的分配原那么〔?哥达纲领批判?〕,确保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能够按照公平合理的原那么分配给社会成员。第七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流派3.民主社会主义(1)福利国家是通往社会主义的桥梁〔2〕社会市场经济〔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4.新自由主义(1)代表人物:哈耶克、弗里德曼(2)根本思想:解散(dismantle)福利国家,认为福利国家是:-不经济:损害人们的投资动机和工作积极性;-影响生产(福利膨胀,挤出投资);-效率低下-无效(ineffective):无法消除贫困-专制-对自由的否认第七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流派5.第三条道路〔1〕代表人物:吉登斯〔2〕根本主张:重建福利国家-责任与权利平衡,无责任无权利-提倡积极的福利〔人力资本投资〕-用社会投资国家取代福利国家第八章社会政策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分析本章要点:社会政策的政治分析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社会政策的社会分析第八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政治分析一、社会政策的政治理论1.一元论-根本观点:〔1〕社会政策圈子是封闭的;〔2〕社会政策由一个主体说了算-代表:精英论、经济决定论2.多元论-根本观点:(1)社会政策是开放的,公民可以以多种方式影响社会政策;〔2〕社会政策是不同利益竞争的结果;-代表理论:合作主义、派系论、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第八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政治分析二、社会政策的政治理论模型〔一〕一元论1.精英论Elitism(1)精英封闭的小圈子即政策社区(policycommunity),这些精英具有:-特殊的背景;-共同的世界观(2)社会政策即精英的偏好〔preference〕2.经济决定论〔1〕商界(businesscommunity)决定社会政策;(2)社会政策效劳于资本主义的需要,其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第八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政治分析二、社会政策的政治理论模型〔二〕多元论Pluralism1.合作主义Corporatism(1)社会伙伴(Socialpartners)决定社会政策,即工会、商届和政府(2)社会政策是社会伙伴讨价还价的结果2.派系论Grouptheory-社会政策是不同群体势力均衡〔即利益集团影响力的合力〕的结果,3.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社会政策是追逐私利的个体集体决定的产物4.博弈论Gametheory-社会政策是竞争条件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第八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政治分析三、社会政策与公民参与1.不同社会政策政治模型,公民参与的方式也各异;〔1〕一元论:核心是影响:-精英(精英论〕;或-商界〔经济决定论〕〔2〕多元论:以各种方式参与,影响-社会伙伴〔合作主义〕-利益集团〔派系论〕.-其他个体〔公共选择理论〕-对手〔博弈论〕第八章第一节社会政策的政治分析三、社会政策与公民参与2.公民参与的具体方式〔1〕选举〔改变政策圈子〕〔2〕参与决策-向政策圈子中的人提意见建议-配合调研、调查、听证〔3〕参与筹资〔缴费、纳税、捐赠〕(4)参与效劳提供〔志愿效劳〕第八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一、经济政策取向与福利国家1.凯恩斯主义(1)代表人物:凯恩斯(2)根本观点:经济的稳定需要政府干预。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应扩大公共开支,稳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3)对社会政策支出的立场:政府社会政策支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因此,对社会有利2.货币主义(1)代表人物:M.弗里德曼(2)根本观点:经济具有自我稳定功能。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应缩减开支,因为减税有助于提高储蓄水平,储蓄将变成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如果政府增加开支,会导致通货膨胀,增税会导致私营部门资金的减少,不利于生产的扩大(3)对社会政策支出的立场:按照货币主义,政府社会政策支持会挤出投资,因此应当减缩。第八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二、社会政策与经济表现1.侍女模型('handmaiden'model),(1)福利开支是工业化的必要补充,(2)社会开支有助于经济增长-社会保护为经济改革、经济转型保驾护航-社会投资有助于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社会开支有助于消除不平等,减少犯罪率,为经济开展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2.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1)福利开支是经济开展的包袱-福利开支会减少政府可以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2)福利开支拖了经济开展的后腿-高税收〔福利开支的来源〕、社会保险费〔如养老金〕降低了储蓄率-福利开支作为公共开支,同样会挤出民间投资(3)高福利降低了人们的工作动机,助长了福利依赖-延长了失业的持续时间;-贫困陷阱和贫困文化第八章第二节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三、开展型社会政策1.核心主张:强调社会政策与经济开展的协调性(1)社会政策应关注经济开展(2)社会政策可以与经济政策互相融合2.社会政策的重点领域(1)教育培训,增强人们的就业能力(2)工作福利,提高劳动积极性(3)推行积极的社会政策,促进社会融入第八章第三节社会政策的社会分析一、社会政策与社会结构1.社会政策与家庭〔1〕家庭的变迁-普通家庭核心化〔寻常百姓家〕-特殊家庭常态化〔单身族、丁克族、单亲家庭single-parent〕单亲家庭:原因:离婚、失业〔尤其是男性失业〕空巢家庭:生育减少、子女组成新的家庭〔2〕社会政策与家庭-社会保障是家庭结构变迁下对家庭保障的替代-社会政策对家庭的影响消极:社会政策降低了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导致了单身族、丁克族、单亲家庭的增多〔但难以区分这些现象是否因社会政策所致〕积极:社会保障减轻了家庭的抚养责任,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儿童津贴-养老金、护理保险-残障津贴争议:社会政策对男子养家糊口模式的制度化第八章第三节社会政策的社会分析一、社会政策与社会结构2.社会政策与就业〔1〕就业的变迁-从充分就业到高失业-长期失业的增多-非正规就业的扩张(2)社会政策与就业:争论:劳动力的商品化与非商品化(de-commodification)政策举措:-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灵活保障策略-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工作福利〔workfare〕第八章第三节社会政策的社会分析二、社会政策与社会分层1.阶级〔class〕〔1〕阶级的划分标准-经济地位论〔韦伯〕:根据钱的多少分层〔如“大款〞、穷光蛋〕,上流社会、中间阶级、社会下层〔底层〕-生产关系论〔马克思〕:有产者(haves)和无产者(have-nots)-职业地位(occupationalstatus):三教九流〔2〕社会政策与阶级:鼓励向上流动,改变社会的阶层结构〔de-stratification〕2.地位(status):(1)社会政策关注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2)社会政策安排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比方选择性福利,会给受益者带来耻辱烙印(stigma);而制度型福利有助于消除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差异。第八章第三节社会政策的社会分析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分化(socialdivision)1.社会政策应有助于实现社会整合(socialcohesion)2.社会政策促进平等(equality)〔消除分化或社会差异〕,具体策略有:-时机均等-同等待遇〔treatment〕:一视同仁-结果平等时机均等是起点,同等待遇是保证,结果平等是目标。第九章社会保障政策本章要点社会保障的特点、目标社会保障待遇第九章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特点与目标一、社会保障的定义国家通过资源的再分配,对因各种原因无法满足根本需要的公民给予必要的帮助,以保障其根本需要的制度。二、社会保障的特点1.主体:国家;(1)社会救助:现代文明国家有责任保障其公民最起码的生存;(2)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的核心〕,具有“绩优品〞(meritgood)的性质,。为了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必须对某些公民的自由权进行限制,即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只有国家才有权实施。2.对象:全体国民;3.工具:再分配第九章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特点与目标三、社会保障的制度目标1.缓解、消除贫困2.社会保护:在患病、失业等情况下,不会失去自己的资产,因病致贫、因失业致贫.3.再分配(1)垂直再分配,如贫富之间累进性(progressive)再分配:(2)水平再分配〔horizontalredistribution〕,有子女家庭和无子女的家庭.4.凝聚力〔solidarity〕:社会成员之间的责任.第九章第二节社会保障待遇一、社会保障待遇的类型主要有四类:1.社会保险:先缴费,后受益2.生计调查型待遇(Means-testedbenefits):针对低收入群体.3.特殊津贴(Non-contributorybenefits),如残障津贴〔need-test〕4.普惠型津贴〔Universalbenefits〕,针对某类人群,如家庭津贴〔familyallowances〕、老年年金第九章第二节社会保障待遇二、社会保险1.原理:在工作时缴费,因年老退休、生病、工伤、生育、失业等原因不能工作时获得待遇,2.社会保险的优势:-缴费后在获得保险待遇,天经地义〔不像社会救助,脸上无光〕。-可以通过缴费为社会保险筹资-社会保险待遇难以取消〔作为政府与国民之间的一种契约〕vs〔社会救助〕3.社会保险的缺乏:-要参保,须先就业。离校后未就业的学生、在家里照看子女和老人的家庭主妇、长期病患及残疾人,无法参保〔Note:贝弗里奇报告不是这样〕;-保费一般水平较低〔太高了人们交不起〕,这意味着待遇水平一般不高。-穷人缴费困难4.社会保险的类别-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险种第九章第二节社会保障待遇三、社会救助〔或生计调查型福利〕1.原理:根据核实后的收入水平,对有困难的人群提供救助。2.社会救助的优势:-将资源集中用于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人群身上〔好钢用在刀刃上〕;-具有累进性(progressive),资源从富人流向穷人3.社会救助的缺乏:-复杂,难以管理;-利用率(take-up)低,常常难以惠及真正有困难的人,主要原因有:①人们不知情(ignorance);②太复杂(complexity);③不好意思(stigma,抹不开面子);-制造贫困陷阱(povertytrap).,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disincentivestowork)。比方,救助对象的收入如果高于规定的标准时,就将失去救助资格。4.我国社会救助的类别-生活救助;低保、五保-专项救助: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应急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第九章第二节社会保障待遇四、特殊津贴1.原理:根据核实后的特殊需要〔testofneed〕,对有困难的人群提供补助。2.特殊津贴的优势:-具有补偿功能-满足局部人群的特殊需要;3.特殊津贴的缺乏:-管理复杂,比方残障津贴,一般都需要医院提供证明。〔工伤伤残津贴需要专门机构提供的劳动能力鉴定〕-标准(borderlines)不好定,边缘人群不好监管;-制造贫困陷阱(povertytrap),比方,如果残障者的身体状况改善后,就可能失去资格。4.我国的特殊津贴:-类似的有,革命伤残军人津贴、工伤伤残津贴第九章第二节社会保障待遇五、普惠型津贴1.原理:给儿童、老人等人群普遍发放的津贴,无需核实个人家庭情况。2.普惠型津贴的优势:-管理简便;-社会公正〔消除贫困,实现公民权〕3.普惠型津贴的缺乏:-本钱太高;-影响人们的劳动积极性;4.普惠型津贴:-福利国家:如NHS、家庭津贴-我国:方案生育津贴第十章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工程本章要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第十章第一节养老保险一、城镇养老保险:1.筹资:(1)缴费基数:当地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60%~300%(2)缴费责任:-企业缴费(工资总额20%)→统筹基金→根底养老金-个人缴费(工资的8%)→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养老金2.资格条件-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男60,女55〕;-缴费累计满15年〔按:?社会保险法?全国统筹后,不同地区缴费年限可以累计,养老金分段计发〕;-缴费年限未到达15年的,不发给根底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发给本人;第十章第一节养老保险3.计发方法:养老金=根底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1〕个人账户养老金=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以下是退休年龄和计发月数(局部)40岁-233个月45岁-216个月50岁-195个月55岁-170个月60岁-139个月65岁-101个月〔2〕根底养老金=W×(1+平均缴费指数)÷2×n×1%其中,W:上年度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n:缴费年限平均缴费指数:历年〔本人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平均值。第十章第一节养老保险4.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只用于养老,不得提前支取-职工调动时个人账户随同转移-职工死亡时,个人缴费局部可继承5.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特殊规定:-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缴费比例20%,其中8%存入个人账户-退休后按企业职工的方法计发养老金第十章第一节养老保险二、新农保1.对象:16周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2.筹资模式: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个人缴费:100~500五档,自主选择集体补助:标准由村民会议确定政府补贴: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30元/人/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注: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由地方政府代缴局部或全部的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100元/年〕。第十章第一节养老保险3.领取条件-年满60岁、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60岁:可直接领取根底养老金,但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得参保缴费;45~59岁:按年缴费,允许补缴,但累计缴费≤15年≤45按年缴费,最少15年第十章第一节养老保险4.新农保待遇养老金=根底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1〕根底养老金:55元/月〔2〕个人账户养老金:储存额/139参保人死亡后,个人账户余额中的政府补贴余额用于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其他局部可继承。第十章第二节医疗保险一、城镇职工根本医疗保险1.对象-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注:乡镇企业职工、个体户及其雇佣人员是否参保,由各省市自行决定2.缴费与基金管理〔见以下图〕-本人缴费基数:包括所有工资性收入-起付标准: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10%-封顶线: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倍第十章第二节医疗保险70%30%支付按比例分担单位6%个人2%个人账户统筹基金起付线以下起付线以上、封顶第十章第二节医疗保险3.个人账户基金:-只能用于支付在定点医疗机构或定点药店发生的,符合医保药品目录和诊疗目录内的医疗费用;-原那么上不得提取现金4.定点就医:-除定点专科医疗机构外,参保人员可选择3~5家医疗机构〔1年之后可更改〕,其中至少1~2所基层医疗机构。-除急诊、急救外,参保人员在非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不由医保支付。5.医保不保的费用,特别注意:-交通费、急救车费-陪护费、护工费、门诊煎药费第十章第二节医疗保险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筹资〔1〕模式: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2〕标准〔从2021年起〕:150元/人/年,其中个人交30元,地方和中央财政补贴120元;2.待遇〔1〕主要补助参加新农合的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2〕参合农民年内没有用过基金的,安排一次常规体检。。3.基金管理〔1〕住院补偿起付线:中西部地区乡级医疗机构起付线原那么上不超过100元。〔2〕当年筹集的合作医疗基金结余一般不应超过15%;第十章第二节医疗保险三、城镇居民根本医疗保险1.对象: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2.缴费和补助〔参照新农合〕3.待遇:参保居民的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第十章第三节失业保险一、失业保险金领取条件1.必备条件:-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缴费满1年;-被动失业;-已登记失业,仍有就业意愿2.禁止条件〔丧失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资格〕:-找到了新的工作;-参军;-移居境外;-退休〔领取养老金〕的;-坐牢的〔被判刑收监或劳动教养〕;-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政府指定的机构介绍的工作的第十章第三节失业保险二、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1.初次失业后的领取期限:1~5年,12个月5~10年,18个月10年以上,24个月2.重新就业后又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期限=上次失业后剩余的期限+本次缴费年限所对应的期限限制:≤24个月第十章第三节失业保险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