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半车麦秸课件详解_第1页
差半车麦秸课件详解_第2页
差半车麦秸课件详解_第3页
差半车麦秸课件详解_第4页
差半车麦秸课件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差半车麦秸课件详解第一页,共23页。

姚雪垠(1910-1999),现代作家,原名姚冠三,字汉英。1938年发表了成名作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1947年到上海,出版了自传体长篇小说《长夜》,1957年开始写作《李自成》,1963年出版了《李自成》第一卷,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第一页第二页,共23页。姚雪垠作品集:第二页第三页,共23页。写作背景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第三页第四页,共23页。

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8月,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第四页第五页,共23页。此时的很多中国人,对能否打赢这场战争以及民众能否认识到这场战争的重要意义还有很多怀疑,而反映人民群众抗日的优秀作品还不够多,姚雪垠则正是在抗战初期以成功地运用北方农村口语,写出农民在战争中的觉醒、变化而受人注意。

第五页第六页,共23页。《差半车麦秸》写于1938年4月,同年5月发表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三期。小说发表后,以反映现实的及时和刻画人物的真实生动获得了广泛的好评。第六页第七页,共23页。“差半车麦秸”的含义是什么?“差半车麦秸”在本文具体指什么?明确:“差半车麦秸”表示不够数,不够聪明的意思,本文具体指游击队里的一个队员。第七页第八页,共23页。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理清小说的脉络。第八页第九页,共23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故事情节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写与“差半车麦秸”初次相见的情景写“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受到的教育和锻炼。写“差半车麦秸”为革命差点牺牲第九页第十页,共23页。“差半车麦秸”出场前,课文先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外号互相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阅读课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差半车麦秸”到底是谁?他为什么离开我们?他有哪些奇特的经历?游击队员们为什么还这么想念他?第十页第十一页,共23页。“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思想行为有哪些特点?后来他发生了哪些变化?合作探究第十一页第十二页,共23页。讨论归纳:初到游击队给人的感觉是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的观念和习气。小说通过这几件事来表现:当我问他:“你为什么加入我们游击队?”他说:“为啥不加入那?你们都是好人啊,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他有着朴素的民族感情。为了节省一点香油,弄出了乱子,表现了他的质朴善良和愚昧。他认为,干革命总可以为自己捞点好处,拿了老百姓家的一根牛绳这件事表现了他有着自私的观念和习气。第十二页第十三页,共23页。“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他改掉了说土匪黑话的恶习,习惯了“同志”这个称呼,从有些胆怯到主动要求当探子。从一字不识到会认三十个字,最后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第十三页第十四页,共23页。细节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因素。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性格、语言、行动、肖像以及周围环境、自然景物等的具体描写。“差半车麦秸”正是靠了那些极具特征的细节,才在我们眼前鲜明生动起来的。这篇课文有着丰富的细节,挑一两个你喜欢的细节,说说这样的描写在人物塑造或小说情节的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第十四页第十五页,共23页。(1)他拭去了大眼角上的白色分泌物……“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从“捻、看、闻、品”这些动词我们可以看出“差半车麦秸”对土地的眷念,也表达了他的质朴及对和平的向往第十五页第十六页,共23页。(2)“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干的地方微微发亮。他吃的又快又多……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这两段读起来是有点令人恶心,但又非常真实,表现了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举止粗俗,不讲卫生。正是这样的农民在革命队伍里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成为了出色的革命战士。第十六页第十七页,共23页。(3)“差半车麦秸”在我的肩膀上轻轻拍了一下………像小孩子似的笑了起来这一细节把“差半车麦秸”质朴、憨厚的特征表现得很充分,表明了他开始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称呼,只是开始时显得有些不习惯,先试探着叫一叫。第十七页第十八页,共23页。(4)“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默默的坐了半天……把小烟袋放到枕的东西下面就倒下去了”他费劲了心思,只是为了把灯火吹灭,令人捧腹,但对于一个贫穷的农民来说,他十分心疼那些香油,因为他闹不明白为什么要点灯睡觉?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令他坐卧不安,他又不敢直截了当的把灯吹灭,而是采用了迂回的办法。这表现出主人公的质朴而又无知。第十八页第十九页,共23页。作者塑造“差半车麦秸”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情况?让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加以分析。“差半车麦秸”形象塑造的意义第十九页第二十页,共23页。

“差半车麦秸”从前是一个憨厚、质朴、善良,但很愚昧落后,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的农民,后来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差半车麦秸”这个形象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蕴藏在中华农民身上无穷无尽的反抗侵略者的强大潜力。说明日本侵略者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人民的胜利是必然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第二十页第二十一页,共23页。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善用群众口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