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健脾中药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研究_第1页
清肺健脾中药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研究_第2页
清肺健脾中药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肺健脾中药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研究

蠕虫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中医主要从肺经风、脾胃湿热、止血粘液等方面进行治疗。作者从上述角度进行了治疗,但一些患者出现了复发。为进一步从中医角度探讨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笔者近年来从肺热脾虚的角度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导如下。1数据和方法1.1周内曾使用抗植物(1)入选标准:均符合寻常型痤疮诊断标准并按Pillsbury分类属轻度和中度者,中医辨证为肺热脾虚证患者。肺热脾虚证的辨证标准为:丘疹色红,或有脓疱,腹胀纳呆,倦怠乏力,舌淡嫩,苔薄,脉细数。(2)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两周内曾系统使用过抗痤疮药物;两周内面部曾外用抗痤疮药物。(3)剔除标准:未完成疗程者;因严重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者(不计入疗效,但计入不良反应)。1.2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2002年3月至2003年10月本院皮肤科门诊,共计105例。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简捷法,据其就诊日期,按其单双数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4例,女41例,男23例;年龄18~34岁,平均(24.5±4.5)岁;轻度42例,中度22例;病程2个月~5年,平均(2.5±1.5)年。对照组41例,女25例,男16例;年龄19~38岁,平均(22.1±3.7)岁;轻度30例,中度11例;病程1个月~6年,平均(3.5±2.5)年。2组患者年龄分布、性别、病程、病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3装装剂、制剂、颗粒治疗组:给予清肺健脾汤治疗。清肺健脾汤组方为鱼腥草、地骨皮、牡丹皮各15g,黄芩10g,五指毛桃根30g,白术15g,茯苓15g,赤芍15g,炙甘草10g。上述药物由本院制剂室采用韩国煎药机密封沸腾混煎制成袋装合剂2袋,100mL/袋。用法:200mL/d,分2次口服,4周为1疗程。对照组:四环素0.5g,2次/d,4周为1疗程。1.4脂溢程度的计算(1)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各种皮损的变化情况,记录粉刺(comedones)、丘疹(papulae)和脓疱(pustulae)的皮损数目,并对脂溢程度(seborrheicdegree,SD)进行计分;(2)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3)对临床痊愈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脂溢程度的计分方法:以晨起皮脂溢出程度为准,面部皮肤表面有薄层皮脂为1分;介于两者之间为2分;面部皮肤表面有厚层皮脂,油腻发亮,毛囊口扩大为3分。1.5皮质退行性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计算公式为:(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临床痊愈:皮损消退,或留少许色素沉着,分值减少超过95%;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分值减少超过70%;有效:部分皮损消退,症状改善,分值减少超过5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或临床症状加重,分值减少少于30%。总有效率为临床痊愈率加显效率。1.6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皮损情况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皮损情况计分比较采用组间t检验,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2结果2.1两组治疗组皮质和脂溢程度的改善情况对比表1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皮损和脂溢程度的改善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皮损和脂溢程度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2数据经Ridit分析,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1.376,P<0.05)。2.2副作用治疗组2例出现腹泻,对照组4例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但不影响治疗,暂停药物后症状消失。2.3复发率的测定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11例痊愈患者中,3例复发,复发率为4.7%;对照组6例痊愈患者中,4例复发,复发率为9.8%,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3中焦虚寒病机痤疮是发生于颜面、胸、背等处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数认为与雄激素、皮脂腺的慢性毛囊角化和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等繁殖产生溶脂酶等有关,治疗上以抗雄激素、抑制皮脂腺分泌、抗菌、调节毛囊皮脂腺角化为原则。中医认为本病属“肺风粉刺”范畴。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说:“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究其病因病机,乃素体阳热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机旺盛,又喜食辛辣之品,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为本病。笔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运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等方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近期疗效,但亦发现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尤其是女性患者多见,从中医辨证角度看是虚证的舌脉,这类患者常诉在吃少许辛辣之品后皮疹复发,患者面部虽有红色丘疹,但此时舌脉仍表现为虚证。从中医角度来看,一般表现为热证、实证的患者进食辛辣之品才容易出现“热”的证候,但进一步诊察发现,这类患者虽然不耐辛辣,但同时亦不能耐受生冷之品,在进食寒凉之品如冷冻的汤料食品后易出现纳呆、腹胀、腹泻等症,其脉象多表现为寸脉弦数而关脉偏弱,形成一个上焦有热,中焦虚寒的病机。依据中医脏腑理论,饮食需经脾胃运化,再将其精微输送到五脏六腑而发挥功效,若中焦虚寒,则辛辣之品不能为脾胃所运化而停滞于体内。从药物的性味归经角度来看,辛入肺经,故辛辣之邪易循经上扰于肺,而肺主皮毛,故而出现皮诊。现代都市人的饮食一般有足够的热量及蛋白质,且患者均为年轻人,平时亦无明显的脾胃虚寒的症状,为什么会出现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等虚证的舌脉呢?究其原因,可能与岭南地区平素喜饮“凉茶”,过食寒凉;以及现代的年轻人工作压力较大,忧思劳倦伤脾,患者平素已处于脾胃虚寒的临界状态,所以受外界刺激如过食寒凉或辛辣之品时,脾胃就表现出运化失司的格局,而脾胃功能正常的人,不论寒热之品均能很好耐受。根据上述的病因病机,笔者拟定了清肺健脾的治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方中五指毛桃根为南方常用的健脾益气药,补气而不燥,白术、茯苓能健脾化湿,鱼腥草、地骨皮、牡丹皮、黄芩均为常用的清肺热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鱼腥草、地骨皮牡、牡丹皮、黄芩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抗炎、抗变态反应的功效。其实临床最常用的枇杷清肺饮里有一味药为人参,现代医家极为少用,可能恐其过于温燥,但我们不妨考虑一下本病为什么会反复发作?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况且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