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疗法的历史进程与临床应用_第1页
火针疗法的历史进程与临床应用_第2页
火针疗法的历史进程与临床应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火针疗法的历史进程与临床应用

针灸治疗历史悠久。一般来说,火针是在《灵枢九针十二元》中发展起来的。在古代,人们使用更厚的金属针,并使用竹针。针柄用竹针固定,温暖。针尖在灯上燃烧,迅速灼烧人体特定的穴位和部位。以治疗疾病。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火针疗法的禁忌和误治后的处理作了详细描述,共计10余条。唐代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用针略例第五》中正式提出了“火针”这一名称,宋《针灸资生经》开创了火针记载医案的先例,明《针灸聚英》从针具选材、加热方法、刺法、针刺深度、适应证等进行了深入论述,标志火针疗法走向成熟。近年来,各医家对于火针疗法治病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甚多,并取得一定成果。这对于规范火针治疗,传承和发展火针疗法具有积极意义。1针灸和艾灸1.1气阴血气,阴病阴病、以烧针—中医理论诠释火针有针的局部刺激和灸的温热刺激,它能促进气血运行,鼓舞正气。《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血运通畅,气机调和,则外能护卫肌表,内能温养脏腑、肌肉、皮毛,人体阴阳协调,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伤寒杂病论》称火针为烧针、温针,也是喻其有温热作用。同时火针能以热引热,小开其门,宣疏郁热火毒之邪外出。《针灸聚英》云“盖火针大开其孔穴,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郭玉峰等认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凡治法具有促进邪气外排的效果,均可视作“汗法”,火针治疗皮肤疾病也可视作一种汗法,正符合因势利导、汗而发之之法。耿志国指出火针的治病机制如壮阳补虚、升阳举陷,疏通经气、宣肺定喘,助阳化气、消瘀散结等均源于火针的独到之处,将针温热刺激穴位或部位来增加人体阳气,鼓舞正气,调节脏腑,温通经脉及活血行气。1.2火针治疗前后的生理指标李岩等探讨火针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机制,观察火针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的作用,发现了火针具有损其有余兼顾其不足的作用,进而推断火针具有“损益兼用”、“补虚泻实”的双重功效。火针疗法是将针体在火焰上烧红后去刺激皮肤,在这种相当于临床上的Ⅰ~浅Ⅱ度烧伤的热力刺激下,皮肤的表皮与真皮,甚至肌层都受到损害,也引起该部位附近的血管扩张。血管壁的渗透性增强,血浆由血管壁内渗出,从而使机体的应激性增强。故火针的作用机制并不是单纯的刺激皮肤,与皮肤的免疫作用也有关。吴峻等指出火针烧红时,针身温度可达800℃以上,炽热的针体快速刺入粘连瘢痕病变组织,可使针体周围病理组织灼伤坏死。坏死组织引起白细胞及巨噬细胞侵入,将变性的破坏物质吸收,再进行修复。陆卫卫等指出火针疗法能提高慢性损伤软组织中锌、钙元素的含量,可激活多种酶的活性,提高了局部新陈代谢,促进损伤的修复。当皮肤受到损伤时,通过血液循环,人体就呈现出一般性的全身反应,出现如白细胞增高、血清中补体和凝集素等增加的现象。周震等探讨火针对脊髓损伤(SCI)模型大鼠Caspase-3、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发现炎性细胞因子IL-1β的表达和促凋亡因子Caspase-3在SCI大鼠脊髓损伤后明显增加,经火针治疗后,其蛋白表达呈下降趋势。张晓霞观察了60例患者在火针治疗前后静脉血中白细胞的变化情况,火针前白细胞数值正常者,针刺后增减不一,无显著性差异;白细胞高于正常值者,经火针治疗后有较明显降低(P<0.05),与以往报道的用火针针刺后可引起各类炎症性白细胞总数减少的结果是一致的。火针后,除了局部血液供应增强外,还可促进白细胞的渗出和提高其吞噬功能,进而帮助炎症的消退,并使炎症局限化。据此,就能解释为什么传统医学常用火针治疗人体的疮痈、丹毒、脱疽、臁疮腿等感染性疾病。康新等选择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6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火针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治疗1个疗程(10次)后,微循环有显著改善,管襻数目增多,血流速度加快,血管管襻形态、血液流态、襻周状态与治疗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说明火针对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甲襞微循环有确切作用。2临床疗效见表1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学习、工作压力增大,其发病有逐年增高、日趋严重的趋势。陈莹等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2252名不同学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痤疮发病率,并进行痤疮发病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痤疮是大学生的多发病、常见病,皮肤类型、睡眠质量、大便情况等是痤疮发病的影响因素。米建平等运用腹针配合火针治疗189例痤疮患者,治疗隔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显示腹针配合火针治疗痤疮疗效确切,且不同性别、不同证型患者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郭奕妤等将囊肿型痤疮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5例口服克拉霉素分散片并配合火针治疗,对照组60例口服克拉霉素分散片,剂量及疗程均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3%,说明火针联合克拉霉素治疗囊肿型痤疮具有良好疗效。李岩等将45例阳虚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火针配合中药阳和汤与单用中药阳和汤治疗,结果火针配合中药组疗效及炎症改善程度优于单用中药组。彭和根等应用仙方活命饮内服,配合中药面膜外用和火针辨证施治27例重度痤疮患者,显效20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100%。吴祖兰等用火针治疗Ⅲ、Ⅳ级痤疮患者,常规消毒后,火针烧至发白刺入,脓疱、囊肿用火针刺破后用棉签轻压,使脓血引流完全,完毕后再次消毒,3~5d后再用中药敷面。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4.8%。黄蜀等为观察火针治疗各型痤疮的临床疗效,采用开放性试验设计方法,共收集1068例,结果肺热型愈显率为78.5%,热毒型80.8%,冲任不调型77.4%,血瘀痰凝型80.1%,各型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之,火针治疗各型痤疮疗效确切,无毒副反应。3问题和视角的取消3.1制的进一步研究火针疗法虽然在治疗痤疮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有些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完善。首先是火针治疗的机制还不够明确,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是临床研究多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方面,大多没有设对照组,科学实验性不够。在研究过程中大多只注意近期疗效,后期观察相对欠缺,没有对患者进行跟踪调查,以明确长期疗效,这就影响了疗效的综合评定。火针治疗皮肤病的优越性还没充分体现,临床应用推广仍不够。3.2火针疗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中医治疗皮肤病有很大的优势,而火针疗法作为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程短、不良反应小、疗效好等特点,为治疗皮肤科疾病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由上述概述可以看出,火针治疗痤疮具有开门驱邪外出、疏畅浅表经络之气血、软坚散结的作用,同时直接作用于局部,使皮脂炎性物质排出,促进炎症消退,且开口小,损伤组织少,不易留瘢痕。对于结节囊肿型痤疮,它是由于炎症进一步加深加重而成,其皮肤损伤部位较深,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目前使用的激光、冷冻、手术刮除等物理疗法,都有损伤大的不良反应,而作为传统中医外治法之一的火针,集毫针、艾灸之功效于一身,既有散结、敛疮、排脓等局部作用,又有清热、除湿、通络等全身效应,点刺局部阿是穴能使皮损很快消退,点刺背部俞穴则排除血热,且疗程短,不良反应小。对于火针疗法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继续深入火针机制研究,完善理论体系;改进临床实验设计,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在保证短期疗效的前提下,加强火针治疗的长期随访观察,更为客观地评价其疗效;充分发掘火针治疗的潜力,不断推广火针在临床各科应用;结合现代医学,从分子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