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关变量变量的描述中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能够体现产业创新能力的统计指标体系显得极为迫切。如何衡量技术创新能力,一直是理论界、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所关注的问题。技术创新过程的性质特点,决定我们“无法直接衡量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数量”(Hill,1979)。因此,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首先应解决好评价指标设计的可行性。许多学者和机构从系统方法的角度来构造测度的指标,把技术创新视为一种知识创造过程,倡导从多层面来“综合”解释创新。从函数观点看,创新被认为是将一定的投入要素转化为以新产品或新工艺改进为代表的产出结果的过程,R&D(研究与开发)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OECD(1993)认为,R&D活动贯穿于整个经济过程,而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研究与开发活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功能,Christense(1995)提出了四种基本的创新能力,即科学研究能力(符合R&D中的研究职能)、工艺创新能力、产品创新应用能力、美学设计能力(后三种是对R&D中开发职能的细分)。国内学者史清琪和尚勇(2000)认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使其形成经济效益的能力,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因此,围绕R&D的投入产出过程选择有关变量构造测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是一种分析思路。但影响技术创新的其它一些因素也需要考虑。即使相同的投入,在不同的组织结构、环境条件下,产出也是不同的。因而,也有学者从影响创新的结构性要素入手,分析创新能力。Adler和Shenbar(1990)从组织能力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即开发满足现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能力;运用合适的工艺技术制造这些产品的能力;开发和采用新产品、新工艺以满足未来需求的能力;较强的应对危机和把握机会的能力。Bell和Pavitt(1993)把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企业用以产生和管理技术变革的资源,包括技巧、知识和经验、组织结构和联系。结合上述观点,创新的变量可以包括投入变量、产出变量、过程性(转化)变量以及创新基础设施变量,我们可以用图1来表示这种分类。投入变量主要包括:R&D人力资源以及经费的投入,测度指标通常有:R&D经费、R&D经费来源构成、R&D密度(R&D支出占销售收入或总产值的比重)、R&D人员及其在从业人员总数中的比例。其中最常使用的指标是R&D密度,即R&D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或R&D人力资源的投入占企业职工人数的比重。测试产出的常用指标主要有专利和出版物量。除此之外,科研成果还包括配方、工艺技巧等。实际测量中,专利和出版物比较易于量化,其它一些科研成果很难在统计中得到反映。影响R&D过程的要素很多,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的经济状况、企业战略联盟方式等等。这些要素很难直接量化,但是通过对R&D项目的统计可以得到间接反映。R&D项目作为企业R&D活动的主要载体,项目的投入重点、项目的来源、项目的合作方式、项目的经济目标、项目经费总量、项目投资强度等指标可以从侧面反映企业R&D活动的执行情况。但仅采用上述指标,实际上是默认了“有R&D必有创新”的假设。很显然,这种假设深受线性创新模式的思想影响。R&D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知识基础或探索新知识,仅以R&D活动指标作为测度标准会产生几方面问题:(1)多数情况R&D投入指标的指向性不强,并不知道这种投入到底会带来什么;(2)R&D支出仅是创新过程中的一种投入要素,一些与日常活动相关的学习行为,其重要性甚至强于R&D活动。(3)对企业而言,创新更重要的是实现市场价值,即在市场上得到认可,上述指标无法对此进行反映。OECD(1996)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一套测试知识经济的基本框架。这套框架是建立在知识投入、知识存量和流量、知识产出、知识网络、以及知识和学习六个基本概念基础,其测度的指标范围大大扩展。受此启发,结合2002年R&D资源清查所获取的数据,从技术创新内涵和受到的激励与制约因素出发,我们认为与产业技术创新相关的因素还包括以下几类:第一,是创新的基础条件及创新环境,具体来讲涉及五类因素:(1)技术水平。一般来讲,企业的技术水平会对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对新技术了解得更为深刻,因而更有可能识别出创新的机会(Pavitt,1984)。企业的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的装备水平,其二是企业的人才结构和人力资源总体水平。(2)组织保障。设立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常设性科研机构的存在使得企业的科技活动有一个稳定的依托。(3)对外交流。行业中具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集成构成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这种集成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行业中的企业相互间存在联系,不同行业的企业间也存在着知识的流动和扩散,而且产业界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其它组成部门——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外国的机构等都存在着知识的互动,这种交流的模式和强度会对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产生巨大影响。(4)政府干预。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政府的直接投资以及政府相关创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情况,如税收减免等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的作用。(5)融资环境。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规范化,能够为企业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保障。第二,是R&D的后续活动。创新包含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整个过程,而R&D活动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其后的中试、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在一定意义上讲对创新的成败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实践表明,不仅要对R&D投资进行计划,而且也要对R&D的后阶段投资进行计划,才能保证创新最后成功到达市场。普遍的看法是,在创新过程中,R&D后续活动费用比例要比R&D费用的比例高得多,一个好的实验室每年可能产生许多科技成果,但要使这些成果商品化,需要数倍于开发成果的经费。第三,是企业的学习行为。即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购买的方式,提升企业技术基础,学习先进技术,其本质是对知识的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但必须指出,这一过程对企业技术能力的积累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一方面通过引进技术,可以迅速提高企业的技术基础和激励企业自主的研发活动。但另一方面,过度引进,有可能挤占企业有限的创新资源,减少企业自主研发的投入。而且可能因技术依赖,使企业丧失自主研发的能力。在此意义上,企业的技术引进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也可能损害企业长期为建立自主创新能力而进行的努力。如果说R&D活动是企业自主地去创造新的知识,那么技术学习则是企业吸收已经存在的技术知识的过程,其对企业自身R&D活动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第四,是与创新有关的绩效指标。绩效指标能够反映企业创造、扩散和使用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的有效性和效率。前面所提及的专利等指标仅反映了企业R&D活动的成果,通过R&D的后续活动,使科研成果商业化。因而创新的产出还应包括经济和产业绩效方面的指标,如新产品数量或新产品销售比例、新产品销售额、在对外贸易中的比例等。二、行业选取指标在上述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本研究利用2002年R&D资源清查所获得的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由于涉及的行业较多,本研究综合考虑行业的规模、吸纳就业人口的程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选取工业总产值、年末从业人员数量以及工业增加值三项指标,以之作为标准来选择研究对象。通过排序,我们选定十三个行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如表1),它们分别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产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纺织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煤炭采选业。上述13个产业三项指标分项合计,在全国工业产业中所占比重均在70%以上,初步揭示了新世纪初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状况。产业结构中处于第一梯队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处于第二梯队的是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原材料工业及能源工业。以上情况表明,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既具有向知识经济转变的一些特征,也具有重化工业化等工业化发展高级阶段的特征。三、工业创新和基础设施(一)科技机构数量少,导致技术显著滞后是否拥有稳定的科研机构是判断企业是否为创新导向的重要指标。创新型企业科研活动异常活跃,韩国三星电子2004年研发投入58.6亿美元,其营业利润率也高达18.8%。许多实力雄厚的开发机构都在企业内,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贝尔研究所曾有2万名员工,拥有世界上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实验室。表2显示,我国工业企业户均拥有科技机构数为0.51,几乎每两家企业拥有一家科技机构。然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户均拥有的科技机构数量并不高,低于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原材料及能源开采和加工业。电子通信、交通设备制造业均属市场瞬息万变、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行业。这类行业中的企业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科研机构,很难取得技术主导,进而获得核心竞争优势。当前我国在这两类产业中所掌握的核心技术乏善可呈,与此不无关系。相对而言,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原材料及能源开采和加工业拥有的科技机构数量较多,与这类企业大多规模庞大,国家重点扶持有关。企业除了需要维持科技机构,还应使其运转起来,不断增强其作用,这些都需要科研机构能够获得开发任务,并得到相应资金的支持。调查显示我国工业企业的科研机构85%经常有任务,79%能够获得稳定经费来源,这些情况表明企业科研机构仍有进一步加强建设的空间,部分企业还存在虚设科技机构、任务不饱满的状况。(二)科技外部支出结构比较表3显示我国工业企业对外交流情况。整体上讲我国企业对外交流并不多,科技经费的外部支出与内部支出比仅为1/10左右。相对而言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对外科技合作较多。图2显示,全国总体来看科技经费的外部支出流向比较均衡,流向研究机构、其它企业、高等院校以及国外机构比重差距不大。但具体到每个行业,情况则有所不同,电子及通信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含量较高、市场竞争激烈、创新活跃的产业,科技经费的外部支出主要流向国外机构。电力、石油等垄断性行业,科技经费对外支出则主要用于国内的企业。其它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如医药、普通机械制造业等与国内高校的合作比较密切。(三)部分行业设备制造技术微电子控制设备的广泛应用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其在生产设备中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表4显示,我国工业企业全行业微电子控制设备占生产经营设备的比重已达10.3%左右,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中微电子设备在生产设备中所占比重最高,为32.2%,其次为电气机械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达到19.3%。但令人感兴趣的是,一些传统的低技术和中等技术的行业设备中微电子设备所占比重较高,如纺织业,微电子设备占生产经营用设备比重达到15.7%,超过全行业平均值。相反,一些中、高技术的行业,如普通机械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微电子设备在生产经营用设备中的含量并不高,这表明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知识技术的载体,在企业职工中的比重反映了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高低。表5显示,从我国工业企业整体来看,工程技术人员的比重已达到11.84%。电力、石油等垄断性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比重较高,分别达到22.23%和16.51%。电子通信业和医药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19.52%和18.40%。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工程技术人员在职工中所占比重并不高,仅比全行业平均水平略高一些,为12.64%。(四)普通机械制造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对科技活动的需求政府的减免税是对产业开展科技活动的激励。表6显示,普通机械制造业及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两个制造业所享受的政府对科技活动的减免税最多,其次是纺织业、石油开采业和煤炭采选业。(五)提高企业科技活动的介入程度表7显示,在各种科技活动的经费来源中,来自于企业自己的资金比重最高,平均达到77.3%,其次是金融机构的贷款,平均达到12.3%,政府资金排在第三位,平均为5.7%,而来自事业单位的资金比重最低,平均仅为0.5%。上述情况表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仍存在很大问题:(1)企业的科技活动主要依赖于自有资金。企业搞技术创新、特别是科学研究投入大、风险也大,完全依靠企业自身,难以取得跨越发展。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提高金融资本对企业科技活动的介入程度是有必要的。(2)在传统的科技体制下,我国的事业单位,如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很强,但由于长期以来产学研的合作机制的问题,产学研各自封闭,没有形成科研大协作局面。相对而言,企业主动去找事业单位进行科研合作情况要多一些,而极少有事业单位面向企业开展科技活动,这样使得我国的许多科研成果难以市场化。公共的R&D支出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基础设施中的一个要素,其中有一部分通过项目以及其它方式被用于企业的R&D活动。表8显示,全国工业中有11.84%的R&D经费由政府提供。其中电力行业的R&D经费中政府投入资金所占比重最大,达到22.23%。其次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比重分别为19.52%和18.4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R&D经费中政府资金比重亦较高,达到16.51%。R&D经费中,政府支持最少的产业是纺织业,仅为5.81%。政府资金对企业R&D支持间接反映了一国的产业政策,石油及电力属于资源开采及加工业,这类资源型行业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属于战略性产业,得到国家重点扶持。电子及通信和医药产业为技术含量高、竞争激烈的产业,亦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所在,亦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四、r-d输入(一)压力设计表9显示,从全行业的情况看,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了1.03%。技术含量越高的产业,R&D经费强度指标亦相对较高,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经费强度指标最高,达到1.99%,其次为普通机械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为1.76%和1.67%。(二)开发企业员工的比对表10显示,全国工业全行业研究与开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比重并不高,仅为2.68%。相对而言,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研究与开发人员占职工的比重要高于其它的行业。高技术行业,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研究与开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比重为7.2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该指标为4.4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3.96%,医药制造业为4.13%。而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研究与开发人员占企业职工中的比重较低,如纺织业为1.22%,煤炭采选业为0.67%。五、创新与创新(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表11显示,我国企业户均拥有的专利数太少,全国平均每户拥有的专利数不到1项。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企业户均拥有的专利数也不到1项。以上情况表明,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还十分薄弱。(二)新产品贡献率较高,并成为企业国际竞争力较低的产品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两项指标,可以作为衡量企业知识产出的重要指标。表12显示,从全行业的情况的看,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重分别为20.66%和19.72%。具体到不同产业,越是技术复杂、市场竞争激烈的产业,新产品对工业产值和销售收入的贡献率越大,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这两项指标分别达到51.60%和49.69%,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两项指标亦分别达到40.63%和37.78%。新产品出口额在新产品销售收入中所占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新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从全行业看,新产品出口额在新产品销售收放中所占份额仅为18.45%。我国出口量较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和纺织业,新产品出口在新产品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亦较高,分别达到31.87%和34.02%。利润中新产品利润所占比重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利润的贡献。表12显示,全行业新产品对企业盈利的贡献率还较小,平均仅为13.28%。其中在技术含量较高的竞争激烈的产业,新产品对利润的贡献率较高,如电子通信业利润中新产品所占比重达到33.9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中新产品比重达到28.23%,电气机械制造业利润中新产品所占比重达到30.17%。其它一些中高技术的行业,如纺织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新产品对利润的贡献率亦较高。六、总结通过应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模型,对不同产业的技术创新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有以下几点结论:(一)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工业企业户均拥有的专利数太少,全国平均每户拥有的专利数不到1项。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我国企业户均拥有的专利数也不到1项。电子信息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样的高技术产业,平均拥有的科研机构数量较少的情况表明,即使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也有大量的企业并不从事研发活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仅从事高技术产业领域内的低技术含量、低赋加值劳动。随着竞争的加剧,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仅靠购买技术而没有开发优势的企业越来越被动。企业的技术需求是具体而复杂的,并随市场的变化而千变万化,一个只能依赖别人,而没有开发能力的企业,创新就会滞后,也会丧失市场。(二)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全国总体来看,科技经费的外部支出流向比较均衡,流向研究机构,其它企业、高等院校以及国外机构比重差距不大。具体到每个行业,情况则有所不同,电子及通信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含量较高、市场竞争激烈、创新活跃的产业,科技经费的外部支出主要用于国外的机构。电力、石油等垄断性行业,科技经费对外支出则主要用于国内的企业。其它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如医药、普通机械制造业等与国内高校的合作比较密切。在R&D项目的合作开发方面,企业与国内高校的合作和与国内研究机构的合作所占比重较低,甚至低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般认为我国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很弱,而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开发能力相对较强,因此,促进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创新合作,加强它们之间的创新互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提高技术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特别是在高技术领域,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创新源的意义重大。但是调查显示,电子通信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的项目数所占比重都不大。从单项经费来看,我国企业与外商合作较少,但合作项目的投资强度很大。外商凭借其雄厚的财力,选择少数领域与国内企业合作,取得优势突破。特别是在技术含量高、竞争激烈的机电产业领域,与外商合作项目的投资强度非常高,要远远高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