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饼病的绿色防治研究进展_第1页
茶饼病的绿色防治研究进展_第2页
茶饼病的绿色防治研究进展_第3页
茶饼病的绿色防治研究进展_第4页
茶饼病的绿色防治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茶饼病(TeaBlisterBlight)主要危害茶树的嫩叶嫩梢,是茶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茶叶主产区均有分布。染病的茶叶制成的干茶品相与口感降低,对茶叶品质影响较大。茶饼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日照少湿度大的环境有利于病原孢子的传播与萌发。海拔500m以上的茶园易感茶饼病,遮阴度较高的区域发病率高于遮阴度较低的区域。种植区的温度、湿度和降雨量影响了茶饼病的发生与流行,其中湿度对茶饼病的影响最大,当空气湿度高于80%,病原随风传播到嫩叶或新梢上,遇水滴萌发。也有研究显示大叶种比小叶种更易感染茶饼病,茶饼病当前对茶饼病的病原研究及防治技术已有较多报道,本文拟以此为主题,对国内茶饼病病原及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做一些总结,以期为今后茶饼病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关键词:茶饼病;Exobasidiumvexans;绿色防治茶饼病(TeaBlisterBlight)主要危害茶树的嫩叶嫩梢,是茶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茶叶主产区均有分布。染病的茶叶制成的干茶品相与口感降低,对茶叶品质影响较大。Wanetal[1]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了茶饼病对茶叶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显示感病叶片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可溶性糖、蔗糖含量显著升高,总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咖啡因和游离氨基酸显著降低。这些可能是茶叶口感品质下降的原因之一。茶饼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日照少湿度大的环境更有利于病原孢子的传播与萌发,高海拔区域的茶园多雾,气温低,湿气重,遮阴度高,日照相对低更易感染茶饼病。种植区的温度、湿度和降雨量影响了茶饼病的发生与流行,其中湿度对茶饼病的影响最大。当空气湿度高于80%,病原随风传播到嫩叶或新梢上,遇水滴萌发,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不断侵染扩散引起茶饼病流行[2]。当前对茶饼病的病原研究及防治技术已有较多报道,本文拟以此为主题,对国内茶饼病病原及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做一些总结,以期为今后茶饼病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1茶饼病的病原研究现状茶饼病的病原外损坏担菌ExobasidiumvexansMassee属担子菌亚门外担菌属真菌,侵入组织后产生淡黄色病斑,中期病斑扩大凹陷,背面生白色粉状物(为病原子实体),后期病部组织坏死,病斑两面呈黑褐色。在茶树上约11~28d完成一个世代,较难离体培养。研究中可用PDA添加新鲜茶汁作为研究病原的基础培养基[3]。培养周期长,形成菌落需要20d左右。为筛选出更高效的培养基,CHALIHA等[4]用响应法优化了Czapek、PDA和V8三种可培养E.vexans的培养基,提高了菌丝的获取量,在平板中可存活5周,为研究病原的发病机制与病害的防控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Barmanetal.[5]选取了茶饼病初期、中期、末期三种症状的病害样本,从中分离鉴定到了22株拟盘多毛孢属真菌Pestalotiopsisspp.和8株黑孢霉属真菌Nigrosporasp.,并通过致病性分析验证了这些病原的致病性。说明E.vexans能够与Pestalotiopsis、Nigrospora病原协同侵染,共同作用促进茶饼病的发生与流行。此外,病原侵染初期能够诱导茶树叶片抗性抵御病原的侵染。孙云南等[6]的研究结果显示,茶饼病病原侵染叶片会诱导叶片细胞壁增厚,同时合成释放萜烯类代谢产物抑制病原生长扩散,AP2-EREBP、MYB、C2H2、C3H、GRAS、bHLH等植物抗性相关逆转录因子水平上调。因此,在发病初期,植株的防御机制被激发,短期内对病原抗性提升,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阻止茶饼病的侵染与传播。2茶饼病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现状2.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茶饼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叶种比小叶种更易感染茶饼病,抗病品种的病原潜育期相对较长,病斑扩展速度相对较慢[2]。规范的栽培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预防茶饼病大发生,冉隆珣等[7]调查发现茶树与香樟树间作,春采后对茶树轻修剪,冬季封园均能有效降低茶饼病的发病率。而主干高大,枝条茂密的水冬瓜树和橡胶树,由于遮阴度高,茶园湿度大日照少,促进了茶饼病的发生。及时修剪长势不均的茶枝,整理蓬面,清除田间病残体,有利于保持茶树间的通风透光性和降低病原基数。此外,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和有机肥,减少氮肥配比有利于增强茶树的生长活力,提高植株抗病性,也有利于保持茶叶的产量与品质。每年的4~6月,8~10月是茶饼病发生的高峰期,此时气温较低,降雨量大,空气相对湿度较高,茶饼病病原生长与流行速度快,其中降雨量直接影响平均气温与空气相对湿度,与茶饼病发病的相关性最高[2]。此时正逢明前茶和夏秋茶采摘期,采摘后的伤口是病原入侵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一时期最好以预防为主,及时清除园间杂草,关注天气预报,在茶叶采摘后和降雨前后适时喷药防控茶饼病发生。2.2化学杀菌剂的应用目前生产中防治茶饼病使用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等化学药剂较多。化学杀菌剂效果稳定,见效快,但需要控制用量,多种药剂轮换施用避免发生药害或使病原产生抗药性。施药时需避开采摘期,一般喷药间隔期为7d,需要喷施2~3次提高防效。梁碧元等[8]的防效试验结果显示,53.8%氢氧化铜、25%吡唑醚菌酯、15%三唑酮和75%百菌清对茶饼病防治效果较好,第2次施药后防效分别达到了88.14%、84.75%、83.05%和79.66%。王蓉等[9]的防效试验结果显示10%多抗霉素、75%百菌清和25%三唑酮对茶饼病的防效较好,分别达到76.42%、72.38%和64.34%。罗全丽[10]等的茶饼病防效试验结果显示10%多抗霉素和72%霜脲·锰锌对茶饼病较好,第三次药后7d防效达到85.80%和76.61%。在茶园的非采摘期可施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和0.2%~0.5%硫酸铜预防病害。此外,喷施杀菌剂时,需保障药液与茶树枝条,叶片上下表面和地表充分接触,让植株充分吸收。施药时使用静电喷雾器或能更高效地利用杀菌剂。静电喷雾喷施的杀菌剂,在静电力、重力和粘滞力作用下,药液质地细密均匀,在植株上吸附力强,分布更均匀,可均匀吸附在叶片的正面和背面,有利于植株对杀菌剂的吸收,更好地发挥药物防效,同时降低用水量和用药量,达到绿色防治的目的。2.3生物源杀菌剂的应用为保障商品茶叶的食用安全,在防控茶饼病时需要注意杀菌剂的残留与药害问题,使用生物源杀菌剂是防治茶饼病的最佳选择。生物源杀菌剂这类从植物或微生物中提取有抑菌效果的活性成分(多为次生代谢产物)制成的杀菌剂,对植物无明显副作用,有利于提高植物抗病性,在土壤中易降解,对环境友好。应用于防治茶饼病的生物源杀菌剂种类较少,目前农药信息网可查询到1.5%和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与0.2%苯丙稀菌酮微乳剂将茶饼病登记为防治对象,但缺少苯丙稀菌酮对茶饼病防效试验的相关报道。多抗霉素与矿物油是目前生产中防治茶饼病的主要生物源杀菌剂,可应用于有机茶园、绿色茶园和无公害茶园等各类茶园。李向阳等[11]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与5%氨基寡糖素水剂共用对茶饼病的防效达到67.3%,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防效无显著差异(71.5%),可以作为替代或与吡唑醚菌酯轮替使用防控茶饼病。陈德西等[12]喷施2次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后显著降低了茶饼病的病情指数。99%矿物油在生产中可作为预防性药剂使用,茶园采摘期与非采摘期均可施用,预防茶饼病发生。免疫诱抗剂具有调节作物免疫功能,提高作物抗性,促进生长发育等作用,有研究发现免疫诱抗剂与杀菌剂共用能够更好地防控茶饼病,对比单独使用降低了茶饼病的发病率。Chandraetal[13].用0.01%壳聚糖处理过的茶树相比对照显著降低了茶饼病的病情指数,壳聚糖处理后茶树叶片的一氧化氮含量升高,PO、PPO、PAL、β-1,3-葡聚糖酶含量显著增高,显著提高了植株对茶饼病的抗性。杨文波等[14]的防效试验结果显示矿物油、百里香油、申嗪霉素、壳寡糖和氨基寡糖素对茶饼病防效较好,二次喷施后对茶饼病的防效分别为73.48%、75.23%、78.16%、79.05%和81.91%,壳寡糖、氨基寡糖素分别与多抗霉素共用后对茶饼病防效显著增加,分别达到了89.28%和87.50%(单用防效为61.07%)。这些结果可能是因为壳寡糖、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诱导了茶树的抗病性,提高了生长活性,与杀菌剂协同作用,共同抑制了病原在植株中的生长扩散,从而降低了茶饼病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2.4生防菌的防效研究生防菌由于其无公害、无污染、不产生抗药性等多种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病害防控。生防菌可通过竞争生存位点,寄生,溶菌等方式直接抑制病原的生长。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可以诱导植株对病原的抗性与对干旱、养分缺失等非生物胁迫的抗逆性,提高植株对土壤养分利用率,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目前已有许多生防潜力的菌株被制备成杀菌剂或微生物菌肥,广泛应用于防治土传病害,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当前利用生防菌防治茶饼病的报道较少,Sowndhararajanetal[15]从茶叶叶面分离筛选到了能显著降低茶饼病发病率的生防菌人类苍白杆菌OchrobactrumanthropiBMO-111,显著降低了担孢子的萌发率,总体防效优于生防菌对照PseudomonasfluorescensPf1,第15天与第120天的茶饼病发病率显著低于作为化学药剂对照的0.3%王铜+0.3%己唑醇处理;BMO-111及其发酵液显著降低了单孢子的萌发率,有效抑制了病原的生长发育。雷丹[16]研究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megateriumL2可湿性粉剂对茶饼病平均防效为49.01%,茶百芽重增产19.53%。3总结与展望E.vexans的担孢子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下侵染茶树的嫩枝嫩叶引发茶饼病,在病原的侵入传播过程中存在复合侵染的现象,共同促进茶饼病的发生与传播。茶饼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可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提高对病原的抗性,与高个植株间作,合理密植,保障植株间的通风透气性。各类茶园可通过适当修剪,整理蓬面,控制茶枝密度,降低田间湿度。结合增施磷钾肥、有机肥增强植株树势等科学栽培管理方式在前期预防茶饼病发生。病害初期病原的侵入诱导茶树产生了防御反应,短期内提高了植株对病原的抗病性,因此发病初期是最佳的防治时期。在感病初期或病害流行前期喷施适量的多抗霉素、壳寡糖、氨基寡糖素等生物源杀菌剂或免疫诱抗剂预防控茶饼病,降低病害流行风险。非采摘期可喷洒化学杀菌剂防控,用药时需考虑农残与药害的风险,控制用量。選用抗病品种,科学的栽培管理模式和安全用药是防控茶饼病的主要手段,也是保障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基础。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是生产中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