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867.5-2019 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第5部分:黑色金属铸造企业_第1页
DB50-T 867.5-2019 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第5部分:黑色金属铸造企业_第2页
DB50-T 867.5-2019 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第5部分:黑色金属铸造企业_第3页
DB50-T 867.5-2019 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第5部分:黑色金属铸造企业_第4页
DB50-T 867.5-2019 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第5部分:黑色金属铸造企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

78

DB50重庆 市 地 方 标 准DB50/T

—2019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第5部分:黑色金属铸造企业2019-08-13

发布

1

2

-

0

1

实施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50/T

867.5—2019 前言

................................................................................

Ⅳ1

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基础管理

...........................................................................

23.1

机构与职责

.....................................................................

23.2

方针目标

.......................................................................

33.3

安全生产责任制

.................................................................

33.4

...............................................................

33.5

操作规程

.......................................................................

43.6

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

43.7

相关方管理

.....................................................................

53.8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管理

...............................

63.9

安全生产投入

...................................................................

63.10

安全文化建设

..................................................................

63.11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

63.12

风险管理

......................................................................

63.13

隐患排查治理

..................................................................

73.14

应急管理

......................................................................

83.15

事故管理

.....................................................................

103.16

文档管理

.....................................................................

114

场所环境

..........................................................................

114.1

建筑物

........................................................................

114.2

设备设施布局

..................................................................

124.3

通道和作业环境

................................................................

124.4

管廊

..........................................................................

134.5

管线、桥架

....................................................................

134.6

..............................................................

134.7

铁路、道路

....................................................................

144.8

..........................................................

144.9

......................................................................

144.10

工业梯与工业平台

.............................................................

144.11

安全标识

.....................................................................

155

生产工艺设备设施

..................................................................

165.1

..................................................................

165.2

..................................................................

165.3

..............................................................

165.4

..............................................................

165.5

..................................................................

165.6

....................................................................

175.7

................................................................

175.8

..................................................................

185.9

......................................................................

185.10

.................................................................

185.11

...........................................................

195.12

...................................................................

19IDB50/T

867.5—20195.13

.......................................................

206

特种设备

..........................................................................

226.1

基本要求

......................................................................

226.2

......................................................................

237

用电...............................................................................

257.1

................................................................

257.2

................................................................

257.3

................................................................

257.4

................................................................

267.5

..........................................

267.6

.........................................................

267.7

......................................................................

268

..............................................................................

278.1

......................................................................

278.2

建筑及消防设施管理

............................................................

278.3

消防安全疏散标志和应急照明

....................................................

318.4

............................................................

318.5

......................................................................

328.6

......................................................................

328.7

..................................................................

329

........................................................................

329.1

总则

..........................................................................

329.2

储存

..........................................................................

329.3

使用

..........................................................................

339.4

....................................................................

339.5

......................................................

3310

.....................................................................

3410.1

.........................................................

3410.2

.....................................................

3510.3

...........................................................

3510.4

.................................................................

3510.5

...........................................................

3610.6

.................................................................

3610.7

.................................................................

3611

劳动防护用品

.....................................................................

3711.1

选用

.........................................................................

3711.2

发放

.........................................................................

3711.3

培训

.........................................................................

3711.4

使用

.........................................................................

3711.5

维护

.........................................................................

3711.6

更换

.........................................................................

3711.7

报废

.........................................................................

3712

.................................................................

3812.1 一般要求

....................................................................

3812.2

...........................................................

3912.3

.................................................................

3912.4

.................................................................

3912.5

.............................................................

3912.6

.....................................................

4012.7

.................................................................

4013

安全生产检查

...................................................................

4114

.........................................................

42IIDB50/T

867.5—201914.1

评定类别

.....................................................................

4214.2

评定内容

.....................................................................

4214.3

评定流程

.....................................................................

42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相关引用条款..................................................

44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清单..................................

64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

67附录

D

(规范性附录) 可容许风险标准................................................

69附录

E

(规范性附录)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清单..............................

71附录

F

(规范性附录)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标准化等级评价细则............................

75IIIDB50/T

867.5—2019

……

本标准由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部分的规定若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有新的规定,以最新的规定为准。本标准起草单位: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春红、熊明森、徐春、高玉佩、余沛、仇锐来。IV

1 范围级评定等内容。清单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评价细则标准。2规范性引用文件GBZ

1-201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1

部分:化学因素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2

部分:物理因素GBJ

22

-1987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Z

158-200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88-2014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T

1576-2018 工业锅炉水质GB

2894-2008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T

3787-2017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GB/T

3883.1-2014 手持式、可移式电动工具和园林工具的安全

1

部分:通用要求GB

4343.1-2009 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电磁兼容要求

1

部分:发射GB

4343.2-2009 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电磁兼容要求

2

GB

4053.1-2009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1

部分:钢直梯GB

4053.2-2009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2

部分:钢斜梯GB

4053.3-2009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3

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GB

4824-2013 工业、科学和医疗(ISM)射频设备

骚扰特性

限值和测量方法GB/T

5226.32-2017

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32

部分:起重机械技术条件GB

5768.2-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2

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3

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T

5972-2016 起重机

钢丝绳

保养、维护、安装、检验和报废GB/T

6067(所有部分)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T

6441-19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T

7144-2016 气瓶颜色标志GB

7231-2003 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T

8196-2018 机械安全

防护装置

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GB

8958-2006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

10235-2012 弧焊电源

防触电装置GB/T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起重机械超载保护装置GB

12142-2007 便携式金属梯安全要求GB/T

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GB

15578-2008 电阻焊机的安全要求第

1

129

GB/T

粉尘爆炸泄压指南GB/T

场(厂)内机动车辆安全检验技术要求GB

16804-2011 气瓶警示标签GB

18218-2009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T

20801(所有部分)压力管道规范

工业管道GB

20905-2007 铸造机械安全要求GB

20906-2007 压铸单元安全技术要求GB

21501-2008 冲天炉与冲天炉加料机

GB

22207-2008 容积式空气压缩机

安全要求GB

23821-2009 机械安全

防止上下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GB

25683-2010 钢液浇包

安全要求GB/T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31052(所有部分)起重机械

检查与维护规程GB/T

压力管道规范

动力管道GB/T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

压力管道规范

长输管道GB/T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平台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GB

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29-2014 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GB

50033-2013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4-2013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41-2008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52-2009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414-2007 钢铁冶金企业设计防火规范AQ/T

7009-2013 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AQ/T

9004-2008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

9007-2011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AQ/T

9009-2015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评估规范AQ

3035-2010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通用技术规范JB

1644-2005

通用技术条件JB/T

7688.5-2012

冶金起重机技术条件

5

部分:铸造起重机JB

8799-1998 砂轮机

安全防护技术要求YD/T

2455.7-2016

电信网视频监控系统

7

部分:安全要求TSG

08-2017 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TSG

21-2016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D7003-2010 压力管道定期检验规则

长输(油气)管道TSG

D7004-2010 压力管道定期检验规则

TSG

N0001-2017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Q7015-2016 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TSG

Z0002-2009 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管理规则DB50/T

632-2015 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规程3 基础管理3.1 机构与职责 企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符合下列要求:a)

企业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

下的黑色金属铸造企业不少于

3

总和的千分之三,最低不少于

3

人;b)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工作职责要以正式文件确认;第

2

129

c)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并考核合格;d)

企业应当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3.1.2 3.1.3

企业管理岗位、人员组成及责任制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要求:a)

应以正式文件形式明确企业安全管理岗位及人员组成情况;b)

明确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制应当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等内容;c)

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机制,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3.2 方针目标 3.2.2 3.2.3a) 零死亡;b)千人负伤率;c) 千人重伤率;d) 隐患治理完成率。调整。 安全生产责任制 3.3.2 适应。3.4 度。3.4.2 3.4.3a) 目标管理;b) 安全生产责任;c) 安全生产承诺;d)安全生产投入;e)安全生产信息化;f) 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设施)管理;g) 文件、记录和档案管理;h) i) 职业病危害防治;j) 教育培训;k)班组安全活动;l) m) n) 设备设施管理;o)p)危险物品管理;第

3

129

q) r) s)安全预测预警;t)u)相关方安全管理;v) 变更管理;w) x)应急管理;y) 事故管理;z)安全生产报告;aa)

绩效评定管理。3.4.4 3.4.5 3.4.6 况。3.4.73.5 操作规程 企业应结合本单位设备设施生产工艺、作业任务特点以及作业安全风险与职业病防护要3.5.23.5.3 a) 适用范围;b)c) d) 个体防护要求;e)严禁事项;f) 3.5.4 3.5.5 3.5.6 3.6 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3.6.1 3.6.1.2 救的能力。3.6.1.3 上岗作业;b)企业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应当将被派遣劳动者纳入本单位从业人员统一管理,对被派第

4

129

者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c)企业接收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学生实习的,应当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学校应当协助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d)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以及考核结果等情况;e)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3.6.2 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3.6.2.2 3.6.2.3 3.6.2.4 3.6.3 3.6.4 3.6.4.1 企业应对一般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不得上岗作业。3.6.4.2 3.6.4.33.6.4.4 3.6.4.5 育培训。3.6.4.6 3.6.4.7岗,并定期参加复训。3.6.4.83.6.53.7相关方管理3.7.1 务。3.7.2 3.7.43.8 第

5

129

3.8.1 3.8.2 计,编制安全设施设计。3.8.3 3.8.4 3.8.53.8.6整改。3.8.7 3.8.8 告。3.8.9 成书面报告。3.8.10 3.8.11验收。3.9 台账。3.9.23.10企业宜按照AQ/T

贯彻执行。3.11 3.123.12.1 风险辨识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3.12.1.2术措施和应急预案。3.12.1.3

AQ

3.12.1.4类分级管理。第

6

129

3.12.1.5 3.12.2 风险评估应根据规定的频次对生产过程存在的危害因素采用适用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根据3.12.3风险控制措施。3.12.3.2a)消除;b)替代;c) 工程控制措施;d) 标志标识、警告和管理控制措施;e)个体防护。3.12.3.3 3.12.3.4 3.12.3.5 3.12.4 变更管理

企业应制定变更管理制度;变更前应对变更过程及变更后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

3.12.4.2

企业发生建筑布局、道路、疏散通道等环境的变更、建筑物和场地用途的变更、设备设施更新或功能的变更等,应进行评估、审批和验收。3.12.4.3

对变更内容应进行安全评估,评估的内容是变更涉及的安全风险及需采取的措施,包全评估意见并保存记录。3.12.4.4

涉及特种设备的设备设施变更,应按规定重新进行特种设备注册登记。3.12.4.5

涉及建筑物消防设施的变更,应按规定将消防设计文件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3.12.4.6

变更后增加或改动的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消防设施等应经过验收,验收发现现场部门或安全设施使用部门专业人员参加,并保存验收记录。3.13 3.13.1 隐患排查患闭环管理。3.13.1.2

B)。3.13.1.3 a)

触发条件;b) c) 3.13.1.4

7

129

3.13.1.5 3.13.1.6 3.13.2隐患治理3.13.2.1 3.13.2.23.13.2.3 a)b)c)d) e)应 并3.13.2.4应 并

3.13.2.5 3.13.2.6 3.13.2.7 3.13.33.13.3.13.13.3.2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3.13.4信息记录、通报和报送3.13.4.13.13.4.2 3.13.4.3情况。3.14 3.14.1 应急组织3.14.1.1 3.14.1.23.14.1.3 3.14.2 应急预案第

8

129

3.14.2.1 照

GB/T

a) b)c)危险性分析情况;d)e)f) g)h)

企业 3.14.2.2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 a)

依b) c)d)e) f) g) 3.14.3应急资源3.14.3.13.14.3.23.14.3.3保其完好、可靠、适用。3.14.3.43.14.3.5 应的登记记录。3.14.3.6 3.14.4应急演练第

9

129

3.14.4.23.14.4.3

AQ/T 9007-2011

章的规定定期开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3.14.4.4 3.14.4.5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

AQ/T

中第

9~10

章和

AQ/T9009-2015的规定对演练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完善应急预案。3.14.5 应急处置3.14.5.13.14.5.2 3.14.5.3 a)

b)

c)

3.15 3.15.1事故报告 进行培训。3.15.1.2 3.15.1.3 报。3.15.1.4 3.15.2事故调查和处理 资料、

3.15.2.23.15.2.33.15.2.4

15499-1995

的有关规定和行业确定的事故统计指第

10

129

页a)

高层厂房、甲、乙类厂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建筑面积不大于

300

a)

高层厂房、甲、乙类厂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建筑面积不大于

300

m

的独立甲、3.16 3.16.2 3.16.3 a)

b)

c)

领导指示材料等;d)

e)

f)

安全、职业卫生评价报告。4 作业环境4.1 建筑物4.1.1 建筑物防火间距应符合下列要求:a)

12

m,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多层乙类厂房之间的间距不少于

10

25

b)

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多层甲类厂房、乙类厂房与高层民用建筑不少于

50

与民用建筑的间距不应少于

25

m;c)

20

m,丁、戊类厂房不应少于

m、13

m;一、二级耐火等级的丙、丁、戊类厂房与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其他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少于

d)

50

m,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

e)

高层厂房与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可燃、助燃气体储罐,液化石油气储罐,可燃材料堆场(煤和焦炭场除外)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

13

f)

20

m;甲类仓库与高层民用建筑、重要公共建筑的间距不应少于

50

25

m。4.1.2 建筑物耐火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2乙类单层厂房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b)

单、多层丙类厂房和多层丁、戊类厂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使用或出售丙类液体的厂房和有火花、赤热表面、明火的丁类厂房,其耐火等级均不应低于二级;c)

使用或储存特殊贵重的机器、仪器、仪表等设备或仪表的建筑,其耐火等级均不应低于二级;d)

高架仓库、高层仓库、甲类仓库、多层乙类仓库和储存可燃液体的多层丙类仓库,其耐火等级均不应低于二级;e)

电缆夹层、电气地下室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混结构,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当电缆夹层采用钢结构时,应对各建筑构件进行防火保护,并应达到二级耐火等级的要求;f)

地下液压站、地下润滑油站(库)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混结构,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油浸变压器室、高压配电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4.1.3

厂房(库房)的防爆应符合下列要求:a)

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宜独立设置,并宜采用敞开或半敞开式;其承重结构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框架、排架结构;b)

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应设置泄压设施;c)

泄压设施宜采用轻质屋面板、轻质墙体和易于泄压的门、窗等,应采用普通玻璃等爆炸第

11

129

60

kg/m

60

kg/m

2泄压设施应采取防冰雪积聚措施;d)

散发较空气轻的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甲类厂房,宜采用轻质屋面板的全部或局部作为泄压面积;顶棚应尽量平整、避免死角,厂房上部空间应通风良好;e)

应符合以下规定:1)

应采用不发火花的地面。采用绝缘材料作整体面层时,应采取防静电措施;2)

散发可燃粉尘、纤维的厂房内表面应平整、光滑,并易于清扫;3)

厂房内不宜设置地沟,确需设置时,其盖板应严密,地沟应采取防止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及粉尘、纤维在地沟积聚的有效措施,且在与相邻厂房连通处应采用防火材料密封。f)

甲、乙、丙类液体仓库应设置防止液体流散的设施;遇湿会发生燃烧爆炸的物品仓库应设置防止水浸渍的措施;g)

有粉尘爆炸危险的筒仓,其顶部盖板应设置必要的泄压设施;h)

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仓库,宜按本节规定采取防爆措施、设置泄压设施。4.1.4 建筑物的防雷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a)

二类防雷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闪电感应的措施;b)

在建筑物的地下室或地面层处,建筑物金属体、金属装置、建筑物内系统、进出建筑物系统之间,尚应满足间隔距离的要求;c)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其他各类防雷建筑物,当其建筑物应采取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d)防雷接地引下线不应少于

2

根,并应沿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

e)防雷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Ω;当钢质储罐仅作防感应雷接地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30

Ω。4.2 设备设施布局4.2.1

设备间距(以活动机件达到最大的范围计算):大型大于等于

2

m;中型大于等于

1

m;小型大于等于

m;大小设备同时存在的,应按大型设备计算;其中设备外形最大长度大于等于

12

m

6

m

且小于

m

6

m

为小型。4.2.2

设备与墙、柱间距(以活动机件最大的范围计算):

大型大于等于

m;中型大于等于0.8

m

;小型大于等于

m。4.2.3

度净空间距应不小于

500

mm;起重机司机室下缘距安全通道平台、材料堆垛和车间设施的安全间距应不小于

2000

mm,距安全操作平台的安全间距不应小于

3000

mm。4.2.4

车间设备应布置在吊钩极限范围之内。4.2.5

质;各种操作、观察部位布置应符合人机工程学原则,防止操作者疲劳,防止造成健康伤害。4.3

通道和作业环境4.3.1

主厂房地坪应设置宽度不小于

1.5

m

走道应平整,不应堆放障碍物品,不应占用空间。4.3.2

通过皮带运输机等设备的人行过桥应符遵守

GBJ

的有关规定。4.3.3

网;处于危险地段的人行道,应设置防护栏杆,并有警示标识;地面平坦,高低差不超过

5

cm;无绊脚物。4.3.4

吊物行走的安全路线不应跨越有人操作的固定岗位,或经常有人停留的场所。4.3.5

检修设备的区域应留有吊运设备时人员躲避的场地。4.3.6

厂房内地坪应高于厂房外地坪

m4.3.7

12

129

设备等,应有隔热措施。4.3.8

放潮湿物品和其他易燃、易爆物品。4.3.9

厂房内有液体金属与熔渣,应采取防止屋面漏水和防止天窗飘雨和地面积水等措施。4.3.10

经常需要作业的有限空间,应设置通风换气设施。4.3.11 设备设施操作点脚踏板应齐全完好,牢固可靠,且采取防滑措施。4.3.12 临界照度应符合

GB

50033

GB

50034

4.3.13疏散通道应配备应急照明灯;照明灯具应完好,符合设计要求。4.4 管廊4.4.1

2

个。4.4.2

4.4.3

管廊内应设通风、照明火灾监测;涉及可燃气体的管道设置可燃气体监测报警系统。4.4.4

4.4.5

管廊应设置相应的明显警示、警告标识。4.4.6

在人员出入口、逃生孔、灭火器材等部位应设置明确的标识。4.5 管线、桥架4.5.1 全厂性的工艺管线,宜集中布置形成管线带,并采用地上架设。4.5.2 不宜穿过与该管线无关的贮槽区或生产厂房。4.5.34.5.4 蒸汽管道与易燃物管道同向架设时,蒸汽管道应架设在上方。4.5.5 氧气及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管道支架应采用不燃烧体,当沿厂房的外墙或屋顶敷设时,该厂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4.5.6 氧气管道、燃气管道、腐蚀性介质管道和电缆、电线不应同沟敷设或穿越;动力电缆与可燃气体、助燃气体、燃油管道不应同沟敷设或穿越。4.5.7 钢水、铁水、液渣吊运通道,铸造熔炼炉与浇注区及其附近的地表与地下,不应设置水管、电缆等管线;如管线应从上述区域经过,应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4.5.8通过厂区道路的架空管道、桥架不应低于

m,通过道路应有立柱防撞设施。4.5.9 各类能源介质管道阀门应便于操作,经常操作的阀门或事故时需立即隔断的阀门应设操作平台。4.5.10 氧气,可燃、有毒有害气体管道外露的支管管端头单一阀门隔断时应设塞堵。4.5.11 各类能源介质的管道地沟应设集水井,及时排水,保持地沟干燥。4.6

4.6.1带式输送机通廊两侧均设人行道时,人行道的净宽不应小于

0.8

m;一侧设人行道时,其净宽不应小于

1.3

m;相邻两条带式输送机之间的共用人行道净宽不应小于

1.2

m。4.6.2 带式输送机通廊的净空高度不应低于

2.6

4.6.3带式输送机通廊的人行道坡度在

6°~12°之间时,应设有防滑条;超过

步;地下通廊和露天栈桥应有防滑措施。4.6.4带式输送机应根据需要设人行过桥,人行过桥之间距离不应大于

70

m;地下通廊(60

m内)出地面处出口应不少于

2

个。4.6.5 带式输送机通廊,应设置照明设施。4.6.7 封闭式带式输送机通廊,应设置胶带与除尘设备联锁运转。4.6.8

1200

4.7 铁路、道路第

13

129

4.7.1 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一般设计为正交,如受地形限制必须斜交时,其交叉角一般不小于

45°,特别困难时其交叉角可以适当减小。4.7.2

16

m(不包括竖曲线部分长度)的水平路段;当受地形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纵坡不大于

2%的平缓路段;连接水平路段和平缓路段的道路纵坡,不宜大于

4.7.3 道口应进行铺砌,铺面宽度一般与相交道路的路基同宽;设有人行道的道路,道口的铺钢轨外侧

m~2

m。4.7.4 铁路厂内正线、联络线直线地段以及站场两侧边缘栽植灌木绿篱时,其中心距铁轨中心线不得小于

4

m;栽植乔木不得小于

5

m;当树冠影响行车视线时,应及时剪枝;曲线地段应栽植于行车视线以外。4.7.5 有普通车调车作业通过的建筑物大门边缘,距铁路中心线不得小于

mm;有冶金车调车作业通过的建筑物大门边缘,距铁路中心线不得小于

2800

mm。4.7.6 跨越道路上空架设管线距路面的最小净高不得小于

5

m;跨越道路上空的建(构)筑物另加

0.5

m~1

m

的安全间距,并不宜于小

5

m;如有足够依据确保安全通行时,净空高度可小于

5

m,但不得小于

4.5

4.7.7 厂内道路在弯道的横净距和交叉口的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标识明确。4.8 4.8.1

厂内操作室、值班室不应设在除尘设备排灰、泄压等区域。4.8.2

厂内操作室、值班室不应设在氧气、天然气等气体管道上方或正下方。4.8.3

厂内操作室、值班室不应设在氧气、天然气管道的法兰、阀门、膨胀器等下方。4.8.4

厂内操作室、值班室不应设在铸造炉台下方。4.8.5

厂内操作室、值班室不应设在液态金属(热渣)吊运区域。4.8.6

屏护。4.8.7

厂内操作室、值班室至易燃易爆气体、液体管道的水平净距不应低于

5

m,特殊情况不能低于

3

m,与氧气管道的水平净距不应低于

3

m(靠无门窗的值班室墙壁不应低于

1.5

4.8.8

厂内操作室、值班室不应设置在桥式起重机吊物行走的下方;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等不应设置在高温熔融金属吊运影响区域内。4.8.9

厂内操作室、值班室

、休息室和楼梯出口不应正对邻近的铁路、道路。4.9 疏散出口4.9.1

GB

50016

4.9.2 主控室、主电室、电气室、液压站、润滑油站、加压站等重要场所,其出入口不应少于两个,门应向外开。4.9.3 熔炼炉炉台应有紧急撤离处或安全出口。4.9.4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生产装置高层走道、平台两端宜设安全出口。4.9.5 熔炼炉、砂处理除尘器等设备工作平台应至少设两个出入口。4.10 工业梯和工业平台4.10.1

距地面

1

m

以上需要经常操作、检测、检修或运输的设备或工作平台,均应设置带上下扶梯的固定平台或安全通道,并设有不低于

1050

的防护栏杆,栏杆下部应有不小于

100

mm的踢脚板。4.10.2

厂区输送主管和进入主要用户的分配主管上的阀门应设固定平台。4.10.3

厂区内的坑、沟、池、井,应设盖板或安全栏杆,不能设置栏杆的,其上口应高出地坪0.3

m

以上。4.10.4

设备裸露的转动或快速移动部分,应设有结构可靠的符合安全要求的安全防护罩、防护第

14

129

页成的最大空隙应不大于0.4

m

成的最大空隙应不大于0.4

m

栏杆或防护挡板。4.10.5

大于

mm

的设备环缝应设防护栏杆或盖板。4.10.6

桥式起重机轨梁行走通道内侧应设防护栏杆。4.10.7

固定式钢斜梯踏板及钢平台铺板应采用花纹钢板或经防滑处理的钢板制作:a)

mm~300

mm,梯子下端的第一级踏棍距基准面距离应不大于400

mm,顶部踏棍与到达面的步行表面应处于同一水平面;梯梁间踏棍供踩踏表面的内侧净宽度应为400

mm~600

mm,在同一攀登高度上该宽度应相同。b)

由于工作面所限,攀登高度在5m以下时,梯子内侧净宽度可小于400

mm,但应不小于300

mm;高于起程面2200

mm~3000

mm处应设置安全护笼,其笼箍内径应在650

mm~800

mm之间;水平笼箍垂直间距应不大于1500

mm,立杆间距应不大于300

mm,均匀分布,护笼各构件形2mm,并有进、出平台的措施或进出口。单段梯高宜不大于10

m,攀登高度大于10

m时宜采用多段梯,梯段水平交错布置,并设梯间平台;c)

钢斜梯内侧净宽度:单向通行宜为600

mm,经常单向通行及偶尔双向通行宜为800

经常双向通行宜为1000

mm;踏板的前后深度应不小于80

mm,相邻两踏板的前后方向重叠应在10

mm~35

mm之间;踏板间距宜为225

mm~255

mm;由突缘前端到上方障碍物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2000

mm;梯宽不大于1100

mm两侧封闭的斜梯,应至少一侧有扶手,且设在下梯方向的右侧;梯宽大于1100

mm但不大于2200

mm的斜梯,无论是否封闭,均应在两侧安装扶手;梯子扶手中心线应与梯子的倾角线平行,梯子扶手的高度由踏板突缘到扶手的上表面垂直测量应不小于860

mm;支撑扶手的立柱应从第一级踏板开始设置,间距不宜大于1000

4.10.8

钢平台的结构应符合相应要求:通行平台的无障碍宽度应不小于

750

平台的宽度可适当减小,但应不小于

mm;梯间平台(休息平台)的宽度应不小于梯子的宽度;平台地面到上方障碍物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

mm;踢脚板顶部在平台地面之上高度应不小于

10

mm;当平台距基准面高度小于

2

m

时,防护栏杆高度应不低于

900

mm;距基准面高度大于等于

2

m

并小于

20

m

时,防护栏杆高度应不低于

1050

mm;距基准面高度大于

20

m

时,防护栏杆高度应不低于

mm;防护栏杆端部应设置立柱,立柱间距应不大于

1000

隙间距应不大于

500

mm。4.11 安全标识4.11.1

GB

5768.3

的相关规定。4.11.2

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备、设施上,应设置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警示说明。4.11.3

产生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载明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处置的措施等内容。4.11.4

具有甲、乙、丙类火灾危险的生产厂区、厂房等的入口处或防火区内,具有甲、乙、丙放、使用化学易燃、易爆物品场所等应设置“禁止烟火”、“禁止吸烟”等标识。4.11.5

高压供电设施以及其他严重危险的区域,应设有色灯或醒目的警告标志;4.11.6

吊车易于碰撞的设备、高处作业坠物区、易燃易爆场所以及其他事故多发地段,均应用易于辨认的安全色标明或设置醒目的警告标志牌。5 5.1 5.1.1所采购设备设施应附有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5.1.2 第

15

129

5.1.3 5.1.45.1.55.1.6a)

GB

的相关要求;b)

压缩空气站在设备布置、压缩空气管道、控制系统和保护装置等方面应符合

50029-2014

c)

的相关要求;d)

GB/T

34990-2017中第

6

e)

2455.7-2016的安全要求;f)

5.2 5.2.1 5.2.2 5.2.3 5.2.45.2.55.3

检5.3.25.4 5.4.1 5.4.2 5.4.3应进行安全确认。5.4.4 5.4.55.4.65.55.5.15.5.25.5.3

5.6铸造熔炼炉第

16

129

5.6.1

铸造熔炼炉的水冷构件应设流量、温度极限指示及警报器,冷却水低压力报警连锁装置;炉体完整,附属设施安全。5.6.2

危险电压时,能切断电弧炉供电;各运动部分应采取机械限位装置,且灵敏可靠。5.6.3

不准超过规定载荷,平台要比料口低

1.5

m,平台应清洁且无杂物堆积,登上平台的梯子及围栏置部位不会对操作者造成伤害。5.6.4

全设施;定期维护、检修,设备维护检修时应使用能量锁定装置,或设置专人监护。5.6.5

水现象,并且要求在坑的周围必须设置护栏或者用防护板铺盖。5.6.6

记等;不论采用何种安全装置,均要体现有效性。5.6.7

高度在

2

m

体与生产中危险部位相隔离,要求其保持正确的安装位置,防止人体意外地进入危险区域。5.6.8

置合理、明显、可见、位置适当,表示明确。5.6.9

除尘装置(旋风除尘器、电除尘器):要有良好的除尘效果,达到排放要求。5.6.10

电炉的通水胶管应用石棉包裹;电炉的各相短网应保证良好绝缘,铜排间隙中不应有灰用绝缘材料铺设。5.6.11

电炉倾动机械应设零位锁定,电极升降应有上限位锁定;电炉炉盖升降与旋转、电极升况下仍能完成一次出钢动作。5.6.12

炉盖升降装置,应可靠接地。供电设施附近,不应有易造成短路的材料与物件。5.6.13

电炉直接排烟除尘系统应严密,系统中应有泄爆措施。5.6.14

电炉炉顶维护平台应设安全门,人员进入时,安全门开启,电极电流断开,电炉不会倾动,炉盖不会旋转。5.6.15

冶炼吹氧的氧枪软管接头的氧气管应采用不锈钢管,并应在软管接头前设置长

1.5

m

以上的铜管;氧气软管应采用不锈钢体,氧枪软管接头应有防脱落装置.5.6.16

各冷却件冷却水的压力、流量应符合要求;流量低于规定值、出水温度超过规定值、进出水流量差大于规定值时,应有自动报警和连锁控制措施。5.7

浇注使用的浇包5.7.1

靠车间外侧纵向布置的浇注平台,应在平台外设安全平台,其宽度应不大于

m;两种平台之间有隔墙时,平台之间通道门的间距应不小于

36

m;5.7.2

铸造钢包浇注时,包括钢包的运动设备与固定构筑物的净距,应大于

0.5

m;钢包回转台应配置安全制动与停电事故驱动装置。5.7.3

铸造浇注区,应设事故钢水包、溢流槽;钢包液面与盛装容器口保持至少

5.7.4

不应有水与潮湿物品,包温保持至少

800

℃以上。5.7.5

应编制浇包烘干工艺,并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执行;浇注前应进行专项检查。5.7.6

17

129

10%、机械失灵、衬砖损坏超过规定等的,应停止使用,报修或报废。5.7.7

目前生产中使用的浇注设备主要有三类:手工浇包、半机械化浇包、浇注机。a)

浇包金属结构牢固可靠,无严重锈蚀、连结部位旋转灵活;b)

行走机构与升降器可使浇包移动与升降灵活;c)

安全保险装置可靠有效。5.8

铸造机械设备5.8.1

设备(消失模铸造设备、白模预发机、白模成型机、涂料搅拌机、振实台、卧式沸腾冷却床、铸造负压系统、砂处理设备、落砂机等)结构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基础坚实。5.8.2

所有管路密封良好,无泄漏;安全装置和防护装置齐全,安全可靠;控制系统清晰灵敏,作业点均有急停开关。5.8.3

防尘(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水暮除尘)、防毒设备设施完好无损,且运行正常;PE联结可靠。5.8.4

压铸机压铸型区应有防护装置,且与压射程序连锁。5.8.5

制芯机芯盒加热棒长短适中,线头连接整洁,安全可靠。5.8.6

电气连锁,取样门大小合理。5.8.7

抛(喷)丸设备:设备密封良好,门电气连锁。5.8.8

溶液飞溅;铸造机械要求基础坚实无裂纹,地脚螺栓紧固无松动,牢固可靠。5.8.9

置和防止型砂和物件跌落的围裙型金属挡板防护装置,所有防护装置均要体现有效性。5.8.10

控制系统清晰灵敏;要求控制系统安装位置合理,便于操作和维修,同时要求系统内各闭状态下生产的工序,除要求有良好的密闭防护外,还要求防护罩门安装电气联锁装置。5.9 燃烧装置5.9.1

常压燃烧装置(表压小于等于

0.05

MPa)的燃气管道上应设置低压报警装置和紧急切断阀,在退火炉、烘窑烧嘴处的空气管道上应设置泄爆装置。5.9.2

烘烤装置及生活用燃烧装置不应使用煤气。5.9.3

使用燃气的炉、窑燃气点火器应有观察孔,宜设置火焰监测装置。5.9.4

回火防止器。5.9.5

铸造冶炼工序用于切割废钢的氧气、乙炔、天然气的管道上,应设紧急切断阀。5.9.6

钢包烘烤器应设熄火报警装置。5.10

自有专用设备5.10.1

设备使用单位应建立专用机械设备台帐,并保存档案资料。5.10.2

设备使用单位应编制每种专用机械设备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或工艺安全技术作业指导书。5.10.3

设备使用单位应对专用机械设备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价,并制定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其内容应包含如下要求:a)

列应合理、无障碍;b)

各运动部位的限位装置应灵敏、可靠,并与动力机构联锁;信号警示装置应可靠;c)

距操作者站立面

2

m

以下设备外露的运动部件和传动装置均应设置齐全、可靠的防护罩或防护网;d)

AQ/T

7009

的相关要求;e)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构成特种设备的)应按照规定进行注册登记,并应定期检验;f)

18

129

防爆要求;g)

使用天然气、液化气和煤粉作燃料时,其点火保护和熄火保护应灵敏、可靠;h)

AQ/T

7009

的相关要求。5.10.4

设备使用单位制定的专用机械设备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的内容应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规定要求。5.10.5

5.11

氧气及相关气体设施5.11.1

空压机入口应设过滤器,过滤器材质应符合要求。5.11.2

氧气管道宜架空敷设;氧气管道、阀门上的法兰连接和螺纹连接处,应采用铜编织连接

无分岔管道每隔

80

m

处以及进出装置或设施等处,设置防雷、防静电接地措施。5.11.3

出氧气站边界阀门后、氧气干管送往一个系统支管阀门后、进车间阀门后、调节阀组前用氧气的房间,若应穿过时,则该房间内应采取防止氧气泄漏等措施。5.11.4

架空氧气管道、管架与熔融金属地点和明火地点等之间的最小净距不应小于

10

及油污不应靠近氧气管道及阀门。5.11.5

氧气管道必须通过高温区域时,应在该管段增设隔热设施,管壁温度不应超过

5.11.6

氧气管道与乙炔、氮气管道共架敷设时,应在乙炔、氢气管道的下方或支架两侧;与油质、有可能泄漏腐蚀性介质的管道共架时,应设在该类管道的上方或支架两侧。5.11.7

氧气管道与可燃气体管道共架平行敷设时,阀门应相互错开一定距离。5.11.8

氧气管道不应与可燃气体管道(不含乙炔气)、油质管道、腐蚀性介质管道、电缆线同沟敷设,且氧气管道地沟不应与该类管线地沟相通。5.11.9

氧气管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但与设备、阀门连接处可采用法兰或螺纹。螺纹连接处,应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作为填料,不应用涂铅红的麻、棉丝或其他含油脂的材料。5.11.10

0.1

MPa

阀;公称压力大于或等于

1.0

且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

口径的手动氧气阀门,应选用带旁通的阀门。5.11.11

经常操作的公称压力大于或等于

且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

mm

口径的氧气阀门,宜采用气动遥控阀门。5.11.12

支管阀门、车间入口阀门,其出口侧的管道宜有长度不小于

5

倍管道公称直径且不小于

m的直管段;5.11.13

体材料制作的保护箱内。5.11.14

8

铝铜合金除外)或镍基合金材质管道。5.11.15

氧气调节阀前应设置可定期清洗的过滤器。氧气过滤器壳体应用不锈钢或铜及铜合金,

0.3

mm(60

目~80

目)。5.12 带式输送机5.12.1

带式输送机应设置防打滑、防跑偏、防堵塞装置。5.12.2

带式输送机应设开停机及事故警铃,通行侧应设事故拉绳开关,另一侧宜设置事故拉绳开关。5.12.3

55

kW

时,应设置速度检测装置。5.12.4

首轮上缘、尾轮应有防护装置及拉紧装置,拉紧装置应有防护栏杆及“小心坠落伤人”的警示标志。5.12.5

0.5

m。5.12.6

带式输送机运行时不应进行人工清扫、调整、平料等作业,人员不应从胶带下方通过或第

19

129

乘坐、跨越胶带。5.13 公用辅助用房及设备设施5.13.1

供配电5.13.1.1

铸造冶炼炉冷却水和控制台应设置双回电源供电,基础自动化与过程控制计算机应设置应急电源。5.13.1.2

设在同一条电缆隧(廊)道的重要负荷的变(配)电所、二回及以上的主电源回路电设,并应对主电源回路电缆采取防火涂料、防火隔板、耐火槽盒或阻燃包带等防火措施。5.13.1.3

密集敷设电缆的电气地下室、电缆夹层等,不应敷设油气管或其它可能引起火灾的管道和设备,且不宜敷设热力管道。5.13.1.4

可燃气体管道、可燃液体管道不应穿越和敷设于电缆隧(廊)道或电缆沟。5.13.1.5

穿过液压油站、润滑油站的电缆应采取防火涂料、防火隔板、耐火槽盒或阻燃包带等防火措施5.13.1.6

电缆明敷且无自动灭火设施保护时,电缆中间接头两侧

m~3.0

m

长的区段及沿该电缆并行敷设的其它电缆同一长度范围内,应采取防火涂料或防火包带等防火措施。5.13.1.7

电缆隧(廊)道内应设排水设施,并采取防渗水和防渗油的措施。5.13.1.8

厂房内的地下电缆槽沟宜避开固定明火点或散发火花地点。5.13.1.9

电缆不应架设在热力与燃气管道上,应远离高温、火源与液渣喷溅区;应通过或邻近这些区域时,应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电缆不应与其他管线共沟敷设。5.13.1.10

电缆隧道及夹层入口应有防止小动物进入措施。5.13.1.11

电气设备和装置的金属外壳、金属电缆桥架及其支架、引入或引出的金属电缆导管、电缆的铠装和电缆屏蔽层,应可靠接地。5.13.2

供水5.13.2.1

供水系统应设两路独立电源供电,供水泵应设置备用水泵。5.13.2.2

生产线消防给水,应采用环状管网供水或采用双线给水管道。5.13.2.3

最低温度在-5

℃以下的地区,间断用水的部件应采取防冻措施。5.13.2.4

应设有熔炼炉冷却事故水源,确保

60

min

的事故安全供水能力。5.13.2.4

安全供水水塔(或高位水池),应设置水位显示和报警装置;塔内存水应保持流动状态,并应定期放水清扫水塔。5.13.2.5

采用喷咀喷淋水的给水管,应装设管道过滤器,避免较大粒径悬浮物带入喷水管。5.13.3

压缩空气5.13.3.1

储气罐应布置在室外或独立建筑物内,布置在室外时,宜布置在建筑物的阴面;布置1.0

5.13.3.2

压缩空气管道在用气建筑物入口处,应设置切断阀门、压力表和流量计对输送饱和压缩空气的管道,应设置油水分离器。5.13.3.3

活塞空气压缩机、隔膜空气压缩机机后应设储气罐,其排气口与储气罐之间,应设后冷却器,各空气压缩机,不应共用后冷却器和储气罐。5.13.3.4 放空管,放空管上应装设防振调节阀和安全阀。5.13.3.5

储气罐上应装设安全阀,储气罐与输气总管之间应装设切断阀。5.13.3.6

活塞空气压缩机、隔膜空气压缩机与储气罐之间,应装止回阀;空气压缩机与止回阀之间,应设放空管;放空管上应设消声器;活塞空气压缩机与储气罐之间,不应装切断阀门,如装设时,在压缩机与切断阀门之间,应装设安全阀。5.13.3.7

空气压缩机组的联轴器和皮带传动装置部分,应装设安全防护装置。5.13.3.8

空气压缩机的吸气系统应设置吸气过滤器或吸气过滤装置。5.13.3.9

空气压缩机的吸气系统的吸气口应装设在室外,并应有防雨措施。5.13.4 液压和润滑第

20

129

5.13.4.1

液压系统的管路连接应牢固可靠、严密不漏。5.13.4.2

临近走道的液压管道连接处应设屏护装置。5.13.4.3

液压系统和润滑系统的油箱,应设有液位上下限、油温上限的现场指示和远传监控。5.13.4.4

液压系统和润滑系统的油泵过滤器应设堵塞监测报警装置,油箱和油泵之间应有安全联锁。5.13.4.5

液压站、阀台、蓄能器和液压管路,应设有安全阀、减压阀和截止阀,蓄能器与油路之间应设有紧急闭锁装置。5.13.4.6

5.13.4.7

高温场所的液压油缸应设折叠式护罩。5.13.5 维修设备5.13.5.1

金属切削加工机床夹具与卡具结构布局合理,零部件与连接部位应完好可靠,与卡具等;设备清扫和维护作业时,应停机。5.13.5.2 使用期的砂轮;砂轮安装应牢固。5.13.5.3电焊机应安放在通风、干燥、无碰撞或无剧烈震动、无高温、无易燃品存在的地方;面具。5.13.5.4 各个部位应有防护罩封闭;紧固件、连接件和锁紧装置完整可靠;锯条不应有裂纹,不应铆焊,接头应牢固;锯片不应有任何裂纹,不应有明显振动。设备接地线应可靠。5.13.5.5 油器;供气管路及配件的耐压值应大于系统中最高气压的

150%;各种软管应具有耐压、耐磨和闭后不应有泄漏等现象。5.13.5.6 层;胎面或胎壁上不应有长度超过

mm

或深度足以暴露出轮胎帘布层的破裂或割伤;安全带、立交通机动车辆清单,登记机动车登记证书号、号牌、行驶证号、购买使用时间、年检情况等;按期接受交通车辆管理部门组织的年检,租赁外部车辆时,车辆出租单位应有相应的租赁资质,第

21

129

进行一次完好性检查,并保存检查记录。5.13.6常压锅炉、小型储气罐、工业管道、起重设备等设备分别参照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附件应定期检测。5.13.7 6特种设备6.1 基本要求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从事相关工作。6.1.2

特种设备使用应当符合有关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其中使用的动力管道、

GB/T

34275-2017、GB/T

中有关

安全的要求

,起

重机械

应符合

GB/T

6067(所有部分)、

12602-2009、5226.32-2017的要求。6.1.3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使用取得许可生产并经检验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应使用国家明令淘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特种设备在使用前应由专业的机构进行安装。6.1.4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按照

08-2017

Z0002-2009

安全运行。6.1.5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a)

关技术资料和文件;b)

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记录;c)

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d)

特种设备及其附属仪器仪表的维护保养记录;e)

特种设备的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6.1.6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将特种设备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和证书固定在设备现场显著位置;不6.1.7特种设备进行改造、修理,按照规定需要变更使用登记的,应办理变更登记,方可继续规范进行定期检测、检验。6.1.8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对其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自行检查,并作出记录;其中,长输(油气)管道按照

TSG

D7003-2010、公用管道按照

TSG

D7004-2010、起重机械按照

GB/T

TSG

TSG

场(厂)内机动车辆按照

GB/T

所给出的规程进行特种设备的维护和维修。6.1.9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对其使用的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进行定期校验、检立即处理;情况紧急时,可决定停止使用特种设备并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6.1.10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立即向特种设备第

22

129

规程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安全。

6.1.12

规定报废条件以外的特种设备,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可以继续使用的,应通过检验或者安办理报废申报和注销手续。6.2

特殊要求

a)

吊运熔融金属的起重机应符合《冶金起重机技术条件第

5

5

t

16

t

时,除设置工作制动器外,还应当在电动葫芦的低速级上设置安全制动器;当额定起重量小于或者等于

5

t

75

t

以上(含

75

t)主起升机构两套驱动裝置在输出轴上无刚性连接,或者主起升机构只设置一级起升高度限位器,第二级起升高度限位器应分断更高一级的动力源;

吊索具应每天检查,吊钩和横梁应定期进行探伤检验;c)

起重机械的额定起重吨位应标明,易于从地面识别;d)

滑线宜布置在桥式起重机司机室的另一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