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棠治粤时期广州工业的发展_第1页
陈济棠治粤时期广州工业的发展_第2页
陈济棠治粤时期广州工业的发展_第3页
陈济棠治粤时期广州工业的发展_第4页
陈济棠治粤时期广州工业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济棠治粤时期广州工业的发展

一广州近代工业发展概况陈继堂在广东去世30年后,广东省当局逐步实施了《广东省三年行政区划》,作为三年行政区划之一,发展广东经济。广州已成为中国的主要工业市场之一,拥有完善的现代工业设施。广州工业建设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批大规模工业企业的兴建,至1938年广州沦陷前,广州相继建成了士敏土厂、纺织厂、硫酸苏打厂、饮料厂、肥田料厂、麻织厂、制纸厂、电力厂,此外,还有正在筹办中的广东钢铁厂、黄埔造船厂等。这批规模宏大的近代企业均属省营企业,各厂的机器设备主要通过机器借款办法(即向外国购买机器,外商在提供机器的同时,由其工程师随机器设备一同到厂安装,购买机器设备的资金则待工厂投产后,于保证期内分期偿还。)从瑞典、美国、英国、丹麦、德国、捷克等国引进,购入的设备多属当时世界上的先进设备。各厂的技术力量蔚然可观,除了有一批外国技术人员负责设厂之初的技术问题外,还有一大批留学归国人员担任各厂厂长或工程师、技师。工厂的组织管理也采用了近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此外,省营工业还得到了广东地方政府的政策保护和资金扶持。依托于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省营工业发展较为顺利并获利丰厚。各家省营企业规模大,设备先进,机械化程度高,在当时全国同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如设于西村的士敏土厂,机器设备购自丹麦史密芝公司,生产流程全部自动化,生产效率高,日产水泥600吨,成为南中国颇具规模的近代企业1。位于河南的纺织厂也是一家规模宏大的省营工厂,占地总面积386400方尺,设丝织、制丝、绢丝麻纱、棉纺织、毛纺织五部,资本共计220万元,机器设备购自英国。它的建成投产改变了西南各省向无大规模纺纱工业的历史。各企业中以省营纸厂规模最大,投资1200万元(粤币),造纸机器设备购自瑞典洋行,动力设备购自捷克斯可达厂,日产新闻纸50吨2。堪称当时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造纸厂。战前广东省营工业的建设成就居全国之冠,“在民国二十五年以前,所有全国各省,所办之省营工厂,亦无有一省较广东工业建设有系统、有计划,出口质地胜于舶来,而能压倒洋货者。”3省营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广州工业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粤省自实施三年计划以来,对于各种实业建设之进行,不遗余力,尤以工业建设更为注重,三年以来,各种省营工厂如纺织厂、士敏土厂、硫酸厂、饮料厂、制纸厂、肥田料厂相继成立,盖广州已日臻工业化矣。”4三年施政计划期间,广东当局如此大规模地投入资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模式,发展近代工业,这在广州近代工业发展史上尚属首次。省营工厂的建成投产,结束了广州向无大规模近代企业的历史,把广州近代工业推向发展的巅峰。在官营工业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广州民营工业也较前有了明显进步。在三年施政计划推行期间,粤省当局在兴建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近代化官营工业的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提倡和保护民营企业,并予以资金扶持。因此广州近代民营工业发展较快,出现了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至1936年,全市工业企业(不包括手工业)已达到3218户,从业人员78405人。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力、金属加工、化学加工、建筑材料、玻璃、橡胶、木材加工、火柴、纺织、缝纫、皮革、油脂肥皂化妆品、食品、印刷、自来水和其他工业部门等16个。其中规模较大的行业有:机器制修业129户,制药业111户、织布业301户,针织业86户,榨油业50户,印刷业200户,胶鞋业50户,木材加工业283户5。上述统计虽包含官营工业在内,但民营工业发展的盛况从中仍可窥一斑。仅从上述数字来看还不足以明了战前广州民营工业发展的内涵,现从民营工业各部门的发展作进一步分析。以机器工业为例,这时期机器厂生产能力提高,产品增加,主要产品有各式柴油油渣内燃机、抽水机、碾米机、榨油机、缫丝机、压力机、电力水泵和其他机器零件,产品销售省内外并远销海外。据1937年对较具规模的22家机器厂的调查,与过去多从事修理机械的情况相比,专营制造机器的有12家,制造机器兼营修理的有5家,专营修理机器的仅有5家。机器工业中以制造机器的工厂占绝大多数的现象,反映了广州机器工业的进步6。战前广州近代官营、民营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企业规模扩大,数量增加,门类增多,广州的近代工业体系粗具规模,可以说,广州工业在1936年发展到历史的最高水平。这时期广州工业发展的速度居其他生产部门之首,工业在全部国民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广州工业近代化的进程取得明显进展。在工业部门结构上,战前广州工业虽然以轻工业为主,但基础工业的比重已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三十年代前,广州虽有一些电力厂和机器厂,但大部分电厂只供照明用电,无能力供动力使用,机器厂也只能生产轻型机器,无能力生产重型机械。其他民营工厂也多是制糖、饮料、火柴等轻工业、消费资料生产行业。由于重工业规模大、投资多,民间一时不易集中资金与人才来经营,因此,粤省当局在三年施政计划中提出先由政府举办重工业,以为提倡。在三年施政计划期间建成的包括士敏土厂、硫酸苏打厂、肥田料厂在内的广州西村化学工业区,日产水泥600吨、硫酸15吨、苛性钠6吨、漂白粉7吨、盐酸5.5吨、亚母尼亚10吨、硫酸亚20吨、稀硝酸17吨、硝酸亚7吨、磷肥50吨、钾肥7.5吨7。正在筹建或计划中的重工业有广东钢铁厂、造船厂,这些工业改变了过去广州重工业几为空白的历史。在工业区域结构方面,战前已建成或正在筹建的近代企业,初步奠定了广州的工业布局,在西村、河南两地形成两大工业区,西村为化学工业区,建有士敏土厂、硫酸苏打厂、肥田料厂、饮料厂,河南为纺织厂、造纸厂、钢铁厂、造船厂等大规模轻重工业区。以两大工业区为主体,加上分布在市内的各家民营企业,使广州成为全省轻、重工业中心。二对官营企业的控制1937年抗战爆发后,广州遭日机的狂轰滥炸,市区各厂厂房设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1938年10月21日上午,日军迫近广州,粤省军政当局决定遵行蒋介石的“焦土抗战”政策,将未及迁移的省营工厂一律予以破坏,于是广州警备司令部在撤离广州前,将省营纸厂、饮料厂、士敏土厂、纺织厂炸毁。但因时间仓促,各厂破坏并不彻底,沦陷后为日军占据经营,机器设备被其劫迁。广州沦陷后,为侵华战争服务的日本国策会社以及其他财阀企业控制了沦陷区的主要工业。如台湾拓殖会社经营自来水、采煤、五金、船舶修造,福大公司经营交通、造船、铁工厂,台湾电力经营电气,日本水产公司经营鲜鱼、制冰,杉原产业专营矿产及废铁,南方开发糖业组合专营制糖业,三菱公司经营采矿、蚕丝。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发达,进入广州沦陷区的日本企业,充分利用了沦陷区原有的工业基础,采取了掠夺占领区内的华人企业的方式来为日本政府的侵略政策服务。日本会社经营的工厂多是沦陷期间以各种形式强占抢夺或没收公、私营工厂设备改换名称或扩充设备而继续经营的。广州地区沦陷后,所有省、市营企业以及稍具规模的民营企业即为日军及由日军支持的日商所攫夺。日本侵略者攫夺沦陷区工矿企业的方式主要有军管理、委任经营、中日合办、租赁、收买等几种形式。实行军管理的多属“统制事业”,后几种形式多属“自由事业”。对与军需有关的公、私营企业,日军以“军管理”的方式加以攫夺。广州沦陷区内原有的官营企业除已被炸毁的数厂外,其余市营电力厂、市营自来水厂、省营士敏土厂、制纸厂、纺织厂、饮料厂、硫酸苏打厂、肥田料厂等战后劫余的企业,以及民营协同和机器厂、均和安机器厂、广同安机器厂、德祥机器厂和德安泰造船厂、广州制钉厂等企业均被日军以军管理形式强占。其军管理又分日军自行管理和委托日商经营两种形式。前者由日军直接控制管理,如均和安和广同安两大机器厂被强占合并为饭岛部队造船厂,广州制钉厂由饭岛部队占据经营,东安成米机也由日军占为蒸米工场,民营协兴冰厂被日军强占为军用制冰厂。后者因军方不善经营而委托国策会社和其他会社经营,但主权在军方,会社只有经营权。如广州市营自来水厂、民营永业砖窑交台湾拓殖株式会社经营;广州市营电力厂由台湾电力株式会社经营;协同和机器厂由福大公司经营;省营士敏土厂由浅野士敏土株式会社经营;省营纸厂由日本王子制纸株式会社经营;饮料厂由日本麦酒株式会社广东工场经营8。委任经营是日本私人工商业者在日军支持下劫夺民营工厂的一种方式,广东火柴厂、大生铜厂、三兴布厂、协安隆机器厂、捷和同铁厂、中国火柴厂、东兴隆胶厂、美亚织绸厂、富士汽水厂、芳村第一碾米机、浩源长米机、益昌成米机厂、达荣铁工厂、穗兴米机厂、广州油脂工厂、永裕制革厂等民营工厂均为日商强占经营9。“中日合办”实际上是日方藉其淫威强占民营工厂的方式,如广州酒精厂、盐步绵远纸厂均被日方强迫合作经营10。据载“战前民营实业工厂,其未为日商搀入合营者仅占1/10。”11所谓租赁、收买实际上也是日军以武力威胁掠夺民营工厂的另一种方式。广州民营长安电筒厂是一个典型例子。从战后该厂司理周和邦的呈文中,可窥日寇铁蹄下民营工厂的惨况:“窃民厂自开业迄今,垂二十余载,向以营制电筒工业,历年营业,均有执照及广州市机器业同业公会会籍可稽。以出品优良,在民国二十五年间,曾获广州市国货展览会一等奖状。迨广州陷后,民厂业务即告停顿,仅留三数人在厂看守,民赴港谋生。迨香港陷后,因生活所迫,始于民国三十三年春返市,将厂内机器修理复工,以期藉此维持生活,惟以资本短绌,乃改营制铁钉,向销本市长寿路一带商号,讵料经三数月之后,即为日浪人侦知民厂内有完好机器,乃来强迫租用,民初与抗,曾被毒打重伤,几遭命丧,……民当时在暴敌威力之下,已丧失其自由意志,遂不得已将民厂机器租与浪人今村光男使用。”12对这些攫夺而来的工厂,日本方面基本没有投入多少资金,如当时美国驻广州总领事关于被日军所占的原省营工厂的报告指出:“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日本对这些工厂固定资产的投资少得可怜,甚至为零。他们接管的是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工厂,但他们唯一的投资就是使这些工厂运行所需的相对极少的数目,而原材料和劳力又可通过军票来获得。”13广州地区沦陷后,仍具生产能力的公、私营工矿企业无论是“统制事业”还是“自由事业”均被日本国策会社或其他特殊会社和一般工商业者以各种方式掠夺。连“那些用尽了方法掩饰日本海外发展野蛮性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因为日本资本制的脆弱,必须充分利用原有企业的基础。’”14除了占夺中国的公私营工厂外,日商也来粤设厂。据统计,日商在粤的“工业运营统制会”中,截至1944年8月3日,入会的日本企业有81家,其中有机械部会员16家,化学部会员16家,纤维部会员15家,食品部会员15家,杂工部会员17家15。这些日本企业主要集中在广州地区。日伪经营的企业是为其侵略战争服务的,并非一般逐利之企业。如日商浅野士敏土株式会社经营的西村士敏土厂,月产水泥2000吨,绝大部分供给军用。民营广州酒精厂被迫与日伪合作经营,改为山村酒精厂,生产的高度酒精,全部供军用。帝国压缩瓦斯厂生产的氧气有85%供军用16。这些企业实际上是利用沦陷区的原料和劳动力,来进行经济掠夺,为其侵略战争服务。沦陷期间广州的日本工业成为日本战时经济的一部分,为其战争需要生产军需物资。战后国民政府军政部在广州地区接收的由日商经营的军工生产工场达30家。此外,实行委托经营的军需品生产工场有17家17。另据战后国民政府社会部劳动局的调查估计,沦陷期间,日伪在广州区(包括南海、番禺、顺德、花县)经营的为其侵略战争服务工厂有84家18。沦陷期间,广州工业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而被摧残几至毁灭。被日方攫夺经营的公、私营企业,厂内机器设备常被日军或日商以军需为名,予取予求,随意拆迁、劫运,甚而日方在接到受降命令后,仍从中破坏,或将重要机件折迁,致这些企业厂房机器残破不堪,不能生产。如肥田料厂在日本海军占据期间,重要机件被拆走,仅余一些残缺不全的笨重机器,直至抗战胜利仍未能复工。省营纺织厂被日军占据后,厂内的办公室、员工宿舍以及丝织、制丝、棉织、毛纺织、绢丝麻纱、动力等部厂房,均作驻军及仓库之用,3部五百匹马力柴油发动机也被拆卸掠走,其他设备器材几被掠一空。沦陷区内未被占据的民营小厂,也由于战时交通阻塞,市场萧条,日商开设工厂、商行,日伪实行物资统制等原因而奄奄一息,频于绝境。三广东工厂建设标准抗战前广州工业发展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以省营工业为主体的近代工业粗具规模,广州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广州沦陷,由于工厂大部分未及迁移,致战前所设近代企业几乎损失殆尽,如工商部广州工商辅导处的评述所言:“广东工厂,战前计共二千余家,多集中于广州市一隅,省营工厂有:士敏土厂、纺织厂、制纸厂、肥田料厂、硫酸苏打厂、饮料厂、麻织厂、市头糖厂、顺德糖厂、新造糖厂、揭阳糖厂、电力厂等十二所,粗具工业基础。惜敌伪进侵时期,因搬迁不及,致遭摧残,损失惨重。现除士敏土厂、饮料厂、纺织厂、麻织厂、顺德糖厂等已经复工外,其余揭阳糖厂,尚在保管整理中,制纸厂则须俟原有机器由日拆运造回,始克安装开工。民营工厂,现经登记开工者,仅有捷和、广大等九百余家,不及战前二分之一。”19广州工业在抗战期间备受摧残,抗战胜利复员时,各业已奄奄一息。1、电力厂被台湾电力有限公司占用经营广州市电力厂西村发电所,战前发电容量为3万KW,除供西村工业区各厂动力外,尚可供市内照明用。沦陷期间,广州电力厂被台湾电力株式会社占据经营。原有的2套15000KW蒸汽发电机,1套被毁。因此,战后广州电力不足供应工业动力,影响工业发展。2、商业资本和设备战前广州规模较大的新式制纸厂有民营广州纸厂以及省营纸厂,1938年广州沦陷后,公营、民营纸厂相继被日军盘据。广州纸厂机器被日军拆迁何地不详,战后仍无法追回。战前拥有中国制纸业机器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省营纸厂,1940年5月,纸厂被日商拆迁至日本北海道勇佛地方设厂,抗战胜利后,经中国驻日代表团几经周折,多方交涉,始将4000余件,重约3500吨的机器设备于1948年运回广州,但机器已有相当损耗,面目难辨20。至广州解放时,省营纸厂仍未修复开工。3、日本挖掘机窑破坏战前省营西村士敏土厂生产能力颇大,不仅把洋水泥赶出广东市场,且行销省外。沦陷后,士敏土厂被日商占据经营,日本投降时又遭日商破坏,计被拆迁机窑1座,主要电动机损失40余具,大泥浆池被炸毁,各部炼斗机运槽损坏十之八九,自动记载仪器与化验室均遭散失,运输工具损坏三分之二,原有的两部发电机,一部被炸毁,一部被破坏。复员后,经半年修理始复工,而生产能力仅及战前三分之一。4、日本企业的运用战前,广州机器工业发展较快,其中协同和机器厂是华南地区民营机器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广州沦陷后,协同和机器厂被日本海军第二工作队占据,随后拔给日商福大公司经营(改名为“福大公司协同和机器厂”),并将厂中2/3机器设备拆卸运走,利用余下的1/3机器设备进行生产,主要是为日军修理机械和生产少量柴油机。日军投降时,厂内机器十之八九被掠走,贵重的工具材料也一无所存。民营均和安、广同安等机器厂也被日军占为军用造船厂21。抗战胜利后,广州机器行业一落千丈。5、广东工业转型的历史回顾战前广州制革工业颇称发达,机器制革厂约百余家,手工制革厂约二三百家,产品行销南洋、暹罗、安南等地,每年约值二三百万元。沿海地区沦陷后,制革厂被日军肆意摧残破坏。抗战胜利后,由于元气大伤,地方破碎支离,民穷财尽,能复员营业者,不过二三十家,但因机器不全,原料缺乏,每日制成各种皮仅约二三百张,各厂多以手工操作为主22。由于战争对广州工业造成的空前摧残,战后广州工业的重建面临多方困难,无论官营还是民营厂矿,皆因战时器材损失惨重,资金缺乏,短期内难望恢复。如时人评述:“由于广东省营工业在战时一再重遭破坏,战前建设之巨型工厂精华已完全损失。战时建立的中小型工厂基础亦摧残无存。而战后工业复员又艰于人力财力物力,如资金的周转不灵,动力不足,供给机器设备的简陋,原料、工资的高昂,以及技工缺乏,再加以外力的压迫,内力的摧残,如洋货大量拥进的倾售,战争扩大之影响,在在都足于使省营工业陷于危机。正因为如此,所以今日广东的工业都表现得非常脆弱与衰落。”23战后广州工业的衰落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战前,广州以省营工业为主体的近代工业已粗具规模,但据战后对广州市1344家工厂的调查,大部分属手工业,尤以家庭式经营为多。厂内有动力设备者仅占26.20%,无动力设备的占73.8%24。战后广州近代化工业基础动摇。第二,在工业部门结构上,战前广州的工业建设注意重工业的发展,已建成西村化学工业区,并计划发展治金、造船等基础工业,重工业的比重已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广州沦陷期间西村化学工业区的士敏土厂、硫酸苏打厂、肥田料厂等在受严重破坏,硫酸苏打厂、肥田料厂战后成一片废墟,士敏土厂战后生产能力仅及战前1/3。重工业基础被摧毁。战后,广东工业以织造、饮食品制造、火柴、卷烟等轻工业、消费品工业为主。基础工业极为薄弱。第三,战后广州工业技术力量减弱。由于战争期间工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