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文化适应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思考解读路遥《平凡的世界》_第1页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文化适应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思考解读路遥《平凡的世界》_第2页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文化适应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思考解读路遥《平凡的世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文化适应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思考解读路遥《平凡的世界》

一路遥的文学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意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形成了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也就是在整个社会结构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这种社会结构对中国迅速完成工业化,完成社会资本的原始积累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这种社会制度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促进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但这种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我国当代历史条件不断变化和由此造成的巨大利益冲突,这种社会制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逐渐丧失。缩小城乡差距,改变“二元”社会结构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农村城市化是中国实现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所谓农村城市化,就是指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消灭城乡对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消灭城乡对立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发展生产力,通过合理的经济布局,完成“城乡融合”。路遥作为与新中国一起诞生的同龄人,他的人生道路无疑是深受这种社会制度的巨大影响的。从本质上讲,一方面,他作为农村普通家庭出身的农民的儿子,自然对当时的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表示了自己的理解;但另一方面,从现代进程的普遍意义讲,城市化是历史进步的一种表现,他理应有权利为自己“换一种活法而奋斗”。路遥受柳青的影响很深,在《平凡的世界》中,他是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全景式地反映中国近十年间(1975~1985)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变迁。他认为,作家的劳动不仅是为了取悦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正确的交代。作品中表露的对某些特定历史背景下政治性事件的态度,看似作者的态度,其实基本应该是那个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态度;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路遥翻阅了堆积如山的报纸,力求表现艺术的真实。和《创业史》一样,是要客观反映现实生活,从而探求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出路。也就是说,在文学真(探求真理)、善(教化)、美(美悦)、利(功利)四大功用中,《平凡的世界》表现了理性的思考与探求。在社会主义时代,文学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促进社会改造的力量,作家创作更要求表现新的生活、新的人物,推动社会前进,体会时代的脉搏,关心紧迫人生课题,考虑作品的积极的社会效果。路遥无疑是其中光辉的典范。二从相似的越界到潜力的历史来来一个农村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结构、文化、经济、科学技术及城市化的发展,更是现代人的发展。社会由无数社会成员构成,没有个人,也就没有社会。在任何社会和社会变迁中,人都是一个基本因素。人们在现代组织和现代制度中的经历有助于形成现代人的特征。人是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通过逐步适应和学习的过程,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特质。反过来,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会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然,农村城市化的方式和途径比较多。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为我们描述了以孙少平为代表的农民进城和以孙少安为代表的兴办乡镇企业两种主要方式。孙少平先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后在大牙湾当煤矿工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的处境并不太好,但是他以顽强的毅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同时,工人生活也在塑造和改变着他。离开了土地,“豆芽菜”成了他的一种生存方式。孙少平有着对贫穷的敏感和天生的自卑心理,但是他通过劳动和读书改变了自己,在精神上和大学生田晓霞完全平等地站在了一起。如果说当初他的进城有一定盲目性的话,正是矿工生活改变了他,尤其是当了班长和乒乓球比赛获胜之后,他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关心社会人生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他完全以一个现代人的心态看待和改变自己的命运。孙少平在接受城市文化的同时,还保持着农民节俭的品质和重义的情怀。他的慷慨解囊虽然没有彻底改变小翠的命运,但起码也可以说是尽了绵薄之力。孙少安则办砖瓦厂,在几度沉浮中他终于站了起来,还承包了石圪节的砖瓦厂。他不计前嫌,给予乡亲们力所能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办砖瓦厂的过程中改造了他的农民意识。他不是把钱全部用来消费,而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当然他和孙少平的新砖窑带有某种纪念碑的性质,这又另当别论了。他在外出时也开始讲究起自己的衣着,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当然,他也曾有过当假“万元户”和想合拍《三国演义》的爱虚荣的做法。但他后来出资建新双水村小学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为这种行为赞叹。以上是对孙少平和孙少安在民工进城和兴办乡镇企业中的个人素质提高的一种微观分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他们有着典型性,但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他们身上又有着很大的潜力。一旦社会条件改变,孙少平和孙少安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平凡的世界》预告了中国广大农村的美好未来。三农耕文化与景观文化的冲突是进行思想文化改造的动力农村城市化,从深层次上来讲,其实就是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的冲撞整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我们很有必要把以孙少平和孙少安为代表的民工进城、兴办乡镇企业的两种途径中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放置在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整合的大背景中加以宏观的分析。文化虽然具有超个体性的特点,但是个人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元素,又是文化的传承者与基本载体,个人是两种文化冲撞整合的震荡中心。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的主要的隔膜是行为习惯和观念意识的隔膜。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耕文化总是伴随着对工商文化的排斥与吸收、冲撞与融合的双向运动而进行。文化冲突多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物质性、技术性文化之间也有冲突,但冲突的根源在人的思想观念之中。任何文化,只要有生命力,只要发展,就必然通过借鉴、吸收、消融、移植、铸炼、互补等多种途径,完善自身的结构、体系,整合出丰富多彩、健全有力的文化肌体。农耕文化也不例外。农耕文化中的务实精神、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是进步的,但其重农轻商、安土乐天等思想观念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农村社会中家庭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很大。工商文化注重时间和效率,市场意识与平等意识浓厚,但也有着人际关系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社会中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松散,生活方式复杂化。这两种文化各有优劣,但从总体上讲,工商文化比农耕文化先进。因此,必须用工商文化对农耕文化加以改造,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取长补短。从而促成农民思想意识的根本转变,并且保持农耕文化中的优秀一面,这才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最强有力的思想文化动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改变农村的面貌,改变农民的命运。因而,从这个意识上讲,孙少平和孙少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