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龚显正与龚正元诗_第1页
论龚显正与龚正元诗_第2页
论龚显正与龚正元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龚显正与龚正元诗

唐朝中叶和元和是唐朝盛世之后的另一个诗人高峰。当时,诗集上有许多诗人称赞。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李贺以其风格各异的诗作使当时的诗坛灼灼生辉。其中,刘禹锡的诗歌充分折射出他一生的仕途和思想,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上亦可称为特立独行。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刘禹锡进士及第,时年二十一岁。怀着满腔的政治热情,经历了十年的仕途历练,终于在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做了监察御史,真正走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贞元二十一年,亦即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参与了由王叔文、王伾领导的“永贞革新”,希望革除弊政,振兴朝纲,但因支持新政的顺宗驾崩,很快革新运动宣告失败,而参与革新的人因此被贬为远州司马,刘禹锡来到了朗州,这一去就是十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因朝中裴度等人荐举,刘禹锡等人奉诏回京。抵京不久,刘禹锡到玄都观游玩,路遇熙熙攘攘的人群,争相议论观中盛开的桃花,玄都观中本无桃树,如今却桃花盛开,艳若红霞。诗人心生感慨,题诗《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七绝语言通俗平易,几近口语,但分量却很重,近似调侃的语调中写出了深意,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此诗写作的背景,我们不妨看一下刘禹锡自己的解释。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刘禹锡再次经历了十三年的贬谪生涯之后,重新回到京城,十三年前因玄都观题诗而遭贬的往事历历在目,更让诗人耿耿于怀,于是生性傲岸的诗人再次游观赋诗,写下了《重游玄都观绝句》,并作小序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读此序,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年刘禹锡回京不久又再度遭贬的原因就是因为写了关于玄都观的第一首诗。那么,诗中刘禹锡对像桃花盛开一样炙手可热的朝中新贵们的无情讽刺就不言而喻了。那近于调侃的语调实是对新贵们最有力的抨击,难怪会招来他们的再次排挤和打击。刘禹锡虽然再次遭贬,却在心理上赢了一筹,等到十三年后他再度返京,带着最后胜利的微笑写下了那掷地有声、意味深长的《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是调侃,依然是质问,依然是朗朗乾坤下顶天立地的一个好男儿。这就是刘禹锡诗中镌刻着的第一种人格精神———以高贵的品质傲视权贵。正是这种精神让刘禹锡显得如此傲岸,如此挺拔。这与李太白呼喊出来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样的让人刮目相看。但是,傲视权贵必然要付出代价,要承受苦难。为此,刘禹锡才有了这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那么,刘禹锡又是怎样面对苦难的呢?同样,我们可以从他的诗中找到答案。《浪淘沙》(其八)云: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谗言固然可怕,长期贬谪的生活固然艰辛,但是,诗人却连用了两个强烈的否定词“莫”来表现内心的坚强信念,表达展望未来胜利的决心。这正是刘禹锡身上闪现的第二种人性的光辉——以乐观的情怀超越苦难。所以,当他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遇,面对老朋友的遭遇,白居易感叹唏嘘,吟出“二十三年折太多”的感怀,而诗人自己却能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豪情来感染劝慰朋友,此等胸襟实非常人可比拟!这种充满智慧的乐观让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刘诗中第三种令人折服的品质是能以理性的哲思审视人生。在古代文化的氛围中,悲秋的主题从宋玉的《九辩》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萧瑟的景况,凄凉的感伤,仿佛难以避免。但刘禹锡却能标新立异,以新颖的立意和构思让人叹赏不已。著名的《秋词》两首,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传统中所谓的悲秋,其实本质上还是诗人本身怀才不遇,在现实中失望之余生发出来的感慨和叹息,其情绪是无奈而凄凉的。但刘禹锡从反面立意,以逆向的思维,将读者带到了一个神清气爽的境界。他认为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生意盎然。万里碧霄上那只排云直上的孤鹤,象征的是一种独特而不屈的精神和力量;而第二首诗中所描绘的秋景和秋气,明净清白,高雅而闲淡,令人思想澄净,读诗的瞬间便可感觉到一种清新之气沁人心脾。思想决定情绪,有了这样的哲思,诗人自然不会如常人做无谓的叹息。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同样能体现诗人的智慧和哲思。“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都是在仿佛无意的平淡叙述中表达出自然的永恒和人世的变迁,令人生发出无限的遐想和感怀。这种想象的空间是一首好诗必备的要素,而在刘禹锡的诗中比比皆是,表现出诗人不同于常人的思维。其实,如若从整个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来观照,刘禹锡诗歌表现出的这种冷静和理性并不是偶然。陈寅恪先生认为,从文化意义上来讲,中唐以后就应该与宋文化归结在一起,而区别于盛唐。中唐以后,由于社会现实的改变,诗人的心态趋于内敛,对现实也就持一种相对客观冷静的态度,而不再如盛唐诗人一样外放、热情,甚至是盲目的理想和乐观。从诗人的社会定位来看,整体衡量,盛唐的诗人是单纯的文学型诗人,而宋代的诗人则是学者型诗人。但这种转变并不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