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与伍尔芙的生存状态_第1页
浅析张爱玲与伍尔芙的生存状态_第2页
浅析张爱玲与伍尔芙的生存状态_第3页
浅析张爱玲与伍尔芙的生存状态_第4页
浅析张爱玲与伍尔芙的生存状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张爱玲与伍尔芙的生存状态

1910年,他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1882年福克莱姆出生于英国。这两位女性,相隔万水千山,可她们的灵魂和精神却息息相通,虽然她们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都是20世纪当之无愧的杰出女性。萧红1942年病逝在日寇铁蹄践踏下的香港,只活了短短31年,可她的文学成就却引起世人的瞩目。萧红的确是一个奇迹,她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从20世纪到21世纪,不断有人与她产生回应与共鸣,其充满诗意和创造性的作品直到今天还深深吸引着人们,中国20世纪文学因为有了从呼兰小城走出来的萧红,而增添了如诗如画、如歌如梦的史诗色彩。弗吉尼亚·伍尔芙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她出生于英国一个文化氛围浓厚、优雅、平等、宽松的学术界名流之家,在父母的关爱教导下,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广泛学习文学、历史、语言、音乐等多种课程,她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均有杰出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她的住宅和出版社毁于德国法西斯的轰炸,她受到很大打击,对前途失去希望,加之精神病的不断发作,于1941年投河自尽。伍尔芙的去世使英国与世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标志着英国意识流文学时代的结束,但她的文学见解和文学创作却对世界意识流小说创作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公认为最杰出的意识流小说家之一。萧红与伍尔芙虽然相隔万里,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与地域中,但她们两人却有许多相通之处,她们都是敏感聪慧、才华过人的独立女性,都生活在亲情缺失、孤独寂寞的家庭环境中,都在20世纪上半叶开始文学创作,都备受疾病的纠缠和折磨,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乱、动荡与颠沛流离之苦……,这些就决定了她们完全有可能达到某种契合与相通。萧红是否看过伍尔芙的作品,现在无法找到可靠的证据,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从平行研究的角度,看看这两位女作家在文学创作与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异同。把她们放在一起比较,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女性?—敏感孤独、特立独行的反叛女性作为独立女性,萧红和伍尔芙终生都有一种孤独感与寂寞感,并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与反叛性格。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作为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她们都深深感受到了来自男权中心主义社会的轻视与伤害。因为“这女性的孤独来自女性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因其日渐自觉的性别意识与父权意识形态撞击所产生的痛苦”。(1)萧红一生经历的坎坷,命运的悲惨,都与她的女性身份有关,她时时处处都有一种难以排解的孤独感与寂寞感,并渗透于小说、散文、诗歌创作中。萧红对女性的悲剧命运、弱者身份与受害者地位有深刻的揭示与清醒的洞察。她的作品不仅写了无数女性的生存悲剧,而且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独特的性别体验和与众不同的人生感受。萧红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女性代言人,始终坚持以女性的眼光来观察和审视世界与人生,用自己的笔写下了她所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东西,是真正自觉的独立的清醒的女性的声音,是与男性主流中心话语截然不同甚至有着尖锐冲突的,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个作家像萧红这样,把女性的身体体验与肉体苦难展示得如《生死场》中所描绘的那样真切、惨烈、触目惊心,这种展示表面上看只是物质与肉体上,但实际指向的是生命意义与价值,是人类存在的形而上的哲学命题。就像刘禾女士所论述的那样:“萧红在这里苦心经营了一个女人的叙事,它向读者展示女人是怎么活的,她与周围的世界怎样发生联系;为什么身体的经验对于女人又是那么实实在在的。反过来,萧红也向男权———父权社会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一批评不仅针对男权———父权的等级制度对女人的压迫,而且还暴露了萧红的写作同男性写作的根本冲突。对于萧红来说,生命并非要进入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大意义圈才获得价值。在女人的世界里,身体也许就是生命之意义的起点与归宿”。(2)在萧红看来,女人一生下来就注定了悲剧命运,这是千百年来男权文化统治的结果。她不仅在许多小说中描绘男权社会的残忍、冷酷与丑恶,而且在作品中直接抨击男权社会的不公与荒谬。在男权中心社会中,男人的权威,女人的卑下是无处不在的,甚至体现在庙中神像的塑造上和人们对男女神像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对老爷庙、娘娘庙的描写议论是嬉笑怒骂、充满嘲讽的,从中可以看到她对女人悲剧命运根源的深刻揭示。又如在《女子装饰的心理》中她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的抨击:但在文明社会中,男女关系与此完全相反,男子处处站在优越地位,社会上的一切法律权利都握在男子手中,女子全居于被动地位。虽然近年来有男女平等的法律,但在父权制度之下,女子仍然是受动的。因此,男子可以行动自由,女子至少要受到相当的制约。(3)另外,萧红在对待女性与战争、国家、民族的关系上,持一种矛盾、复杂的两难态度,一方面她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给予彻底揭露、尖锐抨击,另一方面出于女性弱者的地位和角度,她又惧怕与痛恨一切战争,与民族国家与男权社会保持着某种疏离的态度,难以完全认同。她在《生死场》、《朦胧的期待》等作品中,都表现了对此问题的独特思考。她认为生与死的意义往往体现在个人的身体尤其是女性的身体上,而不仅仅体现在民族兴亡与国家大事上。在萧红看来,女人本身的苦难、女人的生命体验是与全人类的苦难及其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关注女人就是关注人类,女人如果不能从被奴役被损害的境况中解脱出来,全人类也不可能得到彻底解放。如果国家或者民族不能保护女人免于受难,如果国家只是男权统治的代名词,女人为什么要与国家和民族认同呢?而这正是女人对国家、民族等具有宏大意义的事物表现出消极、疏离态度的深层原因。萧红在《生死场》中对女人与国家、民族、战争关系的独特思考,至今给人以警示与思索,体现出她鲜明的性别意识、大胆的反叛精神和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伍尔芙同样是一个敏感孤独、勇于反叛的独立女性。幼年时因为其女性身份,不能进入学校学习,甚至有些图书馆也不对女性开放。这些传统的陈规陋习使伍尔芙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产生了不满,很早就滋生了女权主义思想。成年后她经常为女权主义运动写文章,大力倡导女性独立。她在著名的《自己的房间》一书中,认为从事写作的女性,必须要有自己的一间房,这样才可以在里面独立思考,随心所欲地干自己想干的事,女性要想取得一点成就,首先得相信和依靠自己的力量。伍尔芙的这些不同凡响的见解,对后来的女性主义文学和女作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伍尔芙作为一个具有超前和激进的女权主义思想的作家,她的所作所为自然不会被传统世俗社会所容,而她本人也常常敢于对男权社会进行挑战。如她成名后,英国剑桥大学曾给她提供荣誉讲座和学位,但被她拒绝,以表示对英国重男轻女教育制度的抵制。她写了大量关于女作家及其作品的评论文章,对女性文学创作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肯定。伍尔芙与萧红一样也有着深深的孤独感与寂寞感,她的小说与散文中都弥漫着人生隔膜、难以沟通的悲凉情绪。如《墙上的斑点》《达洛卫夫人》的主角都是孤独、寂寞、压抑、忧郁的女性。《墙上的斑点》中的“我”是一位无所事事,整天坐在火炉旁苦思冥想的女人,她对男权社会的长幼尊卑次序,对男权世界的一切都表现出厌恶、反感与绝望的情绪,只有在自由联想时才能充分感觉到自身的自由与真实,显示了与男权世界格格不入的清高与孤独。《达洛卫夫人》是伍尔芙的成名作,也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作品中的达洛卫夫人,丈夫是议员,女儿漂亮可爱,家里奴仆成群,经常举办盛大宴会,是上层社会的交际中心。但她本人内心总是感到茫然、忧郁与孤寂,她与丈夫、女儿、朋友等都存在着无法沟通的隔膜。作品中的其他许多人物也充满孤寂与忧伤,这种情绪和氛围成为统摄全书的灵魂,渗透在字里行间。整部作品主要以达洛卫夫人的回忆、联想、感触构成,充分显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压抑孤独和生存的茫然无助。此外,伍尔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经历了与萧红类似的情感矛盾。她在《三枚金币》里,曾表明了她的女性主义立场。当时,英国曾有三个团体希望她捐赠金币,其中有一个女子是学院的建设基金会,有一个是帮助妇女就业的团体,还有一个是反对和防止战争的社团。她最终把金币捐给了反战团体,但却明确表示女性不可能分享这一民族斗争所提供给男性的光荣、利益和成就感,女人在国内受到保护的程度大可怀疑,女人常常被视为奴隶,她们被剥夺受教育权和财产分配权,因此,无论过去与现在,女人没有什么理由需要感谢英格兰的。从这件事情上,不难看出她也反对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和侵略战争,但却很难与男权中心主义的国家认同。正如刘禾女士精辟分析的那样,她“与萧红生活写作在全然不同的环境中,但在需要与自己的祖国认同时却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反抗,这决不是偶然的。除了种族和文化差异,她们作为父权社会里的女性这一共同身份确实造成了她们在国家观念上不寻常的相似。”(4)二、生存意识:灵魂的引导萧红与伍尔芙都重视存在的问题,都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与死亡意识,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使她们对生命的痛苦和死亡的威胁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和发现。在她们看来,生存的痛苦和艰难在女性的身心感受上更为深切,女性比男性更能强烈体验到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因而在作品中都着力表现生存的苦难和对生死问题的追问。萧红作品写得最多的就是人类生存的困境,往往表现对生命的麻木和亵渎,生与死的无意义、无价值。《生死场》《呼兰河传》写了无数生与死的悲剧,尤其是女性的生与死,令人惨不忍睹。如月英、小团圆媳妇、王大姑娘等,不论是生还是死,都充满痛苦、忧伤与悲哀。而活着的人,重复着生、老、病、死,生活得又是那么无聊、孤独与寂寞。《后花园》中的冯二成子,《红玻璃的故事》中的王大妈,《马房之夜》中的老猎人冯山,《家族以外的人》中的有二伯,都面临着生存的困境,萧红通过他们的故事,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探索与追寻,表现了对生命的呼唤、重视与赞美。她的作品能使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往往与她对生命、存在、死亡等问题的深刻洞察有关,看了她的作品,人们不能不思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能不重新审视人类生存的性质与状态。萧红以她独有的方式洞察生命的奥秘,探究生存的意义,她从个人生命体验出发,达到了对人类生存追问的高度与深度。她的作品尽管写了无数弱小生命被摧残的悲剧,但并不令人绝望,而是激励人们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伍尔芙常常通过小说表现她对死亡的思索,对人类存在状态的反省。其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与萧红作品的人物有所不同,往往是一些多愁善感的女性,她们对青春的短暂易逝、对生命的寂寞无趣、对现实的异化丑陋都非常敏感,伍尔芙通过展示这些人物的心理来思考生与死的命题,来感受生命的复杂和痛苦。如她创作于1927年的小说《到灯塔去》,一方面通过拉姆齐夫妇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生活的寂寞单调、人际关系的冷淡麻木与和谐情感的缺失,展示了作者悲凉、惆怅、压抑的心境。那流逝如飞的时光,物是人非的失落感,以及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分离与死亡,都使人深深感到生与死的悲哀和生命的渺小。另一方面,作品又通过“灯塔”的丰富象征意蕴,突出表现了对生命的执着和对和谐安宁的人生境界的追求。拉姆齐夫人以自己的慈爱、善良和无私,去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去追求生命的充实、丰富与安宁,表现了作者对和谐美好人生境界的赞美和憧憬。整部作品能给人以心灵的抚慰与滋润,能使人更好地面对生活与人生,去不断地摆脱自身的狭隘、偏激与冷漠,从而让生命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伍尔芙的《达洛卫夫人》《海浪》也都对生存、死亡、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等人生基本问题进行了形而上的哲学思索,表现了生存的无奈、孤独和无意义。由于文化影响和自身性格的差异,萧红与伍尔芙对死亡的态度有所不同。与萧红相比,伍尔芙的作品似乎更迷恋死亡,在她笔下,死是摆脱痛苦无聊的生活和名利折磨诱惑的最后归宿。她认为当生活已经再没有什么可留恋时,死亡就是最好的选择,这说明她的生存信念已经动摇,这也是她最终选择自杀的主要心理原因。她的自杀,有反抗现实的成分,也有对生命的悲观。正如有论者所说:“伍尔芙从现代派角度强调死亡对人类的威胁,人类无法逃脱这一悲剧性结局,她以灵魂不死来缓释生命的重负,不敢承受否定的痛苦,将死亡认知为生命的另一形态即看作生命的组成部分,意在避免因肉体消亡而产生的恐惧。”(5)三、从小说看艺术的内在精神萧红与伍尔芙都重视艺术的独创性,都敢于对传统的艺术规范进行大胆挑战,都创作出了具有鲜明个性与独特艺术价值的杰作。萧红的小说、散文都极富创造性,体现了她对生活对人生的敏锐洞察与诗意发现,也展示了她特立独行、卓而不群的艺术才华,她的《呼兰河传》《生死场》《商市街》可以说是无人能够模仿、重复的文本。尽管萧红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借鉴其他作家的机会,但她的这些作品都是艺术独创性的产物,而不是其他人的影响所能决定的。她是20世纪中国最敢于也最善于建立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她曾大胆宣称:“我认为,在艺术上是没有什么高峰的。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有的人认为小说就一定要写得像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和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其实有各式各样的生活,各式各样的作家,也有各式各样的小说”。(6)由此可见她勇于挑战传统规范的艺术独创精神,这也正是她能写出许多富有独创性作品的重要原因。她对小说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是全方位的,从叙事形态到结构形式,从艺术表现手法到文体、风格,都有许多创造,令人耳目一新。萧红在小说艺术上的独特追求,与许多世界级的大家不谋而合。如有人评价普鲁斯特的小说时说:“伟大的作品只能与自己相似,而与其他一切作品不同……艺术家的世界的孤独性,即区别性,来自他独一无二的角度,独一无二的幻觉……每一位有独特性的艺术家都向我们展示一个新世界。”(7)用这话来评价萧红的小说也是完全适用的,她给我们展示的就是与她自己相似的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虚构的心灵世界,却给人造成绝对真实的印象,这就是萧红小说超过了许多平庸小说的根本原因。伍尔芙也是一位极具独创性的作家,她不仅在小说创作理论上发表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而且全力从事意识流小说的创作,对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创作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她认为传统小说形式没有抓住人们所要寻求的东西,费很大的功夫来证明小说情节的真实,酷似生活,是把工夫用错了地方,倒把意象的光辉弄模糊、掩盖了。她在《现代小说》一文中极力主张自由创造:因此,如果作家是一个自由人而不是一个奴隶,如果他能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不是以传统章法作为自己作品的基础,那么,就不必非有什么情节、喜剧性、悲剧性、爱情事件以及符合公认格式的灾难性结局不可,而一只扣子也不必非要按照邦德大街上裁缝所习惯的方式钉在衣服上。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对称排列的马车灯;生活是一圈光轮,一只半透明的外壳,我们的意识自始至终被它包围着。对于这种多变的、陌生的、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无论它表现得多么脱离常轨、错综复杂,总要尽可能不夹杂任何外来异物,将它表现出来———这岂不正是一位小说家的任务吗?我们不仅要为文学中的勇气和真诚而声辩,我们也要明白地提出:小说的恰当素材是跟习惯要求我们相信的那种东西稍稍有所不同的。(8)从中不难看出,她对小说创作的独特见解是与传统小说规范完全不同的,由此建立了自己的意识流小说学,写出了《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等意识流小说杰作,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达洛卫夫人》以人物意识的流动和情感变化的流程来安排结构,表现了作者对心理时间的重视和对主客观时间关系的准确把握。作者巧妙地运用意识流手法,跨越时空界限,在一天之内的15个小时里展示达洛卫夫人与赛普蒂默斯的一生,并使两人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形成一种对比和映衬,充分揭示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普遍的抑郁、茫然与忧伤的心态,使这部小说成为20世纪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到灯塔去》的结构更为精巧,作者把十年发生的事情安排在三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时间段中,即黄昏、傍晚和清晨,用它们的象征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