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2024学年辽宁名校联盟高三(上)开学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对研究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史、传统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下列关于牛河梁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已经产生了私有制
②遗址所处时代已进入阶级社会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春秋时期,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实行改革,把国都按地域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兵)乡……在国都以外的农村设邑、卒、乡、县、属等管理机构。这一改革()A.加强了贵族政治的权力 B.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C.打破了宗法分封的传统 D.形成了家国一体格局3.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所反映的秦律中,有一条律令规定:隶臣之妾与其子分家后,谎称其子不是隶臣,那么,这女子将受到“完”刑的处罚。这表明秦朝()A.严格维护社会等级 B.强化家国同构观念 C.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D.重视规范官员行为4.先秦时期中原王朝将周边少数民族统称为“夷狄”,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提出了“华夷共祖”观念,建构了一幅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始祖、囊括夷夏的中华谱系,司马迁的做法()A.具有民族平等的观念 B.完善了中华民族谱系
C.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 D.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5.“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6.曹魏名臣邓艾上陈称:“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塞奸宄之路。”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羌胡与汉族的相互包容 B.战乱导致民族矛盾加剧
C.朝廷正视民族交融问题 D.南北方文化差距的缩小7.439年北魏灭北凉,河陇士族大量迁往京师平城,河陇学术随之日渐衰落,陇右与河西地区经学、史学、文学等全面繁荣的学术局面和“两翼齐飞”的学术格局不复存在。据此推知,该时期河陇学术的衰落()A.反映人口迁移引发文化南移 B.表明边塞环境制约文化发展
C.削弱了河陇士族门阀的力量 D.推动了学在民间局面的形成8.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 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
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 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9.儒学史上的一次学说更新,其“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这一更新是()A.先秦“制天命思想”的提出 B.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确立
C.宋代“格物致知观”的形成 D.明代“致良知思想”的勃兴10.曲宴,宫中之宴,犹私宴,关于“曲宴”的记载:太祖朝建隆二年(961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太宗朝雍熙二年(985年),“诏辅臣、三司使、翰林……宴于后苑”;淳化三年(992年),太宗率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书”,“赐从臣及直馆阁官饮”。这反映了()A.宋初治国方略的调整 B.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C.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 D.边患问题得以解决11.唐宋时期,在乡村形成了“富民”群体。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巨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他们主要通过租佃契约实现对耕种者的剥削,没有任何特权。这说明唐宋时期()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发展 B.市民社会开始形成
C.社会成员身份更趋平等 D.科举促进社会流动12.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下列是一些关于印刷术的记载。由表可知()材料结论甲明代邵经邦《弘简录》中记载“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下令将长孙皇后遗作《女则》雕印刊行”。当代学者张秀民据此推断雕版印刷术出现于636年印刷术最早使用于636年乙宋人编著的《册府元龟》记载“835年,节度使冯宿奏:禁断印历日版”印刷术最早使用于835年丙敦煌出土“868年王珍为二亲敬造”刊记的《金刚经》,雕工精细印刷术最早使用于868年丁日本僧人在《惠运律师书目录》中著录“捐印子一卷”(印子即印本),惠运于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归国印刷术的使用可能早于847年A.甲说法正确,张秀民是学者,推论准确 B.乙说法可靠,宋代距唐代近,记载可靠
C.丙结论正确,因为有一手实物史料证据 D.丁结论可信,因为有当事人的可靠记载13.王阳明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观点,其门人则“以化俗为任,随机指点农工商贾。秋成农隙,则聚徒谈学,一村既毕,又之一村”。这种现象()A.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冲击了传统社会的秩序
C.推动了儒学教育平民化 D.继承了先秦儒学的内核14.明清时期,福建地区种植甘蔗的现象较为普遍,“蔗田几与禾田等”,糖坊的规模也随之扩大,一次最多可以提供五万片糖:福州、漳州、泉州等地蔗糖甚至远销至“日本、罗斛(今泰国)”等地。这反映了当时福建地区()A.政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传统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农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15.清代,侠义公案小说成为武侠小说主流,代表作品有《包公案》《三侠五义》等。小说里清官统率侠客,惩暴护民、伸张正义。这表明清代()A.经济繁荣推动文化发展 B.封建社会走向腐朽没落
C.传统价值观念遭到抛弃 D.人们对清明政治的向往16.为了收复台湾,清廷做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当时统治台湾的郑经(郑成功之子)则提出:“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康熙认为:“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不便允从。”这反映了()A.清政府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B.康熙维护统一的政治理念
C.朝鲜已成为清廷的藩属国 D.郑经意图与朝鲜平起平坐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17.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由来已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时期,婚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周公制礼便将一夫一妻多妾的嫡庶体制制度化,强调身份的重要性,正如《礼记•内则》所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娶婚被看成婚姻的唯一合法程序。聘娶婚,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完成,其基本精神就是明媒正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缔结的前提。《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婚姻并非仅是男女个人之事,而是事关宗族延续繁衍的大事,正如《左传•信公二十三年》所说:“男女同姓,其生不幕”,西周初将“同姓不婚”定为宗法伦理。——摘编自杨茂义《宗法制与春秋婚姻礼制》材料二:汉代统治者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礼的调整作用,注重引礼入法。汉代不仅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还强调和倡导女子从一而终。其中,汉代的“三纲五常”是伦理道德准则,也是立法的最高原则,其中“夫为妻纲”为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地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妻子必须遵循丈夫的想法和决定,以丈夫为尊。在结婚要件中,汉代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六礼”;汉朝从人性出发,认为男女年龄太小做父母是不理性的,鼓励晚婚。——摘编自《汉代婚姻制度》材料三:明代的婚姻制度沿用唐宋旧律,如凭媒而立、家长主婚、写立婚书或者收受聘礼。在结婚年龄上,《大明令•户令》明确规定:“凡男女婚姻,各有其时”,明太祖三年定制:“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娶。”即男女结婚必须达到法定年龄,并且禁止“娃娃亲”。《大明律•户律》规定:“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悔者,笞五十。”
——摘编自《浅谈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婚姻制度与西周婚姻制度的异同。(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婚姻制度的特点。18.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二十三处、全国四处之一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摩崖石刻:
“晚甘侯”——武夷茶最早的雅名
唐代,孙樵出差来到武夷山,品尝了地方官员招待的武夷茶后,赞叹不已。回京后孙樵将武夷茶与朋友分享,他将武夷茶拟人化为“晚甘侯”,意为晚节高尚的责人。晚甘,也意指武夷茶的“回甘”,回味无穷。
武夷山亦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朱熹留下了多处石刻,并创建理学新派系——闽学,成为理学一代宗师。材料二:三教经过争论融合,到了隋唐,佛教实现中国化,倾国奉佛,而主体儒学却奄奄一息,照此发展趋势,中国有成为佛教国家的可能。在这关键时刻,朱熹奋起排佛抑道,深研各种典籍,推倒两汉以来树立起的“五经”在国家上层建筑中的主导地位,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组成“四书”代替“五经”的权威,认为“四书”才真正能体现出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真谛。朱熹把它们联成一体,并精心注释,使之成为新儒学(理学)的思想体系。——摘编自高令印《朱子学在中华文化史上的价值和作用》材料三:中国是世界茶叶原产地,茶叶外销有据可查的最早史料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民国出版的《茶叶产销》一书提到:“五世纪后期,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首肇其端。”其后日本、朝鲜、南洋等周边国家虽从中国进口茶叶,但数量还很有限。16世纪中国茶传入西方,亚洲市场变得微不足道,美洲、大洋洲、非洲市场均由荷兰、英国转口输入茶叶。输入茶叶的国家,17世纪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俄国等国,18世纪输入茶叶的国家则增加了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美国、匈牙利、意大利等。19世纪英国独霸茶叶外销市场。茶叶初入欧洲市场被人视为稀罕的舶来品,“茶价异常昂贵”,18世纪上半叶1磅茶要17先令半,18世纪50年代仅8先令。1790年茶价为每磅3先令7便士,1810年减为2先令。清代前茶叶出口以江南茶和绿茶为主,清代以后外销茶产区包括苏、浙、赣、皖、粤、闽、滇、湘、鄂九省。最先出口的是武夷红茶,旋即绿茶压倒红茶,18世纪后半期起出口又以红茶为主,至此奠定了我国外销茶区及茶类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陶德臣《简论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摩崖石刻有哪些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为理学发展作出的贡献。(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并说明其繁荣的原因。19.边疆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我国历代王朝在治边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方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朝设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元朝对吐蕃地区实现了直接管理,在西北边疆采取了设置军政机构等政策,还建立了驿站制度,将边疆地区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简况。康熙朝清廷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在来自欧洲的耶稣会士的指导下,对全国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人地测量活动,即使是道远路阻的西藏地区也派专员前往,历十年之久制成了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朝继续康熙朝的地图测绘工作,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以虚线标注乾隆朝1755年,清廷对西北准噶尔部的战争甫一结束,乾隆帝即派人深入西北勘测地形并绘制地图,填补了康熙《皇舆全览图》上西北地区的大量空白之处;同时清廷陆续修订各省旧有舆图,最后制成规模宏大的乾隆《内府舆图》(又称《十三排图》)——摘编自孙苗《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边疆治理政策体现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治理西域和吐蕃地区的相关史实为例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雍乾三朝测绘疆域地图的意义。20.帝王称谓往往是其权威性或合法性的象征,而在宋代却以“官家”称呼皇帝,“官家”称谓与宋人的皇权观念密切相关,宋代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称呼习惯,研究者给出了不同角度的解释。
材料:在古汉语中,“官”含有公共、公有的意思,所谓“官天下”有“公天下”之意。宋度宗时,御史刘黻对皇帝说:“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摘编自吴钩《宋朝皇帝为什么称为“官家”》一天,(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万乘之尊的皇帝问到这样的问题的确让身为臣子的赵普为难,他沉吟了好长一会儿,最终说出了影响深远的四个字:“道理最大。”
从神化的“天子”到圣化的“皇帝”再到职业化的“官家”,历史发展到宋代,神圣不可动摇的皇权已产生了一些微妙的、潜在的变化。——摘编自王育济、范学辉《宋太祖传》宋代帝王不再以象征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称谓相标榜,而是喜闻乐见于与“酒家”“店家”“商家”等相类似的称谓——“官家”。“官家”貌似只不过是较高贵的职业类别而已。——摘编自孙军凯、杨蕤论文《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第33卷第6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官家’称谓与皇权观念”的话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产生,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遗址,⑨③⑨正确,C项正确;
该遗址出现阶级分化,表明即将进入阶级社会,而不是已经进入阶级社会,②错误,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2.【答案】C【解析】据题干材料及所学可知,管仲改革把国都按地域划分,在农村设立管理机构,这样的改革打破了周朝建立的宗法分封的传统,C项正确;
管仲改革加强了中央权力,削弱了地方贵族的权力,排除A项;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管仲改革是在加强中央权力,排除B项;
周朝通过宗法分封制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格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3.【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隶臣之妾与其子分家后,谎称其子不是隶臣,那么,这女子将受到‘完’刑的处罚”可知,秦律对社会等级进行了严格规定,这说明秦朝严格维护社会等级,故A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了秦朝对社会等级的严格规定,无法说明家国同构观念强化,故B项错误;
材料只提到秦律中对称呼的规定,与私有财产无关,故C项错误;
隶臣之妾不是政府官员,因此不是重视规范官员行为,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秦朝的法律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隶臣之妾与其子分家后,谎称其子不是隶臣,那么,这女子将受到‘完’刑的处罚”,结合秦律的内容和特点解答。
本题考查秦律的内容和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4.【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司马迁改变了先秦时期将周边少数民族统称为“夷狄”的做法,把黄帝当作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承认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有共同的祖先,这一做法适应了当时汉朝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认同,巩固国家统一,与民族平等无关,排除A项;
“完善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民族关系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5.【答案】B【解析】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从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来;
②从材料“居卢訾仓以邮行”可知,汉朝时期粮仓的信息可以通过邮传系统传达到中央,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
④从材料可以看出,邮传系统非常发达,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有利于对边疆的治理。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汉代的商业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汉代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6.【答案】C【解析】“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塞奸宄之路。”意思是羌胡与汉民杂居的,应该逐渐把他们迁离,使汉民明白他们与羌胡身份有别,防止边民染上羌胡的野蛮、奸邪作风。可知材料讲述的是民族交融问题,大臣对此事的关注和建言,从侧面体现出当时朝廷对民族交融问题的正视,C项正确;
邓艾主张对羌胡民众采取“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的措施,这反映不出羌胡与汉族的相互包容,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战乱及民族矛盾的信息,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南北文化之间的差距,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7.【答案】C【解析】根据“陇右与河西地区经学、史学、文学等全面繁荣的学术局面和‘两翼齐飞’的学术格局不复存在”可知,河陇地区学术的衰落减少了河陇士族在学术上的话语权,必然导致河陇士族力量的衰落,所以是削弱了河陇士族门阀的力量,C项正确;
河陇学术的衰落并不是文化南移的表现,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人口迁移对于学术的影响,而非边塞环境的制约,排除B项;
学在民间局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
本题考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8.【答案】B【解析】A.材料未能体现,排除;
B.根据材料“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可知,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真正原因是尚书令职权过大,皇帝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故B项正确。
C.避讳只是表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排除;
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亩万物的起源,主张克服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这符合材料内容,所以C正确;
“制天命思想”指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它,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A错误;
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B错误;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D措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参加的人员一般是皇帝近臣、宗亲等。材料中参加曲宴人员的变化反映出宋代崇文抑武政策,体现了宋初治国方略的调整,A项正确;
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是指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思想、组织、程序等完善,并非体现在文官地位提高上,排除B项;
材料末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
宋朝边患问题一直存在,并未得到解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1.【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唐宋时期,在乡村形成的“富民”群体在政治和法律上没有特权,与“耕种负贩者”是一等齐民,说明社会成员身份更趋平等,C项正确;
材料反映社会成员的关系,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
材料反映社会成员的关系,未涉及新的社会群体的形成,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僧人惠运在其本人的著述中有关于印刷术的记载,可信度较高,与结论之间也能形成严密逻辑关系,D项正确;
明代邵经邦《弘简录》关于印刷术的记载是二手史料,不能直接推断出关于印刷术的相关结论,排除A项;
宋人编著的《册府元龟》关于印刷术的记载是二手史料,不能直接推断出关于印刷术的相关结论,排除B项;
敦煌出土的《金刚经》属于实物史料,可以作为印刷术使用的证据,但不能作为“最早”使用的证据,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四大发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四大发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3.【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王阳明认为四个阶层的人虽然从事的行业不同,但本心是一样的,只要能发明本心,都可以成为圣人,而他的门人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在农工商贾等下层民众中宣讲儒学,C项正确;
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A项;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传统社会秩序的冲击,排除B项;
先秦儒学的内核是“仁”,“礼”,“为政以德”,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期福建地区普遍种植经济作物甘蔗,其生产的糖不仅供给国内市场,甚至还远销海外,这体现了农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D项正确;
福建地区大量种植甘蔗,但并不能说明政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排除A项;
根据材料“蔗田几与禾田等”可知,当时依然种植大量的粮食作物,所以并不能说明小农经济遭到破坏,排除B项;
材料提到福建地区种植甘蔗,制作蔗糖,但并没有提到经济结构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15.【答案】D【解析】据材料“清官统率侠客,惩暴护民、伸张正义”,侠义小说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清明政治的追求和向往,D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经济相关信息,排除A项;
材料信息也无法直接表明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排除B项;
明清时期,传统价值观念遭到抛弃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明清小说,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小说,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6.【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针对台湾的地位,郑经意图像朝鲜一样,称臣纳贡,成为藩属国,而康熙则认为台湾是中国原来的领土,不能像朝鲜那样称臣纳贡,这反映出康熙维护统一的政治理念,B项正确;
清朝实施的是行省制,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清政府与台湾的关系,与朝鲜无关,排除C项;
郑经试图模仿朝鲜,与清政府建立宗藩关系,不是与朝鲜平起平坐,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康熙帝的历史功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康熙帝的历史功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7.【答案】【小题1】相同点:都重视程序和礼仪;原则上都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不平等。
不同点:西周重视周礼(与宗法制相结合),汉代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或引礼人法);汉代比西周更鼓励晚婚。【小题2】特点:继示发展了之前的婚姻制度;有相关的法律保障;有结婚年龄的限制;禁止非法
不文明的婚姻形式;保护合法婚姻;礼法结合。【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婚姻制度与西周婚姻制度的异同,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婚姻制度的特点,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史综合,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8.【答案】【小题1】史料价值:实物史料;摩崖石刻是研究福建武夷山历史与文化的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理学思想和茶文化;也可用于研究古代的书法艺术、诗词文学等。
贡献:将“四书”集为一体,并重新进行注释;在书院讲学,推动了理学思想体系化、世俗化;继承和发展了北宋(二程)理学思想,建立了严密的理论系统;吸收佛道,巩固儒家正统地位。【小题2】特点:茶叶外销历史悠久;贸易范围不断扩大;茶叶价格呈现下降趋势;外销茶区、外销茶类格局基本形成。
原因: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茶叶贸易自身的优势;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发展,对茶叶的需求增加;茶文化的传播。【解析】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史料的重要作用,第一问结合朱熹为理学发展作出的贡献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史料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9.【答案】【小题1】特点:建立较为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因俗而治。说明:在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小题2】意义: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增强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后世疆域地图的绘制产生深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人机精准农业-洞察分析
- 虚拟现实技术在言语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洞察分析
- 舞台视觉特效-第3篇-洞察分析
- 网络化维修服务模式-洞察分析
-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叙事比较-洞察分析
- 异常安全风险评估-洞察分析
- 向厂长提出调换工作岗位的申请书范文(7篇)
- 艺术空间激活社区活力-洞察分析
- 微纳光学器件在量子计算中的应用-洞察分析
- 水热处理对茶叶品质影响-洞察分析
- 四川省简阳市禾丰镇初级中学-2025年蛇年寒假特色作业【课件】
- 沪教版(上海)七年级上学期全部章节知识点总结
- GB/T 45004-2024钢铁行业低碳企业评价指南
- 2024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情况及展望报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潘跃龙)
- 2024年招商部门工作计划(3篇)
- DB21T 2748-2017 拉氏鱥池塘养殖技术规范
- 运河镇江段航道疏浚工程环评资料环境影响
- 第一单元知识提纲(填空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 上册
- 2024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试题(杭州一模)含答案
- 生理学课件全套课件
- 《幸福终点站》电影赏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