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世界整体化趋势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名词解释1.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锋利,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剧烈。19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去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奥匈帝国运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终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与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2.施里芬计划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确立的军事攻打的作战方案。1905年由德军参谋长施里芬确立,其关键是强调速决战。该计划假设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步作战,西线为作战重点。德军将集中优势兵力用于西线作战,并且拟在西线右翼集中全力,突破西欧低地国家,突破法国北部,直取巴黎,最终与左翼部队合围法军主力。在西线用4到6周的时间结束作战,然后全力袭击东线。在东线用3到4个月时间击溃俄军,结束战争。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以及可变因素。并且在一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败,计划宣布破产。3.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军队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战。198月,德军实行施里芬计划,运用其军事优势突击攻打协约国的防线右翼。在战役初期,德军获得较大的军事优势。不过,在协约国意识到德军的军事意图之后,及时调整了其战略布署,加强了西线右翼的军事布防,德军的军事攻打最终为英法盟军所制止,施里芬计划所确立的基本军事目的没有到达。9月,英法协约国在马恩河一线以50多种师的兵力向德军发动攻打,最终迫使德军由战略攻打转入防御,西线战局开始陷入对峙之中。4.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西线的一次重大战役。192月,西线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与索姆河战役后,纠结重兵向法国军事重镇——凡尔登发动攻打,试图击败法军重兵集团主力,直取巴黎。不过由于法军的英勇抵御,德军一直未能突破法军的凡尔登战线,双方损失了大量的兵力。9月,德军开始转入战略防御,10月,法军开始大规模攻打,并于12月收复了几乎所有失地。凡尔登战役最终以德军的失败而宣布结束5.索姆河战役: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战役,发生时间在197月到11月间。该次战役是世界上第一场有坦克参战的战役。虽然英国用的坦克没有什么作用,它的陆军、火炮和空军联合作战的战技非常有效。二、论述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原因:(1)伴随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剧烈斗争。欧洲列强之间形成了法德,俄奥,英德的矛盾;(2)列强之间的积累争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分化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速了大战的爆发;(3)196月28日,奥地利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成为大战的导火索。性质:第一次世界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其中塞尔维亚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但不能从主线上变化整个战争的性质。影响:大战导致了巨大的破坏和劫难;大战严重减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摧毁了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奥斯曼土耳其四个帝国,减弱了英法意等国;十月革命胜利是一战最大后果,战后无产阶级革命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出现了世界性高涨。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怎样形成的?三国同盟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签订的军事同盟公约。1878年柏林会议后,俄、德矛盾日趋锋利。俾斯麦深恐俄国构成反德集团,就拉拢奥匈帝国构成反俄同盟。1879年10月7日德、奥在维也纳签订军事同盟公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假如遭到俄国攻打,两国在军事上互相支援。此公约是针对俄国的,从而加速了俄、法的靠近。德、奥同盟成立后,俾斯麦便着手建立联盟体系。时值意大利因在北非突尼斯与法国竞争剧烈,在国内紧张德、奥两国协助罗马教皇干涉内政,而积极靠拢德、奥两国。俾斯麦察觉到俄、法靠近的迹象,便积极调停奥、意之间在巴尔干地区的矛盾,使其进行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公约,规定:假如意大利遭到法国攻打,德、奥必须以所有军队予以支援;假如俄、奥之间发生战争,意大利将宣布中立;一旦德国遭到法、俄攻打,意大利则站在德国一边,参与战争。从此,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后来英、法、俄成立协约,与之对抗。两个军事集团的对抗是导致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在大战期间,但凡参与德、奥一方作战的便称为同盟国,成为帝国主义战争中的军事集团之一。意大利由于同奥国有矛盾,因此在19退出同盟国而加入协约国作战。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签订英法协约。随即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挣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停加深,逐渐瓦解。第二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名词解释凡尔赛公约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强迫德国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公约。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公约》。其内容包括: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欧本与阿尔梅归比利时,石勒苏益格归丹麦,西普鲁士与上西里西亚归波兰;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以及比利时接管;德国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军官不过4000人,不得拥有坦克与飞机等重武器,海军不得拥有潜艇等。《凡尔赛公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赤裸裸地对德国的政治与军事剥夺,它是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是非正义的《四国公约》指1921年12月13日,美英法日四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有关太平洋四国公约》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公约》,通称《四国公约》。一战结束之后,英日同盟继续存在,成为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扩张时的最大威胁。国此借机废除英日同盟是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的重要任务。《四国公约》公约规定:(1)缔约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2)“如上述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行为的威胁时”,缔约国应“进行协商,以便到达协议,联合或单独地采用最有效的措施;(3)公约有效期为10年;(4)从公约开始生效起,英日同盟宣布终止。公约得到了英日的满意。《四国公约》到达了拆散英日同盟的目的,它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其形成的四国同盟是为保护共同的殖民利益而进行的合作,不是英日同盟的简朴扩大。公约的签订调整了美英日三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美日之间的矛盾,为华盛顿会议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五国海军公约》指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五国限制海军军备公约》简称《五国海军公约》。一战前后,美英日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十分剧烈。伴随竞争加剧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各国都逐渐力不从心,因此限制海军军备成为华盛顿会议的重要目的,它也是列强争论最剧烈的一种问题。。通过协商,美英法意日五国约定了其海军装备的发展比例是5:5:3:1.75:1.75这一总原则。并且公约还对各国战列舰、航空母舰的排水量进行了限定,规定维持美国与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属地以及岛屿、英帝国在太平洋地区统治范围内的防务现实状况,《五国公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意味着英国海上优势的结束,日本因被迫承认海军第二而受到打击,但日本海军在太平洋地区仍占有利地位。五国公约》临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矛盾与冲突,缓和了由于列强海军军备竞赛而给太平洋地区带来的紧张局势。但公约不能从主线上处理列强的利益冲突。。《九国公约》指1922年2月6日参与华盛顿会议的各国签订的《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的一种重要议题是远东与太平洋问题,其关键是中国问题,实质上也是列强对中国控制权的争夺。美国召开会议的一种重要目的是压制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扩大美国在华势力。公约提出,。各国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同步提出,在中国全境内各国商业与实业之机会均等均等,各国在与中国的双边与多边的关系不得阻碍“门户开放”政策以及“机会均等”的原则等等。《九国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在中国确立了“门户开放”的原则,使中国又回到几种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境地。它变化了巴黎和会所造成的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不利局面,使美国在与日本的较劲中又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也就加深了美日矛盾。1.鲁尔危机:19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御”的政策。英美两国胆怯德国经济陷于瓦解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规定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本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2.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处理的纠纷。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种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措施,一种调查德国资本外流状况并设计引回的措施。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12月由法、比、意、英、美5国代表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确定一项处理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3.杨格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为替代道威斯计划而实行的德国支付赔款计划。1929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临瓦解,无力实行道威斯计划。同年2月11日~6月7日,英、法、比、意、日、美、德7国代表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重新审议德国赔偿问题,美方代表O.D.杨格(1874~1962)为主席。会议通过重要由杨格起草的汇报书,史称杨格计划。重要内容: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延债宣言30年代初美国为缓和经济危机而颁布的、处理一战欧洲国家战债的外交宣言。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加重了世界各国经济与财政困难,美国为了使其在一战其间向欧洲国家的贷款能顺利回笼,在欧洲国家的规定下,于931年6月20日,由美国总统胡佛公布《债款延付宣言》,提出延迟欧洲国家偿付债务、赔款和救济款的时间一年。不过该项政策只是短期内缓和了欧洲国家赔付战债的压力,并没有制止欧洲各国财政状况的恶化,也没有处理战债与赔款问题。《洛加诺公约》即《洛迦诺保证公约》。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7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会议上通过,同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公约中最重要的是《莱茵保安公约》,它规定:德、法、比、保证德法、德比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中有关莱茵区实行非军事化的协定;通过外交途径处理一切争端等公约。宣称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欧洲的和平”,实际上是英法企图固定战后德国西部边界,把德帝国主义的侵略矛头引向东方。但希特勒上台后,于1936年3月7日首先进军莱茵后,并于1939年4月26日宣布废除该公约。《非战公约》20年代法美两国发起的、意在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而签订的国际公约。又称《非战公约》或《凯洛格—白里安协定》。由于由美国国务卿凯洛格以及法国外长白里安发起,故名。1928年8月27日,美英法德等15国代表在巴黎签订公约,提出严禁将战争当作处理国际纠纷的工具,各国只能以和平协商方式处理彼此间的争端。不过,公约并没有对侵略者以及违反公约者规定必要的惩罚措施,因而在实践上也起不到有效作用。《非战公约》签订后,先后有60多种国家参与了公约。二、论述题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重要内容及意义。(书本124)背景:美国对凡尔赛体系深为不满,积极鼓动召开华盛顿会议,构筑亚太地区的国际新秩序。198月,它正式邀请在亚太地区有利益关系的8个国家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举行会议。重要内容:①有关废除英、日同盟的四国公约②有关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公约③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九国公约与中日处理山东问题的公约意义: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与发展,它在承认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占有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在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通过上述一系列公约,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公约中的某些条款,处理了巴黎和会上没有处理的某些问题,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新的国际关系构造,被称为华盛顿体系。(书本124)2.什么是“委任统治”制度?其实质怎样??委任统治制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这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维护殖民统治的一种新的形式。一战后协约国对战败国殖民地进行瓜分和统治的一种新殖民手法。191月—6月,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帝国主义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的规定,确定将德国等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按照其经济状况与地理位置,提成三个不一样等级,由国联委托各协约国实行殖民管理。通过这种形式,德国与土耳其的殖民地被瓜分殆尽。在委任统治制之下,帝国主义打着协助殖民地人民发展政治制度与国民经济的旗号、大行殖民统治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榨之实,这也成为协约国帝国主义构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一种重要内容。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制度。3.何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怎样评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各重要帝国主义国家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随即又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掠夺性的和约;在华盛顿会议上,又签订了某些公约作为其补充,这样就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及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新秩序‘。通过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以及列强关系的调整而建立的这种战后世界性‘‘和平”体系,历史上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定程度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创设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代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不过,也有众多的危害:第一,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必然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遭受宰割而拥有极大经济潜力的德国不会忍受《凡尔赛和约》的压抑,伴随力量的恢复和增长,必然会激起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愤怒和复仇情绪。第二,帝国主义侵略特性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也许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必然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第三,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它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有力冲击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4、一战后,德国的赔款问题的处理及其影响。1.巴黎和会:德先付20亿金马克。1926年赔偿委员会会议,确立总数为1320亿金马克,42年年限2.面对德国“鲁尔危机”和法国财政困难,美英开始操纵德国赔款问题,“道维斯计划”为德国为德国经济制造了条件。规定德近期赔款数额及赔款来源。(3.“杨格计划”大大缩减了德国赔款问题,使德国收回某些经济上财政上的主权。4.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财政困难,美国紧张德国经济瓦解会影响欧洲政治经济秩序和投资利益,颁布“胡佛缓债令”各国被迫接受。5.1932年《洛桑协定》后,德国不再支付赔款,希特勒上台后干脆取消赔款义务。德国赔款问题最终不了了之第三章俄国十月革命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尝试一、名词解释1.布列斯特和约: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公约,使得该公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足地运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发明了有利条件。并且,由于此一外交方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到达了顶峰。2.大清洗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开展的一场全国性的大规模的肃清反革命运动。斯大林把阶级斗争形势看得过于严重,混淆两类不一样性质的矛盾,加上缺乏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及个人崇拜的危害,因此错捕和枉杀了许多无辜。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等,都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处决。当时尚有不少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逮捕或处决,有的一般党员和公民也受到牵连。大清洗运动的后果非常严重,影响十分深远,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导致难以估计的损害。二、论述题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背景: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19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被迅速平息下去。可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列宁说:“我们在19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再次,19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内容:第一,农业方面:193月21日颁布《有关以实物税替代余粮搜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互换物品。第二,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第三,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历史意义:它使19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规定,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新经济政策为苏俄人民指明走向社会主义的对的道路。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2.试评价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书本198)评价: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明了条件。全盘集体化运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它违反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自愿和逐渐原则;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限制城镇间的商品货币关系。导致工农关系、城镇关系问题重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书本204)所谓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发挥了巨大作用。斯大林通过它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这一模式没有处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主线问题。它违反了列宁有关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规定,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规定。从长远看,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第四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一、名词解释:1.《洛桑公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资产阶级共和国签订的国际公约。一战后,土耳其民族革命兴起,奥斯曼帝国被推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7月24日,英法等协约国7国在瑞士洛桑召开会议,签订《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替代《色佛尔公约》。新公约规定,协约国与土耳其恢复和平,取消外国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和财政监督权,东色雷斯以及小亚细亚归属土耳其,土耳其放弃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属地。土耳其只承担部分帝国旧的债务,土耳其保护境内一切居民等等。《洛桑公约》是土耳其人民反殖民斗争的胜利,它部分地维护了土耳其的主权与领土、行政完整,鼓励了世界上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2.凯末尔主义:形成于1919—1931年,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体系,由土耳其共和人民党和土耳其共和国的创立者凯末尔所倡导。1919凯末尔主义可于阿塔土克改革运动里找到其意义,即寻求缔造一种现代、民主及世俗的国度。凯末尔主义是基于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及启蒙时代的科学及教育进程所引导的。重要由共和主义、民粹主义、世俗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原则。民族幅度、国家社会主义构成。3.色佛尔公约:198月10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签订。土耳其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划为英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和黎巴嫩划为法国委任统治地;土耳其在欧洲的大部领土重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只有有条件地保留了君士坦丁堡;黑海海峡由国际共管;土耳其武装力量被限制在5万人以内;其财政经济接受战胜国的监督。它是一种赤裸裸的瓜分土耳其的公约,把土耳其推向了亡国的边缘。4.阿姆利则惨案:194月13日英国殖民当局屠杀印度阿姆利则群众的事件。192月6日,英印立法会议通过罗拉特法案。该法案规定警察可任意逮捕官方所怀疑的分子,不经公开审讯,可以长期监禁。印度人民完全失去政治自由,全国哗然,群起反对。旁遮普的反帝斗争尤为剧烈,4月13日,约5万人在阿姆利则市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举行集会,抗议殖民当局专横暴虐。英印军队的戴尔将军下令向密集人群开枪。大屠杀不仅没有慑服群众运动,反而激起印度人民愈加剧烈的对抗。阿姆利则惨案成为甘地于1920~19发动全国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直接原因之一二、论述题1、印度非暴力运动的过程和失败原因过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首先准备宪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首先加强弹压。194月13日,发生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在甘地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不过运动很快超过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匆匆制止。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策,训斥群众“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弹压。失败原因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非暴力一种政治方略,伴随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甘地的宗教的非暴力原则同资产阶级的方略原则频频发生冲突;它同人民群众的革命规定更是格格不入,首先他积极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帝政治斗争,号召不惜一切反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制度;另首先,又坚决反对群众的任何暴力对抗行动,多次停止不合作运动,挫伤了群众的斗争积极性,延缓了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的进程。2、怎样评价甘地和甘地主义?答:(1)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他代表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发动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甘地提出了一整套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大纲和方略,他自始至终举起民族的旗帜,进行不屈不挠的反英斗争;他是印度国大党的关键人物,曾根据实际状况将国大党改组为一种有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并有都市人民参与的群众性政党,为印度民族解放事业提供了组织保证;甘地比较重视实际,他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印度的老式,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略;他先后四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唤起了人民大众的民族觉悟;他在反英斗争中善于吧印度各阶级、不一样种姓和宗教信奉的人们吸引到民族主义旗帜之下,使反英斗争由上层的小圈子扩大到人民群众之中。因此,他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增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1947年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3)虽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起了推进作用,不过也带来了某些消极影响。甘地和甘地主义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界线之内。加之他在反英斗竭力维护印度资产阶级对民族运动的领导权,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3、怎样评价凯末尔革命?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数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凯末尔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挣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发明了前提条件。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这一趋势的先声。建立民族国家后,进行现代化改革成为落后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后来独立民族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来所进行的、以世俗化为特性的现代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第五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西方民主国家一、名词解释:威斯敏斯特法1931年英国议会确认各自治领土地位的一项法律战结束后,因大战的巨大代价,使英国的经济实力和海上霸权大为减弱。英国由债权国转变为债务国。伦敦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受到纽约挑战。许多殖民地国家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自治运动。于是在1926年的帝国会议上英国代表团团长提出自治领的定义,1931年12月11日,英国议会通过本法确认这个定义。完毕了对殖民统治方式进行的调整,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威斯敏斯特法》,它的出台,是英国殖民统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引起了帝国内部关系质的变化,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方式的主线性转变:从直接统治过渡到间接统治,并启动了英帝国发展史上的另一重要时段——第一英联邦阶段。1.柯立芝繁华:一战后,美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基本处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因而,史称为“柯立芝繁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柯立芝繁华”提供了物质基础;技术革命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不过,柯立芝繁华的背后也存在着隐患:老式工业部门一直处在停滞或衰退状态;美国资本的垄断程度深入提高;20年代的美国农业一直处在慢性危机中等。繁华自身带有一定虚假性。2.罗斯福新政1933年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挽救当时陷入严重危机中的经济而采用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曾通过国会制定"紧急银行法"、"国家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许多法律。重要内容是:以大量贷款和津贴挽救工商业,刺激私人投资γ借通货膨胀提高物价,削减农业生产,销毁农产品以克服农产品生产过剩:举行公共工程以增长就业;对失业者给以最低程度的救济。对缓和当时的经济危机曾起了一定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告终。二、论述题1、试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重要体现及其影响。(1)危机的本源:它的主线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恶性发展,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一最基本的矛盾,当然也与一战后的国际经济政治局势亲密有关。1.战后科技的发展和垄断资本程度的提高,使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种种矛盾和不平衡状态加深。这突出表目前三个方面:一是贫富差距加大,有限的大众购置力与高比率的投资能力两者之间的矛盾直接促成生产过剩危机的来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世界经济产生的有效需求局限性,不可以维系长期的经济扩张。2.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混乱与不平衡的局面。一是纷乱的国际政治,尤其是欧洲政治。二是战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各国的债权国,雄踞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并且,在海外美国有大量的投资贷款,这使得世界经济严重依赖美国。因此一旦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迅速引起连锁反应。3.伴伴随代繁华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长了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的瓦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4.促使大危机严重恶化的另一种重要原因是:西方各国政府面对危机采用了转嫁危机,以邻为壑的损人自保的经济政策。重要体现:一,股票市场瓦解,由此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二,各国工业生产下降:1932年工业产值与1929年相比,美国下降46.2%,德国40.2%,日本37.4%,意大利33.2%,法国31.9%,英国20%。三,危机也蔓延到所有农业部门,包括谷物业、畜牧业、林业、和技术作物部门。四,大危机也导致了大量人的失业。在美国1933年失业工人达1700万,失业率为24.9%;德国800万人,英国400万人。五,危机打击了人们的自信心,导致了人们恐慌、疑惧,乃至绝望的心理状态。(3)危机的后果这次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结束了代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局面,使资本主义各国国内和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1.促使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调整危机严重地冲击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经济领域,各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在政治领域,在危机的打击下,各国当权者纷纷寻找出路。在社会领域,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反对资本主义的示威游行、罢工运动和农民运动,甚至暴乱此起彼伏。2.严重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恶化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第一,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深入锋利起来。第二,危机导致各国政局动乱,推进了法西斯运动的发展。原有的法西斯组织迅速壮大,新的法西斯组织纷纷产生。其中,德、日法西斯组织和势力发展最快,先后控制了国家政权,并最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第四,危机恶化了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第五,大萧条使得各国为淘汰军备所作的种种尝试逐渐停止,转而让位于多种大规模地重整军备的计划。2、罗斯福新政的背景、重要内容及作用。(1)背景:①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②人民不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2)目的:①直接目的:尽快挣脱困难,实现经济复兴。②主线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3)特点:采用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措施。(4)内容:整顿金融;调整农业;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以工代赈。(5)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6)影响:①减轻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缓和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②不能从主线处理经济危机。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影响(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特点是尽量防止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步也采用了某些有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2)新政没有变化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主线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它在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增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导致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防止走上法西斯道路。③深远影响:新政采用的国家出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并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纯粹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深入发展。第六章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一、名词解释:墨索里尼(1883-1945),意大利法西斯的头目,独裁者。出生于铁匠家庭。青年时期信奉无政府主义,对现实社会强烈的不满。后对社会主义产生了爱好,曾在瑞士研究马克思主义,加入了社会党,在该党机关报《前进日报》工作。后转向民族主义,被社会党开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并参军服役。战争结束后,运用意大利混乱的形势和人姆嗯对政府的不满,组织了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10月带领党徒进军罗马,获得极右势力的支持,从而掌握了意大利的政权。墨索里尼对内加强个人独裁,对外狂热的侵略扩张。最终在二战中被意大利游击队抓获并枪决。《魏玛宪法》19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重要内容有:①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②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宗教信奉自由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位统治阶级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宪法根据:④总统每七年一任,由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相称大的权力,有权任免总理:⑤总理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否则就要请总统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⑥议会由各选区按比例选出代表,年满20岁的男女均有选举权,等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步也存在着某些缺陷,者为后来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希特勒(1889—1945)法西斯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出生于奥地利的一种中产阶级家庭,酷爱绘画和建筑,一战时为德军下士,1919年加入德国工人党,次年改组为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1923年啤酒店暴乱失败后一度入狱,1924年12月获释后重整纳粹党。1933年1月,在垄断集团支持下出任总理,次年8月,总统兴登堡死后,自称元首兼总理。任内,解散国会,取消所有反对派政党,迫害和屠杀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犹太人,实行法西斯专政,重整军备,入侵奥地利、捷克。1939年9月侵入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4月30日盟军攻克柏林时自杀,著有《我的奋斗》《希特勒的第二本书》2.国会纵火案德国法西斯诡计陷害共产党人的案件。1933年2月27日夜,纳粹分子焚烧国会大厦,次日,纳粹头目戈林诬陷纵火事件是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的信号。纳粹政府通过紧急法令,取消结社和言论自由等宪法条文,取消共产党和进步党派报刊,大肆逮捕共产党员,保共领袖季米特洛夫和德共领袖台尔曼相继被捕。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揭发法西斯主义反动本质和血腥暴行,在国际舆论支持下,法西斯不得不宣判他无罪3.《英德海军协定》指1936年6月18日英德签订的规定两国海军军力的公约。希特勒上台之后,英国仍然推行扶德抑法的政策,这对纳粹德国非常有利,因而两国逐渐勾结。1936年6月英德代表在伦敦谈判,商讨两国海军问题。18日协定签订,规定(1)英国确认同意德国舰艇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联邦各组员国海军总吨位的35%,只要德国遵守上述比数,德国可以增长或减少多种类型的军舰;(2)德国潜水艇的吨位数将不超过英联邦各组员国潜艇总吨位的45%,假如形势需要,德国将有权建造与英联邦潜艇总吨位相等的潜艇,只需事先告知英国即可。《英德海军协定》是英德双方共同对《凡尔赛和约》的破坏,它是英国扶德抑法外交政策的继续,是一种对法西斯的绥靖。德国的扩军合法化了,愈加鼓舞了德国深入破坏《凡尔赛和约》有关条款的勇气。斯特莱沙阵线也就此瓦解。不过,希特勒不会按英国划定的“范围”行事,他加紧扩军,最终挑起二战,英国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4.田中奏折20年代日本右翼政府武装侵略中国以及南亚而确定的政治方针。1927年日本出现金融危机,一战后相对稳定期期结束,日本右翼政府与垄断资产阶级但愿通过对外战争挣脱困境。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筹划了侵略中国的《对华政策纲要》,并将会议决策上报天皇,即《田中奏折》。奏折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一侵略公式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华战争以及对外侵略的指导思想。5.二·二六事件1936年2月26日凌晨,皇道派青年军官带领1400多名驻京部队发动叛乱,杀死内大臣、藏相、教育总监,规定解散议会,建立皇道派控制的内阁。29日叛军投降。"二二六"政变后,统制派为关键的军部法西斯确立了统治地位。二、论述题1、意大利法西斯专政是怎样建立的?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当时,意大利国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各阶级和各阶层都对现实状况极度不满;工人运动有了广泛的发展,然而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未能采用对的的方略,还没有力量夺取革命的胜利;而以垄断资产阶级和封建王室为主体的统治阶级又软弱无力,不能有效地控制局势,因而迫切需要一种可以吸引群众、压制革命力量的政治组织及其领袖人物来执掌政权,以维护它们摇摇欲坠的统治。正由于有了客中合适的土壤和气候,法西斯主义才得以滋生和泛滥起来。此外,从对外原因上来看,合法国内矛盾异常锋利的同步,巴黎和会上意大利分赃至少,甚至连英国和法国在19为换取意大利站在协约国一边参战而做出的许多领土许诺也未能兑现。这引起意大利社会各界的极大不满,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人们对政府的软弱无能日益感到不满,期望有一种强有力的政府和铁碗人物来扭转意大利的局势,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水平,稳定政治以及满足领土规定。于是,推翻无能的政府,另立新主的意识在意大利人民的心中孳生,一旦有人作为出头鸟挺身而出的话,他们则会立即响应。尚有,在外部原因上我们不能不考虑国际银行家的幕后操作诡计。对于银行家而言,动乱、战争是天大的喜讯。由于和平时期缓慢折旧的多种昂贵设施和物品,会在战争和动乱中顷刻间灰飞烟灭,交战各方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获得胜利,他们会大量的向银行借款,而银行家们也会趁此机会大赚一笔。到战争结束时,政府无论输还是赢都将深深陷入银行的债务陷阱之中。尤其是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他们拥有整个南意大利地区的财政收入做抵押的资产,(欧洲)所有国家的国王和部长都在聆听他们的教导。他们在战前就建立了自己的战略情报搜集和快递系统并派遣战略情报间谍到欧洲的所有的首都、各大都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业中心,各商业、政治和其他情报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和那不勒斯之间穿梭。此情报系统的效率、速度和精确度远高于任何一种官方信息系统。因此他们可以在人们还不懂得消息之前做好准备或是制造假信息来获取利润。等人们懂得实情时已为时以晚。滑铁卢一战使内森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不就是一种很好的例子吗?意大利参与一战和政府为了稳定国内局势所采用的一系列措施无不需要这些银行家的经济支持,他们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他们但愿意大利动乱,他们也会作为助推器使意大利发生动乱。他们会为动乱者提供巨大的财力支持。我想这也是意大利法西斯可以上台的原因之一。在这种经济危机、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民族主义情绪全面爆发以及国际银行家暗地里操作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墨索里尼挺身而出,他一面为军人歌功颂德,一面积极支持他们去夺取地主的荒地,这使他赢得了广大退伍军人的拥护,为他建立法西斯组织提供了军事基础。尚有,对于墨索里尼来说,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少不了他掩人耳目的一系列欺骗性行为以及巧妙的大胆的对法西斯组织的运作。一战此前,他还是个反对战争的《前进报》编辑,不过一战开始后来,他摇身一变成为一种狂热的帝国主义者和沙文主义者,鼓吹意大利在协约国一边参与战争。他被社会党开除后接受法国资助,办报宣传他的参战主张,组织“参战同盟”。193月,他由大企业主和这些企业主身后的国际银行家资助经费,招集游民和退伍军人,组织了“战斗的法西斯”。他们进行大量的欺骗性宣传,如:“在法西斯运动大纲中提到建立共和国,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口号”。这些宣传使得意大利人民,尤其是社会党没有把墨索里尼和他的法西斯组织作为敌人来看待。也正是由于他的运作使得意大利垄断资产阶级在怯于人民革命运动高涨时,决定把资产阶级极右的政治势力——法西斯分子推上政治舞台。2、希特勒上台的原因是什么,法西斯德国是怎样扩军备战的?希特勒上台的原因:第一,德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历史老式是希特勒上台的历史本源。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因此,它保留了大量封建残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在长期的专制文化侵蚀下,一部分落后群众跳不出旧思想意识和习惯的束缚。盲目崇拜权威、很轻易接受希特勒的反共和制宣传。旧的国家机器几乎被所有保留下来,旧官僚、旧军官和容克贵族继续控制着军政大权。因而在官僚阶层中也形成了一种对民主自由的轻视、对权威和极权主义的渴望。这一切都是法西斯上台的深层历史原因。第二,经济危机是纳粹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是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原因。任何政治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一战后的德国为纳粹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纵观希特勒上台前的纳粹运动的两次高潮,都是发生在经济危机之际,严重的经济危机使魏玛共和国束手无策,短短的4年(1929-1933)政府4次更迭。纳粹党正是在魏玛共和国千疮百孔的肌体上滋生、繁殖起来的一种毒瘤。纳粹运动能在两次危机中得以兴起和发展,重要是运用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煽动他们袭击和反对共和国。希特勒别有专心地宣传,德国一战中的失败是“十一月革命”导致的,是“十一月罪人”背叛了德国,而魏玛共和国是十一月革命的产物,因此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罪责应由共和国承担。其目的就是为纳粹上台扫清道路。第三,希特勒的欺骗宣传,骗取了部分群众的支持,是希特勒上台的又一重要原因。20世纪初,德国盛行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股时尚。一战后,强加于德国的被列宁称之为“强盗和掠夺的公约”――《凡尔赛和约》,使德国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民族主义情绪十分强烈;而由于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影响,下层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渴望也十分强烈。希特勒运用人民的这种情绪大作文章,扛起了“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运用民族主义进行煽动,抓住《凡尔赛和约》大作文章,号召人们起来撕毁和约,进行民族复仇战争,扩大“生存空间”。运用“社会主义”进行欺骗,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向工、农等各阶层大开空头支票,他让人们相信他上台会给德国人民带来工作、面包和幸福。被危机推入绝境的广大下层民众,从希特勒的欺骗宣传中仿佛看到了一丝但愿,把他当成了救世主,纷纷涌向纳粹党。我们不得不承认希特勒是一种精通演说艺术的无耻之徒。由于希特勒和纳粹党善于伪装,富有极大的欺骗性,因而其影响超过了其他政党,得到了迅速发展。第四,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纳粹党的大力扶植,是希特勒上台的主线原因。希特勒之因此可以获得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是由于纳粹党的主张从主线上代表了垄断资本的利益。对外他们都主张发动侵略战争,扩大“生存空间”。以处理德国资源贫乏、市场狭窄与经济发展的锋利矛盾。对内纳粹叫嚷要实行“托拉斯国有化”,这实际上是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有助于一小撮垄断寡头对中小企业的吞并,实现资本的集中和垄断。正是由于他们的内外政策完全一致,因此纳粹党逐渐变成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争夺超额利润、发动侵略战争的最理想的工具。纳粹党作为德国垄断资本的一种政治工具,完全是垄断资本家一手扶植的,他们在经济上给纳粹党大量的资助,在政治上加强同纳粹的联盟,协助其扩大影响,1932年11月9日,德国垄断资本的巨头们联名上书总统兴登堡,规定任命希特勒为总理。正是在垄断资本的大力支持下,希特勒才得以爬上德国统治阶级的最高层。第五,在德国未能建立起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也是希特勒得以上台的一种重要原因。当时唯一可以制止法西斯上台的社会力量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革命群众。但不幸的是,德国两大工人政党: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处在分裂状态。德国社会民主党执行了一条与资产阶级合作的叛卖路线,破坏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作了不懈斗争,但也出现了不少失误,如忽视了中间阶层的争取工作,同步对社会民主党的争取工作也不够,甚至将其视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工具大加袭击,使德国工人阶级的分裂状况日益加剧。最终未能制止法西斯的上台。此外,英美等国垄断资本,出于反苏反共的帝国主义目的,在政治、经济上对纳粹运动的大力支持,也是希特勒上台的原因之一。法西斯德国是怎样扩军备战的:希特勒上台后来,实行法西斯专政,开始了德军不休止的扩军行动。首先于1933年10月以规定“军备平等”的名义退出裁军会议(也就是希特勒上台当年),紧接着1934年8月,秘密把陆军限额从10万扩充到30万,1935年3月,正式宣布建立德国空军(注:德国1934年生产飞机架,1938年到达了5200架,并因此成为西欧最强大的空军)。同月,公布了重振军备的宣言。与此同步,实行国防军法,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将军队和军队中的警察扩编为12个军,36个师,约50万人。二年时间,将军队从10万扩编为50万之多,并且彻底违反了《凡尔赛和约》,但当时的英法为了到达“祸水东引”的目的,不惜姑息德国,而英国更是和德国海军秘密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虽然德国承诺将德国海军限制于英国海军35%的实力内,但实际上已宣布英国承认了德国可以进行扩军备战,大大助长了德军备战的气焰。3、试析日本与德国法西斯的异同.相似点:都推行对内弹压,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都提高国防开支,用国家经济军事化来克服危机。不一样点:建立方式不一样,德国通过大选获胜,很快建立法西斯统治;日本则是军部法西斯分子通过恐怖活动,逐渐建立法西斯统治。统治方式不一样,德国采用一党独裁专政的形式;日本则采用军部控制政府的方式。详细统治政策不一样,德国对内实行种族屠杀,对外侵略以欧洲为主;日本对外以亚太地区为重要侵略目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洗礼,军国主义色彩浓厚;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遏制了其侵略势头,而引起两国不满;经济危机引起世界动乱,为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法西斯的专制侵略本质决定了其政策的弹压和扩张。第七章通向战争之路一、名词解释1.绥靖政策
指一种对侵略者姑息、妥协,以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来满足侵略者欲望的措施来换取自身的和平与安全的政策。它重要是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所采用的外交政策。一战后,帝国主义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减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社会主义和弹压人民革命,绥靖政策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20世纪30年代之前,绥靖政策重要体现为扶植德日防备苏联和弹压革命。30年代之后,绥靖政策从德国公开备战、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开始施行,并以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及《慕尼黑协定》到达顶峰。绥靖政策的重要目的是英法美等要避战求和,运用德国反苏,英国还企图运用德国减弱法国。但该政策实际上却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法美等国也尝到了绥靖的苦果。2.霍尔—赖伐尔协定英法对意大利法西斯武装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一次绥靖政策。1934年12月,意大利军队武装攻打埃塞俄比亚,制造了侵埃事件。英法统治集团胆怯引火烧身,公然执行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1935年12月英国外交大臣霍尔与法国外长赖伐尔会面,确定了政治处理侵埃事件计划。即将埃塞俄比亚北部、东南部以北及格欧加登地区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则可以获得一种出海口;同步将埃塞俄比亚南部16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经济发展与居留区,意大利享有特权。该协定是背着埃塞俄比亚作出的,是以埃塞俄比亚人民的主权与领土对侵略者进行绥靖的。3.慕尼黑协定:二战前夕英法德意四国为处理希特勒制造的、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而签订的公约。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与的状况下签订了将其苏台德区划割给德国的协定。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于10月1日—10日将苏台德区及捷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领土割让给德国,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以及运送工具免费交给德国,德国军队将对上述地区实行分区占领。《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执行绥靖政策的顶峰,它极大地增强了德国法西斯的力量与侵略野心,加速了战争的到来。(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脑背着捷克政府签订《慕尼黑协定》,向德国出卖苏台德地区。历来把英、法奉若“保护神”的捷克政府,在德国限定期间内,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协定。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后,加紧实行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动。3月15日,德军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将捷克纳入德国版图。德国占领捷克全境后,掌握了欧洲中心地带,与意大利联成南北一片,极大改善了德国的势态,使德国军事力量明显增强。)4.《苏德互不侵犯公约》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公约。公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与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攻打时,另一方不予以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亲密接触,互换情报;和平处理互相间的一切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公布了《苏德互不侵犯公约》的《附加议定书》,内容为确定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该公约的签订使苏联得以临时置身于战火之外。但公约签订不到两年,德国在西线得手后,于1941年6月22日撕毁《苏德互不侵犯公约》,对苏联发动忽然袭击。二、论述题1、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及其后果。1)动机:1)首先,是经济衰败的后作用。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状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用的方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重要精力放在处理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到达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在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期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尤其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步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持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2)另一方面,当时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亲密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制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3)第三,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称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2)后果:1)最大后果: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以及后来的美苏“冷战”。2)直接后果:①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主权被亵渎,从而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②严重减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了更大的劫难。③西方大国的“自保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2、三十年代美国中立政策出台的原因。3、怎样评价《苏德互不侵犯公约》?(后果:1)杜绝了英法德结成反苏阵线的任何也许,使苏联不至于首先与德国单独作战,并赢得了一段喘息时间,以加强战备。但公约的签订也使德国得以按既定计划发动对波兰的攻打,并防止了东西两线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根据秘密议定书,苏联与纳粹德国划分了势力范围,宰割弱小国家,这玷污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尤其错误和可耻的。2)使德国挣脱了两线作战的国境,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苏联使伙同德国划分了东欧的势力范围,不符合社会主义对外关系基本准则: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人民中间引起了混乱,不利于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展。他打击了可以争取和联合的中间力量,不利于增进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3)《苏德互不侵犯公约》打破了英法"祸水东引"的诡计,为苏联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来加强备战,也打破了德日两国的反苏同盟,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从二战整体来看,这也使希特勒防止了两线作战,助长了其发动世界大战的野心.此外,苏德忽视小国利益,参与分割东欧,给世界和平带来很大危害.)1.“有利”说。王芝认为《苏德互不侵犯公约》的签订“争取了对苏联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使苏联赢得了为战胜侵略者所必需的22个月的时间”,并使日本“在国际上愈加陷入孤立”,“对苏联人民及世界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更有利”(王芝《公约有助于世界人民》)。李安启认为:“《苏德互不侵犯公约》的签订,不仅打破了英德勾结起来反对苏联存在的企图,并且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联盟约和战线,使苏军在军事上防止了两线作战”(李安启《苏德互不侵犯公约再研究》)。2.“利不小于弊”说。赵纯海在他的文章《也谈苏德互不侵犯公约的签订》中指出该公约利不小于弊,应当予以充足肯定。高明振也认为:“我们既要看到《苏德互不侵犯公约》的积极作用,又要如实地分析客观存它的消极后果。不过两相比较,权衡利弊得失,尽管公约给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及苏联自身曾经暂带来某些消极的后果,但积极的作用是主线的,主导的”(高明振《有关苏德互不侵犯公约的几点见解》,《世界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4期)。3.“弊不小于利”说。薛龙根认为公约弊不小于利、过不小于功,尽管公约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多的备战时间,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过它由此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如“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大大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威信”,“给国际共运导致了分裂,损害了各国共产党的威信,破坏了开始形成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使自己丧失警惕,使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薛龙根《过不小于功弊不小于利──也谈苏德公约》。4.“不利”说。王斯德认为公约消极作用很大,理由是:“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苏联的手脚,不利于充足运用帝国主义矛盾,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模糊了苏联和世界人民的认识,不利于推进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6][7]4、慕尼黑会议前后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第八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名词解释1.“东方战线”东方战线是二战初期,苏联采用一系列军事、外交行动,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二战后,苏联为了自保和防止战火东延,并且收复在此之前由于苏俄的一系列“和平公约”而丧失的土地,着手在西部边境采用一系列行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建立一道阻抗德军向东挺进的壁障—东方战线,东方战线改善了苏联的战略地位,但反应了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有损社会主义国家声誉。2.不列颠之战为了迫使英国求和,希特勒于1940年7月16日签订了攻打英国的“海狮”计划。1940年7月10日,在多佛海峡上空德英展开空战,即不列颠之战开始。8月,德国空军开始轰炸英国机场,但很快转向轰炸都市。9月7日,德军轰炸了伦敦。到9月15日形势发展不利于德国空军,德国空军受到英国空军和空防力量的沉重打击,只好改为夜间轰炸伦敦和其他都市。10月21日,德国决定放弃入侵英国的计划。《德意日三国同盟公约》二战爆发后,德、日为深入扩大侵略战争,于1940年9月举行谈判,意大利随即加入,三国于9月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公约》。规定:日本承认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的领导权,德国和意大利承认日本在大东亚的领导权;缔约国受到目前不在欧战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袭击时,彼此以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互相援助。“三国轴心”发展成为“三国军事同盟”,法西斯侵略集团最终形成。3.莫斯科会战二战著名战役。1941年6月22日凌晨4点30分,德国发动了侵苏战争。10月2日,德军向莫斯科发动全面攻打,不过雨雪临时制止了德军的攻打。11月中旬,德军发动的攻打,又遭到苏军顽强抵御。很快,严冬制止了德军军事行动,斯大林下令反攻。1942年1月7日,德军被击退,莫斯科保卫战获得伟大胜利。德军闪击战宣布破产。4.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时期重要战役。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后,把兵力集中于南方。1942年7月17日,德军攻打斯大林格勒(原名为察里律,现名为伏尔加格勒),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至11月上旬,德军已占领该市大部分地区。1942年11月19日,苏军发动反攻,包围了德军25万人。1943年2月2日,德军投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次战役给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各国人民极大鼓舞,各国愈加积极开展反法西斯斗争,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出现新的局面。5.库尔斯克战役:\o"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o"东线"东线战场中,德国与苏联于\o"库尔斯克"库尔斯克爆发的一场会战,双方共投入了超过250万名士兵和6000多辆坦克,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单日空战。库尔斯克会战也是德军最终一次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攻打,欲从由南北两端自中央夹击,合围歼灭中央突出部的苏军,重夺战略积极权,但由于苏军已做好严密防务和驻守数量极为庞大的兵力,德军攻打步调缓慢且损失惨重,最终由于南线意大利被\o"西西里岛登陆战役"盟军登陆了西西里岛,不得不抽调兵力防卫意大利而被迫撤退。本次战役后,苏军发动一连串巨型攻势,歼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且赶出俄国领土,德军再也无法对苏军产生威胁。阿拉曼战役:北非意军在1940年12月至1941年1月遭到英军歼灭性打击。2月德国非洲军团由E.J.E.隆美尔指挥进入北非。德、意军重新发动攻打。1942年6月21日图卜鲁格英军3.5万人向德军投降。30日德、意军队进抵距埃及亚历山大港约96公里的阿莱曼。英国朝野为之震动,引起一场政府危机。邱吉尔亲赴开罗改组英国中东司令部。B.L.蒙哥马利出任英第八集团军司令,于9月初击退隆美尔对阿莱曼防线发动的最终一次攻打。10月23日至11月4日,英军进行阿莱曼战役,共击毙击伤和俘获德意军5.9万人。1943年1月23日英军进入的黎波里,至此共向西追击2200多公里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1日,日本御前会议再次决定向美、英、荷等国发动战争。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消灭性打击。英美对日宣战,德国对美宣战,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中途岛海战:二战中著名海战。1942年6月4日至5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集结了200多艘军舰,力图消灭残存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中途岛海战开始。此战中,日本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1艘重巡洋舰,飞机322架,海军官兵3500人。此后,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中的积极权。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战略转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qq伤感个性签名50条
- 会计岗位职责
- 2024年薄板坯连铸连轧设备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GSP主要附录解析》课件
- 国乒三剑客课件
- 《煤矿技术员试题》课件
- 安徽省2016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试卷(含答案)
- 202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省市卷)及答案解析
- 《特许经营培训》课件
- 《现场管理知识培训》课件
- 《调皮的小闹钟》-课件
- 压力容器风险评估报告样板
- 中药香囊制作(中药学基础课件)
- 门诊病历书写模板全
- 电梯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清单〔电梯安装(含修理)单位〕
- 生产能力分析
- 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的护理
- 浙江省高校师资培训练习系统20套试题-高等教
- 吉林省省直中小学“强师计划”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2022
- 执行力提升训练提高执行力执行力落地
- 《首饰 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深入解读-足金标签怎么标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