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关中地区的传播与影响-以楼观道教的发展演变为中心 文化产业专业_第1页
道教在关中地区的传播与影响-以楼观道教的发展演变为中心 文化产业专业_第2页
道教在关中地区的传播与影响-以楼观道教的发展演变为中心 文化产业专业_第3页
道教在关中地区的传播与影响-以楼观道教的发展演变为中心 文化产业专业_第4页
道教在关中地区的传播与影响-以楼观道教的发展演变为中心 文化产业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教在关中地区的传播与影响——以楼观道教的发展演变为中心摘要为了研究关中地区区域文化史,主要参考樊光春所著《西北道教史》和《长安道教与道观》以及老子《道德经》,运用了文献分析方法,以楼观道教为重点考察对象,讨论了道教在关中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楼观为道教的发源地,隋唐时期,在李唐王室推行崇道抑佛的政策下迎来了它发展过程中的巅峰时期。明清时期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乱的原因陷入衰落最终被并入全真教派。在当代,楼观作为著名道教景观旅游业发展繁荣,其本身就诠释了楼观和关中在道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关键词:楼观道教;关中;老子;道德经;尹喜;起源;影响AbstractInorder

tostudytheregionalcultureandhistoryinGuan-zhongregion,

mainreferenceTheHistoryof

Taoism

inNorthwestTerritoriesofChinaand

TheTaoism

andTaoistTempleinChang-anCitybyFanGuangchunandTaoTeChingbyLaoZi,usingtheliteratureanalysismethod,theinvestigationobjectfocusingontheTaoismofLouguan,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TaoismintheGuanzhongregionisdiscussedinthispaper.TheGuanzhongregiongisthebirthplaceofTaoism.throughconstantdevelopment,Itrunupto(​http:​/​​/​​/​link?url=gX9BQkWbfLdbTtzw31T8JgdvdmBcPvg7TnAsEkBBUoFuvTZFb0NPbg5gPRVtrVkXL06SK9d1taBvl2rYNNVRGrYFA1MKnPSSAkKk0M8B3Lq"\t"_blank​)itsprosperoustimintheSuiandTangdynasties,declinedandfinallyincorporatedintotheQuanzhensectofTaoismduringtheMingandQing.AsafamousTaoistlandscape,itstouristdevelopprosperouslyattheLouguantaiincontemporarytime,whichitselfinterpretbestLouguanandGuanzhongplayanimportantpartinthedevelopmenthistoryofTaoism.Keywords:TheTaoismofLou-guan;TheGuan-zhongRegiong;LaoZi;TaoTeChing;YinXi;Origin;influence.第一章前言1.课题研究现状及意义道教是中国本土传统宗教的重要教派。有关该教派发展史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综合性研究有孔令宏《中国道教史话》、卿希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谢陆军《中国道教文化》、唐大潮《道教史》,任继愈《中国道教史》、李银野《道教图文百科》等著作;其阶段性区域发展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樊光春《长安道教与道观》、龚杰《唐代道士在长安宫廷的活动及其影响》,李刚《试论隋代道教》,葛刚岩《<老子>流传的相关问题讨论》,哈磊《汉唐道观述略》,刘爱萍、从伊《楼观之观——论“道”的文史意义》,李刚《隋文帝与道教》,曾召南《尹轨和<楼观先师传>考辨》,辛玉璞《论楼观之为道教圣地》等专著或论文,林林总总,为继续开拓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道教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它的发源地在何方?关中地区尽管算得上道观众多,以之为景点的旅游资源繁多丰富,其开发建设的力度和规模亦可谓宏大炫目,但关中道教发展历史脉络究竟如何?楼观和关中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居于何种地位?所有这些问题仍有待进行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既属于宗教文化史的学术问题,又是当今区域经济文化建设中需要回答解决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当地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过程中的“软件”及“硬件”成龙配套所必需的涉及到的区域文化特色等基础性问题。2.课题研究目的关中地貌独特,山、水、原、林、野等自然资源齐整完备,历来多种宗教建筑交相辉映,绵延不绝。终南山北麓神话仙迹密布,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保护开发为基础的旅游经济已经悄然兴起,以楼观台为代表的道教旅游景点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其旅游繁荣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不容忽视,因为它关系到这些旅游资源的永续开发利用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对楼观台和楼观道教的起源、发展演变脉络进行廓清梳理,从深层次把握关中文化的区域及时代特征,为该地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认识的咨询和借鉴。2.课题研究思路、方法和论文架构本文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和案例考察结合区域时代比较,宏微观相结合,以楼观道教的发展演变为核心,以道教在关中的起源及其影响为题,期望深入研究本前言第一部分所提出的系列问题,从而推动课题研究的继续深入,贡献学术,裨益现实。本文的框架结构分为六章,第一章前言部分,交代课题研究的相关学术背景、选题目的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写楼观道教的起源,叙述道教形成的历史背景。第三章写楼观道教的建立,分别从重要人物尹喜,楼观道教的教义,老子崇拜三部分来阐明。第四章写楼观道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分别从魏晋时期和隋唐时期来重点叙述。第五章写楼观道教的衰落,第六章写楼观台现状结论和建议。第二章楼观道教的起源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思想家,老子的思想精华凝聚于其著作《道德经》中。道教传说中,老子应尹喜邀请,在楼观著《道德经》一书,从而成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这是道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一步,庄子在《庄子·天下篇》中称老子和尹喜两人为“古人博大真人”,指出尹喜的风格是“清与静”,老子的风格是“虚与柔”,后世尊称老子为教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和楼观道教祖师,楼观为祖庭。楼观既道教祖庭,楼观位于终南山北麓,南靠高山,北俯平原,主要景观有仰天池,炼丹峰,显灵山,大陵山等,说经台位于田峪谷口西岸,据传说为老子讲经处,其北为尹喜所建的草楼。这一区域历史上长期称为楼观,明代以后改称为楼观台。1.道教形成的历史背景宗教的产生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大背景分不开,比较多的说法是道教是起源于老子,老子给予道教的产生和发展思想启蒙作用,可以说是一个“引子”。道教正式产生于东汉时期的中后段。秦始皇统一六国带来了国家版图上的大一统局面,在汉王朝历代统治者勤勉的治理下,秦汉时期社会发展水平非常迅速。但即使是秦汉社会发展的繁荣时期,也存在着一些社会矛盾,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十分的残酷,主要表现在对农民土地的掠夺,农民所在的阶级和地主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于是农民开始反抗,于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秦王朝被推翻最终覆灭。承袭的汉王朝应该吸取教训,如何来维护和巩固统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秦王朝在统一的基础上,以法家作为统治进行的指导思想,实行严刑峻法,以军功定爵位,试图以暴力手段来打击和镇压农民,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在这样的严苛统治下,人民生活困苦,必然走向反抗。汉初的统治者吸取了教训,在思想层面推进“清净”“无为”的黄老学派思想,文帝和景帝开始实行“约法省禁”和“休养生息”的政治手段,给予人民以宽松祥和的生活环境,从而使人民得以安抚,是社会得以恢复和发展,从而出现了被称作“文景之治”的一派繁荣安定的社会景象。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了这样的现象:“汉朝在兴盛的七十年间里,国家没有发生过大的天灾人祸,除非是水旱之灾,人民安居乐业,政府粮仓满满当当,库府内留有余财。长安城财力强盛,钱币腐朽了都数不清。粮仓内粮食多的堆不下只好任其发霉。”[1]这种现象足以说明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已经根生蒂固的社会问题,到一定的时期仍然会显露出来。公元前141年武帝刘彻继位后,喜好武功,发动了反击匈奴和扩大领土的大规模战争,但在繁荣的背后,《汉书,夏侯胜传》记载“由于战争频繁劳民伤财,又因为奢侈无度导致国家亏空太大,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又发生了蝗灾,所过之处寸草皆无,导致了人民相食的惨烈状况。”[2]由于土地兼并一直以来都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社会矛盾仍在激化,汉王朝从繁荣的鼎盛时期开始走下坡路,农民生活困苦,汉王朝还是走了秦被农民起义推翻的老路。公元25年刘秀领导的起义军推翻新莽建立了东汉王朝,由于根基脆弱,东汉王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新的问题,宦官和外戚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利,农民没有土地,地位低下生活悲惨,与此同时,他们希望能有一种超脱自然的力量能够帮助他们摆脱苦难获得幸福,从而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神明身上,对统治阶级来说,他们借助于这种力量对民心形成安抚,同时实现自己想要长生不老享受更长久的荣华富贵的期望,这使得宗教为百姓和统治阶级趋之若鹜。这便是其产生的第一个原因:深重的社会危机。汉王朝所推行的黄老之术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未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走上人民起义推翻统治政权的老路,统治者开始吸取教训,借鬼神之威佐以文武并用来使人民归顺,“因鬼神讥详,而为之立禁。”因此,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脱颖而出,成为汉王朝统治的重要思想指导。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要思想家,武帝于建元元年下诏郡国举贤良,提出“夏商周君主应天命而生的依据是什么?灾异变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性命的真实情况,或是衰亡,或是长寿,或是仁德,或是鄙陋,常常听到这些却没能参透其中的道理,应该怎样整顿政治才能使甘露普降百谷丰收,使人民受到惠泽呢?怎样才能得到天的福佑和鬼神的庇护呢?”对此董仲舒连上三篇策论回答天人关系和相关问题,史称“天人三策”,并结合《春秋繁露》和黄老学说建立了一个神学体系。董仲舒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儒家经典进行了一个全新的诠释,他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他整个学说体系的精华。他将天解释为能够支配万物的主宰,认为其有目的和意识,君主是受命于天是上天派来统治人间的,所以又有人尊称君主为天子,天子根据天命的指引实施政策,当君主治国有方上天便让他统治下的社会长治久安,反之,若是统治者昏庸残暴反天命而行之,天便会降下灾祸,严重则使其失去统治的权力,这种“灾异谴告”说思想实际上这是一种善恶循环因果报应的思想反映,为集权政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同时,董仲舒也是方术思想的积极践行者。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他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主,创造出了求雨仪式,并登坛作法,章太炎先生评价董仲舒借孔子思想自圆其说是在效仿张道陵借老子学说解释自己的思想,可见方士大多借助于儒学为思想依托成为了一种趋势。因此,在汉王朝的推动下,朝野之上开始兴起了一股托神意预言和儒家经典相结合的谶纬之学,这种思想反映了多方面的宗教神学学说,光武帝刘秀便因此起家,东汉对这种学说大肆倡导,在整个推崇神学宗教的时代背景下催生了道教的出现。这是第二个条件:汉朝的神学宗教盛行的社会环境。佛教作为外来宗教的传入,由于其教义与黄老之术有相通之处,对于那个时期方术和黄老之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作用,这边是第三个原因:外来宗教传入的推动作用。道教是中国本土孕育出的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有了适合它滋生的原因自然会蓬勃的发展起来,其根本应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去探寻。第三章楼观道教的建立楼观道这一道教流派是继承了黄老道学思想与魏晋时期形成的五斗米道、天师道结合而来的道派,并以楼观为中心,流传于关中地区长安、华山一带的道派。老子被历代尊称为道教先祖,傅勤家有这样的观点:“道教起源于神仙方术黄老之学的学说,但一切产生原因都以老子学说为根本。”[3]《魏书·释老志》中也说道教的起源在于老子。黄老学说本身是一种学术思想,在其演变为方术的过程中,楼观起了重要的作用。1.楼观道教传说阶段重要人物——尹喜在一些史书中,如《庄子》《吕氏春秋》《汉书》中,以及道教碑刻《终南山说经台历代先碑记》的宗教传说中,《汉书——艺文志》中有《关尹子》九篇只说他是个名叫做喜的官吏,老子入关后他便辞了官追随老子离去,关于尹喜这个人在古代史料中的记载并不详细。楼观的道教文献《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历代真仙体道通鉴》中的尹喜本传对他有一个详细的介绍。尹喜字公文,甘肃天水人,于终南山筑小楼,因为喜欢观察天文地理,因此将其命名为楼观,老子过函谷关,尹喜拜其为师,后尹喜辞官,与老子同到楼观,老子在这里写下《道德经》。老子走后,尹喜写下《关尹子》六篇,“尹喜外出游历,又在蜀中遇到恩师老子,二者共同出游行化西域三十六国,化胡成佛,因此老子和尹喜共同成为佛道二教的祖师爷。”[4]这些叙述都多少带有一些夸张和神化的部分,但是这里给我们提供的尹喜创建楼观和老子在此写下《道德经》是可信的,“《史记》中记载的尹喜和道教著名人物关尹为同一人”,[5]因此在道教创立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以尹喜为创始人的楼观道派。“《宗圣观记》碑文记载,始皇时期,在尹喜草楼的南边兴建老子清庙”[6],武帝时期在楼北建立了望仙宫,由于缺少其他史料作为对楼观老子祭祀的证明,因此缺乏一定的说服力。《楼观先师传碑》说:“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大唐宗圣观记》记载“宗圣观本名为楼观,是周康王大夫尹君的旧宅,楼观这一名字来源于结草为楼。”[7]尹喜应玄道而生成就之高,“楼观道教自创建之时就以老子和尹喜为创始之宗”[8]可见尹喜地位。终南山楼观被誉为第一洞天,《楼观本起内传》内记载了继尹喜以后修道的人,可视作东汉以前的道家方士的代表。隐居楼观的道教方士,通过代代相传,形成了体系明确的教派。2.楼观道教教义楼观道教强调“返璞归真”之道,以《道德经》为经典,以清修为主,又受南北天师道影响,有南北融合的特点。[9]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内部出现了以门阀氏族为主的道教信徒推动的改革,北魏中期前,楼观道教虽已形成但尚不完备,北朝至唐代初期,楼观派的修行经典为《三洞诸经》,主要是《上清大洞经法》,在修行上重视内在修行的养生之术,重视个人修养和积善行德。楼观道教在方术修炼方面是综合各个道派的修炼之法,符箓与丹药并行,例如马俭不仅习得遁甲占卜,又能服药和行气,还能役使万灵制邪。[10]3.楼观道教的老子崇拜楼观道教坚持老子崇拜这一信仰,早有老子西游化胡的传说,《老子化胡经》为五斗米教王浮所撰,元代被焚毁,现今只有敦煌保留其残卷。此书称老子入天竺化身佛陀教化胡人从而促使了佛教的产生。楼观道派还信奉老子所说尹喜授之的《西升经》,《西升经》记载了老子和尹喜羽化西升之后,历经西域化胡成佛的传说,这些传说意在抬高老子的地位从而贬低佛教,受到佛教的坚决抵制。唐以后也不断创造出老子崇拜的新神话,尹文操撰写了《玄元皇帝圣记》来宣扬老子,失传以后通过宋道贾善翔《狄龙传》一书保存了下来。此书把老子从一个普通的人改造为一个地位至上的神明,可见楼观道教老子崇拜的无上性。老子是两汉以来黄老之学的崇拜对象,也是魏晋以来玄学派的推崇者,由于老子本身的地位在人们的心中至高无上,因此对于人们对于胡化这一传说并无异议。[11]第四章楼观道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1.魏晋时期——楼观道教的正式形成前面所说的尹喜结楼,老子受经,这是楼观道派的传说阶段,有待考证的地方还有很多,楼观道教自梁谌以后才有了能够考察的史料。楼观道派在关中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于其教义的完善性。楼观派在吸收和继承黄老思想的同时,吸收学习了其他道派学说,尊崇老子为道教始祖,以其著作《道德经》为经典,通过炼丹食丹的途径修道,通过亲手务农,并施惠与世人,“《道德经》是楼观派乃至整个道教的‘圣经’”[12]以韦节为代表的道士完善楼观道教的教义。他由氏族阶层出身,熟读经史子集,后辞官修行,居华山之南,除去日常修炼外,为老庄经典著作作注论,虽然他不在楼观修道,但他将楼观道士撰入其作品中,因此也被列入了楼观的世系中。(1)代表人物(1.1)梁谌和王嘉《楼观内传》中记载,他于公元264年在楼观侍奉郑法师,到了公元304年,太上老君让尹轨到楼观,梁谌将尹轨当做老师来尊敬,尹轨传给梁谌《日月黄华上经》和《楼观先生本起内传》,教给他炼丹术和一些法术,梁谌潜心修炼后身轻如燕,避世入终南山隐居,公元318到321年间升天。继梁谌后,魏晋时期影响最大的楼观教道士便是王嘉。根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晋书,王嘉传》及《楼观内传》形容王嘉不食人间烟火,在山洞中生活,未直接师从梁谌,但在终南山地区长期活动,培养了数百名弟子,在他之后又有孙彻,尹通,陈宝炽,李顺兴等人代代相传。(1.2)陈宝炽和其弟子陈宝炽于公元494年入楼观拜王道义为师,据传说,他羽化归仙后游历华山,后回归楼观颂《大洞经》,其思想得魏文帝赏识,受到许多人的尊敬。其弟子中,较为出名的有侯楷和李顺兴。侯楷19岁时便入了楼观,是陈宝炽最优秀的弟子,他做过最有名的事情是跟陈宝炽辩论楼观教应不应该于山林隐居。李顺兴则11岁入楼观,拜师后学习《道德经》与《黄华经》的同时,还学习炼丹等方术,世人称其为李圣师。(1.3)韦节在韦节的推动下,楼观道教的教义逐渐走向成熟,不仅直接继承了老子和尹喜的思想,并且也吸收了天师道的相关教义,韦节本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韦节自幼习得经史子集,14岁便入东宫侍读,任阳夏郡太守后不久便辞官,师从赵静通,习三洞经戒法篆,后遵从师嘱,到华山号华阳子。除炼丹修炼,他撰写了《三洞仪序》,还为《妙真经》、《西升经》、《庄子》等作注论,虽不曾直接修道于楼观,但受到楼观道派影响,因此归于楼观派代表。2.隋唐时期(1)李唐王室内部的崇道政策隋唐两朝对道教的推崇经历了一个过程。“在隋代,隋文帝一直对道教有着扶持政策,这种扶持不是来自于自身信仰是为了满足政治上的目的,给唐朝道教发展鼎盛起了引导的作用。”[13]在唐初虽然统治阶级对道教推崇,但这种推崇表现在对老子“无为”思想和学说作为统治工具,对于道教宫观的修建和修道之人的数量都不够多。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隋朝时期,长安城内道观仅有10座,到了唐开元年间仅增加了6座。唐天宝年间后道观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据记载,长安地区建道观62座,加上前代所遗留的总共有81座,仅长安城内就有58座。长安地区的宫观建造规模大,据推算天宝朝后,长安城内的道士越有千余人。楼观的兴盛,是为关中地区道教宫观的繁荣发展。楼观从魏咸熙年间已经有了建筑,以后历朝历代都进行过修建和保护。唐代对于楼观的修建,在于对已经改名为宗圣观的楼观以扩建活动。在唐朝建立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渊为了证明其李氏一脉为老子的后代,下旨翻修楼观的老君殿和天尊堂,并且赐地扩充规模,第二年便将楼观更名为宗圣观,经过七年的新建,立了由欧阳询撰序书写的《大唐宗圣观记》的碑,这次扩建以后到了唐玄宗时期又开始新建,先是建立了因玉真公主在此隐居建的山庄和仙人祠,后又在说经台到的东南边建立了会灵观。楼观台的建筑群达到了巅峰时期,超过现今遗存的建筑群10余倍。公主入道观修行,可以说是李唐皇室在推崇仙道的过程中的一大特色。据统计,唐朝共有17位公主走上修道之路。先是高宗爱女太平公主,到了代宗朝,又有新昌,永穆,咸宜,楚国四位公主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入道,代宗朝以后有9位公主入道,玄宗时期,有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先后入了道门。玉真公主修道于楼观以后,对楼观作为老子讲经之圣地大力颂扬,朝廷也派人立了碑,使楼观的仙都地位进一步被渲染。公主入道究其原因,有这样两点:公主的地位非常尊贵,没有人敢轻易的娶回家,还有皇室子弟人数众多,内部争夺问题严重,有的出于失望看破红尘,再加上对道教的信仰,便选择了入道修行这条路。为了给李唐王朝的统治地位提供一个理论支持,从而使其有君权神授的信服力,又仿照西汉初期尊崇黄老思想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又为了对强大的佛教势力形成一个抑制,由此而制定了崇道抑佛这一国策,自此之后唐王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关中地区对这一国策贯彻推行。公元618年,老子显灵于羊角山一代的传说为民间所称道,李氏便自封为老子的后裔,在举国重要的正式场合里,按照道教地位最高,接下来是儒教,佛教排在最后的顺序,来凸显道教地位的尊贵。高宗李治本人非常信奉佛教,对于玄奘西行和翻译经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对于崇道抑佛的这一国策始终坚守,在各州修建老子庙,对于老子进行祭祀与供奉。武则天称帝后,很快的显露出她在治国方面的野心,她颠覆了前朝始终尊奉道教的政策,推行以佛教为尊的先佛后道的政策。在中宗重新给唐王朝披回李姓外衣以后,将道教与佛教摆在同一地位进行尊奉。。玄宗李隆基很早就对武则天当政时佛教独尊的场面不满,他即位后恢复了崇道抑佛的旧制,推行清净无为的治国方针。玄宗不仅让各家各户收藏《道德经》,还让道士道姑一类入皇族宗室,设立专门机构玄学署掌管道教相关事宜,还设立道教学习机构崇玄学,设立玄学博士一职,每年进行经举。后为了提高老子地位,将长安的玄元庙改为太清宫。代宗时期仍沿袭玄宗朝的崇道政策,由于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势力相互斗争导致了社会动荡不安,因此崇道规模大不如前。德宗时期在长安的大明宫里修建了望仙楼。宪宗则自相矛盾,继位初将道士道姑划出宗室范围,晚年又广招道士,竟落得服食金丹中毒而死的下场。唐武宗时期,崇道灭佛,将推行道教这一政策在次推向了高潮。武宗将大批的道士迎入长安,这时期道士赵归真受到朝廷重用,武宗亲自拜其为师学习方术,不仅在大明宫的望仙台旁修建望仙楼,又在长安城的南边修建了望仙楼。接着发生了唐武宗灭佛这一事件,武宗本人也由于服食丹药中毒而死,他的继位者宣宗也是食丹后背生恶疮致死。由此可见李唐王朝内部从皇帝到其子女都是尊崇崇道这一基本国策,崇道是一种精神信仰,但过度沉迷往往没有好下场。(2)道士地位的提高唐朝时期,“道士在宫廷的活动贯穿了唐王朝发展的始终,不断扩展着道教在社会的影响”[14]道教作为广为推行的宗教,在鼎盛时期,道士不仅被归为贵族宗室,而且能够成为官吏,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入朝为官的资格。一般来说,道士入朝的管制机构是太史监,这一职位的任务是天文地理与气象相关的问题,和六部尚书的行政级别相等。例如武德时期道士傅奕、贞观时期道士李淳风、武周时期道士尚献甫等等,这些人皆为正三品太史令。太宗朝的魏徵隋朝时期为道士,任谏议大夫后依照道家思想提出了思想论断,受太宗器重。(3)隋唐楼观道教代表人物(3.1)尹文操尹文操,字景先,从曾祖到其父历代为官,根据《大唐故宗圣主银青光禄大夫天水尹尊师碑并序》记载,尹文操自幼好学,特别是《老子》一书,其家靠近楼观,经常去楼观随道士习经,后拜周法师为师住于宗圣观,他借高宗关于彗星的问题向其宣传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从而得到赏识。显庆元年(656年),高宗于长安建昊天观为太宗祈福,任尹文操为昊天观观主,到了677年又兼任宗圣观观主。679年,高宗到东都让尹文操到老君庙修道,传说老君身骑白马降至道坛,高宗及百官都亲眼所见,因此任尹文操编撰《玄元皇帝圣记》,这一书成为楼观道教尊老子的重要文献,和《胡化经》、《西升经》一样,都是集老子显化的传说,是关于老子的传说的重要依据。之后又编撰了《祛祸论》、《消魔传》、《楼观先师传》等著作。688年卒,695年迁于终南山文仙谷安葬。(3.2)李筌李筌,号达观子,于开元年间任津南节度判官,后受到李林甫的排挤,辞官入道门,《历代神仙通鉴》记载,李筌在嵩山一山洞中发现《皇帝阴符经》,他抄读了许多遍也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后在骊山脚下遇见了一个妇人能读出经中的句子,后收其为徒,待参透经中意义后著有《太白阴经》,详细说明了阴阳五行的万物生成论,在我国哲学史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著述十分繁多,有《玉帐歌》、《通幽鬼诀》、《中台志》、《李筌注孙子》等。《阴符经》又称为《天机经》,与《道德经》《南华真经》并列,地位可见一斑。此书以老子学说为思想基础,阐明了盗机论,即天地盗取万物,万物盗取于人,人又反过来盗取万物,从而构成更相而盗的关系,从而要善于利用天机,遵从天道。根据《道藏提要》,唐初有书籍中有此书引文,因此断定为唐代以前的经文书籍。(3.3)李淳风和薛颐李淳风不仅以预言著称于世,其天文历法也很有建树。参与过《晋书》、《五代史(北史)》的编撰,主编天文、律历、五行三个方面。针对当时历法中出现的问题,重新编撰出《麟德历》,并制作出用于地震防御的浑天仪沿用,宋代张仪的浑天仪便是在此基础上制作。其著述繁多,有《法象志》、《稽圣赋》、《正一五真图》、《日月气象图》等等。与她同时期的薛颐在星象占卜方面颇有研究,对历朝历代的天文书籍进行了一个分类和整理。之后请求辞官仍回去修道。唐太宗为他修建了紫府观以表器重,让其观察星象。(4)隋唐时期长安著名道观隋唐时期长安城内的道观,探其修建原因,有的是由皇帝下令而修建,有的是王公贵族的府邸改建,有的是没收罪人宅院或宫内木材修建,有名的有以下一些道观:名称地址建立年代简介太清宫大宁坊西南侧公元741年宫观十分奢华,道士享有待遇极高玄都观长安城南崇业坊公元582年先后有高道尹崇等居于此观,藏经众多乾元观长安城长兴坊公元779年泾原节度使马璘建宅后献给代宗改为道观昊天观长安城保宁坊公元656年为原晋王府,高宗为太祖祈福所改,名道尹文操任观主,后新平长公主之女于此入道,此观在长安城内最大景龙观长安城崇仁坊唐初初为中宗女长宁公主宅邸,后舍宅为观,睿宗时期高道叶法善任观主兴唐观长安城长乐坊公元730年玄宗拆毁兴庆宫的几个殿建造而成,宪宗时复修咸宜女冠观长安城亲仁坊睿宗时期原为睿宗府邸,玄宗时改为坤仪庙,733年改为肃明观,玄宗女咸宜公主入道改为咸宜女观,开元观长安城道德坊隋朝时期705年由秦王浩私宅改为长宁公主宅,710年改为道观,717年金仙公主改为女冠观,722年才更名为开元观安国观长安城正平坊玄宗时期玉真公主所建制表说明:资料来源于樊光春.西北道教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33-241页第五章楼观道教的衰落安史之乱后,楼观走上了下坡路,由于战乱楼观的宫观遭到了焚毁,李志柔主持重修楼观,将会灵观并入,尹志平又对于清规加以整治,1270年何志远任会灵观观主,从此以后会灵观便成为楼观建筑群中的佼佼者,任志远辞世后由他的弟子潘德崇继承观主之位。在尹志平等人的努力下,楼观重现繁荣局面,但由于宗圣宫由李志柔的门人所建造主持,楼观教彻底被并入全真教,楼观教不复存在。1279年,道士朱象先来到楼观,把楼观遗留下来的文献整理出《楼观先师传碑》,对于楼观道教的形成发展衰落的过程做出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楼观并入全真教后,并未丧失道教祖庭地位,元代宗圣观的高道重视老子地位和尹喜之后楼观道教的传承关系,保护了前代遗存的《道德经》碑,并新篆刻了《道德经》碑。元后的道教其他教派对老子的崇拜不复从前,只有楼观保持了老子崇拜的基本教义。明清时期,道教在总体上出现一种衰落的现象,仙都楼观的影响力已不复从前。1331年其建筑又遭到山洪的冲毁,1555年(明嘉靖年间)其主殿三清殿遭到地震破坏,由于破坏严重,虽地方政府帮助修复,但不复从前。1573年(万历年间),皇室主持对楼观大规模的修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