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目标及实现路径及我国制造业成本管理策略-毕业论文_第1页
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目标及实现路径及我国制造业成本管理策略-毕业论文_第2页
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目标及实现路径及我国制造业成本管理策略-毕业论文_第3页
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目标及实现路径及我国制造业成本管理策略-毕业论文_第4页
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目标及实现路径及我国制造业成本管理策略-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西安文理学院学士学位论文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目标及实现路径系院名称商学院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生学号专业、班级会计提交时间20XX年5月西安文理学院教务处制目录TOC\o"1-2"\h\z\u1.绪论 11.1研究的内容 11.2研究的必要性 12.中小企业的会计目标 12.1关于会计目标的两个代表性流派 12.2我国当前环境下会计目标理论依据定位的现实选择 23.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构建 33.1中小企业的界定 33.2影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目标定位的因素 33.3中小企业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 43.4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确定 54.中小企业在定位会计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4.1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74.2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及对策 74.3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放款难”问题及对策 7结束语 9参考文献 9致谢 10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目标及实现路径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向前迈了一大步。在企业结构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结构出现了专业化,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趋势。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在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拉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促进技术进步,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据国家统计局91年末的统计,全国中小企业有792万家左右,占工业企业总量的99%。中小企业已成为一种新生力量正蓬勃发展。从地区分布来看,中小企业42%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是全国的66%。虽然,形式可观,但中小企业仍面临许多的问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中小企业该如何应对,如何制定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规范中小企业核算显得日益迫切。而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首先要明确其会计目标。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目标;会计信息The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accountingtargetanditsrealizationAbstract:Sincereformandopening-up,duetothedevelopmentofnewtechnologyrevolution,thismeasureourmakeourcountry'seconomicexceedforwardabigstep.Theenterprisestructurealsohavebeengreatlychanged,andtheenterprisestructureappearedspecialization,decentralizationandthetrendofminiaturization.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asanewforceplaysamoreandmoreimportantroleintheeconomy.IthasnotunderestimatecontributioninpullingtheentireGDPgrowth,promotingtechnicalprogressandsolvingtheemploymentproblem.Accordingtothenationalbureauofstatisticsattheendof91,the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havearound792,accountingfor99%ofthetotalindustrialenterprises.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hasbecomeanewstrengthisbooming.Fromregionaldistributiontosee,and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42%distributionintheeasternregion,theeastofmiddleandsmallenterprisesgrossindustrialoutputvalueisoneofthecountry's66%.Although,theformofconsiderable,but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tillfacesmanyoftheproblemsinmarketcompetitionatadisadvantage.howtodealwithit,howtodevelopthe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accountingsystem,regulatingthesmallandmediumenterpriseaccountingappearincreasinglyurgent.Itshouldmakeclearitsaccountinggoaltoformulat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accountingsystem.Keywords: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Accountingtarget;Accountinginformation1.绪论1.1研究的内容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系统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经济成分。中小企业至今不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因此,中小企业迫切需要一个合理的目标与其相适应。由于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在企业组织结构和资金的来源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两者的会计目标也必然不同。会计目标的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会计制度制定的价值取向和会计实务的方法程序选择。除此之外,会计目标是由会计环境决定的,并随环境的变化而转变。所以会计目标的定位一定与当时的会计环境相匹配。1.2研究的必要性我国目前非国有的中小企业的数量超过4200多户。在全国工业产值和实现利税中,中小企业分别占60%和40%左右,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60%左右,零售网点占全国网点的90%以上。在新增就业机会中占80%。从地区分布来看,中小企业42%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中小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6%。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中小企业仍面临许多的问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中小企业该如何面对,如何制定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显得日益迫切,而制定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首先要明确其会计目标。2.中小企业的会计目标2.1关于会计目标的两个代表性流派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在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环境,尤其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会计目标构建的两种观点,即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这几个方面做到如下:首先会计确认方面,强调会计人员在会计上不仅应确认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还需确认那些虽然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有影响的经济事项,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在会计计量属性方面,认为会计报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变化。在计量属性上以历史成本为主,并鼓励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实行多种计量并行。在报表方面认为会计报表应尽量全面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在报表上强调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地位相同。所以不应对某种会计报表有特殊的偏好。尽管在资本市场发达的情况下,决策有用理论可以使会计信息和信息使用者紧密相连,但结合我国当前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不难发现,我国经济环境比较特殊。虽已成立了800多家上市公司,但绝大多数是国有控股公司,而国有控股公司不再市面上流通。正由于大量非流通股的存在,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在企业资本筹集过程中发挥主要的作用,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且现在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进入市场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投资,而是为了投机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并非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所以,众多的潜在投资者也仅仅是通过会计信息来初步了解一下上市公司,谈不上决策。因此,如果按决策有用观来构建会计目标必然给会计人员带来很多的疑惑。受托责任观认为,由于社会资源所有权经营权的相互分离,资源的受托者负有对资源委托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和结果的义务。因此,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受托者报告资源托管情况,根据此观点的要求,首先,在会计信息计量方面应强调客观性,会计只确认企业中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其次,在会计计量属性上,由于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因此坚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有效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再次,在会计报表上,经营业绩是是受托者最关心的一个方面。因此,在报表上收益表显得极其重要。但在现有经济环境中,尽管受托责任观普遍存在,但仍有不妥,(1)受托责任要以完整的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为后盾,由于这两者非常复杂,保证两者的完整性过于抽象;(2)在会计处理上,受托责任观强调客观性胜于相关性,需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但其主要优势体现在资产取得时的初期成本计量,利用历史成本反映的相关信息的客观性将受到严峻的挑战;(3)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观很少顾及到资源委托者以外的信息。这样,会计人员很容易遗漏潜在的投资者。因而,致使会计人员很容易逐渐丧失完善会计信息的积极性。2.2我国当前环境下会计目标理论依据定位的现实选择2.2.1当前我国的市场环境的特征当前我国的市场环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国有经济占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完善,很多制度还在不断的修订中;最后,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2.2.2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理论依据的确定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在我国均有适应的基础,但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因为,在我国公司制并未达到成熟的阶段,资本市场远远不够繁荣。虽然,受托责任观是会计目标体系的基础,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会计目标的宗旨是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就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只有通过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的信息使用者科学合理的决策才能实现。在根据06年财务部颁布的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面对两权重合的小企业,所有者直接从事经营活动,企业的管理层主要由所有者及所有者的家族成员控制,董事长,股东会成员也往往是内部人员。这样,就不可能产生管理层受托者责任观的概念。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的步伐,我国将不断兑现各项入市的承诺。因此,会计目标的选择应兼顾现实性与前瞻性,才能保证其相对的稳定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要与这些环境相适应。为此,我们应把财务会计目标定位在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兼顾决策有用观,这样比单纯的以受托责任观或决策有用观为主更全面,更符合我国目前的现实环境,也更能为会计工作人员接受和实践。更能提供具有真实性,完整性的会计信息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规范工作。3.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构建3.1中小企业的界定目前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尚无统一的标准,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以下几点:首先,中小企业的界定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企业所处的经济发展环境也就不同。这样,由于各国的差异,很难对中小企业做出统一的界定。其次,经济发展状况是动态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最后,企业自身发展是变化的,复杂的,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这样,在一个杂乱纷扰的环境中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因素把这些全部包含起来。即便,由于众多原因的存在,综合全部因素,在我国还是给出了一些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按企业的生产能力划分。生产品种繁多,难以按生产能力划分的少数企业,则按固定资产原值划分。于是我们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最主要的指标。这样,把企业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类。其中把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的,5000万元以上的分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3.2影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目标定位的因素(1)会计目标是存在于一定的会计环境中。受我国目前市场环境和法律法规的制约,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制定要保证其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如果,没有这点,会计信息将失去其意义。(2)因地制宜,根据目前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会计目标过高,如果执行不到位,则会适得其反。(3)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下,中小企业的会计目标不可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只能保证主要使用者的需要。所以,要制定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通用财务报表,以便保证会计目标的公平,来满足债权人的信息需要为主导的会计目标。(4)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制定也需要实践来检验,通过实际的调查,考察清楚会计信息的状况,再来判定。3.3中小企业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有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外部使用者主要为政府部门和信贷部门,内部使用者即企业内部管理者的需求。由于中小企业在规模,组织结构和资金来源等方面与大型企业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中小企业的信息需求产生了相应的变化。(1)在投资方面出现了投资者的决策需求与经营者的规模需求重合的局面。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规模的限制,不能像大型企业一样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企业的形式多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而且,大多数所有者直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这样,就不存在股东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不够彻底。这样,导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投资者已转化为企业的内部人,出现了两权重合的局面。鉴于此,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基本不存在。在这种状况下,把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作为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服务的优先考虑有点不妥。(2)银行的贷款管理需求目前相对薄弱。一方面,由于受中小企业自身环境的影响,资金有限、积累速度慢和市场风险高造成信息等级低,信用自治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风险程度的评估,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不够重视。因此,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获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债务融资方面处于劣势。据调查,现在我国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占贷款总额的8%左右。所以,目前,银行因贷款管理而产生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自然相对较小。(3)政府税收征管部门的信息需求较为突出。作为国家的监管和稽查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要求是其权利。而作为企业,遵守国家法律制度,按时缴纳税款是其应尽的义务。这样,政府税收部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就凸显出来。税收部门成为目前中小企业最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4)由于中小企业两权重合的存在。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样,会计信息难以满足内部管理需求。同时,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行为规范参差不齐。表3-1据一项调查统计:是否有会计构且会计人员分工明确是否能够编制完整三大报表编制报表中是否存在困难报表科目是否完整是38.5%24.3%75.6%38.1%否61.5%75.7%24.4%61.9%通过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财务规范制度还不是很成熟。这样就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会计方法的一贯性较低,会计信息也就不能如实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3.4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确定3.4.1企业内部管理需求不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主要服务对象虽然,准确有效地财务信息可以为企业经营者评价企业企业经营情况,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参考,但由于经营者是企业的内部人,掌握着企业信息,完全有能力从自己的决策需求出发,直接从企业取得比财务会计报告更为详细的可靠地信息。所以,应以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为导向。如果,以内部管理者为导向,这样,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既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还会有可能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3.4.2税收征管部门也不适宜作为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的导向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看,税收部门与投资者,债权人一样都是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但税收部门作为社会管理的特殊部门,有着不一样的地位,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取得其所需要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税收征管部门不是企业资金来源的提供者,及时足额缴纳税款时企业向国家应尽的义务,是企业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基本要求。如果,将满足税收部门的信息需求放在主要的位置,而忽视了债权人等于企业利益相关的需求者,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很不利。据统计,在企业的资金来源方式中,其他单位或个人投资占65.7%。因此,会计目标主要是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的。3.4.3根据以上两点的分析,企业内部管理层和税收征管部门都不是典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鉴于中小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及自身经营的特点,中小企业应该树立以满足债权人(主要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需要为主导的会计目标。首先,中小企业的债权人与企业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委托代理管理。债权人根据企业的自身经营情况贷款给企业,要求收取利息并到期收回本金。为此,债权人有必要评估其贷款的风险大小及未来可能的收益。会计提供的偿债能力等无疑有利于其正确决策。作为债权人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会计信息提供的相关指标应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这样,更有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作为企业为了有效地得到贷款,就必须以真实的会计报表向债权人反应其贷款的安全性,消除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更有效地合作。3.4.4结合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考虑到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限制,银行贷款仍是企业融通资金的最主要的方式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是其资金实力的薄弱。在企业成长发展的初期可以利用其利润留存,自有资金。但后期的成长则依靠较强的外部融资。由于,中小企业通常自有资金有限,自身积累速度慢和抗风险的能力差等特点,这些都影响了其筹资能力。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普遍和关键的制约因素是融资难。在美国外部融资一般小于资产的50%;在欧洲,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一般占总资产的50%。因此,在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瓶颈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资金。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是流动资金,自有资金都占较高的比例。如一项调查表列示表3-2中国私营企业的资金来源情况表(%)企业积累银行贷款民间借款亲友借款其他基本建设71.715.65.67.30.4固定资产投资80.79.83.75.60.2流动资金49.031.78.210.50.3虽然,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商业信用,政府支持和风险投资等途径来融资,但与大型企业相比,其筹资能力仍相对薄弱。据一项统计,企业资金的来源方式中,银行贷款占56.5%,政府投资占23.4%。因此,银行贷款仍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而在银行贷款中,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是中小企业主要的方式,信用贷款只占极少的比例。在此,以我实习的单位—陕西兆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为例公司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6000万,公司是集房地产开发,销售及物业管理,城镇建设,改造拆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典型的家族式中小企业,其主要的固定资产是其目前建成的地产和商贸。公司成立至今,后期的发展80%是靠银行贷款。对于正在建设中的华县项目来说,初期的开发成本,费用支出,主要是用其建成的扶风,乾县地产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融资,来进行资金的周转。实习期间,公司向浦发银行贷款两千万,按照银行的贷款程序,首先根据银行发放的资料清单准备各种材料,主要的有公司主要人员的证明,提供担保的各种抵押物的资料,评估报告,近几年来公司的财务状况等。通过充分的准备,向银行提交资料后,等待银行的审批。最终在一个月之内,银行同意放款。除了浦发银行外,目前中成立专门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的还有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等。由于,银行贷款有一定的风险评估,周期长,企业在燃眉之际时,还得通过其他渠道融资,主要的有民间借贷,资产典当,商业信用等。与银行贷款比较起来,这些贷款方式利息高,贷款数额小,风险大,不稳定。所以,银行贷款还是其可靠的主要的融资渠道。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变革,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已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像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和建设银行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人。银行将逐渐改变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方式,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这些措施,都扩大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范围。有利于把中小企业从融资困难中解脱出来,推动企业进一步的发展。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中小企业应该增强信息纰漏意识,规范其会计核算。把债权人主要是银行作为主要的信息服务对象,提供可靠准确有效地会计信息来方便银行判别企业的优劣,提高银行对企业的贷款的积极性,加速中小企业更快的发展。4.中小企业在定位会计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1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模式是对环境的产物。会计目标也是受会计环境影响的。任何一个国家在定位本国的会计目标时,都必须考虑换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他们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并不相同。有些因素影响着会计目标的存在,有些因素影响着会计目标的定位,有些因素是决定性的,有些是非决定性的。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是分层次和程度的。因此,在定位会计目标时,不能不分轻重,面面俱到考察到所有的会计环境,而应该找出对会计目标起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定位中小企业的会计目标时必须与所处的会计环境相适应。4.2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及对策由于中小企业“两权“重合,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企业的经营者,这样领导集权现象往往较为严重,内部控制制度和法人结构不健全。同时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行为规范参差不齐,这样,致使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会计方法的一贯性较低,导致会计信息难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也就难以用来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情况。所以,中小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1)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这样就得先提高中小企业领导的管理素质,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制度体系来规范人员的行为;其次,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加强全体员工的道德修养;(2)在中小企业中建立行之有效内部控制制度,根据情况着重解决企业内不相容职务分离的问题,加强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3)还要从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出发,“不做假账”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的根本途径。再者,加强对会计信息,资产和经营活动的合规合法有效控制。4.3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放款难”问题及对策中小企业“贷款难”这一现象在我国尤其严重。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务院中企业家调查系统的机构的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贷款缺口大,长期贷款更无着落。81%的中小企业认为一年内流动资金部分或者全部不能满足需要,60.5%的中小企业没有1至3年的中长期贷款。据调查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拒贷的比例高达23.8%,因无法落实抵押物而发生的拒贷比例高达32.3%,二者合计总拒贷比例高达56.1%。融资渠道狭窄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有三个关键的制约因素:一是规模小,积累少,较难提供有效的抵质押担保;二是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透明度差,信用状况较难给予客观评判;三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业绩不够稳定,发展前景较难评估。从银行的角度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也存在现实性困难:一是由于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多元化融资平台还未全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导致中小企业大部分的资金需求依赖于银行信贷,融资压力集中于银行体系;二是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中小企业贷款经营成本高,风险大,由银行独自承担,加重银行谨慎放贷;三是不良贷款的税前核销政策比较严格,加之严格的经营问责和绩效考核,面对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评价压力,银行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小企业财务信息透明是“贷款难”的内部原因。据调查,在是否接受社会审计的问题中,是的占23.4%,否的占76.6%,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中小企业并不需要由会计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这样致使中小企业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就降低。因此,中小企业在寻找贷款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要解决这一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会计规范和会计指导,在中小企业中建立起简便有效地会计核算和监督系统,向社会,特别是向信贷部门提供真实可靠地信息,使银行判别企业优劣时有可靠的依据,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从而逐步提高中小企业的资信水平,以新的形象出现在金融市场上。除此之外,中小企业业务自身也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一、中小企业市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二、地域和行业分布比较分散,可以有效降低集中性风险;三、融资需求以短期信贷产品为主,利于银行调整资产结构,提高资金流动性;四、银行更容易实施风险定价,可以通过合理的贷款定价取得较高回报。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往往率先从经济危机中复苏,并会有更大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优势,努力完善自己,熟话说得好:最不会抛弃自己的人就是自己。企业自身的能力提高了,获得的融资机会也更多、条件也更便利,当然也更能使自己变得更强,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才算是真正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总之,中小企业应该建立以满足信息需求为主导的会计目标。加速中小企业发展的步伐。结束语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在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解决好中小企业的问题,对国民经济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对拉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促进技术的进步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中小企业的规范,更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财政收支的稳定。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小企业定会蓬勃发展。【参考文献】[1]梁冬梅.浅析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定位[D].财税金融,2010,2:64-65[2]郭令秀.论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J].集团经济研究,2005,8:198-199[3]韩永斌.浅论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定位[J].财会月刊,2003,3:78-80[4]傅蕴英,郭璐霞,杨璐嘉.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调查[J].财会通讯,2002,5:27-28[5]高少裴.浅析小企业会计目标[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95-96[6]郁玉环,陈芳德小企业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08:30-31[7]曾山,杜剑.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改进[M].西南财经大学,2004:72-74[8]邹超.对我国企业会计目标的认识[J].财会研究,2010,10:32-34[9]戚海峰.论当前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12:45-46[10]许燕.论我国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J].经济问题,2002,4:第5期[11]JoseLopez-Gracia&CristinaAybar-Arias.Anempiricalapproachtothefinancialbehaviorofsmallandmediumsizedcompanies[J].SmallBusinessEconomics,2000,14(l):55-63.

致谢在本次论文过程中,杨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悔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四年中还有许多印象深刻的老师,多谢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对于本次论文,我个人觉得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分析的还不是很透彻,衔接的还不是很自然,文字的东西偏多,多加上一些图表,会更好。优点是选题接近现实,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范围不是很宽泛,可以引发很多的思考。希望老师再给予指导,谢谢!我国制造业成本管理策略摘要目前,国内大部分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采用标准成本,主要还是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侧重于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应比以往更加关注成本管理,使企业的成本管理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本文从成本管理的发展过程入手,分析了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的成本管理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制造业的成本管理策略,利用ERP强大的信息平台,将战略管理的思想和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相结合应用于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将对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和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的重点是举例讲述了如何建立ERP的标准成本平台,如何应用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标准成本和作业成本的结合应用将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持,获取企业竞争优势。

目录第一章 引言 1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41.3本文的成本管理策略 5第二章 成本管理经历的几个阶段 52.1成本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演变 52.2成本管理经历的四个阶段 6第三章 市场竞争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73.1市场竞争的主要特征 73.2市场竞争环境对传统成本管理的挑战 83.2市场竞争环境下的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 11第四章 国内制造业采取何种成本管理方式提高竞争优势 134.1引进ERP成本管理平台,提升成本管理 134.2ERP信息平台下的标准成本管理 144.2.1ERP中标准成本的基础数据 144.2.2ERP产品标准成本的计算 174.2.3ERP信息平台下的标准成本的优点 204.3细化成本动因,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思想分配间接费用 204.3.1作业成本法细分间接费用,有效的分析和降低产品成本 204.3.2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的具体应用 214.3.3通过有效的作业管理降低产品成本 234.4逐渐向战略成本管理过渡 24结束语 25

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从50年代起,世界进入了一个更新的时代(有人称为后工业时代或突变时代)。进入50年代后,顾客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与过去相比竞争更加激烈,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从而使企业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和许多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1)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基本消费品的需求已经达到饱和,社会已从对生活“数量”的需要转向对生活“质量”的需要,需求发生了多样化的转变。(2)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和加速了产品和制造工艺的发展,生产了许多属于“创造需要”性的产品,同时,也加强了企业间的竞争。(3)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既给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也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4)社会、政府和顾客等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和限制。由于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垄断行为、环境污染等,引起了社会、政府、顾客对企业的不满,从而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并提出了许多对企业的限制。(5)资源短缺,突发事件不断出现。这些特点,使企业外部成为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不熟悉的、变化的、难以预料的环境,企业面临着许多生死攸关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界必须对环境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新的管理方式,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强化企业经营战略等战略管理势在必行。随着管理观念的变化,许多新的管理技术出现了,如质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正是由于时代的变革导致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了管理科学的发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就应运而生。战略管理的核心是要寻求企业持之以恒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一切战略的核心,它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能够为客户创造的价值,这一价值要超过该企业创造它的成本。价值是客户愿意为其所需要的东西所付的价款。超额价值来自于以低于竞争厂商的价格而提供同等的受益,或提供的非同一般的受益足以抵消其高价而有余。竞争优势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成本领先和别具一格(标新立异)。一个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做出抉择,即企业要就争取哪一种优势和在什么范围内争取优势的问题做出选择。“万事都要领先,事事都要每人满意”的想法只会造成战略上的平庸和经济效益的低下,因为这往往意味着一个企业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企业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上述变化,对传统的成本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要求成本管理更新观念。变革技术。成本管理专家和学者必然面对这样的事实:(1)战略管理要求获得具有竞争优势的成本资料,如果成本管理者不能提供相关信息,则生产主管、营销经理就会去扩展自己获得的信息系统,如果这样,必将引起企业管理的混乱。一个组织只能有一个成本信息系统。(2)在新的管理环境下,传统成本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如管理观念、管理方法、管理对象等)显露无疑,要改变这些缺陷,必须寻求新的管理思想、技术和方法。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将成本管理会计导入企业战略管理并与之相融合。另一方面,在成本管理会计中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从而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Stratehic

Cost

Management,SCM)。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80年代由英国学者提出,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书中列专章探讨“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是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之一。成本对于别具一格战略也极为重要,因为别具一格的企业必须保持与其竞争者近似的成本。除非由此而得的溢价超过别具一格的成本,否则别具一格者就不能取得出色的业绩。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了成本在竞争中的重要地位,许多战略计划都把建立“成本领先”(cost

leadership)或“成本削减”(cost

reduction)作为目标。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取得并保持全面的成本领先,那么,它只要能使价格相等或接近产业的平均价格水平,就会成为所在产业的佼佼者。当成本领先的企业的价格相当于或低于其竞争厂商时,它的成本地位就会转化为高收益。然而,一个在成本上领先地位的企业也不能忽视产品的别具一格,一旦成本领先的企业的产品在客户眼里不被看作是与其他厂商的产品不相上下或可被接受时,该企业就不得不削减价格,使其售价低于竞争者,以增加销售额。这就可能抵消了它有利的成本地位所带来的好处。在波特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学者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J.K.shank等)的专著,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近年来,在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战略成本管理已成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日本学者又进一步将战略成本管理推广到企业界。不难看出,战略成本管理的产生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则企业传统成本管理体系自身缺陷、自身变革的需要。与战略成本管理相比较,传统成本管理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追求目标。成本管理为财务管理服务,传统成本管理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己任,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能够促使企业讲求核算、加强管理,但利润最大化不仅未考虑企业的远景规划,而且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个关注点——风险。其结果是增大企业财务风险,削弱企业长远发展能力。当今,股东财富最大化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追逐目标,传统成本管理的短期效益性暴露无疑。2.传统成本管理未能对竞争对手的成本状况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研究,而对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企业而言,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取得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必须通过分析自己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竞争态势来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这就要求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因此必须计算竞争对手的成本。3.未能与企业的战略相联系。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以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是现代企业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企业必须把重点放在制定竞争战略上来。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把眼光局限在单纯降低成本上。尽管降低成本对于企业而言,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但事实上在企业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情况下,当以保证企业产品的差异化(如竞争者无法比拟的产品特征、售后服务等)为重点时,可以适当提高成本,同样能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4.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相对忽视。对处于开放型、竞争型的市场环境中的企业而言,通过了解整个行业价值链来进行成本管理,更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对象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既包括生产过程又包括研究开发与设计,还必须考虑售后服务环节;既要重视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也应重视与下游客户和经销商的合作。5.传统成本管理只重视了有形的成本动因,而忽视了无形的成本动因。在传统成本管理观念中,像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项目才是构成成本的主要因素,而产品的研究开发、市场开拓、内部结构调整等都与成本管理无多少关联。但事实上,一些有形的成本项目往往并不是影响成本的最主要因素,而一些传统成本管理未能考虑的因素,如企业的规模、地理位置、产品的复杂性等因素,都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动因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且一经形成就难以改变,因此更要强调从战略上予以综合考虑。6.传统成本管理由于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管理系统,而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管理核算方法,使得成本管理还局限于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狭义范畴,最终不能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正确信息。另外,由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注重强调财务方面的信息,而忽视了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如及时交货次数、顾客投诉次数等数据,使企业未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竞争战略的信息。我国的企业成本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成本计划、成本核算体系和编制报表方法;同时在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向市场经济过渡后,我国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性发展,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正在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开始推行标准成本制度、责任成本制度、变动成本法,企业成本管理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观念比较淡薄,即使成本管理,也主要是从降低消耗、节约费用考虑,侧重于对产品成本的核算,不注意所耗成本能得到的市场价值,不在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功能上做文章。我国加入WTO后,企业所面临界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成本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基本法则,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成本管理,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进行生产经营,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竞争激烈、变化快速、科技发达为特征的新竞争环境的要求下,在经济一体化席卷全球的21世纪,中国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更加关注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也必须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本文从研究成本管理发展的历程入手,结合中国成本管理的发展现状,分析新竞争环境下的成本管理,通过对国内外公司成本管理实践的分析,得出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实施策略。1.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分别对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比较多。标准成本制度产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美国,传统标准成本制度主要产生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下,“科学管理”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许多简单的工序,然后通过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来制定各工序的标准。在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下,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二十世纪30世纪年代末40年代初,美国会计学家科勒在1941年《会计论坛》杂志以及其编著的《会计师词典》等论文和著作中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作业会计的基本思想。70年代之后,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管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美国的斯托布斯1971年出版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和1988年出版的《服务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框架中的成本会计》等对作业会计进一步研究,对成本计算对象“作业特性”进行了解释。直到80年代中期由库珀和卡普兰两位教授对作业成本计算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发表了《计算成本的正确性;制定正确的决策》,论文,创立了作业成本法,随后发展成为作业成本管理。到90年代,作业成本管理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得到了长足发展。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西蒙(Simon,1981)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其研究方向偏重于理论性的探讨。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书中列专章探讨成本优势。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桑克等接受了这种观点后,引入了波特的战略观点后,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1998年,一向推崇作业成本制的库珀也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近年来,在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战略成本管理已成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日本学者又进一步将战略成本管理推广到企业力界。我国从事成本管理研究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成本管理研究大约是从70年代才开始的。范松林结合宝钢的实际从三方面论述标准成本制度,第一部分结合宝钢的实际阐述标准成本制度的内涵,第二部分阐述在标准成本制度下作业长是降低现场成本的主要责任者,第三部分阐述标准成本制度下财务人员的在降低现场成本中所起的作用。一般的成本会计教科书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作业成本法。人民大学的于富生出了一本专著《作业成本计算与控制》,以作业过程为对象,全面论述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实务。西安交通大学欧佩玉、王平心在参考国内外作业成本法文献,在中国先进制造企业初步进行作业成本法分析和设计的基础上,对作业分析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并结合企业实践阐述了作业分析法在中国先进制造企业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李连军、王润芳指出作业成本法的精髓是对生产中的间接费用依据成本动因进行分配,较传统成本计算更为准确、及时。对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计算程度以及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王平心、靳庆鲁、韩新民在《作业成本计算、作业管理及其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性》文章介绍作业成本计算及其现实意义,重点介绍作业管理及作业成本计算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上海财经大学胡奕明在《ABC、ABM在我国企业的自发形成与发展》文章中对我国企业运用作业成本计算方法和作业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探讨了作业成本管理运用与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就我国企业未来运用作业成本计算及作业管理的方式提出了若干建议。对于将战略管理思想运用于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陈胜群出了一本专著《企业成本管理战略》,以经营战略的基本理论为起点,站在多层次的战略对企业成本管理战略的一般形式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探讨。夏宽云的专著《战略成本管理》对战略成本管理从理论让作了系统的探讨,并从实践上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蒋昌稳指出基于传统成本管理已不适应企业新的经营环境与战略管理需要,战略成本管理以其崭新的理念应运而生于当今成本管理实践中。并通过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指出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为获得和保持企业持久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成本分析和成本管理,不仅丰富了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而且对指导企业成本管理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肇英杰指出传统的成本管理已无法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未来的企业战略管理是战略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的视点转移到与战略的结合上,已成为当代企业,也包括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新趋势。冉秋红指出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竞争局面,创建企业的长期成本优势,深受战略管理范式影响的战略成本管理应运而生。并阐述了当今管理理论与实务界所探计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及将这些思想转化为具体行动。国内对战略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的研究较少有创新,主要是对国外的研究进行理论介绍,而实务方面的经验介绍很少,尤其凭借一定的成本管理理论基础和企业成本管理第一线的鲜活感悟而来的深刻剖析之文,只有那么屈指可数的几篇论文。1.3本文的成本管理策略本文认为,若能利用ERP强大的信息平台,将战略管理的思想和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相结合应用于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将对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和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本管理经历的几个阶段成本管理是指管理者在满足顾客要求的前提下,持续地降低和控制成本的活动。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处在竞争更加深层次,更全面的环境中,要想获取战略上的成本优势,必须在成本管理中注入战略思想及全局思想。以此我们可以将成本管理的定义拓展为,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为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整个生命周期形成的成本进行管理,并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偏差,使实际成本限制在目标范围之内,管理的范围包括企业内部及上下游关联企业的价值链。2.1成本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本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社会的工业文明史可以说也是一部成本管理的发展史。从早期的立足于减少浪费、降低消耗,历经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追求规模经济阶段,再到注重管理全进程的成本形成,一直到很多先进企业正在追求的一方面加强全过程成本管理,一方面重视利用新技术、新理论和方法以追求战略成本优势,成本管理的演变就一直没有停止进。沿着工业发展有历史轨迹分析,成本管理的演变进程大致历经了四个阶段。从时间上进行粗略的划分,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成本管理被统称为传统成本管理,之后由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更由于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对现有的成本管理模式进行反思和改进,逐渐形成被称之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一整套的成本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期间工业革命、科学管理、信息技术等在不同程度上成本成本管理发展的推动力。2.2成本管理经历的四个阶段成本管理的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40年代)以工程驱动的标准成本为标志、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成本与管理会计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期间,由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成功,促使了企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社会化大生产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开始激烈起来。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开始意识到,过去那种仅靠增加产量的简单企业发展模式已经开始不适应新形势了,而必须研究产品成本并通过控制成本来增加企业利润。这期间,在产品成本方面所关注的问题是成本应该是包括哪些部分,人们提出了产品成本应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制造费用和销售费用构成。这就是所谓的以工程驱动的标准成本。这一阶段影响成本与管理发展的理论主要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为了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应该而且可以找到并选择一个最适合于某项工作的有效方法即“最佳途径”来完成这项工作。因此,按最佳途径制定出标准操作方法,再根据标准操作方法确定标准成本,使成本计算由过去的事后计算和使用变为事前计算、事中控制,并按此标准培训员工,在工作中严格遵照执行,管理也按此进行控制并实行奖励制度。从此找出了一条控制成本防止浪费的有效途径。成本管理的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以成本性态分析为标志、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成本与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这期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促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西方管理理论也有了迅速发展,各种管理理论和学派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成本与管理的发展。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营管理者们十分重视为财务报告目的而计算的产品成本。管理人员在进行有关产品的盈利、价格、品种配置决策及管理控制时,提出了成本性态概念,即将产品成本按其与业务量是否相关而划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这一划分就导致产生了变动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方法,由此推动了20世纪中叶成本与管理的快速发展。这期间影响成本与管理会计快速发展的经济与管理理论也发展很快。这此理论主要是行为科学、系统理论、预测决策理论及信息经济学等。行为科学理论旨在创造一种适当的激励机制;系统理论告诉管理者如何认识和管理企业组织系统;预测决策理论提供了很多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行之有效的科学预测决策方法;而信息经济学告诉我们,信息和其他商品一样是一种买卖的商品,它指导我们如何去开发一个有效的成本与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管理的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以成本动因分析为标志、以作业成本管理为特征的现代成本管理的的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经济的科技含量越来越大,高科技企业越来越多,产品的开发费用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用所占比例越来越小,所以,过去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198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罗宾.库珀和罗伯特.卡普兰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简称ABC法。这一发展,不仅改进了单位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而且极大地改进了销售价格和产品结构的决策。ABC法中提出了两种新的变动成本即与产品复杂性相关和与产品差异性相关的成本,于是,在ABC法下变动制造成本就有三种:(1)随着产品数量变化而变化的变动成本;(2)随着产品复杂性变化而变化的变动成本;(3)随着产品差异性变化而变化的变动成本。这期间,成本与管理的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面也越来越广。成本管理的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市场驱动的标准成本为标志、以重视环境适应性为特征的战略成本与管理发展的新阶段。九十年代以来,企业竞争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环境的变化正在改变企业竞争的态势,加速了成本管理的变革过程。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以及知识在经济中所占比重的逐步加深,使企业逐渐处于一种全新的竞争环境中。这时的企业成本管理一方面注重管理全过程的控制,以保证企业在产品成本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还将注意力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依赖不断进步的技术形成企业的持续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断更新产品组合以满足市场更加多变、多样化的需求,还积极进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持续研究,并注重形成自已的核心竞争力,维持长期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由“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向以供应链管理为代表的“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从以上四阶段成本管理的演变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环境的巨大变化,使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本质的改变。竞争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适时而变,也冲击着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成本管理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其内容的管理要素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管理到战略管理,在近、现代最终完成了从传统成本管理到战略成本管理的演进。市场竞争对成本管理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理论界及实业界都对成本管理作了很多探索,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成本管理进行了变革,丰富了成本管理的理论,也为企业成本管理实践提供了实用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框架。在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竞争激烈、变化快速、科技发达为特征的新竞争环境的要求下,把成本管理的视角转到与战略的结合上,已成为成本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企业需要采用一种具有长远性、全面性、外向性和及时性特征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成本管理模式不仅对内要深入到企业的作业层面进控制、管理、还要对外面向市场,将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延伸,使企业置身整个行业的竞争环境中,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和自身所处的位置。3.1市场竞争的主要特征竞争环境的巨大变化,使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竞争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适时而变。因为自身的种种局限性,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已经难以担当起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为企业获取战略成本优势的重任。现代经济的国际化、技术化的特征,使得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企业经营的未来不确定性急增,风险性扩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处于高度激烈的状态。其中对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状况瞬息万变。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品味和需求在不断变化,因而对产品在性能、质量、外观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需求的领域也在扩展,且呈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因而企业必须以市场为中心,了解市场,把握市场,面向市场,将时间作为一种竞争要素,及时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企业要求能够及时提供更加多样化和更具明显个性、日新月异的高质量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也只有及时挖掘市场需求的新领域,开发新产品引入市场的企业才能在这种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另外,随着企业获取、使用、更新技术速度的大幅度提高,导致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信息技术传播步伐的加快,导致了企业获取市场(凶手竞争对手)信息更加方便、快捷,这些都给那些暂具优势的企业构成了威胁与挑战,更加剧了市场的变化和复杂程度。2、生产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由于科学技术蓬勃发展,技术更新与传播速度的加快,这必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生产自动化和电脑化的程度显著提高,电脑可用于监督和控制经营活动,能够不断将高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广泛应用到生产上去。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快速地向市场引入新产品,并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优势,才可能适应市场变化快的特点,在市场大潮中立足,否则将会无力面对新的竞争环境的挑战。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生产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之上,实现自动化生产,其最主要特征是设置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IMS具有如下功能: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系统(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柔性制造系统(FMS),是一种典型CAM,FMS能够在主体计算机的控制下,运用自动化设置从开始到完工生产产品系列,具有运用相同装配生产不同产品的能力。由此也可以看出,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为企业满足、适应市场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与保证。3、竞争领域扩展到整个世界。新的竞争环境是更加开放的经济环境,随着运输、通讯技术的改善,经济全球化的进展速度逐步加快,扩展了企业竞争的领域,为企业提供了机遇,也使环境复杂化。全球性的竞争提高了企业许多方面的业绩标准,包括质量、成本、生产率、引进生产时间(Productionintroductiontime)和经营的流动性、平滑性(smooth,flowingoperation)等,而且这些标准不是静止的,也是在不断完善的。企业若想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将全球视为一个市场,接受国际标准的挑战,竞争的成功者只属于那些能满足或超越这类标准的企业。4、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地域限制、行业限制将大大缩小。企业的行为将在更广泛、更深层次相互影响。随着上下游及相关行业联系的不断加强,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实现双赢得重要性不断增加,同时企业之间也会在全方面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例如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上游供应商飞利浦公司的失火,导致了供应链比较脆弱的爱立信把手机生产业务分包出去,供货和信息渠道更加畅通以及危机反应能力更快的诺基亚公司却借机提高了市场份额。企业若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发展,就不再仅仅取决于目前的经营状态,而更多地取决于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取决于企业能否通过努力来改造和适应未来环境,创造出满足需求的产品来。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制定正确的指导思想,通过一系列战略决策和调整,并迅速付诸行动,全面规划自身长远发展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在研究环境变化和自身变化的基础上,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企业若要成功,必须在战略上制胜,在战略竞争中处于优势。可以说这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需要注重战略制胜的时代。3.2市场竞争环境对传统成本管理的挑战援引前面的说法,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指的是第一、第二阶段的成本管理,还包括第三阶段的初级阶段。它的主要特点是专注于生产成本的削减和管理全过程的成本降低,通过改进工艺,增加规模和大批量生产来实现。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运用的各种管理模式也必然随之改变。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的不断增强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力促使企业不断的寻找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但传统的成本控制理论和方法并不能从成本形成的源头上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它最大的缺陷是没有确立起战略成本观念,也没有把成本管理放到战略角度来加以考虑,更没有一种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形成的技术平台来改善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的战略思维。随着竞争环境质的变化,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和模式已不再符合新的竞争环境的要求,其各种局限性显露无遗,其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成本管理观念的落后,缺乏战略成本管理观念。其中最大的莫过于企业成本管理意识的落后。管理者们可能认识到了成本的重要性,许多战略计划都把建立“成本领先”或“成本削减”作为目标。然而企业的成本行为却很少被人充分理解。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及其产生原因经常存在着广泛的分歧。成本研究也往往集中于生产成本,而忽视其它活动如市场营销、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对相对成本地位的影响。而且,各项单个活动的成本都是按顺序进行分析的,无视可能影响成本的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甚至在评估企业相对成本地位时,也仅仅借助工资率或原材料耗费量的简单对比来说明问题。管理上的短期行为。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主要研究企业短期内成本的降低,单纯地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仅考虑当期成本对当期的影响,追求短期利益,这种做法没有从成本形成的源头寻找产生无效成本的动因,因此无法大幅度的降低成本,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会导致企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由于高科技蓬勃发展,产品、技术的寿命周期缩短、更新加快,企业的生存发展就不能只着眼于现在,而更多取决于未来的发展。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这种短期行为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起阻碍作用。企业要想取得持久性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有长远的发展目光,不能局限于一个会计期间成本的降低,而应放眼将来,与企业的长远经营战略结合起来。偏重于内部管理,管理内容还很狭隘。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只注重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关注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工艺过程。这一做法实质上是采用了“增加加值”这一观念,成本管理视野开始于企业支付,终止于企业对外销售,其着眼点在于购买与销售之间生产制造的增值最大化。这种模式局限于企业内部生存空间,强调对内服务。由于其偏重于内部管理,导致了管理内容上的狭隘。在传统成本管理的观念里,构成成本的主要因素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这三个项目,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生产过程成本的控制,而对企业开发、供应、销售等环节则考虑不多,而且认为产品数量是决定企业成本高低的唯一因素,对其它的成本动因往往也未引起重视。然而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竞争范围扩展到了全球,企业面临的是一种动态的、开发的、错综复杂的环境。在其中谋求发展,不仅要承受国内竞争对手的压力,还要面对国外竞争者的挑战。同时由于市场状况瞬息万变,及时了解顾客各方面的需求,及时疏通与供应商的关系对企业经营也尤为重要。因此,竞争环境的质的变化要求企业成本管理从战略角度出发,密切关注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的行动。首先要重视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并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为标杆,通过与其进行动态比较,分析自己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竞争优势,以明确本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同时克服缺点,挖掘潜力,明确成本管理的基准和策略,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以求创造和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其次,成本管理还要从企业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成本出发,既关注生产过程,又要考虑开发与设计、售后服务等环节,既注重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也重视与下游客户、经销商的联结,以开发出种种机会,达到获取竞争优势的目的。最后,对于一些无形的成本动因也应给予强调。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并非只包括材料、人工、制造费,企业的规模、范围、经验、技术甚至布局规划、质量管理等因素,都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且这些因素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因此,要从战略上予以考虑。缺乏应有的分析和反馈机制。由于大多数企业缺乏进行成本分析的系统框架。这里主要指成本分析体系的落后以及企业缺乏有效的成本反馈机制。所谓成本分析,即是揭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这里的差异分析是指将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分别与企业的目标成本、同行业平均成本以及国内外同类企业的成本比较,将差异发生的原因作为决策的依据,从而更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成本,改进决策,提高企业效益。企业,特别是我国企业大多缺乏进行成本分析的系统框架。很多企业的成本研究工作都抓不到重点,没有能力分析哪些活动才是成本控制和削减成本最大的环节,只是着眼于细枝末节,目光短浅。在成本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上也倾向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现行的会计制度。虽然会计制度确实拥有对成本分析有用的数据信息,但它们常常有碍于成本战略的分析、有碍于企业的成本决策。由于大多数的企业成本系统将成本按照职能项目分类,如直接劳动、间接劳动和间接成本,可能会遮掩企业进行的基本活动。这样会导致经济基础大相径庭的活动的成本在分析中合并。却误把与同一向活动有关的劳动、原材料和间接成本人为地分离开来。所以这种分析得出的结果,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作为成本管理不可或缺的一步,成本反馈往往被很多企业忽视。成本反馈是成本用于企业决策管理的直接体现。学习曲线的原理也表明了,成本分析的结果,可用于改善决策,而企业决策实施后,其效果能由年终成本分析反映出来,并可循环作用于以后的决策。管理形式上的滞后性。传统成本管理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未能采取灵活多变的成本方法,过分强调财务方面的信息而忽略了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如及时交货次数,顾客投诉次数、市场占有率等数据,这样也不能及时获取企业竞争战略全面的信息以对经营过程进行实时控制。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上述的成本管理方式因为反应机制较慢,不再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要求,往往成为制约企业提高竞争优势、制定发展战略的瓶颈。成本管理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法的局限性。由传统成本管理的特点所决定,管理人员还常常对悄然增长的间接成本视而不见,都倾向于把目光几乎完全集中在直接成本上。在很多企业中,间接成本不仅表现为总成本的一大部分,而且比其它的成本成分增长更快。先进信息系统和自动化程序的引入正在使直接成本不断下降,但也由于要求复杂的维修和计算机程序员来准备机器磁带等一类服务而使间接成本大大提高。企业还会发现价值链里的全部质量保证活动的成本总和大得惊人。技术条件及理论研究的局限是除上述因素外的又一原因。由于新技术、新理论都是刚刚起步,在企业中的应用也不很广泛,而且由于技术条件所限,企业间传播的范围有限以及理论研究的突破不够,特别是对中国企业而言,理论刚起步,技术又较为落后,加上欠灵活的市场机制和对成本管理的重视不够,这些都加深了传统成本管理无力应对新的竞争环境。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中所使用的产品形成成本是按照“全部制造成本法”计算而得,即产品成本中扣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外,其余的归入制造费用,然后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即使用以产品数量为基础的动因,如按各产品所用的直接人工小时比例进行分配,形成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成本。但是,由于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生产自动化程度会越来越高,CIM广泛运用,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得传统成本信息已不能真实反映产品生产耗费的基本面貌。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是在高度自动、电脑化的生产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大幅度下降,而制造费用的比例却日益提高。70年代前,制造费用仅占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制造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因而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与否决定着产品成本信息的真实与否。而且由于在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以科技为基础的制造环境中,非产品数量相关的制造费用的比例显著提高,那么产品成本结构的重大变化导致了按以数量为基础的动因来分配这部分制造费用,会造成由于关联性不强而形成的产品成本信息的失真,使得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成本被高估;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成本被低估。其次是由于经济社会不断明显的新特性加强了市场需求呈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因而企业产品也必须呈多样化发展。由于企业的制造费用分为“产品数量相关的”与“非产品数量相关的”两种,非产品数量相关的制造费用比例的增加并非必然造成传统仅以产品数量相关为准的成本信息失真,如果产品消耗这两种制造费用的比例相同,那么就没有歪曲产品成本的情况发生,然而如若加上由于产品规模、复杂程度、批量、装配时间等方面不同而使产品呈多样化这一前提,那么产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