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元气道论与临床应用
活力理论受到历代医家的赞誉。这不仅是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其重要的临床价值。所有疾病的向愈性决定于生物自身的自我修复能力、自我防御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这正是元气激发、推动、鼓舞的功能所在,若丧失了这种功能,无论中药西药,其作用将微乎其微。如何发掘并提高这种能力,是现代医学所渴望解决的难题,很可能也是中医有所突破的努力方向。近来临床上慢性病的中医研究多集中在瘀、痰、虚等方面,关于元气理论与临床的研究凤毛麟角。本文旨在以初步的探讨引起同行的关注。1明确气调治的意义元气的含义并不虚玄,一般公认的定义为:“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和原动力;由肾中精气所化生,又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从这一论述中可以归纳出3点:一是元气的物质性;二是元气具有鲜明的先天性或遗传性,即与“肾精”有关;三是它要受后天的影响,尤其是发病时的后天因素至关重要。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论:元气的特性中既有遗传的因素,又有成长环境、饮食、精神、意外打击等方面的烙印,元气是有“个性”的,这种个性决定了疾病的趋向性及转归,所以医治时要抓住元气的个性。元气亏虚也要分为2种情况:一种是生理的自然老化,如《内经》中提到的“阳明脉衰—肾气衰—五脏皆衰”的衰老过程,另一种则是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造成的病理损害。这些病理损害又会加速生理老化过程,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医治的重点应为后者。对于元气亏虚的含义还应强调2点:元气亏虚不等于正虚,也不能等同于肾虚,正虚是相对于邪实而提出的,着眼于抗病能力,其内涵是包括于元气亏虚之内的;肾虚往往与元气亏虚密切相关,因为肾之命门为元气化生的场所,但五脏之虚皆可致元气亏虚而非独肾虚,在治疗思路上也大不相同(后文将有所论述)。现代人生活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但元气损耗仍具有普遍性,某些衰老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的发病年龄年轻化,可以说明很多问题,而且我们的寿命离预计值还差得很远(哺乳动物的寿限应为生理成熟期的5~7倍)。或许我们期待已久的基因疗法可望解决根本问题,但是只要损害的病理机制存在,基因的损伤便不可能停止,一劳永逸的疗法对多基因病而言仍然是遥不可及的。2保鲜、养肾、养肝三法从古代到近代,中医学家对元气亏虚的治疗多着眼于脾肾二脏,重于脾者如李杲、张洁古、薛立斋等,以后天充养先天;偏于肾者如张景岳、许叔微等,以命火来养脾土。到萧京时则脾肾俱重了,他认为肾药滋腻,健补中气可助生化而使肾受益;脾气虚弱可立法补母,非补肾元难以固其根。由于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各医家的元气理论各有其深意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处方用药多灵活变通而非偏执胶固,促使培元法日臻完善。但是,补益元气并非等于培补脾肾,元气要健旺流布也不能仅靠健脾益肾。在元气论的发展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有3位中医学家:张景岳、李杲和张锡纯。景岳创制的左归丸(饮)、右归丸(饮)、大补元煎等方剂使阴阳相求的理论得到了最佳的发挥;李杲的补中益气、升发脾胃清阳的益元法别具慧眼,另创先河,其柴胡、升麻及风药的应用被后人屡为推崇;张锡纯在元气方面的贡献有2点:首先他明确提出肝为敷布元气之藏,升发肝气即能助肾施布元气;另外他还间接指出元气不但要升补,还要注意敛(如山萸肉、生龙骨、生牡蛎的运用)。还有值得注意的几个名方:金匮肾气丸是阴中求阳的典范,它强调了肾的“气化”,方中用桂枝(非肉桂)以通阳化气、温通经脉,具有深意;四逆散治疗阳气内郁不达于四肢,是以木来疏土,所治在肝,重用柴胡而使阳气外布;补阳还五汤的原旨并非益气活血并重,而是以大剂量黄芪峻补元气,佐以极少量活血通络品引达元气通流周身,使气旺而血行。这些方法很有启发性,元气不仅要补,更贵在调;益元法不能等同于补肾或扶正,不能脱离脏腑的气化功能,尤其是升发之性。总而言之,古人关于调补元气的理论丰富精深,在临床应用中证明实用有效,应该进一步系统阐发与研究。3补调与风险。对于我们既补调的结合:元气不但要补,还要疏导其路——“调”。补法不再赘述,在此强调后者。元气的道路可以是血脉、经络,也可以是“气”本身,与脏腑的气化密切相关。故笔者认为调治脏腑的气化对于补元法是一条新思路。如健脾升清药除了可以充养元气外,还可助其升发,在空间上有自下而上的运动趋势,常用葛根、荷叶、升麻类;肝之气化则可助元气由内达外兼由下而上,如柴胡、茵陈、川芎类;附子、肉桂与平补肾气药同用,多可激发肾之气化。此外风药、活血通络品、豁痰辛通品、甚至解表药等都可助元气通达经络,流行布散。只有补调结合才能使元气正常发挥作用,还可鼓邪外出,无闭门留寇之弊。除元气暴脱、元气大馁宜峻补外,补元法应和缓平调,如补益肾元时尤其应注意选用桑寄生、巴戟天、枸杞、杜仲、菟丝子类较为温和的药品,切忌过于温燥滋腻,反碍元气敷布。敛法的应用:敛的实质为“阻塞”元气漏脱之路,如涩肠固脱、敛肺止汗、益肾平喘、止血涩精等。我们可选用黄芪、山萸肉、龙骨、牡蛎、五味子等固涩酸收之药,心系疾病中还可应用酸枣仁、茯神、琥珀等敛神定志之品。注意“有是证用是药”,兼有外邪时应谨慎些。注意元气的个性: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因素,都是治疗的入手点。对于个体而言,临床医师往往忽略了饮食结构的变化、自然或社会环境的变迁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如现代城市的环境与古时不尽相同,化学污染、噪音、辐射等更易导致阴虚的病理改变,针对此类病人,应用补元法时必须注意顾护阴液,这大概也是生脉散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临床观察:临床上许多慢性病、多发病的治疗皆是补调结合而收到良好效果的,如冠心病、糖尿病、中风、类风湿等。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已证明调补元气的中药对于人类衰老、免疫、内分泌、神经系统等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使实验动物的免疫器官增重,并促进再生和修复能力。这些研究刚刚起步,尤其对升发元气、脏腑气化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临床上有许多治疗难点,比如冠心病患者心脏侧枝循环的建立、脑损伤后神经元的再生、心衰病人心肌重构的逆转、损伤肢体的再生与修复等,事实上都与元气的功能有关,或许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4金充气丸治,清源节气某女,67岁,农民。2000年9月6日来诊。证见严重心悸心慌,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面唇紫绀,腹胀胁满,右肋下痞块,双下肢浮肿,自汗盗汗,心烦纳少,口干乏津,二便不调。舌淡暗苔薄白,脉促结代。西医诊断:持续性快速型房颤,心衰Ⅲ度,二尖瓣狭窄,风心病。中医诊为心悸。起初辨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处以生脉散加少量活血药,配合西医常规治疗1周后,除水肿改善外,余无明显变化。再次仔细询问病情,发现该病最初因40多年前产后劳累复感寒邪引起,伴多年腹泻便溏史,此次因生闷气而诱发加重。细诊患者头汗明显,四肢逆冷,腹中冷痛喜温按,善太息。实属命门火衰、肝气内郁之征。处方金匮肾气丸合四逆散加减,重用附子,改桂枝为肉桂,加黄芪30g。4剂后心慌、腹胀冷痛感明显减轻,但大便仍偏稀。原方加大山萸肉用量,1个月后出院时诸证皆缓解,可作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作协议合同范本
- 关于管道疏通合同范本
- 别墅弱电智能合同范本
- 产品合同范本模板写
- 农资代理合同范本
- 上海婚宴延期合同范本
- 上海小时工外包合同范本
- 个人续签合同范本
- 农村开发项目合同范本
- 写电子产品合同范本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权威完整改进版
- 【MOOC】影视鉴赏-扬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清单安全管理措施
- 高压输电线路质量、检查、验收培训课件
- 二年级数学下册重点思维每日一练小纸条
- 混合型颈椎病课件
- 国家安全教育教案分享
- 2024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施方案
- 5A护理模式在老年手术患者VTE防控中的应用课件
- 电动车维护与保养操作手册
- 2024年广西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