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_第1页
药理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_第2页
药理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_第3页
药理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_第4页
药理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内容:1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消除(elimination)2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速率过程一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

药物自浓度高的一侧不耗能地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浓度差越大,扩散越快,直至两侧浓度相等。

(1)特点:不耗能,顺浓度差。

(2)分型:a.水溶扩散(aqueousdiffusion)b.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c.简单扩散(simplediffusion)

脂溶扩散(lipiddiffusion)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多数药物为弱酸或弱碱类,在体液中有一定程度的解离,离子态与非离子态共存,非离子态极性小,脂溶性高,容易跨膜扩散,反之不易跨膜扩散。非解离型药物的多少,由药物的pKa和体液pH决定,它们是影响药物解离和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药物的解离现象可以用Handersom-Hasselbach公式说明。

弱酸性药物HAH++A-Ka=[H+][A-][HA]10pH-pKa=[A-][HA]当pH=pKa时

[HA]=[A-]弱碱性药物BH+H++BKa=[H+][B][BH-]10pKa-pH=[BH+][B]当pKa=pH时

[B]=[BH+]举例一弱酸性药物丙磺舒pKa=3.4,胃液pH=1.4。血液pH=7.4则107.4-3.4=10000=即该药在血中99.99%为解离形式。理论上达到平衡时血浆药物浓度应为胃内浓度的10000倍,几乎全部吸收。则101.4-3.4=0.01=[A-][HA]即该药在胃液中仅1%为解离形式,容易自由扩散通过胃粘膜。[A-][HA]举例二弱碱药苯胺pKa=4,胃液pH=1.4。则:10pKa-pH=104-1.4=398=[BH+][B]血液pH=7.4则:104-7.4=0.0004=[BH+][B]即苯胺在胃中大部分以解离形式存在,在血中主要以非离子形式存在。药物简单扩散的转运规律1弱酸药在碱性体液中易解离,弱碱药在酸性体液中易解离。2当生物膜两侧pH不等时,弱酸药易由酸侧扩散至碱侧,弱碱药易由碱侧扩散至酸侧。3药物跨膜转运达到平衡时,弱酸药在碱侧体液中浓度高于酸侧浓度,弱碱药在酸侧浓度高于碱侧。生物膜两侧体液的pH对药物的转运很重要,调整pH可以加速或减慢药物的转运。2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药物逆浓度梯度转运的过程。特点:耗能、需要特异性载体、有饱和现象、可以发生竞争性抑制。3膜动转运(cytosis):胞饮(pinocytosis)(2)胞吐(exocytosis)(二)吸收:

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不同途径给药时药物吸收的量和程度可不同,因而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和不同。1消化道给药:主要经简单扩散方式吸收,主要途径有口服、舌下、直肠。2消化道外给药:主要途径有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肤粘膜给药、呼吸道给药。不同给药途径吸收快慢顺序: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评价药物吸收快慢、多少的参数: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血药浓度达峰浓度(Cmax)生物利用度(F)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脂溶性及胃肠道pH

胃肠道功能、血液循环状态、食物、联合用药等。首过效应(firstpasseffect):药物经肠道吸收,并随血流首次入肝,由于药物在肠道破坏,或者在肝脏中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绝对生物利用度=进入循环的药量服药量相对生物利用度=检品的吸收量标准品的吸收量(三)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1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药物理化性质:分子大小、脂溶性、极性、pKa等。局部器官血流及药物与组织亲和力。与血浆蛋白结合:血液中药物按一定比例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为白蛋白。结合型药物不能跨膜转运,因而不产生药理效应。仅游离型药物才能发挥药理作用。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具有饱和性,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之间可以发生竞争结合。(4)体液pH:体液pH不同,药物的解离与非解离比例发生变化,分布也随之发生变化。(5)细胞膜屏障:

a.血脑屏障:血-脑血-脑脊液脑脊液-脑

b.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之间的屏障。

c.其他屏障:血-眼屏障、血-关节屏障等。(6)药物在体内再分布:表观分布容积(Vd):药物吸收达到平衡或稳态时,按血药浓度推算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Vd=D(体内药物总量)C(mg/L)Vd小,表示组织分布少,血药浓度高。Vd大,表示组织分布多,甚至在某些组织浓集,血药浓度低。不同药物Vd不同,同一药物Vd相当稳定。Vd值与组织分布的关系Vd(L)组织分布5血浆、循环

10-20细胞外液

25-30细胞内液

40全身体液(细胞内、外液)

>70药物浓集于组织结合部几种药物的Vd值及其组织分布药物

Vd(L)双香豆素、保泰松3溴化物12安替比林41地高辛580(浓集于肝、肾、心等)(四)药物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1药物代谢的意义:(1)改变药物的药理活性:

由活性药物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物。

由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药物转变为有活性或活性强的代谢物。形成有毒性的代谢产物。(2)将药物转化为易于排泄的代谢产物:代谢后的产物水溶性加大,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利于自肾排出。2药物代谢的类型:

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反应。它是机体向母药加入极性基团,如-OH,-COOH,-NH2,-SH等的过程。第一相反应后的产物多数失去活性,少数失去活性或生成毒性产物。(2)第二相反应:为结合反应(conjugation)。母药或其代谢产物的极性基团与体内水溶性较大的内源性物质结合,例如与葡萄糖醛酸、硫酸、醋酸,以及某些氨基酸结合,或者生成甲基化产物。结合产物一般极性较高,容易从肾脏排出。3药物代谢的酶系:(1)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混合功能氧化酶

(cytochromeP-450dependentmixedfunctionoxidase)。

P450酶系成员众多,是一个超家族(about1000currentlyknown,about50arefunctionallyactiveinhumanbeings),

依次分类为:

家族(Family,以阿拉伯数字表示):

亚家族(Subfamily,

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

个体(Individual,以阿拉伯数字编序)

例如:CYP1A1,CYP2C等。肝脏药物代谢酶的特性:

选择性低。

变异性较大。

酶活性易受外界影响出现增强或减弱现象。(2)非微粒体酶系:包括单胺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胆碱酯酶、乙酰转移酶等。本酶系主要存在于肝外。4药物对肝微粒体酶系的影响:(1)肝药酶的诱导:某些药物可以使肝药酶合成加速或降解减慢。具有药酶诱导作用的化学物质称药酶诱导剂。药酶诱导作用可以解释连续用药产生的耐受性、交叉耐受性、停药敏化现象等。(2)药酶的抑制:某些药物具有药酶抑制作用,称之为药酶抑制剂。药酶抑制可以使某些药物代谢减慢,甚至引起毒性反应。(五)药物的排泄指药物原型或药物的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1肾脏排泄:肾脏是药物排泄最重要的器官。影响药物从肾脏排泄的因素有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分泌,尿液pH等。胆道排泄:肝肠循环。其他排泄途径:乳腺、肺、唾液等二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一)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drugconcentration-timecurve)

用药后在不同时间里测定血药浓度,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所绘制出的曲线。

C-T曲线反映血药浓度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可根据C-T曲线计算药代学参数。例如t1/2,生物利用度,

Vd,药峰时间,药峰浓度等。血管外给药C-T曲线的形态和意义

药峰时间:反映药物吸收的快慢。

C-T曲线上升段:吸收分布>消除。

C-T曲线下降段:消除>吸收TEDurationofactionIntensityTherapeuticwindowMECforadverseresponseMECfordesiredresponsePeakeffectOnsetofeffect(二)吸收与C-T曲线的关系吸收速率的快慢可以影响药效和C-T曲线的形态。ABCMTCECMEC设:A,B,C完全吸收,用药剂量相同,

AUC相等。A:吸收速率快,药峰浓度高于毒性浓度,不安全;B:吸收速率适中,血浆药峰浓度在最小有效浓度以上,最小中毒浓度以下,较理想;C:吸收太慢,始终达不到有效浓度,难以发挥疗效。(三)药物消除动力学

1一级动力学消除(等比消除):

血中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中药物浓度成正比。描述式:dCdt=-kCCt=C0e-kt积分后得当Ct=C012t=t1/2t1/2的描述式t1/2=0.693k一级动力学时量曲线型态血药浓度时间时间血药浓度对数值

一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1)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血中药物浓度成正比,血药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血药浓度降低后,药物消除速率也按比例下降。(2)进入体内的药量较少,机体代谢或排泄能力未被饱和,体内药物按一定比例减少。(3)t1/2恒定,不因药物浓度高低而变化,也不受给药途径影响。一次用药后约经5个半率期,消除96%以上。(4)多次用药时,不能按比例延长药物消除完毕的时间,不要企图增加药物剂量来延长药物效应持续时间。(5)时量关系用普通坐标表示时为曲线,纵坐标改为对数为直线。药物按一级消除动力学的消除量T1/2数药物消除量累计药物消除量150%50%

225%75%

312.5%87.5%

46.25%93.8%

53.17%96.9%

61.56%98.4%

70.78%99.2%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

药物按恒定的消除速度进行消除,与血药浓度无关。描述式dCdt=-KC0=-KCt=-Kt+C0T1/2=0.5C0K零级动力学消除的时量曲线血药浓度血药浓度对数值时间时间

零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1)药物剂量过大,机体对其消除能力有限,机体以最大消除速率恒量消除药物。

t1/2不是恒定值,随血浆药物浓度高低而变化。血药浓度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转为一级动力学消除。多次用药时,可以超比例地升高血药浓度,消除时间大大延长,易导致蓄积中毒。(四)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多少升血中的某药全部清除干净,其表示单位为L/h,也可按体重计算L/kg/h。描述式CL=QCi-CoCi由上式可见,当一个器官对某药的消除率很高时,清除率可达该器官的血流量,清除率随血流量变化而增减,这又称之为灌流限制性消除。(五)房室模型房室的概念:药物在体内分布复杂而不均匀,为描述方便提出房室概念,以数学的概念描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速率。一室模型:假设机体为匀一单位,静脉注射药物后,药物迅速分布并达到平衡,并以恒定的速率常数消除。D消除TLogC2二室模型药物在体内不同器官转运的速率有差异时,其转运分布以二室模型解释。

根据机体不同器官血流灌注的不同,认为地将体内器官划分为中央室和外周室。中央室:指血流丰富,药物首先进入的区域。包括血浆、心、肝、肾、脑、内分泌腺等。周边室:指血管较少,血流缓慢的组织和器官。包括脂肪、皮肤、骨骼、静止状态下的肌肉等。中央室D消除分布周边室单次快速静脉注射药物后,二室模型的C-T曲线分为两个时相。(1)分布相:快速静注药物后,药物迅速分布到周边室,同时也被消除。(2)消除相:药物分布达平衡,血药浓度下降主要由于药物从中央室消除,消除相接近直线。分布相(

相)消除相(

相)LogCT(六)连续多次用药的C-T曲线

1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溶液:药物血浆浓度没有波动地逐渐上升,约经5个t1/2达到相对稳定,此后继续滴注并不能明显升高血药浓度,此时静滴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平衡,称稳定状态(Css)。血药浓度T2等量分次用药(1)趋于稳态水平的时间:不管给药次数与间隔如何,趋近稳态95%所需的时间恒为4-5个t1/2,t1/2长的药物达稳态所需时间长。(2)稳态水平高低限波动:剂量减半,用药间隔缩短一半,可以减小C-T曲线波动幅度,但稳态水平不变。(3)稳态水平的高低:改变剂量,给药间隔不变,稳态水平随剂量增加而升高;剂量不变,给药间隔加大,则C-T

曲线波动加大。(4)无论恒速静滴,还是分次给药,在达到稳态后,如中途改变给药速度,则需再经5个t1/2,才能达新稳态。血药浓度12345t1/21D,1t1/20.5D,0.5t1/2等量分次用药的C-T曲线药物浓度t1/2D,t1/20.5D,t1/2D,2t1/2等量多次用药对血药稳态水平的影响负荷量-维持量方案首次采用大剂量(负荷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稳态,然后改用维持量。药物浓度t1/22D1D,t2/1影响药效的因素

一机体方面的因素(一)年龄与性别的影响(二)功能和病理状态的影响(三)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四)时间、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因素(五)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

1耐受性(tolerance):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逐渐减弱,需加大剂量才能维持疗效。

2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短时间内反复应用药物数次后药效递减或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