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第2次月考试卷_第1页
高二历史第2次月考试卷_第2页
高二历史第2次月考试卷_第3页
高二历史第2次月考试卷_第4页
高二历史第2次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延边第二中学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二历史(文)试卷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7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30分)两部分,试卷共6页,共二大题,37小题。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试卷Ⅰ(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5小题,共70分,用2B铅笔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据史载:1873年,列强使节要求参加同治帝亲政典礼,并要求觐见时采川西礼“折要者三”,廷臣尤为反对。李鸿章熟悉洋务,主张“礼与时交通”,讨论和交涉的结果是清廷谕令照西礼执行.虽然事出无奈……皇带的威严却因此大打折扣。这主要说明当时A.“天朝上国”观念仍然根深蒂固B.西方列张主张与中国平等交往C.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D.东西方风俗仍然存在一定的隔阂2.近代中国著名思想家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赞扬“不设君位”“不立王侯”的瑞士为“西土桃花源”,又在《皇朝经世文编》中说“今必本夫古”。由此可见A.魏源主张在中国建立西方议会民主制度B.受西方冲击,魏源的思想摇摆不定C.魏源羡慕西方议会民主制度,但对传统制度继续抱有信心D.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3.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主张:“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一言论反映了严复A.进化和革命的思想B.还政于民的主张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D.“中体西用”的观点4.“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材料所蕴含思想的主要特点是A.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B.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C.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传统思想相结合D.儒家学说是其指导思想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及询以自强何术?御侮何能?则茫然靡所依据。”由此可知李鸿章A.对时局的严峻性缺乏深思B.指责清政府现行外交失策C.初具除旧改良的变革思想D.质疑洋务运动的体用之法6.号称“洋务第一流人才”的丁日昌曾主张:“西学除船械一切必须效法西洋外,其余人心、风俗、察吏、安民,仍当循我规模,加以实意。”由此可见A.洋务派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B.戊戌变法确实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C.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D.君主专制在当时仍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7.梁启超在1923年撰写的纪念《申报》创办七十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以下各项中,属于第二阶段的代表性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年,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认为未来社会是实行共和制的大同社会;1913年7月他又发表文章说:“夫共和之立国……今所模欧师美者……但模仿其政俗之末,而失其道德之本,此其政俗所以在欧、美成功之效,而在我为败坏之由。”康有为的这一转变反映了A.“尊孔复古”逆流兴起B.社会转型道德败坏C.“中体西用”影响仍存D.照搬西体舍本逐末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材料表明梁启超的态度是A.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C.阻止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D.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这主要表明当时“他们”A.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认知和反思B.对欧美文明成果的肯定和赞扬C.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D.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11.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目的是A.证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1;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年到1940年,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著作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A.重道轻器、文官治国的传统根深蒂固B.民族工业急需的科技人才极度匮乏C.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D.正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西方13.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14.“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此评论适用于A.林则徐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B.洪仁玕提出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C.洋务派开启中国近代化的步伐D.维新派第一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5.1919年7月5日,武昌中华大学教师恽代英在日记中写道:“罢课放学,究竟于工商界及一般平民颇生影响,此事实也。…今本危急存亡之秋,…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引势利导。”这一材料说明A.新文化运动发挥了思想启蒙作用B.民族危机加深刺激了公民意识的觉醒C.北洋政府遏制学潮遭到全民反对D.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作用16.2008年5月4日,北京大学迎来了110周年的校庆。在庆祝建校110周年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北大隆重颁发学生五四奖章、班级五四奖杯、“蔡元培奖”、“杰出校友奖”、杰出教育贡献奖等奖项。人们回顾这所学校的光荣历史时,发现北京大学与中国近代历史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①胡适担任北大校长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②“蔡元培奖”的设立与蔡元培执掌北大,锐意改革,成绩突出有关③陈独秀在北大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④“学生五四奖章”源于历史上的五四运动A.①②④B.①③C.②④D.②③④17.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A.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B.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C.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D.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18.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A.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B.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C.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D.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A.中体西用思潮B.维新思潮C.马克思主义D.新文化运动20.以下是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l0月4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l0月13日“晚,看《共产党宣言》。”10月16日“看《共产党宣言》。”10月18日“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由此可见A.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21.“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C.三民主义理论以民为本的思想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22.章太炎评价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若就社会政治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对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做出的努力是A.建立同盟会B.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C.提出“三民主义”D.与中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3.著名学者李泽厚在《论孙中山思想》中讲道:“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概括了当时整个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方向,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认识的最高成就,既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和成功,也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挫折。”其软弱表现在①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②没有明确提出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目标③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④没有找到革命的同盟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24.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表明当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A.夺取地主土地B.收买地主土地C.土地国有政策D.国家核定地价25.在树立党的理论旗帜上,有四次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会议,分别是A.遵义会议、党的七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B.党的一大、党的七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C.党的一大、党的八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D.党的七大、党的八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26.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下列红色旅游景点最能见证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是A.毛泽东故居B.瑞金苏维埃旧址C.延安窑洞D.遵义会议27.毛泽东曾著文指出:“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因为日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史、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人坟墓。”该文章发表最早是在A.五四运动期间B.国民革命期间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28.陈东升在《大国崛起的中国模式》中说:19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下列属于他所说的“天时”的是①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③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扩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④D.①③29.解放思想往往是改革的先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次思想解放的相同点有①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②以反对个人崇拜为重点内容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④有利于破除计划经济的束缚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30.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强调:“无论如何,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三中全会决定了的,现在重申一遍,不允许有丝毫动摇”。据此我们可以判断①“双百”方针得到恢复②新时期文化事业又走上了健康的轨道③“双百”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④文化事业成为我党的工作重心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④31.1956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在学术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人不采取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或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结论,他们仍然可以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是不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或评判是非的标准,那也要看各人自愿。”这反映了A.当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理论界的真理性遭到怀疑B.当时贯彻执行“百家争鸣”阻力很大C.当时要积极深入开展“百家争鸣”运动D.当时知识分子一直不愿意“百家争鸣”32.小明的爷爷在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某工业大学,当时他在校学习的课程有电工技术、电机学、电路分析原理、电机测试与控制等,可见学校重在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他说那时我国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该材料说明当时我国的教育A.遵循旧中国的教育模式B.培养工业化建设人才C.重视文理科院校均衡发展D.实施“211工程”计划33.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A.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B.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34.从创作风格来看,以下各组中西文艺作品类别明显不同的是A.《红楼梦》、《人间喜剧》B.《西游记》、《拾穗者》C.《清明上河图》、《伏尔加河纤夫》D.《望庐山瀑布》、《自由引导人民》35.一战后,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创作了《荒原》。诗人笔下的“荒原”,荒是水荒,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救。这一作品的创作风格属于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把答案写在后面的答题卡内,答在其他位置或超出边框则无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14分,第37题16分,共30分)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4分)材料一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邓实《国粹学》(1902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邓实《国学讲习记》(1905年)材料二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请回答:⑴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6分)⑵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8分)37.(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念念不忘)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胡锦涛总书记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陈云同志建议决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增加回顾以前28年历史的段落。他说:有了党的整个历史,把毛泽东在60年中间重要关头的作用写清楚,那么,评价毛泽东就有了全面的根据,也就更能说服人。——张树军主编《红色决策:中国共产党重大会议实录》材料三簇拥着邓小平巨幅画像的“春天的故事”方阵经过天安门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